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37年師長壯烈犧牲,政委打扮成乞丐逃脫,十幾年後率領63軍復仇

2023-12-20歷史

1949年8月26日,蘭州宣告解放,滿城民眾歡歌笑語,載歌載舞,迎接這喜悅的時刻。

就在蘭州解放當天,有一位軍長朝西北方向跪了下去,他眼含熱淚,用顫抖的聲音喊道:「八十八師的戰士們,我給你們報仇了。」說完後,他對著西北方向拜了幾拜,眼中既有激動,又有悲傷。

這個軍長就是鄭維山,他為何會有如此舉動?那些年他到底經歷了什麽?

1915年8月,鄭維山出生在湖北省麻城縣乘馬區(現河南省信陽市新縣)的一個小村莊裏,他的父親是一位農民,整天過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在鄭維山小的時候,他的父親就知道知識的重要性,於是便攢錢把他送進了私塾。

圖 | 鄭維山

然而這樣的日子只維持了一年,一年後,鄭維山家裏的經濟出現了嚴重的問題,他不得不被迫輟學回家,幫助父親幹農活。

隨著全國各地相繼鬧革命,革命的火焰也燒到了鄭維山的老家,那個時候,他果斷加入當地的童子團,執行站崗放哨的任務。

1930年,這是鄭維山無法忘記的一年,因為那個時候發生的一件事,徹底改變了鄭維山的生活軌跡。

那一年,紅四軍轉戰大別山,來到了鄭維山的家鄉,村民們得知紅軍要來,個個興高采烈,夾道歡迎。當時紅軍部隊駐紮在新集鎮,這個地方距離鄭維山生活的村子並不是很遠,所以很多時候,軍部的宣傳隊會來到村子表演節目,宣傳紅軍。

那一年,鄭維山年僅15歲,他帶著村裏一百多人的赤衛隊加入了紅軍,被編到第一師第三團。也許是從小受到了父親的影響,鄭維山對紅軍極具好感,十分親切,天天盼著紅軍前來,如今這個機會就在眼前,他自然不會輕易放過。

我們都知道,對於剛剛加入紅軍的新兵來說,部隊是不會給他們配槍的,這樣做也是為了提高他們自我武裝的能力,那個時候想要獲得一把屬於自己的槍,就要在戰鬥中表現優秀,從敵人手中奪得。

圖 | 紅軍

鄭維山還清楚記得自己的第一次戰鬥,那個時候,他為了在戰場上獲得一把槍,早早便做好了準備。那是一場花園戰鬥,鄭維山在和敵人交鋒的時候,為了躲避敵人的射擊,躲在了一塊大石頭後面。

敵人見他只是一個小娃娃,而且手裏還沒有槍,於是放松了警惕,大搖大擺地走向鄭維山藏身的石頭。

就在敵人距離石頭一步之遙的時候,鄭維山從口袋裏掏出一把石灰,狠狠扔在敵人臉上,敵人由於來不及躲避,石灰粉進到了眼中,當時敵人只顧著揉眼睛,根本就沒想到此時的鄭維山已經將大刀舉起,向他砍去。

那場戰鬥結束後,鄭維山獲得了一把雙滑架步槍,這是他的第一把槍,盡管槍裏子彈所剩不多,但他還是很開心。後來,由於鄭維山在戰場上表現優秀,他得到了上級的重視和培養。

1932年年底,紅四方面軍來到了四川,當時徐向前看到鄭維山作戰勇猛,機智果斷,認為他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於是便把他調到了總部處理通訊工作。

圖 | 徐向前

這項工作有一個非常明顯的好處,那就是能經常接觸到領導,從而學到領導身上的長處。鄭維山也正是在那個時候,鍛煉了自己的軍事才能。

當時戰情緊張,瞬息萬變,作為通訊兵的鄭維山肩負著非常重要的任務,每天都有數不清的命令需要傳達。有時候,總指揮徐向前因為時間緊迫,沒有辦法下達書面命令,只好讓鄭維山傳達口頭命令。

這對於鄭維山來說,也是一場考驗,因為是口頭命令,所以他需要有異於常人的記憶力和語言概括力,不能曲解命令的意思,必須完完整整,準確無誤地傳達。

那個時候,鄭維山不辜負徐向前寄予的厚望,準確高效地把命令傳遞下去,而且從來都沒有出現過錯誤。久而久之,鄭維山也懂得了一些軍事上的專業用詞。

有一次,徐向前在下達一項命令的時候,突然忘記了一個專業名詞叫什麽,就在他絞盡腦汁回想的時候,一旁的鄭維山說出了那個名詞。這可出乎了徐向前的意料,從此對他刮目相看,很多時候,徐向前還會主動將一些軍事方面的知識傳授給鄭維山。

一天,政委陳昌浩來到紅二十七師指揮戰鬥,隨行的還有鄭維山。陳昌浩以前在蘇聯留過學,有一肚子的墨水,可以說是知識淵博,一旁的鄭維山肯定不會放過這個機會,一路上,他向陳昌浩請教了很多問題,而陳昌浩也都一一解答。

兩人一路走一路說,就在快要到達紅二十七師駐地的時候,遇到了幾個敵人,他們手持武器,兇神惡煞。這時,鄭維山對陳昌浩說:「政委,你先走,我來引開他們。」陳昌浩也知道事態情急,毫不猶豫地向一旁的樹林跑去。

圖 | 陳昌浩

看著政委陳昌浩已經離開,鄭維山也就沒了後顧之憂,他沖上前去,一把掏出口袋裏的石灰粉,朝著敵人的眼睛扔去。說到這個石灰粉,自從第一次戰鬥中,他用石灰粉立了大功後,鄭維山就經常會在口袋裏準備一些石灰粉,以防突發事件。

當石灰粉撒出去後,鄭維山就立即從口袋裏掏出一把槍,對著面前的三個敵人射擊。這時,一旁的兩個敵人也沖了上來,鄭維山迅速解決一個後,和另一個敵人扭打在一起。

兩人在地上翻滾著,誰都沒有註意到一旁就是懸崖,就這樣,兩人滾進了懸崖,生死未知。而陳昌浩脫險後,就立即趕往紅二十七師的駐地,他帶著一些人準備前去支援鄭維山。等他們到達的時候,發現那個地方只有幾具屍體,根本就沒有鄭維山的身影。

於是陳昌浩趕緊命令戰士們四處搜尋,可一圈下來,還是沒有找到鄭維山,就這樣,陳昌浩難過地帶著隊伍回到了駐地,在駐地一連等了三天,還是沒有等到鄭維山的任何訊息,陳昌浩以為鄭維山已經犧牲了,不得不下令通訊隊的成員舉行追悼會。

就在大家著手準備追悼會的時候,鄭維山卻奇跡般出現在大家的面前,陳昌浩很是高興,趕緊詢問了當時的情況,後來經過鄭維山的解釋後,他才知道,原來那天他和敵人一起滾下了山崖,敵人死了,而他卻幸運地被一棵樹擋住,最後在崖底的山洞中休養好後,才重新爬了上來。

俗話說:「大難不死,必有後福。」鄭維山在之後又執行了好幾次艱巨的任務,每次任務都出色完成了,他也得到了組織的肯定和重用,在十八歲時成為了師政委。

雖然在戰爭年代,戰士們提升都很快,但十八歲的鄭維山就成為師政委卻實屬罕見,那些紅九軍的幹部也會在私底下議論道:「鄭維山真是年少有為,後生可畏啊!」

那個時候每次開會,副軍長許世友都會提前說:「娃娃政委來了沒有?」鄭維山聽到後,都會回一句:「已經來了。」這時,許世友又會對別人說:「鄭維山年紀雖小,但誌存高遠,能力出眾,如果他能完成的任務,你們卻完成不了,那可要挨我不少鞭子。」

圖 | 許世友

後來,鄭維山在戰鬥中指揮得當,帶領部隊打了好多次勝仗,受到了上級的高度表揚,然而之後發生的一件事,讓鄭維山記憶猶新,很多年他都沒有釋懷。

1936年10月,鄭維山率領八十八師的戰士們歷經千辛萬苦,終於在甘肅的會寧城和靜寧的將台堡,與紅二方面軍、紅一方面軍先後會師,結束了長征之路。

這次會師後,上級決定實行寧夏計劃,讓紅四方面軍西渡黃河,打通與蘇聯之間的聯系。當時鄭維山所帶領的部隊剛剛結束戰鬥沒多久,裝備和人員都沒有得到及時補充和休整,眼看馬上又要投入新的戰鬥中,戰士們難免會感覺到疲憊。

但只要一想到,如果寧夏計劃順利完成,我軍就能得到蘇聯提供的飛機大炮,戰士們又個個鼓足幹勁,積極地投入到寧夏戰役。

那天晚上,徐向前和陳昌浩正在臨時指揮部研究西渡黃河的戰略,他們需要找到一支先鋒隊伍打頭陣,思前想後,最後決定把這個艱難的任務交到鄭維山手中。在他們眼中,鄭維山自從擔任團級以上幹部後,就沒有他攻不破的堡壘,打不敗的敵人。

這不僅是徐向前等人對鄭維山的高度評價,還是他們對鄭維山的高度信任。當鄭維山收到這項任務後,他並沒有因為這項任務難度巨大而退縮,反而覺得這是自己應該肩負的責任和使命。

他立即召集了幹部開會,仔細制定這次任務的具體策略,作為西渡黃河的先鋒隊,如果順利完成任務,將會給後續部隊提供十分有利的條件,當所有計劃都達成一致後,任務也將隨之展開。

10月24日晚上,鄭維山率領八十八師的戰士們來到黃河邊上。這時,二六三團的勇士們已經將渡河的木船劃到了岸邊,他們需要第一批渡河。

圖 | 黃河

隨著鄭維山一聲令下,二六三團的戰士們劃著小船駛向對岸,江面風高浪急,一不小心就很有可能沈入河底,好在這次渡河並沒有引起敵人的註意,當二六三團的戰士渡過黃河後,二六五團、二六八團也相繼渡過黃河。

就在這個時候,馬步芳率領河防團來到岸邊進行阻擾,見狀,鄭維山趕緊命令已經渡河的戰士先行抵抗,經過一番激烈的戰鬥後,馬步芳的河防團最終被我軍戰士打敗。

為了加快後續隊伍渡河的速度,鄭維山又命令戰士四處尋找船只,在經過一番搜尋後,終於找到了幾條能夠渡江的小船。最後在這些小船的幫助下,後續部隊全部安全渡過了黃河。

後來,因為國內形勢發生了變化,上級不得不放棄寧夏計劃,讓河西的紅軍部隊組成西路軍,從新疆打通與蘇聯的聯系,從此,這支紅軍隊伍開始了艱苦卓絕的戰鬥歷程。

那個時候,還是徐向前擔任總指揮,西路軍的先鋒隊伍依然是鄭維山所率領的八十八師。八十八師的戰士們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就像是一把鋼刀,給西路軍殺出一條血路。

1937年1月,由於西路軍沒有得到及時補充,戰鬥力大大減弱。1月12日,馬家軍糾集了大量兵力向紅五軍發起了攻擊,在這次戰鬥中,軍長董振堂壯烈犧牲,西路軍聞訊,趕緊過來支援,但就在來時的路上,卻遭到了敵人的包圍,損失過半。

圖 | 董振堂

1月23日,西路軍遭到了馬家軍七萬多的兵力包圍,在這危急的時刻,鄭維山主動請纓,準備迎擊東邊最強的敵人。由於這段時間戰鬥頻發,鄭維山率領的八十八師已經子彈奇缺,在這種情況下,鄭維山帶領戰士們和敵人進行白刃戰,一次又一次打退了敵人進攻的步伐。

1937年3月7日,西路軍再次遭到了馬家軍的包圍,敵人這次來勢洶洶,肯定醞釀了大計謀,如果西路軍選擇和敵人硬碰硬,肯定會損失慘重,沒有辦法,只好組織戰士們突圍,進入祁連山休整。

然而這次突圍的過程並不輕松,八十八師的戰士撕開缺口,掩護總部,九軍殿後,清掃追擊而來的敵人。

由於事關重大,鄭維山不敢馬虎,他連夜和師長熊厚發制定突圍計劃,當時二六三團由師長熊厚發親自率領,鄭維山則率領二六五團和二六八團。他們一拍即合,決定將突圍時間定在當天晚上。

那個時候,包圍二六五團和二六八團的敵人全部縮回營地睡覺了,這相當於給了一條安全的道路。可是,包圍二六三團的敵人卻時刻保持警惕,他們是夜貓子,晚上不睡覺也要盯著二六三團。

當鄭維山等人突圍出去後,發現後方已經是一片火海,很明顯,二六三團被控制住了。看到這裏,鄭維山在保證總部安全的情況下,又帶領一部份戰士回去支援二六三團。

當時,鄭維山在一處住房裏找到了師長熊厚發,他已經受了傷,行動有些不便,身邊還有一個警衛員時刻保持警惕,看見有人過來,師長熊厚發立即站起身來,一旁的警衛員見狀,也用槍瞄準了鄭維山。

圖 | 熊厚發

直到他們發現來的人是鄭維山後,才放松了警惕,師長熊厚發疑惑地問道:「你怎麽回來了?總部現在在哪裏?」鄭維山回答道:「總部現在已經突圍出去了,我是過來接應你們的。」聽到鄭維山說總部已經突圍出去後,熊厚發才松了一口氣。

三個人經過一番商量後,決定躍出火海,他們利用斷墻躲避子彈,從這個房子跳到另一個房子,火焰猛烈燃燒著,鄭維山沖出火海的時候,身上的毛發都已經被燒毀了,就在熊厚發從一個房子跳到另一個房子的時候,不幸中彈,喪失了行動能力。

這時,鄭維山本想回去攙扶熊厚發,但是熊厚發卻制止了他。熊厚發說:「你不用過來了,我知道自己目前的情況,你快點走吧,要不然我們都沒有辦法出去。」鄭維山強忍住淚水,對熊厚發說道:「師長你放心,八十八師永遠都在。」

說完後,他轉身去指揮剩下的戰士戰鬥,那次一別,鄭維山再也沒有見過師長熊厚發了,那個陪伴在師長身邊的警衛員也葬身於火海。

後來,在康隆寺的戰鬥中,鄭維山為了掩護總部安全撤離,獨自率領二六五團和馬家軍激戰。雙方兵力懸殊,但是二六五團的戰士沒有退縮,他們激戰到最後,鄭維山發現現在只剩下十幾名戰士了,看著後方總部已經安全撤離,鄭維山感到很欣慰。

他繼續拿起手中的武器和馬家軍廝殺,這時,一顆子彈打中了他的手槍,彈片碎裂,朝著他的頭皮激射而來,劃開一條深深的口子,鄭維山用手一摸,發現手上已經沾滿了鮮血。

他忍住劇痛突出重圍,直到體力不支倒在了一條小河邊,這時他發現,身邊已經只剩下了警衛員和秘書,戰馬也流著鮮血。警衛員幫鄭維山處理好傷口後,他們就離開了小河,出發尋找總部。

圖 | 鄭維山

幾天後,秘書和警衛員犧牲了,戰馬也倒下了,鄭維山將自己打扮成一個乞丐,一步一步向前走著。有時,他遇到敵人的隊伍後,就會選擇繞路走,那一年他24歲,靠著吃野菜,喝溪水,終於在七月份走到了延安。

無數個夜晚,他都會想起八十八師的戰士們,想到師長遭到敵人殺害,他打扮成乞丐逃脫。他在心底發誓,一定要為師長和那些戰死的兄弟們報仇。

直到十幾年後,解放蘭州的戰役中,鄭維山終於等到了這個機會,他將率領63軍來復仇。

解放蘭州是一場既關鍵又艱難的戰役,當時盤踞在西北的有胡宗南和青寧二馬,一共三個兵團30多萬兵力。

在大戰來臨前夕,胡宗南和青寧二馬吵了一架,他們素來勾心鬥角,一起戰鬥的時候更是不可能同舟共濟。隨著戰局的發展,毛主席提出了「鉗胡打馬」的戰略,更特別指出「打馬」是一場特別艱難的戰鬥。

那個時候,鄭維山主動請纓,參加了解放蘭州的戰鬥。蘭州的守將是馬步芳的兒子馬繼援,他目中無人,囂張地說道:「就算是給他們十萬兵馬,也不能攻破蘭州」。

面對囂張的馬繼援,彭德懷決定讓鄭維山帶領63軍打響蘭州戰役的第一炮。當時鄭維山負責攻擊豆家山陣地,戰士們都知道這是一場艱難的戰鬥,但是他們不怕,也不會退縮。

圖 | 彭德懷

那個時候,63軍僅用了兩天的時間,就挖出了四條五百米長的交通壕,25日上午,戰鬥開始打響,我軍戰士利用密集的火力壓制住敵人,敵人本想反撲,但在566團的攻擊下,無數次反撲都失敗了。

戰鬥持續到下午的時候,566團已經基本站穩了腳跟,隨著565團、567團加入戰鬥,敵人已經看不到希望了,他們倉皇逃竄。就此,63軍占領了豆家山陣地,開啟了蘭州的東大門。

我軍的其他兄弟部隊也相繼傳來了捷報,目前形勢大好,馬家軍在我軍的攻擊下,呈現出潰敗之態。這個時候,馬步芳趕緊召開會議,商量撤退的計劃。

不過,彭德懷早就料到了馬步芳會在這個時候撤退,根據敵人的動向,彭德懷還預料敵人會從中山橋撤退,於是他趕緊命令戰士們搶占中山橋,斷絕馬家軍逃跑的路線。

隨著我方大軍壓境,馬家軍潰不成軍,好幾個陣地相繼失守,勝利無望,鬥誌全無,我軍最終在8月26日解放了蘭州。

那天,鄭維山長跪在地上,朝著西北方向大聲呼喊:「八十八師的戰士們,我給你們報仇了。」

後來,鄭維山擔任了蘭州軍區的司令員,每次一有空閑時間,他都會來到河西戰場,尋找當年八十八師的戰士們。在他的心裏,八十八師永遠都在。

圖 | 鄭維山

2000年5月9日,鄭維山在北京去世,享年85歲,彌留之際,他用盡全部力氣,在紙上寫下了這樣幾個字:「死時面向西,面向大山口、祁連山、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