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中國遠征軍出國抗日:血戰緬甸,誓掃倭奴不顧身

2024-02-06歷史

【我的團長我的團】:一次震驚世界的歷史記憶 2009年,一部名為【我的團長我的團】的電視劇引起了廣泛討論。

十年後的今天,這部劇依然在豆瓣上擁有9.7萬多人的評價,評分高達9.5,實屬一部非常優秀的電視劇。它講述了中國遠征軍的故事,讓更多人了解並認識到這一鮮為人知的歷史事件。

中國遠征軍,是在抗日戰爭期間,中國進入緬甸對抗日軍的部隊。我們對於抗日戰爭的了解,大多來自於國內的淞滬會戰、徐州會戰、台兒莊戰役、平型關大捷等戰役,而對遠征軍赴緬作戰了解甚少。

然而,這個遠征軍赴緬作戰卻是抗日戰爭期間中國軍隊唯一一次在國外大規模作戰的經歷,也是自甲午戰爭以來中國軍隊首次出國作戰。

這是一次震驚世界的歷史記憶,讓我們銘記這一段艱苦卓絕的歷史,不忘歷史,珍惜和平。

在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國面臨國際政治形勢的壓力,為了持久抵抗日本侵略,國民政府開始大量從國外購買戰略和民用物資,這些物資主要透過鐵路、公路和港口從西方運送到中國。

然而,隨著日本的進一步侵略和封鎖,中國的對外通道被大部份占領或切斷,只剩下了滇緬公路,這是從中國雲南省到緬甸的一條公路。

因此,這些中國軍隊遠赴緬甸,是為了確保中國抗戰的物資供應,以及支持中國的持久抗戰。

1941年12月,日軍突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計劃透過占領滇緬公路,切斷中國與外界的聯系,迫使中國投降。

如果日軍成功占領滇緬公路,那麽中國與外部世界的所有聯系都將徹底中斷,中國將無法從國外獲取任何物資。而當時中國的戰略物資儲備最多只能維持三個月的時間。

因此,保衛緬甸就是保衛滇緬公路,就是保衛中國抗戰的生命線。當時緬甸是英國的殖民地,英國在此地的軍隊力量薄弱,無法抵禦日本的進攻。

因此,蔣介石提出幫助英國人守衛緬甸。1941年12月23日,中英雙方簽訂了【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12月26日,中英訂立軍事同盟,決定中國派遣遠征軍赴緬甸支援英軍對日作戰。

最終,1942年2月,中國派遣了當時國軍中裝備最精良的第5軍、第6軍和第66軍共10萬人,組成中國遠征軍,出兵緬甸。

中國遠征軍曾在緬甸首都仰光附近進行一場戰略計劃,意圖讓第5軍第200師在同古地區拖住日軍,阻止其北上,並掩護主力軍隊在其他地區集結。

然而,英軍的不作為導致第200師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獨自對抗裝備和人數都占優勢的日軍。盡管如此,第200師師長戴安瀾,這位曾在中國和日本的戰爭中立下赫赫戰功的抗日名將,表現出了無比的悲壯和決心。

戴安瀾立下遺囑,鼓勵士兵以身殉國,但實力差距使第200師在同古戰役中不得不放棄陣地。

雖然如此,第200師的戰術運用還是相當成功的,他們在12天的戰鬥中殲敵5000人,且自身傷亡不到2000人,且成功突圍,所有士兵和物資都完好無失真。

同古失守,改變了原來的戰略計劃,緬甸盟軍統帥部決定集中優勢兵力在曼德勒與日軍決戰。然而,盟軍的西路防線出現混亂,再次是英國軍隊拖了後腿,導致西線的英國軍隊被日軍包圍在仁安羌,無法逃脫,只好向中國軍隊求救。

雖然遠征軍對英軍在同古戰役中的自私行為感到不滿,但在大局考慮下,我們還是決定救援。

這場救援戰役中,中國遠征軍以800兵力擊敗日軍4000人,成功解救出7000多名英國軍隊,得到了盟軍的高度贊揚。

需要說明的是,英國軍隊經常撤退,對戰爭缺乏熱情,主要是因為緬甸在大英帝國的版圖上只是一個無關緊要的殖民地,其在戰爭中的價值只在於保護其最重要的殖民地——印度。

因此,英國可以輕易放棄緬甸,只需退回印度即可。然而,對於中國來說,緬甸境內的滇緬公路是與外界聯系的唯一通道,如果被日軍切斷,中國的對外物資供應將斷絕。

因此,緬甸對中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盡管英軍得以解救,但西線英軍防線已經崩塌,因此中國遠征軍必須全力防守東線戰場。

東線戰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旦被日軍攻破,中國軍隊的後方基地將不復存在,回國之路也將被切斷,遠征軍將面臨無法挽回的危險。

盡管中國軍隊全力以赴,但仍然抵擋不住日軍的進攻。最後,英國軍隊逃往印度,中國軍隊被迫回國。

然而,原來的回國路線已經被日軍切斷,唯一的出路就只能透過從緬甸北部繞道回國,這就意味著需要穿越被稱為「魔鬼居住的地方」的野人山。

野人山位於緬甸最北端,是一片未被開發的原始森林,地形險惡,充滿了未知的危險。1942年5月,中國遠征軍在第一路副司令長官杜聿明的帶領下,開始穿越野人山。

然而,由於疾病、饑餓等原因,大部份士兵都未能活著出來,數萬名將士在這裏失去了生命。只有孫立人的新38師沒有服從命令,選擇跟隨大部隊穿越野人山,而是率領軍隊撤退到了印度。

中國遠征軍在第一次遠征緬甸時遭遇慘敗,10萬大軍僅剩4萬。雖然他們也考慮過撤往印度,但蔣介石擔心,這樣做可能會被英國人控制,而且遠征軍是國軍的精銳部隊,不能為他人做嫁衣。

他命令杜聿明一定要把軍隊帶回中國。這次遠征失敗的原因不僅在於日軍的強大,還包括盟軍間的協調性差和指揮官的失誤。

許多人可能認為日軍的實力並不強大,因為近年來的抗日神劇過分弱化了日本軍隊的戰鬥力。然而,歷史事實表明,日本在明治維新後已經發展了近70年,無論是在軍工水平、武器裝備還是兵員素質方面,都遠遠超過了中國軍隊。

李宗仁在抗戰期間曾擔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他曾經說過:「日本陸軍的訓練之精和戰鬥力之強,可以說在全世界範圍內都非常罕見。」

因此,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何在抗戰前,有一部份人反對與日本開戰,希望尋求妥協,並不全是因為他們賣國,而是因為他們深知中日兩國之間的實力差距實在太大。

如果真的開戰,中國可能會失敗。因此,他們認為不如暫時認輸,利用這段時間來增強自身實力,然後再和日本對抗。

這是當時一些人的真實想法。 反過來說,如果電視劇中的日軍戰鬥力被描繪得如此弱小,還需要打八年才能打敗他們,那麽這不就是說,你自己太弱了嗎?

無論如何,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雖然失敗了,但由於緬甸的重要性,當時很多人都希望能夠實作反攻,收復失地,包括中國戰區參謀長、中國駐印軍司令史迪威。

他懷揣著反攻的夢想,開始著手為中國駐印軍實施全面的美國化裝備和訓練,希望將其打造成為一支更為強大的武裝力量,以便重新打通滇緬公路,甚至是解放緬甸。

在1942年7月,蔣介石命令將新三十八師改編為中國駐印軍,脫離國內部隊建制,在印度開始整訓。

為了快速提升中國駐印軍的戰鬥力,中、美、英三國緊密合作,國民政府從國內調派了一批身體健壯、文化素養高的知識青年,他們的加入讓國民政府充滿了信心,甚至打出「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勵誌口號。

這些知識青年被編入中國駐印軍,然後透過飛機運送到印度。而美國則提供武器裝備和軍事教官,幫助中國軍隊訓練並掌握武器使用技能,英國負責提供生活供應。

經過先進的武器裝備、優秀的士兵素質以及嚴謹的軍事訓練,中國駐印軍的實力大大提升,成為了中國最精銳的軍隊之一。

其戰鬥力之強大,甚至可以和英美部隊相抗衡。相較於日軍,中國駐印軍一個師的實力已經全面超越日軍的一個甲種師團。

在反擊戰中,中國遠征軍20萬人從雲南西進,共殲敵23000人,而中國駐印軍僅有3個師共4萬人的兵力,卻消滅了日軍25000余人,充分顯示了其強大的戰鬥力。

1943年,由於日軍的持續進攻,中國的物資極度匱乏,資源儲備被多年的抗日戰爭消耗殆盡,因此急需重新開啟緬甸陸上補給通道。

經過一年的訓練,中國駐印軍開始反攻緬甸北部地區。

抗日戰爭進入到了關鍵時刻,中國軍隊在緬甸戰場取得了重大勝利,給日本侵略軍沈重打擊。

隨後,中國軍隊又在雲南西部地區展開了反攻,成功收復了緬北、滇西地區,重新打通了滇緬公路,穩固了西南地區,使得抗日大後方有了穩定感。

在這次反攻作戰中,中國軍隊共殲滅日軍4.9萬余人,取得了反攻戰役的勝利。中國駐印軍和中國遠征軍的任務也順利完成。

然而,隨著戰爭的結束,這兩支軍隊的稱號在1945年4月被撤銷。

新的文案:在歷史的長河中,中國遠征軍的事跡曾一度被遺忘,他們的英勇抗爭和付出換來了我們的和平生活,但他們的功績不應被塵封。

我們應當銘記這段歷史,讓更多的人了解和認識到遠征軍的英勇事跡。希望大家可以閱讀相關的書籍和紀錄片,深入了解這段歷史。

【知識青年從軍歌】中的「男兒應是重危行,豈讓儒冠誤此生?」這句話提醒我們,國家危難之際,我們應該挺身而出,為國家和民族盡一份力。

讓我們一同關註這段歷史,傳承他們的精神,共同建設更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