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縱橫術的先驅:公孫衍,何以從秦國功臣轉為終身反對者

2024-01-20歷史

公孫衍,這個名字在中國悠久的歷史中熠熠生輝。他以出眾的才智和獨特的經歷,成為戰國時期最傑出的外交家之一。

他曾為秦國立下豐功偉績,但在他的後半生,卻毅然投身於反秦事業。他的轉變不僅使他的個人命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且直接影響了當時戰國時期的政治格局。

公孫衍出生於魏國,最初是在魏國擔任犀首一官,雖然重要,但沒多大權力。

在魏國待了兩年,得不到重用的公孫衍,就離開了魏國,到了秦國。只是剛開始,也沒得到重用,但他卻安心在秦國從小兵做起,最後一步步成長為帶隊將領。

在這個位置上,公孫衍為秦國的擴張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特別是在奪取河西土地的戰鬥中。他表現出強大的實力,為秦國東進開辟了道路。

公元前331年,公孫衍率軍大舉攻打魏國。經過兩年的戰鬥,他攻占了魏國的上軍雕陰,俘虜了魏國將領,斬殺了8萬人。

無奈之下,魏國只能被迫割讓土地,將河西土地給了秦國。之後被秦惠王封為大良造,地位僅次於他。

然而,就在他威風之時,一件小小的賄賂事件導致了公孫衍和秦惠王之間的不和。魏國使臣的巨額賄賂,加上公孫衍的內部矛盾,使他選擇在滅魏的戰略節點上止步,沒有趁著魏國示弱,一鼓作氣。

從他自己來說,這一決定情有可原,但對於秦國人來說,就顯得引人懷疑了。

這一舉動動搖了秦國對公孫衍的信任,再加上這時張儀的出現,加深了公孫衍與秦國的裂痕。

張儀的均勢策略與秦惠王對形勢的判斷不謀而合。相比之下,公孫衍的直率和功利的思想顯得不那麽順暢,這與秦國主導的局勢不相符。秦惠王對公孫衍的忽視使他從一個尊敬的臣子變成棄子。

公孫衍被排擠,回到魏國,走上了反秦的道路。

公元前323年,秦、齊、楚蘗桑會盟失敗後,公孫衍召集韓、趙、燕、中山四國發動「五國相王」,希望聯合各國對抗秦國,但效果並不理想。

公元前322年,由於公孫衍的合縱失敗,魏惠王采用了張儀的連橫策略,立張儀為魏國相國。

公元前320年,由於秦國進攻齊國的失敗,張儀的聯合戰略受挫。 魏惠王見勢不兩立,就驅逐了張儀,立公孫衍為相國,開始合作。

公元前318年,公孫衍聯合魏、趙、韓、燕、楚,發動了第一次「五國攻秦」。

雖然這一次被稱為「五國伐秦」,但實際上在函谷關沿線與秦國作戰的國家只有韓趙魏。結果聯軍大敗,魏國傷亡一半,損失慘重。魏王向秦國求和,於是五國紛紛撤退。

第二年,秦國大將楚樗裏疾乘勝攻打南韓。他在秀玉大敗韓趙聯軍,斬兵八萬余人,標誌著五國討伐秦國的失敗。公孫衍發動五國同盟進攻秦國失敗後,逐漸失去了魏王的信任。

公元前316年,公孫衍在與田需的爭鬥中失敗,被迫離開魏國,繼續開始他的合縱。

公元前314年,韓軍在岸門之戰中被秦軍擊敗,標誌著公孫衍領導的合縱的最終失敗。由於不斷卷入其他國家的政治紛爭,又被魏國和南韓所拋棄,他不再有往日的輝煌,逐漸淡出了歷史舞台。

在競爭激烈的戰國時代,公孫衍是少有的人才。雖然他曾聞名於世,但他也曾被打得一敗塗地。公孫衍提倡的合縱雖然以失敗告終,未能成功遏制秦國的崛起,但它對後世的外交戰略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公孫衍的經歷是戰國時期的一個縮影。他的一生既是才華的光輝展示,也是理想與現實的悲劇性碰撞。

他從忠秦到叛秦的轉變,既有時代的無奈,也有個人選擇氣。

公孫衍的一生是對權力、忠誠、智慧和背叛等復雜問題的深刻探索,他的故事將永遠銘刻在中國歷史的豐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