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不要再被清朝對明朝「東林」人士的抹黑所蒙蔽了

2024-01-31歷史

晚明「東林」人員不能說全部是好人,因為「東林」有些是被政敵強加進去的,有些則是「閹黨」被崇禎皇帝打壓後而自稱「東林」者,但總體來說,好人占多數,至於明亡的責任,我們來看看部份「東林」人員在明末崇禎時期的遭遇:

韓爌,內閣首輔,崇禎三年(1630年),被迫去職。

李標,內閣首輔,崇禎三年(1630年),被迫去職。

錢龍錫,內閣輔臣,崇禎三年(1630年),因袁崇煥案牽連被長期關押並遣戍,直到南明弘光時才被釋放。

劉鴻訓,內閣輔臣,崇禎元年(1628年)被謫戍,後病逝於戍所。

成基命,內閣輔臣,崇禎三年(1630年),被迫去職還鄉。

文震孟,崇禎元年(1628年)前,被閹黨削職為民,崇禎元年,被任命為皇帝的日講官。崇禎八年(1635年)七月,升禮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入閣預政。沒多久被溫體仁排擠,落職閑住,於次年病卒。

錢謙益,崇禎元年(1628年),被溫體仁排擠,罷職還鄉,直到南明弘光時期才被起用。

還有許多被崇禎帝貶謫、罷官甚至被殺的「東林」官員,這裏就不一一列舉了。

由此可見,崇禎三年(1630年)以後就連最高權力部門——內閣,都已被溫體仁、周延儒之流所把持。所以「東林」何以誤國?一些小兵小蝦能掀起什麽風浪?真正掀起風浪的是溫體仁、周延儒等為爭權奪利而互相傾軋黨爭,不顧國家安危。

古代「黨爭」多是朋黨之爭居多,所謂朋黨之爭,就是一兩個有權有勢的人起頭組成一個政治利益團體,跟另一個有權有勢的人起頭,組成的政治利益團體相互爭權奪利,這便是古代「黨爭」。「東林」實權派在崇禎三年後已紛紛去位,根本掀不起風浪。

況且許多「東林」人士過於耿直恥於用那樣的手段,以至更不受崇禎皇帝的歡迎,崇禎皇帝喜歡的是能順從他想法的人。

在清軍入關後,不少「東林」人士或起而抗爭、或殉節而死,當然也有部份降清。

清朝乾隆皇帝抹黑「東林」人士說

「不能守祖業,徒以國亡殉節為有光,有是理乎?」

這句話看起來很有道理,但實際情況卻不是如此,打仗這個事,不是一朝一夕能練就的,古來名將無不是經歷許多次戰役而成就的。

一個讀書人、一個文官,第一個要解決的是手下要有兵,也就是要先練好兵;再次則是要不斷去與敵人戰鬥、不斷磨煉,才能打造出「來之能戰,戰之能勝」的部隊。

戚繼光練兵都費了好一段時間呢。一個讀書人、一個文官手中無兵情況下如何與對方幾十萬人爭鬥?那末不願投降,只能殉節了。

許多人就會問,那當時軍隊掌握在誰手裏?答案是軍閥。比如南明「四鎮」,可南明「四鎮」,文官史可法根本調不動他們,磨破嘴皮,才答應彼此合作。最後的結局是南明「四鎮」兩鎮降清,一鎮被漢奸設計殺害,一鎮抗清戰死。史可法也戰亡。

也有許多讀書人文官組織了許多民眾抗清,但沒有充足的時間將兵練好,終究比不上那些軍閥自己有軍隊。所以南明滅亡真正該反思的是這些軍閥和奸臣、還有皇帝。

那麽,清朝為什麽要抹黑「東林」呢?個人總結了以下幾點原因:

1、鉗制言論,尤其要壓制漢人言論,因為「東林」是最主張言論自由的,那清朝把「東林」抹黑後、「東林」名聲被搞臭後,一些人聽信謠言,就不再學「東林」去發表議論了,即使有不公,也麻木不仁,當作沒看到。

2、抹黑抗清誌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