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唐代騎兵的長槊,為何造價昂貴?與長矛和長槍有什麽區別?

2024-02-07歷史

唐代騎兵所用的長槊,為什麽造價昂貴?與長矛和長槍有什麽區別?什麽時候開始盛行,又何時逐漸沒落?

古代騎兵常用的主兵器為長矛,長槍以及長槊。騎兵所用的長槊稱為馬槊,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巨型的矛。

唐朝最精銳的是馬槊騎兵,比如李世民的玄甲兵。其裝備是4米長的馬槊,也叫漆槍。身著明光甲,副兵器是短劍或唐橫刀。但這種重騎兵的數量不會很多,大概3000人左右,一般是壓陣所用,也是決定勝負的王牌,其余大多還是以輕騎兵為主。

馬槊的威力很大,破甲能力超強。缺點是造價很高,制作也很費時。除了精銳騎兵外,一般只有貴族裝配。槊的頭鋒部與槍矛接近,但槊身很長,至少超過半米,兩側開刃,槊身多為八面體,有明顯的破甲棱。可以想象為綁在桿上的一把長劍。

而手持的桿體,一般首選細柘木,次之是桑木和柞木,也可以直接用藤,最次也得竹條。不論選用哪種材質做桿,長度一般是3.5米以上。

首先劈開成細條,用油反復浸泡1至3個月,目的是防止變形和開裂。陰幹之後,再用魚泡膠,將各個細條粘在一起。實際上馬槊的桿體,不是一根木棍,而是由許多細條粘合而成,這是與矛和槍的最大區別。這樣做的好處是,沖擊力會被分散傳遞,盡可能減少對手臂的影響,也能一定程度減少重量。

粘合好的桿身,用麻繩細密纏繞,繩上塗抹生漆,苧麻布包裹,也有用牛皮包裹的。等布幹後再漆,再包苧麻布,如此反復。直到用刀砍桿體,能發出金屬碰撞的聲,並且不裂才為成品。長度為一丈五左右,約為現在4米左右。

安裝鋼制槊鋒頭,以及銅質桿底,重心要保持在槊尾的前2尺處。以便騎馬單手持拿時,槊鋒自然保持平衡,不必費力調節高低。所以做成少說一年,甚至更多,而成品率不到5成,造價昂貴。所以在漢唐之時,以馬槊為主兵器的,往往是世家子弟或大將之後。

馬槊的威力,可以理解為在一輛摩托車前面,加裝一個長劍頭,再以40公裏的速度撞向對方,這個能量還是很大的。

馬槊重量相對長矛要輕,也有韌勁。由於槊的形狀近似長劍,所以也可以劈砍。實戰中借助馬的沖力,具有強大的刺力,也可以橫掃用於近戰格鬥,可刺可砸可劈。在出土的壁畫,流傳至今的畫作以及實物,可以一窺長槊的威力。

至於馬槊何時開始盛行,從南北朝梁太宗蕭綱所寫的【馬槊譜序】中,可以看到一絲痕跡:「馬槊為用,雖非古法,近代相傳,稍以成藝。」

從中可以推測出,西漢還沒有槊,至少是沒有流行,可以肯定在東漢末期,三國才有,而盛於隋唐。唐代的工部員外郎杜君墓誌銘寫到:「建安之後……曹氏父子鞍馬間為文,往往橫槊賦詩。」這裏所描寫的場景之一,就是建安13年11月15日夜,曹操在東山上,面對長江、群臣和眾將時,感慨壯誌,揮槊賦詩: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這裏的槊,可以推斷至少在三國時期,就已是主兵之一。曹操在眾多兵器之中選擇槊,也可以看出槊的貴重。當然槊是分為馬槊、步槊以及雜槊。至於,當時曹操手持的是哪一種,就無法推斷了,應該馬槊的概率大一點。

正是因為槊的昂貴,不能大批次的裝備,所以一般的偏將和士卒,多以長矛為主。正是因為如此,再加上火器的興起,槊也就逐漸沒落,結束了戰場兵器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