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回顧:諸葛亮到底會不會打仗?唐太宗李世民的評價一針見血點評到位

2024-03-03歷史

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臥龍、鳳雛。——司馬徽

眾所周知,在【三國演義】中最讓人回味無窮的人物不是曹操,也非劉備,更不是被關羽形容「犬」的孫權,而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的諸葛亮。 #圖文萬粉激勵計劃#

現在很多人品三國諸葛亮是避不開的一個話題,甚至魯迅先生都曾稱諸葛亮為「智聖」(多智而近妖)。可是,提及諸葛亮帶兵打仗方面卻有很多人說他不行。

多次出祁山不僅沒有取得戰績,還把蜀國的有生力量全部拼光了,以至於最後被武將可用被鄧艾所滅,若是他能夠采取魏延的子午谷戰術,或許長安早就被攻下了。

那麽,諸葛亮到底會不會打仗呢?精通軍事的唐王李世民曾給出了自己的評價。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祁山中的金戈鐵馬

歷史上諸葛亮曾發動五次北伐戰爭,第一次北伐他讓趙雲以疑兵誘曹真於箕谷,自己則率領蜀漢的主力部隊出祁山,因出其不意先後占領南安、天水等三郡。

可惜的是,因諸葛亮錯用馬謖守護街亭,結果導致街亭失守咽喉要道被掐斷,第一次北伐戰爭到此結束,早期獲得的三個郡也被魏軍悉數奪回。

第二次出祁山的時候,東吳陸遜與大將曹休戰於石亭,魏國大舉增兵東線戰場,諸葛亮趁機出陳倉小道。只是,陳倉守將郝昭堅守不出,蜀漢大軍寸步難行。

後期曹真等人解決了東線戰場的問題急忙回援陳倉,無奈之下孔明只能夠撤軍,以減少蜀國的損失,第二次北伐戰爭到此結束,蜀國沒有取得任何的戰果。

公元229諸葛亮派遣大軍突襲魏國的武都郡、陰平郡,最後順利占領了這兩個地方,與此同時孔明還安撫當地的氐人、羌人,使得這兩個郡成了蜀漢的國土。

直至魏國蜀漢滅亡才收復二郡,算是比價成功的一次北伐,但也僅限於此。第四次北伐發生在2年之後的春天,當時雍涼地區半年沒有下雨旱災嚴重,諸葛亮趁機發兵。

木牛流馬承擔了蜀漢運送軍糧的任務,諸葛亮用懷柔的政策招攬了鮮卑人軻比能,這一次北伐前期也是相當順利。然而,李嚴卻在後勤保障上出了問題,諸葛來被迫回軍成都。

這一次失敗算是蜀國內部鬥爭的問題,影響了在外作戰的諸葛亮,第四次出祁山耗費錢糧不說,還把大好的形式給錯過了,比第一次出祁山更可惜。

公元234年諸葛亮兵出五丈原,蜀軍與魏軍對峙了百日之久,但司馬懿一直采取防禦的態勢,漢軍根本打不開缺口。同年八月,諸葛亮死在五丈原之上。

臨終前,他吩咐楊儀、姜維秘不發喪,妥善把蜀軍安全撤回漢中,司馬懿不知諸葛亮的生死情況,因過度小心翼翼錯過了滅蜀的最佳時機。

以上便是諸葛亮五出祁山的全過程,戰事頻頻卻沒有取得決定性的順利,空耗蜀漢的有生力量。與此同時,【三國演義】被諸多學者解讀後,諸多黑粉也開始認為孔明是被三國吹捧出來的。

或許他「政治」方面的主張是正確的,但「軍事」方面的實力卻不行,甚至連魏延、司馬懿都比不上,真實的諸葛亮並沒有那麽厲害,可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司馬懿厲害還是諸葛亮厲害

司馬懿是曹魏後期抵禦諸葛亮的功臣之一,再加上諸葛亮又是他活活耗死的,以至於在很多人眼中成為了一名軍事家,其實這樣的說法有失偏頗。

諸葛亮北伐前三次對陣的統帥有兩次是曹真,一次是曹休,司馬懿僅僅是在第四次、第五次才統兵掛帥的,這兩次魏軍總是處於劣勢地位,所謂的「以守為攻」也非司馬懿想出來的戰術。

劉備、曹丕病死後,曹睿繼位後,魏國朝廷想要攻打蜀漢,但大臣孫資認為漢中、南鄭等地險峻,若是大舉出兵討伐必然耗費巨大、弊大於利。

魏國占據天下九州,蜀漢僅僅只有益州和荊州的一部份,長期發展下來國力上魏國必然會碾壓它,所以我們(魏軍)只需要分別據守出入蜀國險要之地,未來定可以靠著強大的國力不占而降蜀、吳。

回首看看第四次、第五次祁山的交戰,鹵城(第四次)一戰中,諸葛亮光斬獲魏軍低階軍官的首級就有3000,鎧甲、弓弩等戰利品不可估量,若非李嚴在後勤搞內鬥,此次戰爭不知道司馬懿會敗的有多慘。

第五次渭水對峙司馬懿吃了上一次的虧堅決不出,即使諸葛亮給他送上女人的衣服也是高掛免戰牌,「堅守卻敵」說起來好聽,說白了就是不願和諸葛亮打,害怕中他的計謀。

雖然這與曹魏制定的戰略方針不謀而合,但幾十萬大軍卻不敢對戰蜀漢區區幾萬軍隊,孰弱孰強高下立見。諸葛亮雖是司馬懿「熬死」的,但這也是大勢所趨,並不是司馬懿一人之功。

對於司馬懿、諸葛亮孰強孰弱,李世民曾給出過這樣一段評價:

「既而擁眾西舉,與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無鬥誌,遺其巾幗,方發憤心......返閉軍固壘,莫敢爭鋒,生怯實而未前,死疑虛而猶遁,良將之道,失在斯乎!」

簡單來說就是司馬懿不行,拿著一手好牌卻打得畏畏縮縮,反觀諸葛亮卻有亮劍精神,蜀軍將士個個奮勇爭先,使得魏軍「莫敢爭鋒」......

五丈原上,司馬懿曾說過這樣一番話:「亮若勇者,當出武功依山而東,若西上五丈原,則諸軍無事矣......」這句話是司馬懿說諸葛亮軍事實力不行的證據,但恰恰是反襯他無知的一種表現。

諸葛亮的真正意圖體現大智慧

司馬懿的想法魏延也曾提出過,亦或者說有異曲同工之妙,那是第一次北伐時,魏延想要學習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做法,向諸葛亮索要5000精兵從子午谷進軍,然後就可以出其不意拿下長安和潼關。

諸葛亮從斜出來後兩軍就可會師潼關之前,到那個時候大軍所到之處魏軍必將潰敗,大業可成漢室可興。然而,諸葛亮卻拒絕了魏延的這一做法,對此許多人認為孔明軍事眼光不行。

其實無論是「東出武功」還是「出子午谷」都是一種兇險且難以成功的計策,這兩條山路極端兇險,一支小隊伍依山而守就可以以逸待勞全殲敵軍,蜀國無疑承受不了這種損失。

再者即使蜀軍成功完成了第一階段的計劃進入關中,一支孤軍深入又無糧草保障的奇兵能成多大的事情呢?最終就是被魏軍包圍進而吞並,所以司馬懿與魏延的引以為傲的計策可行性不強。

曹魏、蜀漢打了這麽多年的仗有兩人對局勢看得最透徹,其一就是提出「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孫資,第二人就是司馬懿的二兒子司馬昭。

孫資的戰略規劃上述已經提及,司馬昭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諸葛亮有兼四郡民夷,據關、隴之險之誌......」這一句話完整地講述了諸葛亮的實際意圖——占領隴右(雍涼一帶)。

隴右是什麽地方?處於現在的陜西西部一帶,那裏不僅有著肥沃的土地,可以作為部隊的糧草供給地,而且還有著一大片的草原,可以作為戰馬的飼養地,戰略價值非常的重要。

回看諸葛亮五次出祁山的經過,他的路線均不是直取長安,走的是偏向於西部的山道,目的就是為了「斷隴」。

蜀國僅僅只有一州之地,曹魏則有九州之地,想要一舉關中地區、一戰定乾坤根本就不可能,也沒這個能力。

五出祁山的目的就是為了取隴右(涼州、雍州),以此作為第二彈板然後逐步蠶食曹魏,很好地克制了孫資提出的「以發展來碾壓蜀國」的戰略。

劉邦和項羽楚漢爭雄時期,韓信暗度陳倉後第一個攻打的也並不是關中,而是關中周邊的地區,前前後後花費了近一年的時期,前提還是項羽深陷齊地無法騷擾漢軍。

試想一下,劉邦所處的歷史背景比蜀漢要好上不少,即使如此韓信也需要一年的時間才能做到拿下關中,很顯然魏延的子午谷、司馬懿的出武功只是紙上談兵。

兵者,國之大事思死生之地......不可不察也,諸葛亮所制定的軍事戰略對於蜀國而言沒有任何的問題,問題的根源還是在於蜀國的綜合國力不行,尤其是人口方面。

第一次北伐失敗後,諸葛亮曾寫過一篇【出師表】(又稱【後出師表】),文章中有這樣一些內容:

然喪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余人,突將、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余人。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復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

僅僅一戰(第一次北伐戰爭)就損失了蜀軍精銳三分之二,這些人才是蜀漢發展近十年的結果,相比較而言曹魏損失的大將不比蜀漢少,曹真、曹休、張郃與徐晃等人皆是在此期間而死。

但曹魏九州的人口基數實在太大,損失的這些人能夠在短期內得到快速補充,比如鄧艾、鐘會、郭淮和允禮皆是後期崛起的,反觀蜀漢一方則到了「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的程度。

面對這樣的局面,即使諸葛亮再怎麽「多智而近妖」,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公元263年,鄧艾率領大軍偷渡陰平小道路圍困了成都,劉禪無奈之下選擇投降。當時,鄧艾帶走的不僅僅是劉禪等皇室眾人,還在皇宮之中發現了蜀漢的「戶籍冊」。

上面清楚地寫到,蜀漢人口大致有90多萬人,官員和兵丁就有十幾萬,也就是說不僅人口資源不足,而且每7個人就要養活一個人,這在戰爭年代其中的壓力可想而知。

所以說蜀國的滅亡不是因諸葛亮空耗,也不是劉禪無能,而是因綜合國力太低、大勢所趨。從某個角度來說,諸葛亮北伐的那幾年延緩了曹魏的快速發展,間接為蜀漢的國祚間接延續了幾十年。

李世民的評價與劉邦的故事證明了,諸葛亮不僅厲害,而且還擁有著極高的戰略目光,說他不會打仗的人豈不是個笑話麽。對於諸葛亮此人,你有什麽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