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鮮血鋪就黃金路:對英國而言,侵略清朝並非冒險而是穩賺

2024-02-28歷史

穿越古今,縱橫萬裏,洞悉紛繁世事,縱觀世界風雲變幻,為你解析大國之間博弈的底層邏輯,欣賞歷史長河的波光譎異。

在上一篇文章(沒有虎門銷煙就沒有鴉片戰爭了?看看英國的態度就知道了)講到林則徐虎門銷煙之後,怡和洋行的兩位大班,也就是渣甸和馬地臣就跑去倫敦開始了所謂院外遊說活動,他們上竄下跳四處串聯,試圖說服英國政府和議會發動一場對華戰爭。

然而這遊說活動在一開始並不順利。當時英國議會上院保守黨的領袖是曾經在滑鐵盧戰役中擊敗過拿破侖的威靈頓公爵,威靈頓公爵也曾長期擔任英國政府的首相和外相,還終身都是英國陸軍總司令。要發動一場對華戰爭,威靈頓公爵這一關是怎麽也繞不過去的。

然而,威靈頓從一位古典貴族的榮譽感出發,拒不接受一位臭名昭著的鴉片販子的擺布,就連門都沒讓馬地臣進。事後馬地臣在給渣甸的信中悲痛的報告到他被一個傲慢愚蠢的老家夥所侮辱了。然而,轉機很快就出現了,威靈頓不久就告老還鄉,而接替他擔任英國外相的正是與倫敦金融城關系密切的帕麥斯頓勛爵。

在中國清朝的歷史文獻中,將其稱為巴麥尊。此時內閣重族正中渣甸和馬地臣的下懷。原來渣甸有一位老朋友,同時也是怡和洋行的合夥人之一,名叫霍林沃斯馬格尼亞赫,與史密斯家族合夥在倫敦開辦了一家商號,叫做馬格尼亞赫史密斯公司。這家商號也是倫敦經營對外貿易與金融業最為顯赫的巨頭之一。

這裏的史密斯家族就是我們上一篇文章中講到的,參加1839年8月7日倫敦商界討論發動對華戰爭那次會議的那個史密斯。史密斯家族也是金融城老字號的銀行家族。在拿破侖戰爭期間,曾經與當時號稱歐洲第六強權的倫敦銀行業世家巴林家族共同承銷了一筆兩千萬英鎊的戰爭國債。後來史密斯家族又力挺萊昂內爾羅斯柴爾德當選為英國歷史上第一位猶太裔的下院議員。可以說,史密斯家族與羅斯柴爾德家族是關系不同一般。

這個倫敦的馬格尼亞赫史密斯公司與廣州的怡和洋行不僅同出一源,也互為代理人。從1835年起,怡和洋行大班馬地臣也成為馬格尼亞赫史密斯公司的重要股東之一。同時馬格尼亞赫史密斯公司的另外一個合夥人,也是史密斯兄弟中的阿拜史密斯,又是倫敦政治舞台上一個非常活躍的人物,不但是議會下院輝格黨的一個有利集團的首腦,並且還是外向帕麥斯頓勛爵本人的好朋友。有了這條渠道,怡和洋行就立刻開始了政治攻關。

就在1835年7月24日,主持阿美士德號行動的前東印度公司間諜林賽曾經寫信給帕麥斯頓勛爵對如何侵略中國獻計獻策。林賽講到:

「我們的對華關系,不能讓現在這樣的反常狀態繼續下去了。經過深思熟慮,我認為咱們有兩條路可走。第一,這是我要建議采取的。直接用武力來對過去的損害取得補償,對將來取得保障。照我的意見,采取恰當的策略配以有利的行動,只要一支小小的海軍艦隊,就萬事皆足了。我們樂於看到,從英國派去一位大使去和英屬印度艦隊的海軍司令聯合行動。對於我們所受的損害索取補償,並商定一份以自由貿易原則為基礎的通商條約。

迫使清政府驅除的武裝力量,可以包括一艘主力艦、兩艘大型護衛艦、六艘輕型巡洋艦、三四艘武裝輪船以及船艦載運陸上部隊約六百人,以炮兵隊為主,以便進行必要的陸上行動,這就足夠了。這樣一支武裝力量能夠達到我們所期望的一切目標乃是毫無疑義的。」

曾長期擔任東印的公司駐廣州商管管理委員會高級大班的這位林塞先生無疑對於清朝的情況是非常了解的。他確信只要派出這支不到三千人的艦隊,就足以開啟中國的大門。當然,為了鴉片而發動一場對華戰爭倒的確是符合英國國家利益的。在大英帝國的東方三角貿易體系中,也就是英國的紡織品輸往英屬印度,而英屬印度的鴉片輸往中國。隨後, 中國的茶葉、絲綢又輸往英國這樣一個三角貿易迴圈當中,鴉片貿易乃是最重要的一環

到了鴉片戰爭前期,英國與中國的貿易占其整個海外貿易的六分之一。 而單單是鴉片這一宗商品就占到了所有英國對華貿易的三分之二。 在渣甸的鼓勵下,馬地臣轉而尋求發動群眾。在英國議會說了算的政體之下,只要動員起代表金融城和商界利益的下院議員,幾個保守黨老式貴族基於榮譽信條的反對以及自由派分子的無病呻吟,都將被資本的力量無情的碾壓粉碎。

於是,在1836年,馬地臣與倫敦出版了臭名昭著的【對華貿易的現狀和展望】一書,接力鼓吹英國對華采取所謂前進政策,建議占領香港作為英國和著名的英格蘭自由貿易者的代管領地。馬地臣出版的這本書,可以說是一石激起千層浪,早就被英國、中國、印度三角貿易輝煌的現實利益和預期更為輝煌的未來所深深吸引的英國曼徹斯特商會、利物浦商會、格拉斯哥商會等都立刻動員起來,向他們的外交部請願要求加強保護對華貿易。

除了請願之外,本著盎格魯撒克遜傳統的公民自由結社原則, 109家與印度和中國貿易有關的英國大公司,包括進出口貿易、航運和金融等等各界的巨頭,包括巴林兄弟銀行、怡和洋行於1836年正式成立了所謂倫敦東印度和中國協會,輝格黨下院議員拉本德擔任這個協會的主席,另一位下院議員哈提斯出任副主席。

這兩位仁兄都曾經在東印度公司工作多年,後來又全都作為倫敦金融城選區的代表當選國會議員。同時參加協會的各公司代表中擁有下院議員身份者也不在少數。因此, 倫敦對華關系協會不僅在經濟上擁有極其雄厚的實力,並且在政治上也有著極強的影響力。 倫敦東印度和中國協會自從成立那天起,就積極進行對華侵略活動。他們經常和政府有關各部門,特別是英帝國外交部保持密切的聯系,書面或者口頭的提供各種情報,提出種種意見,鞭策英國政府為英國的利益加緊侵略遠東。

今天我們翻閱英國外交部的歷史檔案,不乏這個協會送交英國外交部的許多歷史備忘錄和情報存檔。而拉本德個人寫給帕麥斯頓外相的信件,以及要求會見的便條更是屢見不鮮。而這位拉本德先生自己就在廣州有一個關系公司名叫拜耳公司,專門與怡和洋行進行鴉片交易。協會的副主席哈斯提自己就是個鴉片販子,他委托怡和洋行代為銷售鴉片。

利益攸關之下,這個協會竟然曾經向英國政府印度事務部提出交涉,要求減低英印殖民當局對印度農民征收的鴉片稅,目的是進一步的降低鴉片在中國市場的售價,增加印度鴉片的在華競爭力。到了戰爭前夕,在幕後進行鼓動的另一個資本家集團是曼徹斯特商會,它的主席名叫約翰莫克維卡。在東方問題上,曼徹斯特商會在1814年以前,為了打破東印度公司對印度貿易的壟斷權而大肆叫嚷過一陣。在1834年之前,為了打破東印度公司對中國貿易的壟斷權又叫嚷過一陣。

到了國會廢止,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壟斷權以後,他們又多次的為侵略中國,而向英國政府送出種種備忘錄、請願書等等,甚至到了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後,甚至還是連年不斷的向英國政府送出備忘錄請願書,要求政府為了擴大貿易而進一步的侵略中國。莫克維卡本人在1839年秋天和1840初就對華戰爭一事,也是幾次上書朝廷面見外相帕麥斯頓。當然,曼徹斯特商會主席莫克維卡先生本人也與怡和洋行關系匪淺。

怡和洋行旗下有一個所謂的布匹布,專門運銷英國的紡織品。而怡和洋行在曼徹斯特采購紡織品的機密代理人,正是這位莫克維卡先生。另一方面,莫克維卡為了自己經營茶葉進口的生意,也常用委托怡和洋行給他代銷鴉片的辦法,籌集販賣茶葉的資金。比如在1835年的7月,莫克維卡一次就給怡和洋行運送了土耳其鴉片五十箱,價值兩萬五千英鎊,以上只是對華鴉片貿易利益集團的冰山一角。

一句話,所有這些英國對華利益集團的頭面人物。 不管你是政府的外相、國會的議員,還是銀行家,還是工廠主,都是鴉片貿易的利益攸關方,都是倫敦金融城以及老東印度公司的圈內人 ,一切都在緊鑼密鼓的策劃著。歷史的時針終於指向了1839年10月1日,英國內閣正式開會,討論是否要對華開戰的問題。

英國外相帕麥斯頓勛爵本來就是帝國主義炮艦政策的狂熱鼓吹者 。這幾年怡和洋行為了遊說他發動對華開戰,也沒少做公關的工作。至於說贈與外相本人頤和洋行的暗股幹股,自是其中應有之義,甚至於怡和洋行上繳給林則徐的那七千箱鴉片當中,差不多有三千箱就是屬於外向帕麥斯頓私人的。林則徐的虎門銷煙,其實就是在銷毀大英帝國外相的私人腰包,於公於私外相帕麥斯頓都極力主張對華開戰。

而財相桑希爾巴林爵士眼看著自己控股的三家洋行怡和、寶順、旗昌一共向中國政府上交了一萬多箱鴉片,價值一百五十萬英鎊,著實是吃虧不小。肉痛之余,他一直在內閣會議上追問戰爭勝利之後由誰來賠償英國商人的損失。於是有內閣成員建議由國會撥款賠付,或者由東印度公司出面補償,這下子會議可就炸了鍋了。如果都要英國自己賠錢的話,那還跟中國打個什麽勁呢?當然要由中國來賠。最後還是國防和殖民大臣約翰羅素伯爵一錘定音。

這位伯爵說道, 根據他的經驗,難道還有比我們的海軍艦長更好的外交家? 於是英國內閣會議終於決定對華開戰,然後就是議會鬥爭。在1840年4月7日到9日,英國議會就是否對華開戰展開最終辯論,怡和洋行大班渣甸帶著有數百名經營遠東貿易的英國商人聯合簽名的請願書走進了英國議會大廳。

渣甸面對國會議員們侃侃而談道,中國地大人稠,只要全面通商,我們有多少鴉片就可以賣多少鴉片。 面對這樣一個只需要幾艘炮艦停在他們的岸邊,開上幾炮就可以制服的政權 。我們不能允許大英帝國的貿易受制於他們的反復無常之下,一場同中國的戰爭能夠帶來豐碩的果實。對此,我是毫不懷疑的。

最終,英國議會下院以271票對262票的九票微弱多數透過了支持派兵侵略中國,政府對華政策決議案到了1840年7月27日,英國議會下院又最終透過了支付軍費案,為遠征中國的軍事行動撥款十七萬三千四百四十二英鎊。 對於不體面的鴉片販子們來說,民主倒真是個好東西

隨後,英國政府委派東印度公司前雇員海軍少將亨利普鼎察爵士為對華作戰總指揮,普鼎察爵士的堂弟查理義律爵士為副統帥。到了1840年6月,義律率領一支有十六艘軍艦、四艘武裝輪船、二十八艘運輸艦以及四千名陸軍組成的英國遠征軍抵達了廣州海面, 鴉片戰爭就此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