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樓蘭到底做了什麽,竟讓中原人如此憎恨,非要「不破樓蘭終不還」

2024-07-17歷史

每個接受過義務教育的中國人都知道一句詩 「黃金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這可能是我們對「樓蘭」這個神秘的地區的最初印象。

後來,我們能可能還在電視上看過一個揭秘「樓蘭千年美女」的考古節目,又進一步知道了樓蘭這麽個地方,還知道了它位於中國「消失的時亡之海」—— 羅布泊 地區,並於公元四百年左右迅速消亡。

那具保存完好的女性幹屍,似乎成為了樓蘭文明的最後見證,讓人們對這片古老土地上的生活充滿了遐想。

李白吟作「願為腰下劍,只為斬樓蘭」;辛棄疾高呼「且掛空齋作琴伴,未須攜去斬樓蘭」……

為何許多詩人都對樓蘭如此熟悉,還都要將其消滅,這個地方究竟發生了什麽?

樓蘭的建立

樓蘭,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名字,一個在古代文獻中頻繁出現的地理座標,卻始終披著神秘的面紗。

樓蘭位於今天新疆的羅布泊西北岸,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節點。

它地處西域,扼守著中原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歷史上,樓蘭還曾是西域三十六國之一,與漢朝、匈奴等政權都有著復雜的關系。

在歷史的長河中,樓蘭經歷過多次變遷。

最初,樓蘭是一個以農耕為主的綠洲國家,經濟繁榮,文化昌盛,那是在公元前三世紀左右開始的。

在漢朝的鼎盛時期,樓蘭曾作為漢朝的藩屬國,與中原王朝保持著密切的來往。

絲綢之路 興起之時,漢朝的使者、商人、軍隊常常會經過樓蘭,使得樓蘭成為了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

在匈奴與大漢的夾縫中生存

然而好景不長, 張騫出使西域後 ,將這個水草豐美的樓蘭小國介紹給了當時的漢武帝,漢武帝聞言大悅,不僅要繼續與樓蘭建立友好關系,還打算一步步征服他們,擴張漢朝的版圖。

然而盯上這塊肥肉可不只是東邊的大漢,還有西邊的匈奴。 匈奴一族早在秦朝和西漢時期就大肆騷擾中原王朝邊境,雖然後來透過和親等方式穩定了局勢,但 歷來皇帝都大有消滅匈奴以名垂青史之誌,漢武帝也不例外。

隨著漢朝與匈奴之間的戰爭不斷,樓蘭作為兩方中間的一塊「風水寶地」,也成為了雙方爭奪的焦點。

在外部,匈奴等遊牧民族的侵擾,使得樓蘭疲於奔命,在這種內外交困的情況下,樓蘭不得不采取一些極端的措施,來維護自己的生存。

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樓蘭與匈奴的結盟, 在漢朝與匈奴的戰爭中,樓蘭多次為匈奴提供情報和物資支持,甚至直接參與了對漢朝的軍事行動,這些行為使得漢朝對樓蘭產生了極大的不滿和憎恨。

中原王朝對樓蘭的憎恨,並不僅僅是因為其背叛行為,更重要的是,樓蘭的存在對於中原王朝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安全隱患。

樓蘭地處絲綢之路的要沖,一旦樓蘭被匈奴等遊牧民族控制,那麽絲綢之路的暢通將會受到極大的威脅,這對於中原王朝來說是無法容忍的。

因此,中原王朝對樓蘭采取了一系列的軍事行動,漢朝時期,漢朝軍隊多次出征西域,試圖將樓蘭納入自己的版圖。

在夾縫中求生的樓蘭,似乎不論完全依附哪一方都有些不妥,萬一歸順中原,但自己遠在西域,就在匈奴家門口,就算是有帝王撐腰,也免不得成為雙方交戰的炮灰,反之亦然。

因此樓蘭不得不頻繁地改變外交策略,時而依附漢朝,時而與匈奴結盟,左右逢源,以求得生存。

但世上哪有這麽好的事情, 兩邊都想要的結果往往都是兩邊都吃力不討好

曾經老樓蘭王就將自己的兩個兒子,分別送到了匈奴和大漢去撫養。

後來老王去世後,匈奴憑借地理優勢,率先扶植了從小在匈奴長大的大兒安歸繼位,漢朝得知此事後大怒,看破了樓蘭的逢迎嘴臉。

而且,安歸繼位後,還殺了許多途經樓蘭的漢朝使者,這令中原上至朝廷下至文人墨客都十分氣憤,對樓蘭的討伐之意也就逐漸形成了。

然而,由於樓蘭地處偏遠,加之其國內政治鬥爭不斷,漢朝的軍事行動並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

後來,隨著漢朝的衰落和西域局勢的動蕩,樓蘭與中原王朝的關系也日漸疏遠了。

樓蘭之消亡

到了唐朝時期,唐朝軍隊也曾多次出征西域,試圖消滅樓蘭這個隱患,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唐朝名將薛仁貴率領的軍隊對樓蘭的征討。

然而,盡管中原王朝對樓蘭進行了多次征討,但樓蘭依然頑強地存在了數百年之久 樓蘭並沒有因為中原王朝的強勢征討而消亡,它的的消亡反而是一個歷史前進演化中的必然 。

因為樓蘭還面臨著來自內部的威脅,雖然早期研究表明,羅布泊地區曾經是水草豐美的湖泊,但由於地處沙漠邊緣,隨著 地理環境的變遷 ,樓蘭的自然環境不斷演變,逐漸變得十分惡劣,水資源匱乏,這使得樓蘭的農業發展受到了極大的限制。

直到公元四世紀左右,由於自然環境惡化、政治鬥爭激烈以及外部勢力的侵擾等多重因素的疊加,樓蘭最終走向了衰亡。

這座曾經繁榮一時,享譽中原的樓蘭古城,在歷史的塵埃中逐漸消失,只留下了一些遺跡和傳說,供後人憑吊。

詩歌中的樓蘭

樓蘭作為 詩歌的意象 ,其背後也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歷史背景。

詩人們之所以頻繁地提及樓蘭,並將其作為消滅的物件,一方面是因為樓蘭在歷史上確實對中原王朝構成了威脅;另一方面,也是因為 樓蘭作為一個神秘而遙遠的地方,激發了詩人們的想象力和創作靈感。

而且,詩人們提及樓蘭,往往帶有一種邊塞詩的情懷,表達了對遙遠邊疆的向往和對戰爭與和平的深刻思考。

在他們的筆下,「破樓蘭」並非總是字面上的軍事征服,更多的時候是一種象征, 代表著對困難的克服、對遠方的探索以及對英雄夢想的追求。

在詩歌中,樓蘭往往被賦予了多重內涵。首先,它是 異域的象征,代表了詩人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和向往。

其次,樓蘭的興衰也常被用來比喻 國家的興亡和人生的無常 ,引發詩人對歷史滄桑的感慨。

再者, 「破樓蘭」也體現了一種英雄主義精神,表達了詩人對於建功立業、報效國家的壯誌豪情。

現在,樓蘭已經成為了一個歷史名詞和一個文化符號 ,雖然古城已經不復存在,但人們對於樓蘭的探索和研究卻從未停止。

透過對樓蘭遺址的考古發掘和文獻研究,我們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這個古老文明的歷史和文化內涵。

同時,隨著絲綢之路的再次興起,和探險活動的再度火熱,樓蘭也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中外遊客和學者前來探訪和研究。

參考資料:【文化】神秘消失的古城樓蘭:凝固了時光 溫柔了歲月——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