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69年時中美雙方就已秘密聯絡,他們是如何騙過各國情報機構的?

2024-07-26歷史

歷史上有很長一段時間,中美之間的關系都形同水火一般,直到 尼克遜 訪華才打破了這樣的僵局,這場會晤也被稱作是中國外交史上絕無僅有的一次跨時代會面。

為了達成這次存取,中美兩國為此準備了很長一段時間。而且在準備階段,中美兩國面臨很大的壓力,由於蘇聯的原因,中美之間只能互派代表進行「秘密外交」,透過無數次的切磋商議,最終才促成了尼克遜的訪華之行。

那麽在這段「秘密外交」期間,也發生了不少驚心動魄的事情,下面就為大家詳細解讀一下尼克遜訪華背後的秘事。

1969年1月,尼克遜入主白宮。為了盡快解決國家內憂外困的局面,早點從侵越戰爭的泥潭中走出來,改變當前美蘇局勢,尼克遜自上任伊始,就著手開始調整美國的全球戰略,特別是對中國作出了重大政策改變,希望能夠結束兩國長期隔絕狀態。

此時的新中國已經成立20多年,隨著國際地位和威望的不斷提高,已經同越來越多的國家建立外交關系,並在處理國際事務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拉攏中國,既可以將美國從越戰的泥潭中拉出來,又可以在美蘇爭霸中多得一份籌碼。

對此,尼克遜不止一次地在不同場合指出,想與中國和好,要把改善中美關系作為自己執政期間的外交目標之一。同時放寬對華政策,並對中國的稱呼由之前的「共產黨中國」轉變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積極向中國傳遞「訊號」!

不過,想改善中國關系可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當時在美國上下普遍存在強烈的反華情緒,特別是 麥卡錫主義 宣傳的反共恐怖浪潮,所以與敵對20多年、韓戰的對手、共產黨執政的中國改善關系是一件極其冒險的事情。

想要恢復對華關系,透過官方途徑進行溝通,隨時都有受挫甚至失敗的危險,稍有不慎就會遭到反對黨的攻擊,那麽尼克遜的政治地位和聲譽將會受到嚴重影響。

出於各方考慮,尼克遜認為與中國的接觸必須要絕對保密。

尼克遜覺得保密能有效避免對手和盟友的幹擾,畢竟蘇聯才是美國最大的對手,當時的蘇聯和中國也因為「珍寶島」事件的發生處在對立階段。

不過美中接近必然會引起蘇聯的不安和敵意,一旦讓蘇聯發現美中在秘密接觸,勢必會用此來要挾正在進行的美蘇談判,徹底打亂美方的部署。

再加上日韓等國是美國的盟友,如果讓他們知道中美接觸,也會引起他們的不滿,很可能會認為美國出賣盟友,甚至還會想方設法從中破壞。

另外,美國接連不斷的泄密事件也讓尼克遜大為惱火,尼克遜曾在回憶錄中寫道:

「我告訴你,白癡才會和內閣成員討論大事。我太清楚了,我在上午說的話,下午就會登在報紙上。我現在發出警告,泄密會讓你喪命。一些會議,我連副總統漢弗萊都要回避,因為他手下的人很可能會泄密。可即便是我采取了如此多防範措施,可泄密的情況還是不少。」

尼克遜混跡政壇幾十年,一路從眾議員、參議員到副總統、總統,所以他深知其中要害所在,保密必須做到萬無一失。

要知道,就在 基辛格 計劃秘密存取北京前夕,發生了五角大廈七千多頁關於越南戰爭的密文在媒體上曝光,雖說此事只是涉及前任政府,但也給尼克遜、基辛格提了一個醒,讓他們對保密的重視程度提高。

值得註意的是,尼克遜壓根就不信任國務卿 羅傑斯 及整個國務院。

尤其是在中國問題上,羅傑斯幾乎每次都和尼克遜唱反調,這種行為引起了尼克遜的極為不爽。為此,尼克遜暗自決定放棄原有的美中公開接觸渠道,瞞過國務院,發展一條屬於他個人的秘密接觸渠道。

中國剛開始是不贊同秘密接觸的,可是從當時國際局勢來看,和美國接觸,特別是公開建交的話,將會有利於在中蘇外交活動中給蘇聯制造壓力。

基於此,1969年,尼克遜就希望巴基斯坦總統 葉海亞 能夠幫其傳話給中國:美方願與中國接觸。

此時身在北京的 周恩來 收到了巴方轉送的訊息後立即回應:「 他們想解決問題,也是有渠道的,就是現在的華沙談判。

當時,華沙談判確實是雙方唯一的官方接觸渠道,但尼克遜表示這個渠道太公開,無法解決問題並沒有采納。

隨後,在1969年11月至1970年3月,尼克遜又多次透過巴基斯坦傳話,希望同中國「 建立高級別的、秘密的聯系方式 」。

最終在在尼克遜堅持下,中國逐漸接受了尼克遜想透過羅馬尼亞和巴基斯坦進行秘密溝通的想法。

這個渠道必須高度貫徹高層、保密的原則,周恩來形容是「 從一個高層透過一個高層給另一個高層進行交流 」。

而且,這個渠道又以巴基斯坦為主。畢竟巴基斯坦與中國相近,人員物資往來頻繁,保密工作容易執行。

反觀,羅馬尼亞地處巴爾幹半島,鄰國大多為華約成員國,蘇聯在此地的耳目眾多,不利於保密。

因此,中美選擇了前者,「巴基斯坦渠道」在當時屬於一級絕密,將需要傳遞的訊息交給巴基斯坦總統葉海亞後,由其本人或指定人員透過密碼或外交郵袋交給駐美或駐華大使,再轉給另一方。

在這個過程中,全部都是巴基斯坦大使親自口述,不會出現任何擡頭和署名的函件、中方或美方的筆錄。

時任中國駐巴大使館轉譯的 陳嵩祿 後來回憶起這段「奇妙」而又原始的資訊傳遞時,曾簡單地講述了中美兩國互通訊息的方法,要是美方有訊息,都是由基辛格約見巴駐美大使 希拉利 ,此人記下訊息後並核對,隨後傳回巴基斯坦交給總統。葉海亞總統收到希拉利口信後則會迅速約見中國駐巴大使,陳嵩祿就隨之一同前往。

從大使館到總統府不遠,每次口述資訊只有十分鐘左右就夠了,地點在辦公室或在花園裏。葉海亞總統向中國大使讀訊息時,陳嵩祿就會趕緊記錄並口譯,當場驗核。

如果是北京方面來了訊息,則會有中英文兩個版本,中國大使先讀一遍中文文本,然後由陳嵩祿再讀英文文本。

葉海亞總統會親自作記錄並當場核對,連標點符號都不能出錯。而葉海亞總統收到中方資訊後,一般派專員送給希拉利,由其口述給基辛格。

這樣的秘密傳話在基辛格秘密訪華前的一段時間裏達到高潮。

在巴基斯坦學者艾賈組釘的著作【從首腦經首腦到首腦】一書就講到,僅葉海亞自己一個人所保存的有關「巴基斯坦渠道」的秘密檔就達到了49份,如此頻繁的口信互遞讓中美高層接觸行程逐漸加速。

1971年4月,周恩來透過該渠道向尼克遜的兩次口信作出答復: 要想解決中美之間的一些關鍵問題,就需要透過政府高層人員直接對話,才能找到解決之道

對此,中國方面希望能夠公開接待美國總統特使 基辛格 博士,或者美國總統本人來中國進行商談。

美國方面在收到周恩來的答復後也表示,現在已經到了需要「邁出更大步子」的緊要關頭了。

於是,就先以口頭方式答復願意接受總統訪華的邀請,隨後又慎重地起草了回復,提議先讓基辛格在尼克遜存取前秘密去中國進行安排,並且就一些問題初步交換意見。

此外,美國還不斷強調,為了保密,務必不能使用其他渠道,因為一旦暴露,各種問題都會隨之而來,中美關系好不容易取得的進展將會十分被動!

1971年5月29日,周恩來正式透過巴基斯坦方面傳出訊息:「 毛澤東主席做出表示,他歡迎尼克遜總統來訪,期待與總統閣下進行直接交談,並且各方能夠自由提出自己關心的問題。

在周恩來答復的第三天晚上,尼克遜和基辛格收到了這封二戰後美國近現代史上「最重要的一封信」。後來基辛格回憶起當時收到回信時的心情:「 當時那種如釋重負的心情讓人難忘。周恩來接受了我們的提議,即各方都可以自由提出所最關心的問題。

6月4日,美方回應希望可以商討關於基辛格秘密訪華的細節。6月19日,葉海亞總統書面告知美國: 我們絕對可以做到可靠的安排

正如馬可波羅的冒險和發現之旅,基辛格在1971年7月1日離開美國,並把他秘密訪華的行動代號定為「波羅」。

臨行前,尼克遜突然對基辛格問到:「見到毛澤東是不是要磕頭?」因為在當時美國人的觀念裏,中國似乎還停留在封建王朝時期,一旦拒絕磕頭的話,很可能會被遣返。

所以,尼克遜對此表示擔憂,兩人十分為難的商議如何解決此事,至於其中如何商量的,美國方面至今都沒有披露過。

不過基辛格為了能夠順利訪華,做到萬無一失可以說是煞費苦心。

他先是飛到西貢進行3天活動,經曼谷停留1天後,6號抵達新德裏,8號落地到伊斯蘭堡,這所有的舟車勞頓,皆是為了最後一步的順利實施。

為此 基辛格 在來到巴基斯坦的第一天晚上,巴基斯坦方面打算舉辦一個迎接晚宴,歡迎基辛格的到訪。結果就在晚宴開始前夕,葉海亞總統突然對外宣布,由於伊斯蘭堡天氣太熱的緣故,使得基辛格身體不適,將邀請他前往那蒂亞加利的總統別墅內休養。

9日淩晨,「身體不適」的基辛格便乘坐葉海亞的專機前往北京。

整個「波羅一號」行動十分保密,美方沒敢遺漏任何一個細節。就連美國國務卿對基辛格透過巴、羅與中方聯系毫不知情,也根本不知道基辛格秘密訪華。

就在基辛格出發去北京之時,尼克遜為了給這位「老夥計」打掩護,專門把與他作對的國務卿 羅傑斯 帶到聖克利門蒂度假。

直到公開訪華訊息前一天,尼克遜才把基辛格去中國的事情告知了國務卿,但也沒有透露全部真實的情況,他僅僅表示基辛格到巴基斯坦後接到中國的邀請臨時做出的決定,隨行的安保人員在登機前才被通知要去中國。

但此時生米已經煮成熟飯,即使羅傑斯再不同意也沒有了辦法,尼克遜的一手「暗度陳倉」,解決了基辛格的後顧之憂。

而中方保密工作更是一流,接待工作每個步驟都做了詳細排練。

為了前往巴基斯坦迎接基辛格,外交部經周恩來批準專門成立了由時任美大司司長 章文晉 任組長, 王海容 唐聞生 唐龍彬 等外交部的中堅力量組成的行動小組,乘專機降落在伊斯蘭堡的查克拉拉機場特別停機坪。

隨後中方一行人在中國駐巴大使 張彤 的帶領下前往總統府參加葉海亞的晚宴。席間,葉海亞向中方人員簡單講述了基辛格在巴的行程和基辛格生病的真實情況。

在得知美方的計劃後,章文晉等人在晚宴結束之後全都住進了大使館,開會商討如何能萬無一失地保證基辛格能秘密地到達中國。

一夜無眠,次日淩晨,天還未亮,中方人員乘坐汽車前往機場,登上了早已停在機場嚴陣以待的波音707,這是基辛格前往中國乘坐的專機。

沒過多長時間,只見一輛小汽車從遠處急速駛來,隨即停在飛機旁邊,在巴基斯坦外事秘書 蘇爾坦 的引領下,基辛格迅速從汽車上跑了下去,直奔飛機舷梯......

不過在周密的計劃也會有破綻的那一刻。

就在基辛格從汽車奔向飛機的時候,正在機場候機的倫敦每日電訊報駐巴記者 貝格 突然看到一個包裹著極其嚴實的人,從飛機旁邊的一輛車上走下後,很快登上一架707客機,隨後這架飛機立刻滑行起飛。

貝格雖然看不到那個人的清晰容貌,但是他感覺這個人的體型和身高很像基辛格,因為最近這幾天基辛格正在巴基斯坦存取,貝格覺得有些不太對,就裝作很隨意的樣子問機場的一位工作人員: 飛機要去哪兒?

工作人員隨口說道: 中國 。驚天大秘密被無意間戳破,身為記者的貝格以他特有的職業嗅覺敏銳地察覺到,一件引爆世界的事情即將發生!

......

「瞞天過海」的基辛格在北京待了48個小時,同周恩來會談就進行了7個小時。

中美就一些關心的問題展開探討,大概明白了彼此的基本態度,雙方一致認為應該建立新的直達最高層的秘密聯系渠道——巴黎渠道,中國方面的聯絡人是駐法大使 黃鎮 ,美國方面的聯絡人是尼克遜的心腹 禾特斯 ;會後還發表尼克遜將應邀訪華的公告。

對於這次秘密之行,基辛格認為:「 毫無疑問的是,這一次出訪的保密成了踏踏實實、按部就班地改善兩國關系的一個前提。

當然,很多人對選巴黎作為聯系地點感到納悶,但其實有以下原因:

一是基辛格為了越南和談,經常遊走在美國和法國之間,這對安排他的行程很方便,也有利於掩蓋中美秘密交流的實際情況;

二是法國在這幾個大國中左右逢源,在美國和蘇聯之間保持中立,法國又是第一次同中國建交的西方國家,中法關系相對於緩和的很多,同時越南曾是法國的殖民地,和法國聯系也十分密切;

三是法國領導人對中美交流表示支持,一度希望中國能夠早點加入到解決國際事務的行列中去,防止由美蘇兩個大國來解決爭端,這讓 毛澤東 對法國印象不錯。

黃鎮 在回憶錄裏也講到,巴黎還有一些便利條件,具體包括:崇尚自由,對使館工作沒有嚴格的限制;地處歐洲中心,交通發達;各種思想潮流種類多,訊息來源廣等。

巴黎渠道用來傳達由中美高層人員直接起草或批準的信件,盡管沒有巴基斯坦渠道和羅馬尼亞渠道由首腦親自傳話,但傳遞的也還是中美兩國最高層的資訊,這是一項集機密、重要、敏感、微妙於一體的任務,稍有不慎,就會影響全域。

為了保證交流溝通的準確性,雙方大多是透過法文轉譯,當對某個問題達成異議時,則會用英、法兩種語言各說一遍,然後理解確切意思。

同時為了保障渠道運轉的保密性,在接觸過程中,雙方會嚴格控制人數,幾乎都是使用規定代號聯絡,選擇相對隱蔽的中國大使官邸作為接頭點。

就這樣,在巴黎渠道在逐漸公開的期間, 禾特斯 來中國大使館超過40次,基辛格來了4次。需要註意的是,基辛格作為一位全球關註人物,四度出入中國大使館,在巴黎這個輿論中心,竟能做到保密,實在是太難得了。

黃鎮 曾經問過 禾特斯 他們是如何做的,禾特斯笑著說,基辛格一般都是乘坐美國軍用專機抵達巴黎,然後由法國總統親自安排,不經過海關和邊防檢查, 晚上就住在禾特斯的住宅裏, 因此美國駐法使館成員壓根不知道基辛格到了巴黎。

在基辛格前往中國大使館接頭時,他乘坐的是由禾特斯親自駕駛的一輛租賃而來的破舊汽車,當然基辛格的穿著也十分低調,從不露自己的臉。

就這樣,雙方一直透過秘密渠道進行著溝通。

直到1971年10月,中國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中國外交官能夠利用常駐聯合國及其安理會代表的身份在紐約公開活動,並且還不會引起關註。

所以,基辛格透過巴黎渠道向中方提出了一個要求,他希望中方駐聯合國的代表能夠獲得同美國一方緊急會晤的權利,防止無法透過巴黎與中國進行緊急溝通。

很快,中方就做出回應贊同建立紐約渠道。

經過雙方反復磋商,紐約渠道務必保證安全和秘密,同時還要和巴黎渠道進行有效分工:前者主要負責有關聯合國的一些重要事情,其余事務還是透過巴黎渠道繼續開展。

紐約渠道主要由基辛格本人和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 黃華 聯絡。在1972年和1973年,黃華和基辛格在紐約展開多次私下會晤,都是在約定的時間內,於紐約曼哈頓43街的一所不起眼的公寓裏。

會晤情況全程保密,由基辛格和黃華直接向尼克遜和中國高層匯報,全部繞開美國國務院,中國代表團其他成員不能過問。

就在尼克遜訪華前,兩條渠道依舊高度執行,不過主要以巴黎渠道為主。尼克遜訪華後,巴黎渠道被公開,但紐約渠道依舊還在地下執行,這樣的情況一直延續到中美雙方後來互設直接聯絡處。

在雙方不懈努力下,1972年2月,尼克遜成功踏上中國的土地,成為第一位存取中國的美國總統。

基辛格、尼克遜的相繼到訪,使得中國瞬間在國際上掀起一「建交熱」,中國的大門一次又一次地向世界各國開啟。

在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領導人的帶領下,中國以獨立自主的外交立場,贏得了世界各國的尊重,也贏得了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