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網絡上對粟裕大將的贊譽明顯增多,一些網友甚至將他譽為「戰神」。
原本,粟裕只是我軍眾多傑出將領中的一位,名氣並不突出;
然而,粟裕在1984年去世後,曾一度沒有得到應有的平反。
直到10年後,中央才正式糾正,明確表示:「1958年,粟裕同誌在軍委擴大會議上遭到不當批評,長期以來受到不公正待遇,這是歷史的誤判。這一觀點也是中央軍事委員會的看法。」粟裕被追認為毛主席一樣級別的戰略家。
到了今天,對粟裕大將的評價越來越高,特別是在民間,對他的贊美詞匯有了顯著增加。
這種現象背後一定有其社會文化的深層原因。白居易曾言:「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意味著每個時代都會塑造出符合其需求的人物。
當年,毛主席提出的美帝「三把尖刀」比喻,形容美國在亞洲的戰略布局對中國的威脅:第一把從北韓插入,第二把從越南插入,第三把從台灣插入。
多年努力後,我們解除了前兩把尖刀的威脅,但台灣問題依然復雜且關鍵,其解決將有助於打通南海出海口,破解美國在太平洋的封鎖,推動中國向海洋強國的轉型。
1949年初,毛主席任命粟裕為解放台灣工作委員會主任,負責策劃攻台行動。然而,韓戰的爆發改變了局勢,中央被迫調整策略,將攻台計劃推遲。
我們的民族復興,尤其在軍事上的突破,離不開解決台灣問題。歷史上,粟裕曾深入研究台灣問題,他的戰術眼光和臨機應變能力在遼沈、平津、淮海三大戰役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在當前的國際形勢下,解決台灣等關鍵問題,更需要粟裕那樣在危機中尋找機會、能夠破局的將領。盡管我軍高手如雲,但像粟裕這樣的戰略家卻不多見。
因此,粟裕大將的聲望日益上升,這不僅因為他本身的軍事才能,也是因為這樣的將領正是我們這個時代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