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56年北京開會時周總理見一人眼熟,毛主席:我們的老班長回來了

2024-07-28歷史

前言

1956年12月,在「全國勞模大會」的現場,一位老人和毛主席緊緊握手,他們相擁而泣,這一感人瞬間令人難以忘懷。

這位老班長名叫李開文,他曾在中央特炊班擔任班長,負責為毛澤東等領導人做飯長達11年的時間。

在大會上,最早認出李開文的是周總理。當毛主席和周總理提前到會場核對會議流程時,周總理擡頭一看,竟然發現了一個熟悉的面孔——那正是老班長!回想起當年在中央特炊班一起用餐的場景,不僅有毛澤東,還有周恩來等重要領導人。

周總理迅速跑到毛主席身邊,順著他的手指方向,他也看到了那位老班長的熟悉面孔。這一出乎意料的相逢,讓兩位領導人熱淚盈眶,故人相認,情感洋溢。

李開文不僅僅是炊事員,更是一位身經百戰的老紅軍。他為何參軍?如何與毛澤東結緣?功成身退後,他又身居何處呢?

1936年10月,在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會師後,周恩來副主席在延安召集各路紅軍高級幹部開會,他表示中央生活後勤工作缺乏人手,希望大家能抽調一些政治可靠、品德優秀、工作勤勉的優秀分子來中央支援工作。

會上,紅四方面軍一個師長首先站起來說,他手下有一位老紅軍李開文,原本是一名優秀的戰士,後來因傷調任炊事員,一直工作兢兢業業,深受戰友們的喜愛。他政治思想可靠,為人正直,品德高尚,工作非常勤奮,建議調來中央工作。

周恩來聽後連連點頭,說這正是中央需要的好幹部,希望抽調來中央後勤保障系統工作。於是,李開文應邀來到延安,被分配到中央特殊供應部(簡稱中央特炊班)任職炊事員,很快就升任為班長。這裏是中央首腦的專門飲食供應單位,為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提供夥食服務。

原籍安徽的李開文,1898年生,當時已經38歲,生長在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幼時家境貧寒,自小就外出打工掙錢養家。他個子不高,但身體強壯,有著過人的韌勁和耐勞能力。1932年,他響應黨的號召,加入中國工農紅軍,被分配到紅二十五軍七十三師二百一十九團擔架隊,任隊長。

作為擔架隊隊長,李開文經歷了紅軍長征的艱難險阻。在遭遇國軍飛機轟炸時,他還被埋在山體塌方之中,雖然幸免於難,但雙耳聽覺受損,再也無法參加前線作戰。

由於他忠誠老實、工作努力,就轉而被分配到炊事工作,依然盡心盡責。他每天最先起床生火燒飯,最後睡覺掐燈滅火。隊友們都說,只要李隊長在,就有好吃的熱飯。

來到中央特炊班後,李開文對這一新的工作崗位充滿了激情與責任感。在接手班長職務時,他首先檢視了賬目,發現中央首腦的夥食經費花費居然不到該部門總經費的三分之一。經過調查了解,原來很多外單位的人經常到這裏「蹭飯」,中央領導的夥食反被「稀釋」。

李開文想到這直接影響到首長生活,以及自身的政治責任,決定從根本上解決此問題。第二天,他把所有特炊班的職工和保衛處值班人員都叫到一起,站在眾人面前,語重心長地說:「同誌們,現在正是國家建設的關鍵時刻,大家都要艱苦奮鬥、最佳化生活,所以我決定從今天起,外單位的人一律不可以再來我們食堂吃飯,我們的夥食只供應中央首腦。希望大家互相理解、互相關照,堅決執行我的這個決定。」

眾人聽完老班長的這番話,都自覺地表示支持,承諾今後一定嚴格遵守,不再蹭吃蹭喝。於是,在李開文的管理下,中央特炊班的夥食費用終於全部用於提供更好的飲食給黨和國家領導人。

在李開文的悉心照料下,中央特炊班從原來的每日三菜一湯,提高到四菜一湯,飲食質素也顯著改善。他視工作如生命,首長吃得好就如同自己吃得好一樣開心。每逢中央開會,李開文更是早早提前備菜,忙前忙後,生怕領導吃不好、休息不好。

1947年冬,國軍突然襲擊延安,中央機關開始緊急撤離。李開文想到特炊班先前在延安某處埋藏了大量的糧食作為備用,比如臘肉、鹹魚、臘鵝、草雞蛋等等。為了解決領導們的溫飽問題,他毅然決定冒險夜間帶領幾名年輕戰士,趁亂悄悄潛回延安,挖出了這些埋藏已久的糧食資源。

第二天早晨,毛澤東在洞窟裏一如既往地吃起早餐,突然發現有很多平時少見的滋補佳肴,頓時大吃一驚,立即調查緣由。

李開文如實匯報自己的行動經過後,毛澤東心裏又氣又急,一邊摔筷子一邊怒斥道:「簡直胡來!你們不要命了嗎,為了我的飯菜就冒這麽大的險,我們哪裏忍心!就算挨餓,也不能讓你們冒險!」

李開文聽後眼圈通紅,心裏卻很溫暖。他知道,毛主席作為領袖,需要擔負全域,不能因個人享受而置國家利益於不顧。他的怒斥來自對老炊事的關心之情。李開文感激地向毛主席深深鞠了一躬,表示今後一定聽從指示,不再妄自菲薄。

這件事讓毛澤東對李開文更加信任和欣賞。李開文不僅服務自己,對每一位中央首長都一視同仁地關心照料。

有一次送飯途中,寒風刺骨,毛澤東披上自己的羊皮襖讓老班長暖和些,李開文回到廚房後,又脫下外套送給一個凍得瑟瑟發抖的小戰士。李開文從來不計較個人得失,只想為大家服務,確保所有人的溫飽。正如周恩來評價的那樣,他是個「忠實可靠」的人。

李開文不僅忠誠敬業,還能夠體恤人心,經常將自己省下的糖、白面等分給身體虛弱的戰友或病號。大家都說,李班長是他們的大恩人。

有一次,李開文從黑市用自己的錢高價買來一斤白糖,本想著可以用來弄些甜食,提提首長們的嘴。但第二天聽說醫院有個輕度昏迷的重病號需要補充糖分,他二話不說就把白糖送了過去。

1949年,新中國成立在即,李開文離開中央返回家鄉安徽,出任當地一個大型糧站的站長。他繼續恪盡職守,對國家的每一粒米粒都視如珍寶,和全體職工一起對國家糧食安全守望相助。

李開文要求倉庫管理員每天清點庫存,發現少了哪怕一粒米都要立即報告。他還經常深入倉庫現場檢視,如果看到地上遺落的谷物,會默默地撿起來放入口中嚼著吃掉。李開文以身作則節約糧食,向職工宣講「每一粒糧食都蘊含著英勇犧牲的紅軍前輩的心血」。

在他的感染下,全體職工都牢記抗戰年代「一粒糧食一滴血」的道理,舍不得浪費哪怕一點點糧食資源。李開文把毛主席的教導落到實處,將愛護糧食的精神傳遞開來。在他的管理下,糧站倉庫練成了一支「糧食管理鐵軍」,確保國家戰略儲備安全。

李開文嚴格要求下屬定期對糧倉進行清潔消殺,確保倉儲條件達標。他還經常帶領職工開展防汛防災演練,以防倉庫遭受水災等天災人禍。李開文始終牢記倉庫糧食關系國計民生,對工作精益求精。在他的帶領下,糧站被評為全縣模範糧站。

1956年,李開文以全國糧食系統勞動模範的身份前往北京參加勞模大會。在會場上,毛主席與周總理很快就認出了老班長的面孔。

毛主席激動地上前握住李開文的手,感慨地說:「哎呀,我們的老班長回來了!我們又見面了!」李開文目不轉睛地看著許久不見的毛主席,眼淚忍不住地流了下來。

一別就是八年未見,毛主席依然記得老朋友,李開文激動之余也備感溫暖。臨別時,毛主席還特意送給他一件皮大衣和一雙新皮鞋,恍如當年離別時的點點滴滴,李開文激動難以自抑。

回到家鄉後,李開文將這件大衣和皮鞋珍藏寶貝,時常拿出來回憶與毛主席在延安的點點滴滴。1960年一個寒冷的冬日,村裏行動不便、腳上只穿著破布鞋的「劉拐子叔叔」來家中串門。李開文看到他的腳趾頭都凍得發紫,心疼不已。經過深思熟慮,他鼓起勇氣,將自己心愛的皮鞋取出來送給了劉叔叔。

李開文始終懷有一顆赤子之心,從不圖自己的得失。每當遇到困難的時候,他總是本能地想到需要幫助的人。李開文用自己的美好品格感染著周圍的人們,村民們都尊稱他為「李老好人」。

1992年,94歲高齡的李開文在家中與世長辭。毛主席的老班長此生忠誠盡責,始終秉持著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將工作視為生命。他在崗位上恪盡職守,將毛主席的人民情懷發揚光大。李開文用自己的人生踐行了什麽是「忠誠」,他的精神永遠值得後人學習和緬懷。

結語

李開文和毛主席11年的友誼跨越時空,依然感人至深。一個人的大愛和忠誠,可以溫暖多少人的心靈。李開文代表了無數默默奉獻的普通人,他的一生充滿了中國人樸實無華而又偉大的精神。老班長李開文,永遠活在人民的記憶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