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淮海戰役的總指揮究竟是誰,有人說是粟裕,鄧小平說是自己

2024-05-11歷史

1948年的淮海戰役,是中國解放戰爭歷史上重要的轉折點,經此一役,國民黨總計傷亡50余萬,京滬杭的大門徹底暴露在了解放軍的兵鋒之下,為日後中國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過大江,新中國徹底迎來解放奠定了堅實的軍事基礎。

時隔多年之後,淮海戰役的親身經歷者鄧小平依然和身邊的親友不時感慨這場意義非凡的偉大戰役,並且多次表示自己不僅是這場戰役的見證者,更是這場戰役的總指揮。

然而,一直以來,人們普遍都認為被譽為「軍神」的粟裕是淮海戰役的總指揮。這讓一時間誰究竟才是淮海戰役的第一指揮員,成為了當時人們莫衷一是的話題。

那麽,淮海戰役爆發的前因後果究竟是什麽?這場戰役對新中國的成立,究竟有著怎樣的影響?鄧小平糊粟裕,究竟誰才是這場戰役的頭功?

戰爭的陰雲

在1948年的下半,一個戰爭的陰影如急流般席卷了中國大地。那是一個動蕩的時代,正義與權力的較量在悄然上演。中國人民解放軍,那支充滿英勇與堅韌的隊伍,於六月啟動了豫東戰役,這一決策如同晨曦中的第一縷陽光,揭開了新的一頁。

國民黨軍,這支曾經在北伐戰爭中威風八面的軍隊,在南京召開了一場軍事檢討會議。他們布下棋盤,企圖在東北求穩定,華北求鞏固,在西北擴張,在華東華中加強進剿。然而,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國民黨軍的計劃似乎與時代的步伐不再同行。

國民黨軍開始實施重點防禦,如同築起了一座座堅固的城堡,試圖抵禦解放軍的沖擊。他們編練強大機動兵團,如同精心準備的棋子,等待著對手的挑戰。但解放軍,那支代表著人民意誌的力量,面對這些「吃不掉」,「嚼不爛」的戰略要點,卻展現了驚人的堅韌與智慧。

一個月後,中國共產黨在西柏坡召開政治局會議,這是一次決定性的會議。他們確立了從遊擊戰爭過渡到正規戰爭的戰略,計劃建軍五百萬,殲敵五百個旅。這是一個宏偉的藍圖,代表著對未來的無限期待。

九月,中國共產黨發起了濟南戰役。攻克濟南,這一勝利不僅是戰略上的轉折點,更是精神上的鼓舞。濟南,這座曾被國民黨軍重兵設防的堅固城池,終於落入了解放軍的手中。在這場戰役中,蔣介石雖然命令集結在徐州地區的三大兵團北上解圍,但他們在華東野戰軍的強大阻援面前,顯得猶豫不決。

新華社在1948年10月24日播發了濟南戰役的戰果,這是一份沈甸甸的戰報。美聯社的評論,更是象征著一個新時代的來臨:「自今而後,共產黨要到何處,就到何處,要攻何城,就攻何城,再沒有什麽阻擋了。」

隨著濟南的攻克,山東的其他城市也紛紛落入解放軍之手。而粟裕在這關鍵時刻,提出了淮海戰役的建議。中共中央軍委經過慎重考慮,同意了這一建議。淮海戰役的序幕就此拉開,這不僅是一場決定性的戰役,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歷史的轉折

1948年9月24日,濟南淪陷後,國民黨軍總部未料華東野戰軍損失甚微,能迅速南下徐州。粟裕巧妙地布下迷霧,在山東操控眾多電台,國民黨軍誤以為華東主力尚在山東,從而放慢了徐州的部署調整與兵力調動。

11月1日,中共中央軍委決策,中原野戰軍7個縱隊約15萬人,加地方部隊與華東野戰軍共進淮海戰役。約50萬解放軍從不同方向秘密夜行,悄無聲息地撲向徐州。

國民黨軍總司令官劉峙指揮無能,導致國民黨軍布陣不利,被解放軍分割攻擊。11月5日,劉峙遵蔣介石之命,令周邊部隊向徐州集結,計劃撤往淮河一線。黃百韜、李彌、孫元良等兵團均受令撤回徐州。

11月6日,國民黨軍調動12兵團增援徐州、蚌埠,兵力達70萬。而華東野戰軍於當晚發起淮海戰役,發現國民黨軍正在收縮,立即轉為追擊。黃百韜第7兵團在渡大運河時受阻,部份被殲。李彌拒絕黃百韜求援,執意撤退。

11月8日,第3綏靖區官兵在共產黨地下黨員帶領下起義,解放軍迅速透過其防區。10日,解放軍切斷第7兵團退路,黃百韜在碾莊附近決定迎戰解放軍。華東野戰軍三個縱隊迅速攻占碾莊至徐州之間要點,11日合圍第7兵團。

徐州南方戰況緊張,孫元良兵團北撤徐州,劉汝明兵團南撤。11月10日,蔣介石任命杜聿明為徐州總司令部副總司令,命令邱清泉和李彌兵團東攻,解圍黃百韜。同時,國民黨軍調整組建新兵團,徐州、蚌埠戰場兵力達80萬。

11月16日,中原野戰軍攻占宿縣,切斷徐州守軍退路。中共中央軍委成立淮海戰役總前委,鄧小平任書記,統籌華東、中原事宜。蔣介石命黃維、李延年、劉汝明兵團北進,重占宿縣。

自那個秋深冬初的11月13日起,徐州上空籠罩著硝煙的氣息,國民黨軍的邱清泉第2兵團與李彌第13兵團聯袂出擊,他們的目標是解圍被困的第7兵團。然而,這場解圍之戰,註定不是一場輕松的旅程。

在這激烈的背景下,粟裕指揮華東野戰軍的第7、第10、第11縱隊,形成了一支堅不可摧的阻援兵團。這支兵團在宋時輪的率領下,劉培善的政治指導下,在侯集到林佟山,再到大許家的一線上,鋪開了一張巨大的戰網。他們如同一道堅固的屏障,正面防禦,有效地阻擊了徐州國民黨軍的東援嘗試。

與此同時,蘇北兵團的各縱隊在徐州東南側開展行動,對第2和第13兵團的增援展開了猛烈的攻擊。在潘塘附近,一場激戰如火如荼地展開,硝煙彌漫,戰鼓隆隆。

到了11月22日,戰局已然明朗。華東野戰軍如同一股不可阻擋的洪流,在離碾莊僅12公裏的大許家一線,成功阻截了第2兵團,使其陷入絕境,無法前進分毫。在這幾天裏,華東野戰軍加快了對第7兵團的圍攻。

終於,在11月22日,一個歷史性的時刻降臨,華東野戰軍完成了壯舉,將第7兵團10萬士兵全部殲滅。在這場激烈的戰役中,第7兵團的司令官黃百韜陣亡殞命,成為了這場戰役中陣亡的最高級別將領。

1948年11月初,國民黨軍的命運如同秋葉在風中搖曳,難以掌控。第7兵團一經殲滅,國民黨軍的陣線開始顯露裂痕。此時,由蚌埠進軍的李延年第6兵團、劉汝明第8兵團在前線波瀾起伏的形勢下,心生畏懼,北進之步漸顯遲疑。這一遲疑,使得黃維指揮的第12兵團孤軍奮戰,位置暴露,成為解放軍阻擊的物件,三軍未能匯合,形勢對國民黨軍極為不利。

11月21日,第12兵團歷經艱難跋涉,跨過了澮河,卻發現解放軍已形成合圍之勢。黃維,意識到險境,決定轉向固鎮,試圖與李延年的部隊匯合。中原野戰軍則集結兵力,將黃維的第12兵團緊緊圍困。

此時,淮海戰役總前委,為更好地指揮戰鬥,遷至臨渙以東的小李家村。這個被柏樹環繞的隱秘村落,坐落於徐宿鐵路與徐阜公路之間,是戰略要地,卻在敵方眼皮底下,出乎其意料。總前委在這裏操縱戰局,時而轉移至附近的紀家、周殷圩,靈活機動。

到了11月25日,中原野戰軍的7個縱隊已經將第12兵團包圍在宿縣西南的雙堆集。11月27日,黃維試圖突圍,但在四面楚歌之中,其部下廖運周率部投誠,導致突圍計劃徹底失敗,軍心渙散。

此時,國民黨軍的局勢已如風中殘燭,徐州東線暴露,往蚌埠的退路被封鎖。而黃維的第12兵團,被解放軍緊緊包圍,全軍覆沒在即。

11月28日,蔣介石在南京召開軍事會議,情勢嚴峻,不得不下令徐州駐軍撤退。徐州的守軍在杜聿明的指揮下,於11月30日開始向西南撤退,而解放軍緊隨其後,展開追擊。

同時,南線李延年兵團的撤回,使得華東野戰軍能從南線調派更多部隊加入北線的圍攻。杜聿明在撤退途中接到蔣介石命令,轉向東南,試圖解救被圍的黃維兵團。12月4日,國民黨軍的邱清泉、李彌、孫元良三兵團在永城東北的陳官莊被華東野戰軍合圍。12月6日,第16兵團在協調失誤中突圍,大部份力量被殲。

12月6日,中原與華東的野戰軍團結一心,對國民黨軍的第12兵團發起了猛烈的攻勢。軍鼓隆隆,戰火連天,這場攻擊如同冬季的暴風雪,凜冽而猛烈。至12月12日,一場總攻如狂瀾般席卷而來,至15日,第12兵團殘部在無路可逃的絕境中,被一一殲滅。在這場激烈的戰役中,國民黨軍12萬大軍被消滅,司令黃維被俘。

12月16日的夜晚,劉伯承、陳毅、鄧小平三位將軍驅車前往華東野戰軍指揮部的蕭縣蔡窪村,去見粟裕。蔡窪村,距離總前委駐地小李家村約百華裏,是個寧靜的鄉村。17日清晨,譚震林也從山東兵團駐地急匆匆趕來。這些年來,自中央蘇區分別後,他們已有十余年未曾相見。在戰地重逢,他們的心情無比激動,仿佛重溫了舊日的戰友情誼。

這是淮海戰役中,總前委五位領導人首次也是唯一一次齊聚一堂。他們在華東野戰軍的簡樸指揮所前,合影留念。照片中,他們面帶微笑,目光遠眺,眉宇間透露出從容與深邃,似乎胸中已孕育著勝利的策略。會議持續了一整天,主要討論渡江作戰計劃和部隊整編方案。

盡管杜聿明集團的局面已成絕境,但在會議中並非主要議題。會間,五位領導在小土屋前的合影中,展現出了他們的誌在必得。眼神中似乎藏著百萬雄師,腦海裏已經布下千條戰略。他們將繼續帶領華東、中原兩大野戰軍,朝著淮海大戰的全面勝利邁進。

帷幕的落下

在前兩個階段的會戰中,解放軍已鏟除國民黨軍34個師,邱清泉第2兵團、李彌第13兵團之22個師陷入重圍。為了配合平津戰役,避免傅作義集團急忙南逃,解放軍對被包圍的杜聿明部暫緩攻勢,而是施展心理戰,進行政戰宣傳與勸降,以消耗其士氣。盡管杜聿明堅拒投降,國民黨軍的軍心卻已開始搖搖欲墜。

合圍圈中的國民黨軍,糧草匱乏,彈藥短缺,空中補給雖有,但遠遠不足以維持戰鬥。12月19日,被圍的國民黨軍曾企圖在空軍掩護下突圍,但無力執行此計劃。

12月30日,鄧小平帶領總前委指揮部從小李家村出發,經過徐州,於新年之初抵達河南商丘。商丘,作為淮海戰役的支前總兵站,成為了一座物資的寶庫。鄧小平在看到車站、倉居里堆積如山的物資時,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是後方同誌們的不懈努力,保障了前線的一切所需,成就了淮海戰役的輝煌勝利。他對商丘總兵站的同誌及負責支前工作的楊國宇表示贊賞,認為他們的貢獻不容小覷。

總前委指揮部設於商丘以南的張菜園村。此時,劉伯承、陳毅已赴西柏坡向中央匯報工作,粟裕、譚震林仍在前線指揮作戰,鄧小平一人坐鎮總前委,一邊指揮前線作戰,一邊處理電文報告,籌劃淮海戰役的後續工作和中原野戰軍的休整補充任務。

1949年1月6日,平津戰役完成了對北平、天津等地的分割與包圍。此後,解放軍對青龍集、陳官莊地區的杜聿明部發起了總攻。到了1月9日,第13兵團大部被消滅,殘部逃至第2兵團防區。戰鬥於1月10日告終。杜聿明在蕭縣張老莊被俘,標誌著淮海戰役的終結。邱清泉陣亡,李彌逃脫。李延年的第6兵團、劉汝明的第8兵團隨後撤離淮河以南、長江以北地區,退往江南。淮海戰役落幕,解放軍占領了長江以北的廣闊土地,寫下了中國歷史上的壯麗篇章。

縱觀淮海戰役全域,我們會發現,鄧小平是總前委的指揮員,統籌淮海戰役大局。但不可否認的是,粟裕作為淮海戰役的執行者,同樣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這場驚心動魄的戰役雖然已經離我們遠去,但是革命英雄的功績將永遠為世人所銘記,並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