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石牌保衛戰被說成是抗戰重大轉折點,你信嗎?

2024-04-24歷史

發自抗戰勝利70周年的神文【石牌偉紀】一文中說到: 「石牌保衛戰是中國抗戰的重大軍事轉折點,被西方軍事家譽為‘東方史太林格勒保衛戰’,比在國內抗戰史上的地位高得多。自此以後,日軍轉入戰略防守,中國軍隊轉入攻勢,直到兩年後日本投降。」

我不知作者與傳播者在發出這樣的文字時是怎樣的一個心態,估計是達到高潮了。

這是一個嚴重的謬說,當然這一說法最早並不起自【石牌偉紀】。

最初將石牌保衛戰說成東方史太林格勒,也是事出有因。這因,出自石牌保衛戰時蔣介石給前線將士的電話和手諭。

據指揮這次鄂西會戰的第六戰區司令長官陳誠回憶錄記載,石牌保衛戰期間, 「戰區接奉委員長電話指示:石牌要塞需獨立固守十天,希望成為中國之史太林格勒,如無命令撤退,即實行連坐法。」

時任軍政部長的何應欽在回憶錄中也曾說到: 「我最高統帥並手令江防守備部隊諸將領,明示石牌要塞乃中國之史大林格勒,為聚滅倭寇之唯一良機。」

鄂西會戰發生時的1943年5月,正是史太林格勒保衛戰勝利不久,其在同盟國之間正被大肆宣傳熱炒,而石牌乃戰時陪都重慶的東大門,戰略地位敏感,一貫喜歡越級打電話發手令的蔣委員長借此熱炒之勝利訊息來鞭策前線將士,嚴令死守石牌,十分的正常。

但有一點和今天的熱炒不同,即蔣介石也好,鄂西前線眾將士也好,將石牌喻作史太林格勒都僅僅是要求守衛者要像蘇軍死守史太林格勒那樣死守石牌要塞,而沒有誰將石牌保衛戰的戰果和意義類比史太林格勒保衛戰。沒有。從來沒有。但不管怎麽說,因為蔣委員長有此話在先,所以將石牌保衛戰說成是東方史太林格勒保衛戰,也說得過去。

說不過去的,是將石牌保衛戰說成是抗戰的重大轉折點。

這就有必要說一說鄂西會戰暨石牌保衛戰了。很多人以為,敵發展進攻,是要攻略重慶,其實不是。太平洋戰爭爆發以來,日軍急需運送在中國掠奪到的更多戰略資源,但作為當時重要運輸工具的中國內河船舶卻越來越少,而且宜昌到嶽陽段長江水道在中國軍隊手裏控制著,行不通,因而他必須還要掠奪更多的船舶,並打通長江航路,就為這個,他發動了這次會戰。

1943年4月,參與此戰的日第11軍制訂了作戰計劃,其主要內容:

「1.作戰目的

加強揚子江運輸能力,使宜昌附近的船舶在下遊通航,同時殲滅由洞庭湖至宜昌對岸的揚子江右岸地區敵野戰軍。

2.方針

作戰區域大致分三部份,各區集中優勢兵力逐個消滅各該區之敵。

在此期間,使在宜昌的船舶向漢口通航。

3.使用兵力

(下略)」

日軍在開戰之前擬制的這份計劃,第六戰區不清楚,而誤判其是要攻略重慶,這很正常,但戰後早已不是秘密的日軍此戰動機直到今天仍然被很多人說成是要進攻重慶,就不知是故意還是無知了。

經差不多一個月的會戰,其結果,敵第一個目的完全達成,其不僅掠奪了大量的船舶,也打通了宜昌至長江下遊的航路;第二個目的基本達成,參戰的國軍第六戰區有生力量遭到沈重打擊,損失慘重,元氣大傷。整個會戰的行動都是按照其預定的時間、空間進行的,目的一經達成,即主動撤出找鬥,始終掌握著戰場上的主動權,因而可以認為是基本上實作了戰役企圖。

石牌阻擊戰,實際上是石牌——曹家畈——木橋溪——資丘一線的阻擊戰,是這次鄂西會戰的一個組成部份,作戰時間自5月26日起,至31日止。這幾天的戰況十分激烈,守軍第139、第67、第5、第18師阻擊的十分英勇,犧牲特別的慘重。這是應該永久銘記的。然而日軍不過是把對石牌一線的進攻當作一個煙幕,意在吸引國軍註意力,為他奪船做掩護而已。也就是在石牌一線作戰最激烈的27日,在宜昌掠奪到的50余艘16000多噸的船舶被開走,經過沙市、監利駛到了武漢。悄不蔫嘰的,鬼子打這一仗的最大企圖實作了。

目的實作了,煙幕不需要了,因而石牌一線的戲也就該收場了,於是他開始撤退。國軍發現其撤退後,開始發起追擊作戰。最後以日軍退回原防結束了會戰。

也就是因為會戰是以日軍退守原防而告終,因而當時國府將此次會戰稱作「鄂西大捷」。至於殲敵數碼,最初六戰區說是 「斃傷敵官兵25718名」, 到了國軍對外釋出時,變成了 「斃傷敵55870人,俘敵48人,繳獲步槍640支,機槍30挺,迫擊炮10門。」

古今中外的軍隊,戰時釋出的戰果與戰損,都有誇大,為鼓舞士氣,振作民心,本無可厚非。但這也要把握一個度,水分太多了,難免弄巧成拙,事與願違。鄂西會戰釋出的這組數碼,就因水分太大,成為笑柄,以至就連並非行伍出身的國舅爺都看不下去了。戰後不久的1943年7月,遠在美國負責外交的宋子文在【致蔣介石告以我方軍事宣傳幼稚懇請切實調整電】中說道:

「稍具常識之人,必覺我方如僅獲如此少數戰利品,敵人決無五萬余人之死傷。以各國戰事常例判斷,敵方死傷不能超過五千人。無怪美軍部及史梯威不信鄂西戰事之激烈,更不信敵人此次有脅迫陪都之企圖,而證明文以前向軍部及各人所述鄂西戰況,為不實不盡。

「竊查我方軍事宣傳之幼稚,已非一日,往往以兒戲視之。且其報告損害政府之威信甚於敵人之宣傳,其效用等於第五縱隊參加工作。」

到了此戰結束四十多年後的1988年,台「國防部」史政局重修的【抗日戰史】中,給出了鄂西會戰的又一組數碼: 殲敵3500余人,俘敵88人,我傷亡49115人,被俘4729人。

這差距如此懸殊的數碼哪個更接近史實,各位自己去判斷。不過對於網絡自媒體和地攤刊物的作者來說,這都沒用。因為他們不需要真實、也從不用史料說話、更不會給你出處,他們要的是怎樣才能吸引讀者眼球。將石牌保衛戰類比史太林格勒保衛戰,這還不算,因為史太林格勒乃蘇德戰爭的轉折點,一眾寫手便又推導制造了石牌保衛戰乃抗日戰爭重大轉折的超級神話,這神話同樣得到了大量復制、大量轉發和點贊。

是不是讓人哭笑不得?

說史太林格勒保衛戰是蘇德戰爭的偉大轉折,那是當之無愧的。該戰之前,是德軍追著蘇軍打,戰役之後,是蘇軍追著德軍打,一直追打到柏林。可鄂西會戰之前與之後,有什麽不一樣嗎?在這之前的歷次會戰,都是日軍主動進攻,在這之後的會戰,除了滇西和印緬有局部反攻外,又有哪一次不是日軍主動進攻呢?直到抗戰結束前幾個月的湘西會戰,仍然還是日軍追著國軍的屁股發展進攻。說什麽「自此以後,日軍轉入戰略防守,中國軍隊轉入攻勢」,說著不害臊嗎?還說什麽石牌保衛戰「被西方軍事家譽為‘東方史太林格勒保衛戰’」,我又要問了,哪一個西方軍事家說的?出處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