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2000多年前,亞歷山大為何不打秦國?幸好他沒打,否則會敗得很慘

2024-04-06歷史

我不害怕由一只綿羊所帶領的一群獅子,但我害怕由一只獅子所帶領的一群綿羊。——亞歷山大

自小,亞歷山大便將「世界」當做自己的「故鄉」,所以在有了能力之後,便開始了自己的統一世界的道路。

經過了十年的努力,他從歐洲一直打到了埃及,打到了印度河流域,建立了一個橫跨歐亞非的大帝國。

只是,在打到印度之後,亞歷山大突然停止了自己的腳步,也給世界留下了一個謎團——到底是馬其頓士兵厲害,還是秦軍士兵厲害呢?

其實,如果亞歷山大執意東征,他必敗無疑。

亞歷山大與他的帝國

公元前356年,亞歷山大出生在馬其頓王國的一個貴族家庭中,從小便跟著亞里士多德等享譽世界的大文豪學習。

從小,亞歷山大便被人形容為「難以馴服的小野馬」,也正是在這樣的性格下,他16歲便能夠代替父親管理馬其頓了,稱得上是一位少年英才。

後來,雖然馬其頓發生了叛亂,亞歷山大一度遭遇政治危機。不過,在他20歲的時候得到了重臣安提帕特的支持,成為了馬其頓的新王。

執政期間,亞歷山大不斷減少稅收和徭役,獲得了馬其頓百姓的支持和愛護。後來,他又透過政治手段,鏟除了對自己有威脅的勢力,將馬其頓全部納入了自己的統治之下。

大文豪亞里士多德曾認為:「非希臘的民族都是野蠻人」,身為他學生的亞歷山大,也自然會受到這種思想的影響。

或許也正是因為這種思想的影響,所以亞歷山大才會有統治世界的想法,並與公元前334年以「解放小亞細亞」為口號,發起了對波斯的戰爭。

這場戰局一開便是十年,在征服波斯之時,亞歷山大又先後征服了埃及、中東地區,還有兩河流域的印度政權。

不過,在征伐到印度之後,亞歷山大的大軍便向西回家了,並沒有選擇繼續向東前進。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亞歷山大給歷史留下了一個很大的「猜測 」,亦或者說是「謎團」。

從時間上來看,亞歷山大東征的時候,中華大地正是戰國七雄的時代,而首當其沖的秦國正是秦惠文王執政的時期。

當時,秦國雖然已經經歷了商鞅變法,經濟、軍事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距離統一六國的實力還差得遠。

簡單來說,當時秦國的實力與橫跨歐亞非的亞歷山大帝國想比,差的不是一點半點。因此,很多歷史迷表示:「如果馬其頓士兵方陣與秦國的鐵騎相遇時,秦軍必敗」。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從全域的角度來看,若亞歷山大繼續向東進軍,並且與秦國的軍隊相遇。那麽,最後失敗的無疑是亞歷山大帝國,為何會這麽說呢?

十年戰爭,士兵思鄉心切

公元前334年,亞歷山大便開始了對波斯帝國的戰爭,雖然僅用了4年的時間,亞歷山大便將波斯帝國攻陷(公元前330年),但是他卻並沒有止兵息戈。

擊敗波斯之後,亞歷山大便繼續向埃及、中東一帶進軍,最後也順利攻下了這一片富饒的地方,建立了橫跨歐亞非的大帝國。

在建立這樣的功業之後,亞歷山大的欲望依然沒有得到滿足,他又繼續揮師印度,一直打到了印度河河流域,與印度國王波拉斯展開了角逐。

在與印度之戰中,雖然亞歷山大依舊消滅了波拉斯軍隊的有生力量,但卻並沒有完全擊敗他。後來,亞歷山大還是透過招降的方式,得到了波拉斯的忠誠。

此時,欲望、野心膨脹的亞歷山大心中依然想著繼續東征,奈何,種種原因的交織之下,他只有撤兵、回國一條路可以選擇。

征服印度之後,從時間上來看,馬其頓士兵已經離開自己的國家、故鄉近10年之久了,士兵的思鄉之情濃郁。

與此同時,十年之間不斷的戰爭,也讓這群人產生了「厭戰」的情緒,而且因水土不服,士兵患病得很多。

更甚至,有一些人已經對亞歷山大的野心產生了「反感」,稍有不慎軍隊便會有「兵變」的危險。

作為一名出色的軍事將領,亞歷山大也能清楚意識到這一點,所以他權衡之後才會在印度撤兵。換句話來說,如果亞歷山大繼續向東進軍,那麽短時間內定然不可能征服整個秦國。

若在征服秦國的過程中,馬其頓士兵出現一些「意外問題」,那麽亞歷山大必敗,馬其頓士兵能不能回到祖國還有待商榷。

對於一場戰爭而言,打得不僅是綜合國力,還有軍心。軍心不穩的情況下,亞歷山大與眾誌成城的秦軍決戰,慘敗的可能性很大。

當然,亞歷山大若繼續東進,除了軍心不穩之外,他還有一個巨大的問題要面對,那就是對他非常不利的「地理環境」。

千米之高的喜馬拉雅山脈是一道天塹

眾所周知,中國的西藏、新疆、青海一帶,不僅海拔非常高,而且土地面積還非常的廣。在國內流傳著一句話:「快遞從北京已經到了上海,但在青海還沒出省」,足見其距離之長。

亞歷山大東進之時,第一個要面對的就是這裏的地理環境問題,它可要比中東地區、伊朗高原、兩河流域的環境更加艱巨。

雍正皇帝執政前期,他曾經派年羹堯來平定青海周邊的叛亂。當時,雍正皇帝可是傾盡全國之力,耗費了大量的人物、物力、財力,才消除當地的叛亂,足見其戰鬥之艱難。

總之一句話,青海、西藏、新疆的土地面積極廣,而且自然環境艱難,民風也相當彪悍,馬其頓軍隊想要突破這一關,恐怕會消耗巨大。

退一步而言,即使亞歷山大透過了青海、西藏、新疆一代的考驗,來到了秦國所處的陜西一帶,長達幾千公裏的物資運輸線也是一個大問題。

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尤其是兵家更盛,各種兵法之說問世,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偷襲別人的「運輸線」也是常見的。

若秦惠文王以起兵的機動性,偷襲亞歷山大的補給線,毫無疑問,原本就比較艱難的補給線會雪上加霜,馬其頓兵團不戰自潰都有可能。

孫武在其【孫子兵法】中寫道:「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此三點可以歸結為天時、地利、人和,而這三點亞歷山大都不具備。

對此,孫武在其兵法中還寫道:「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意思就是說,知道這個道理就會勝,而不知道則會失敗。

簡而言之,亞歷山大若不顧士兵的心情而執意東征,只有一個下場——必敗無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