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若馬謖不把兵馬放在山上,能守住街亭嗎?看看三國誌的評價就懂了

2024-02-29歷史

都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除了某些濃妝艷抹的妖艷貨實在看不清本來面目,歷史這面照妖鏡可是向來不分美醜的,英雄人物的千古風流固然在鏡中纖毫畢現,某些典型失敗案例八成也能在鏡子下原形畢露。

而這些失敗案例又經常被拿來做反面教材,教導後來者。

如果這時候歷史這面鏡子又長了嘴,為使用者提供咨詢和自動檢索功能,你問它:「魔鏡,魔鏡,誰是這個世界上最成事不足,敗事有余的人」,

它八成會給你報出一長串的人名,譬如趙括,再譬如馬謖。

前者在長平敗光了趙國幾十萬人馬,喜提「紙上談兵」稱號,而後者作為蜀漢自己人卻有效破壞了諸葛亮的興復大業,達成「言過其實」的成就。

跟趙括相比,馬謖作為後來者雖然稱不上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但起碼也是並駕齊驅,從此這兩人成為好高騖遠、誌大才疏最鮮明的註腳之一。

而這兩人又都是因為一場戰役的失敗而身敗名裂的,趙括是因為長平之戰,而馬謖則是因為街亭之戰。

客觀來講,因街亭之戰失敗而造成的明面上的損失看起來似乎遠遠比不上長平之戰的後果,不過此戰失敗所產生的影響對蜀漢來講實在太惡劣,再加上【三國演義】的推波助瀾,「失街亭」和「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戲碼家喻戶曉,所以馬謖的名氣才越來越大,也越來越壞。

街亭之戰

街亭之戰是馬謖人生的分水嶺,在街亭之戰之前,馬謖是諸葛亮「深加器異」的國之棟梁,他是從荊州隨劉備入蜀的心腹班底,他的哥哥馬良更是為蜀漢拋頭顱,灑熱血的英烈,他在蜀漢政權當中的出身堪稱根正苗紅。既有領導賞識又有優越身份,他的未來在街亭之戰前簡直是肉眼可見的一片坦途。

諸葛亮器重馬謖也是有原因的,起碼這個人口條就很不錯,喜歡談論軍事還特別能侃,有時候能陪諸葛亮聊上一天,而且他的觀點應該挺符合諸葛亮的胃口,否則諸葛亮也不能有興趣跟他聊。除此之外,他應該還曾為諸葛亮提出一些切實可行的建議,譬如在諸葛亮南征之際,他就曾建議諸葛亮對當地地方勢力實行懷柔政策,以服其心。

正是因為以上這些因素,哪怕劉備曾經明確提醒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也沒能動搖馬謖在諸葛亮心中的地位。

也正是因為諸葛亮對馬謖的信任,才讓諸葛亮在街亭之戰前夕一意孤行,對馬謖委以重任,但「愛之適足以害之」,街亭之戰終結了馬謖所有的榮光,也終結了他的生命。

街亭之戰發生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期間,當時蜀軍分為兩路,一路由趙雲、鄧芝率領,由箕谷出褒斜道,威脅曹魏關中地區,不過這路軍隊是作為疑兵而存在的,目的就在於吸引敵人目光和牽制敵人兵力,而這支軍隊也的確遭到曹魏宗親宿將曹真的阻截,從這個角度來看,蜀漢這路軍隊的目的算是基本達到。

而諸葛亮真正的目的在於隴右地區,他親自統帥蜀漢主力軍隊進攻祁山地區,形勢最初對蜀漢一片大好,由於諸葛亮出其不意以及蜀漢聲勢浩大,天水、南安、安定三郡不戰而降,隴右五郡中只有廣魏郡和隴西郡以及天水郡上邽等少數地區還在頑強抵抗。

不過此時這些還在堅守的地區也孤懸於外,處於岌岌可危之中,堅守隴西郡的太守遊楚對前來攻城的蜀軍說的很直白,蜀漢方面如果能夠阻止曹魏東來的援軍,那麽孤懸於外的隴西郡頂多能夠堅持一個月,就將不得不投降。

而曹魏方面雖然因為蜀漢淩厲的攻勢一時驚慌不已,但卻並未舉止失措,反應迅速而得當。魏明帝曹叡親臨長安坐鎮指揮,一方面派遣曹真攔住趙雲,另一方面派遣名將張郃向西增援隴右地區,而曹魏駐守雍州地區的名將郭淮則在蜀漢進攻之初,就前去扼守戰略要地上邽,雖然身處蜀軍重圍之中,處境岌岌可危,但也有效牽制了蜀軍主力的行動。

此時雙方爭的就是時間,對於蜀漢方面而言,他們只要能拖延曹魏援軍一段時間,就能讓深處重圍的郭淮、遊楚等曹魏在隴右的殘余勢力覆滅,從而占領整個隴右地區,反之如果讓張郃率領的曹魏援軍成功進入隴右增援堅守抵抗的郭淮等人,那麽蜀漢不僅無法消滅郭淮等人,天水、南安、安定三郡這些蜀漢統治還不穩固的地區也會得而復失。

正是在這種情形下,街亭的戰略地位就顯得尤為重要,它扼守在曹魏援軍西進的交通要道上,只要牢牢控制此地就能阻止曹魏援軍救援隴右地區。所以諸葛亮才會安排自己的心腹愛將馬謖搶先占領此地,並要他抵擋住張郃的攻勢,起碼也有拖延曹魏援軍一定的時間。

然而馬謖卻一擊即潰,沒有起到多少阻擊拖延的作用,得到戰略要地街亭的曹魏援軍得以長驅直入,有了生力軍支援的曹魏一方實力大增,眼見事不可為,諸葛亮只能遺憾撤軍,蜀漢第一次北伐就這樣虎頭蛇尾的結束了,可以說蜀漢方面的第一次北伐失敗馬謖要承擔大部份責任,事後清算此次作戰失敗的責任,馬謖首當其沖就被處理了。

失街亭的原因

關於馬謖街亭戰敗的原因,無論是【三國誌】還是【三國演義】,觀點還是比較一致的。都認為是馬謖放棄守城,轉而據守山地,結果被張郃包圍並截斷水源,蜀軍內外交困,從而被魏軍擊敗。

從這個角度來看,這次的軍事失敗似乎完全就是一次戰術決策上的失誤造成的。

我們不禁會去猜想,如果馬謖沒有上山據守,而是乖乖守城,這場戰爭的結局是否就會完全不同。

要知道無論據守山地還是缺水都只是馬謖戰敗最直接的表面原因,馬謖自身嚴重缺乏軍事素養才是導致他失敗的深層次原因,而他軍事能力低下也絕不僅僅只表現在他戰術失誤上。

事實上,馬謖占據山地,從戰術角度來看,並非全無可取之處。山地地勢起伏較大,我軍占據山地可得居高臨下之勢,而敵軍的行動卻會被地形所限制,馬謖的決策充分考慮到地利的優勢。

但馬謖軍事能力低下的第一個表現卻在此時出現,他只知按圖索驥,生搬硬套軍事理論,卻顧此失彼,未能統籌考慮全域,在軍隊的後勤保障方面留了一個大漏洞,從而導致水源命脈被敵人拿捏住。

除此之外,馬謖治軍的本事更加拉胯,【三國誌】中評價他「舉措煩擾」、「舉動失宜」,顯然無論是管理軍隊還是戰前決策,馬謖都是手忙腳亂、不知所措,以至於根本無法有效約束士卒,稍有挫折便「士卒離散」,一敗塗地。

將馬謖與當時同樣領軍出征的趙雲相對比,差距就更加明顯了,當時趙雲在箕谷也遭遇軍事失利,然而與馬謖的人仰馬翻不同,趙雲親自壓陣斷後,大軍退的井井有條,莫說是士兵,就連軍需物資都沒落下太多,軍事行動雖不利但軍隊主力卻未受到重大損失。

馬謖在這場戰爭中還有違抗軍令、畏敵而逃等行徑,這樣一個軍事能力低下的人,難道換到城裏就一定守得住?

在筆者看來,其實不盡然,能力不足已是硬傷,他就算這次不失敗,下次也會失敗,這裏不失敗,那裏也會失敗,總而言之,他只要還在戰場上,失敗就是早晚的事。

結語

諸葛亮先後六出祁山,屬第一次北伐看起來形勢最好,當時眼瞅著隴右地區就已經是蜀漢的囊中之物了,一旦取得隴右地區,諸葛亮東可威脅關中地區,西可圖謀河西走廊地區,然而這些最終因為愛說「大話」的馬謖功虧一簣,怎能不讓人惋惜。

參考文獻:

【三國誌】【資治通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