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斬敵首一顆晉爵一級,秦國就不怕土地不夠分嗎?商鞅:我早有準備

2024-07-23歷史

軍功爵位制度的建立

話說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各國之間的征伐戰爭就接連不斷。當時秦國國力不算強盛,疆域也比較狹小,但秦惠文王和秦穆公都深諳"富國強兵"的道理,極力整頓吏治,加強軍事建設。到了秦孝公時期,首任宰相商鞅上位,他看到了秦國發展的重大機遇。

商鞅生於戰亂年代,自小就親眼目睹了弱肉強食的殘酷現實。他曾在赧赧戰場上見識過無比慘烈的景象——荒涼斷壁殘垣的村落,橫七豎八的屍骸遍地,哭號聲震天撼地。陣前陣後,鮮血淋漓,腥風血雨。一次次慘痛的教訓,深深刺痛著商鞅的心靈,使他暗下決心要讓秦國強大起來,避免再遭劫難!

及至出任宰相,商鞅毅然大刀闊斧,徹底推行一系列變法。其中最引人註目的,莫過於確立了軍功爵位制度。他明白,要統一天下,光靠一味征伐是行不通的,必須從根本上調動人民的積極性,使其自覺捍衛家園。於是,商鞅創造性地提出了"賞之以爵祿"的做法,根據戰功大小,對將士予以封賞。

軍爵等級及賞賜細則

為了體現軍功賞罰的公平公正,商鞅細分出20個軍功爵位等級,並對每一級的賞賜細則作出詳盡規定。這20級爵位概括為"士、比大夫、卿、侯"四大等級,每一等級又有若幹小等級,從最低的公士到最高的候侯,賞賜待遇由低至高逐級遞增。

我們從底層的公士等級說起。公士即擔任校徒和操士,是軍隊中最基礎的士兵。按照商鞅的規定,只要在戰鬥中殺敵一人,就能獲此爵位,並分得一頃良田、一間房宅和一名仆從奴隸。雖是最低階,但好歹也有一點實惠。

比公士略高一級是上造,擔任普通士卒。只要獲此爵位,就能領取粟米100石、田3頃、房產15畝的重賞。又高一級是簪裊爵,擔任軍士長,除了田地和房產,還將榮膺"戴簪""佩裊"的榮譽。

比簪裊更高一級的是不更爵。獲此爵者將擔任車右,手執長兵在戰車上直接參與作戰。不更爵位雖然並非高級,但其賞賜相當不錯,主要就是免除更役徭役的義務,可以安享晚年。

當然,上述只是最低層的士爵,軍功越大,所獲爵位和賞賜自然也就越高。比如五更尉爵,就相當於現代軍隊的營長;又比如更次爵、更上爵,則分別對應現代軍隊的旅長和軍長。一級級往上升,隨著爵位提高,賞賜的土地、糧食、仆役都會大幅增加。

最高的侯伯爵位,不但能獲得大量土地和財富,還將被授予實際的軍政大權,可以指揮部隊,統率州郡,權力之大可想而知。商鞅在制定這一制度時,是希望透過與人民利益捆綁,充分調動起將士的鬥誌,使他們在戰場上贏得更多榮譽。

防止土地透支的舉措

商鞅雖然竭力透過軍功爵位制度激勵將士,但同時也深知,如果一味高額分賜田地,秦國狹小的國土終將透支。為此,他在制度設計上作出了幾方面應對:

這一制度的目的,不僅是懲治違法分子,更重要的是能從根源上杜絕貪腐現象,確保軍功爵位的權威性。一旦爵位被奪,所獲田地和財賜也將全部被沒收充公,從而為日後的賞賜預留充足空間。

值得一提的是,降爵制並非一味苛刻,而是量刑酌情。比如對於獲侯爵以上高級將領的違紀行為,商鞅給予的只是降級處分,而不會直接撤爵。透過這種方式,一方面達到了懲處目的,另一方面也避免了浪費沙場寶貴資源。

制度權威性的確立

軍功爵位制度能否真正發揮激勵作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它在秦國軍民心目中的權威地位。為此,商鞅在制度設計上著力予以確立。

首先,軍功爵位的核心環節——將士斬首級數直接與爵位等級掛鉤,具有明確的量化標準。這種"有據可查"的評判辦法,避免了主觀臆斷,最大限度體現了公平公正。

其次,軍功爵位與官職職級無縫對接。簡而言之,就是獲得某一爵位後,將自動獲準任職相應的官職職級。比如獲得候侯爵,就可直接出任郡縣的最高行政長官。這無疑進一步彰顯了軍功爵位在秦國的崇高地位。

再者,秦國對軍功爵位制度實行頂層設計,專門設立有職能部門負責管理。有關獲爵、奪爵、降爵、署任官職等事宜,都必須依照嚴格的法律程式辦理,絕無例外。這種制度化運作,極大增強了軍功爵位的權威性。

最為重要的是,秦惠文王、秦孝公等國君都欽定軍功爵位制度,並在執行過程中堅持不渝。多年來,諸如秦嘉、秦昭襄等功勛卓著的將領均獲得最高的候侯爵位,從而在將士中樹立了極佳的示範作用。

除此之外,商鞅還特意在秦國境內修建祭祀場所,讓將士們在那裏祭祀享爵,以此來鞏固軍功爵位的崇高地位。據史料記載,祭祀場所內樹立著無數神像和石碑,上面刻著獲爵者的姓名和斬首級數,成為傳頌軍功的永恒見證。

憑借上述種種舉措,軍功爵位制度權威性得到全面確立,從而真正激發起秦軍萬眾一心的戰鬥熱情,為秦國最終統一天下打下了決定性的基礎。

軍功爵位制度的作用

商鞅變法勵精圖治,其中軍功爵位制度可謂是核心環節之一。它不僅有力調動了將士們的戰鬥積極性,更從根本上改變了秦國長期以來小國寡民的局面。

自軍功爵位制度施行以來,秦國戰無不勝,戰爭的勝利不僅給秦國帶來了大量財富和人力,更重要的是贏得了無數將士的軍功賞賜。短短幾十年間,曾經人口稀少的秦國,土地兵馬和實力都得到了極大的增長。

據史載,在一次大規模征戰中,秦軍屢獲全勝,有上萬將士一舉奪得候侯等爵位。隨後,秦國把所有候侯爵位者分遣到各郡縣擔任最高行政長官,負責一方地區的政治軍事管理。候侯們既有極高的聲望地位,又擁有統帥軍隊的實權,橫行無阻。

就這樣,憑借軍功爵位制度,整個秦國上上下下仿佛註入了一股濃厚的"戰鬥精神"。一方面,將士們在沙場上斬將奪旗,屢次建功立業;另一方面,獲封候侯爵位後的將領又積極肅清舊日腐朽,維護地方治安,確保邊疆穩定。軍功爵位制度就這樣成為推動秦國快速崛起的重要動力。

而在秦國壯大的同時,周邊諸侯國卻因連年戰亂而漸趨衰微。軍事實力的差距越拉越大,終於在公元前221年,秦國一統中原,實作了當年商鞅所期望的"富國強兵"目標。

從這個意義上說,軍功爵位制度功不可沒。它不僅讓將士們在戰爭中立下赫赫功勛,更為秦國的最終統一打下了堅實基礎。後世雖多有非議,但這無疑是一種非常契合時代的制度設計,體現了商鞅遠見卓識的戰略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