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春秋故事宣王之死,幽王即位,桓公思遷,史伯獻計!

2024-04-03歷史

導語:宣王兵敗回到鎬京,無論如何也咽不下這口氣。為了補充兵員報仇雪恨,他要親自到太原(今寧夏固原)去料民(即清查人口)。當時地廣人稀,人口的多少是一個國家強弱的標誌。但人口數碼每年都由地方官統計後層層上報,直到王朝中央司徒那裏,所以,無需調查而自知。宣王千畝戰後,竟不知道全國各地的人口數碼,這說明當時的行政管理已經相當混亂。

宣王要清查人口,桓公勸他說:「天王何必要親自去清查呢?讓地方官員登記報上來不行嗎?」

「他們報來的數碼越來越少,我不相信。」

太宰仲山甫也勸道:「太原鄰近戎狄,天王大張旗鼓地前去清查人口,泄漏了人口機密,戎狄乘虛而入,豈不更加危險。」

桓公附和說:「太宰仲山甫講得很有道理,我們連年對外用兵,傷亡不計其數,王室的人口已經不多,國力已經削弱,公開清查人口正好向諸侯、敵國暴露了實情,他們一定會因此而輕視王室的。再說天王撇開地方官員親自清查人口,他們會疑心天王不信任他們,那麽,今後的事情就更不好辦了。」

宣王不聽,親自料民於太原。其結果不出桓公、太宰仲山甫所料,方國、諸侯不再信任宣王,也不肯朝貢王室了。

周宣王清查人口遭到了太原地方官員和百姓的抵制,只好不了了之,無功而返。

宣王回到鎬京,車輦走在大街上,忽然聽到許多幼童在唱一首歌謠。其詞是:

月將升,

日將沒。

壓 (yǎn) 弧箕菔,

幾亡周國。

宣王聽了,很覺刺耳。忙吩咐傳令禁止:「若再有誰家孩童唱此歌謠者,滿門抄斬。」

次日早朝,宣王將歌詞念給群臣,問:「這歌詞該如何解釋?」

桓公說:「天王連年用兵,勞民傷財,百姓不滿,隨便編幾句歌謠譏諷時政,只要天王引以為戒,勵精圖治,一切都會逢兇化吉,所以,臣以為對此不可細究。」

宣王卻聽不進去,一心要弄個小蔥拌豆腐,一清二白。

大宗伯召虎解釋說:「壓弧是用山桑木做成的弓箭,箕菔是指用一種草編織成的箭袋。依臣之見,國家很可能要遭受弓箭之災。’

宣王聽了大驚失色,說:「我們把武庫中的弓箭全部銷毀,再下令不準國內造賣,不就消災了嗎!」

桓公堅決反對,說:「這怎麽能行呢?我們把武庫中的弓箭全部銷毀,又不準國人造賣,再遇到戎狄夷蠻入侵,我們拿什麽去抵抗呢?」

宣王無言以對。過了一會兒,說:「武居里的妥善保管,但決不允許國人再造賣、收藏,違者,格殺勿論。」然後,他又讓解釋「月將升,日將沒。」

太史令伯陽父說:「日是人君之像,月屬陰類,日沒月升,意思是陰進陽衰,可能有女主幹政。」

宣王說:「我依靠姜後主持後宮,她很賢德。其它嬪妃,也都由姜後挑選,這女禍會從何處而來呢?」

桓公說:「凡街市上的無根話語,都被稱作謠言。謠言惑眾,哪能當真?況且謠言說是‘將升’、‘將沒’,‘將’者,非眼前之事。臣以為天王從此積德行善,防患於未然,一定能禳除災禍,大可不必為此多操心。」

上大夫杜伯也說:「鄭伯的話很有道理,禍福會因人的德行相互轉換的。」

宣王聽了將信將疑,退朝回到宮中,被姜後迎人。姜後見他悶悶不樂,就說:「今日宮中發生了一樁奇事。」

宣王急問:「什麽奇事?」

「有個老宮女,已經五十多歲了,不交而孕,昨天夜裏突然生下了一個女嬰。」

宣王沈思良久,心想:「莫非‘月將升’就應驗在這個女嬰身上。」想到此,他急問:「女嬰現在何處?」

「妾以為她一定是個不祥之物,讓宮人用草席包裹,連夜送出去扔到城外清水河裏了。」

宣王聞言,急忙召來上大夫杜伯。

「你想辦法給我找到這個女嬰,將其碎屍萬段。如果找不到,可以把城內最近三天以內出生的女嬰全部搜出斬盡殺光。」

杜伯領命正要離開,又被宣王喊住:「還有,國中凡有造賣和私藏弓箭的,無論男女老少,統統格殺勿論。」

杜伯從宮中結束,正好碰上鄭桓公,杜伯將宣王的諭旨復述一遍。桓公長嘆一聲說:「這將有多少無辜做冤死鬼呀。從此以後,只怕國無寧日了。」

杜伯也長嘆一聲說:「我們杜家世代忠良,從沒有違抗過天王之命,執行命令雖赴湯蹈火都在所不惜,沒想到輪到我,天王卻出了這麽一個難題,這可如何是好?」

「現在已經到了民不聊生的地步,再這樣下去,只怕周王室的氣數不會長久了。我勸上大夫千萬不要這樣做。」

「臣也猶豫不決。如果執行王命,便對不起百姓;不執行王命,便毀了杜家忠貞美名,臣不如死了好。」說罷,拔出寶劍,就要自刎。

桓公急忙上前攔住:「杜伯不能死。你這一死,天子會另派他人。遭殃的仍是黎民百姓,哪如由你來挽救黎民百姓於生靈塗炭呢?」

「可杜家祖祖輩輩從沒有對天王陽奉陰違過呀!」

「現在顧不得這些了。常言說,滴水之恩,湧泉相報。你挽救了黎民百姓,這既利民,又利國,上蒼一定不會責怪你的!」

杜伯無可奈何,過了幾天,回宮向宣王報告:「一切都按天王的意思辦了。」周宣王信以為真,也沒有再細究。

三年之後,周宣王突然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個美貌女子,亭亭玉立,風姿綽約,自稱就是周宣王派杜伯捕殺的女嬰,如今已經長大成人。只見該女進入周王室太廟之中,將七廟神主收齊捆綁在一起,騰雲駕霧往東而去。周宣王見遺失了七廟神主,驚出一身冷汗,欲待上前爭奪,卻被女子推倒在地上。

周宣王醒後,讓畫師畫出女子形像,命督率司全國查訪,但沒有找到下落。忽然想起這都是上大夫杜伯不忠造成的隱患,於是命武士將杜伯推出午門斬首。

下大夫左儒聽說要斬杜伯,急忙出班勸說周宣王。周宣王哪能聽得進去?結果上大夫杜伯被殺,下大夫左儒氣憤不過,拔劍自刎而死。後人為了感謝杜伯之忠,在杜陵立祠,號為杜主,又叫右將軍廟,人們世代祭祀不衰。

殺了杜伯,宣王仍不解氣。他聽說鄭桓公當年曾與杜伯合謀,於是,又將桓公逐出朝廷。

桓公回到封地,亦農亦商,鄭國一天更比一天富裕。有一天,桓公剛剛送走前往東都洛陽經商的世子掘突,忽然,從鎬京傳來噩耗 ——周宣王去世了。

據說,周宣王自上大夫杜伯被殺,下大夫左儒自刎而死之後,常常大白天做噩夢,夢見二人前來索命。公元前782年,周宣王一病不起,辭世歸天。

桓公聞訊,痛心不已。於是向夫人交代幾句,匆匆趕往鎬京奔喪。

到了鎬京,姜後懿旨,命桓公、仲山甫、召虎、尹吉甫等一班老臣扶持太子宮涅即位,史稱周幽王。為了安定民心,周幽王封桓公為司徒。

這周幽王更是個暴戾寡恩之人。【詩·雨無正】上說他:「聽言則答,諫言則退。」聽言就是順耳的逢承話,答就是報答;諫言就是勸他不要淫樂,好好治國,退就是擯退。意思就是說他聽到說他好話的人就升官加爵;聽到規勸他,覺得不順耳,就罷免這說話人的官爵。周宣王尚未安葬,他就開始飲酒作樂,不避女色,全無哀戚之心。姜後知道後,既傷心,又氣憤,不久,也撒手而去。

從此,幽王更加肆無忌憚,整日沈湎於酒色之中,不理朝政。國丈申侯屢勸不聽,一怒之下,退回申國去了。也是西周氣數該盡,仲山甫、召虎、尹吉甫、伯陽父一班老臣相繼下世,幽王另用虢公、祭公和尹吉甫之子尹球並列三公。這三個人都是只會阿諛逢迎的瑣屑之人,但周幽王對他們卻言聽計從。鄭桓公眼看著周王室一天不如一天,又感到孤掌難鳴,獨木難撐,整日裏憂心忡忡。

有一天,周幽王夢見母親生下了個小孩,早朝把群眾召集起來圓夢,虢公石父和尹球等人都說:「這是吉兆。太後靈魂已升天,這說明您是天子下凡,不是凡人之軀。」

周幽王信以為真,樂不可支。為了顯示「神聖天子」的威望,他下令天下諸侯都到中嶽嵩山去朝會封山,結果響應者寥寥無幾。犬戎見諸侯不來朝見幽王,知道周室已經衰微,於是公開反叛了周王室。周宣王末年,戎狄已不斷逼進,現在更加瘋狂,不久,便攻占了歧、豐之地。歧是周王室宗廟所在地;豐是周文王遷都的地方,和鎬京毗鄰,也就是說,戰火已經燒到了周王室的家門口了。周幽王命方伯討伐戎狄,方伯戰敗被殺,又命世父擊之,結果又敗,世父也成了戎狄的俘虜。

周幽王二年,鎬京一帶發生地震,群山崩裂,百川沸騰,高岸為谷,深谷為陵,百姓死傷無數。活著的,因房屋大都坍塌,無家可歸。在這天災人禍、民不聊生之際,官吏豪強不但不設法救災,反而趁火打劫,大肆掠奪和兼並土地。接著又發生大旱,莊稼顆粒無收,百姓凍餓而死不計其數,京畿之地,屍骨遍野。周幽王和虢公、祭公、尹球並不把百姓疾苦放在心上,仍然花天酒地,淫樂無度。大臣趙叔帶對此看不慣,冒死勸諫,惹惱了幽王,竟下令「斬首示眾!」

桓公不忍心看到大臣被殺,說:「叔帶乃是忠臣奄父之子,當年三陷入敵營,就是奄父保駕殺出重圍的,天王怎能隨意亂殺忠良之後呢?"

在鄭桓公的勸說下,周幽王總算免去叔帶不死,但卻將他趕到了荒郊野外。叔帶無處可去,只好逃亡晉國。後來趙、魏、韓三家分晉,趙國就是叔帶後人建立的。

忠臣被逐,戎狄擾邊,民不聊生,所有這些,都讓桓公惶惶不安。「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他常想,萬一周王室滅國,鄭國又怎能存在下去呢?

有一天,他信步來到太史令史伯家中。史伯見是皇叔司徒大人,急忙迎入客廳。

「我心中有個疙瘩一直解不開,今日特地來向史伯討教。」

「鄭伯乃當今皇叔,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鄭伯解不開的難題,只怕下官更無能為力了。」

「史伯足智多謀,我心中的難題非你莫能解。」鄭桓公講出自己心中的憂慮,說:「周王室京畿之地,原來有方圓千裏之廣,現在已被戎狄蠶食殆盡,余下的已不足十分之一了。如今昏君當道,周王室只怕興盛不了幾天了。一旦鎬京被戎狄攻破,鄭國自然難保。今日登門造訪,是特來向史伯求教避難之計的。」

史伯見桓公誠心誠意,說:「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現在周王去和而存同,驅逐直言忠諫的大臣,信任和自己意見茍同的小人,王室衰微,已成大勢,你的想法我贊同。 」

鄭桓公:「舉國搬遷,我實在想不來地方,你能給我出謀劃策一下嗎?」

史伯想了一會兒,說:「周初分封諸侯,全國各地皆已有主,既富饒,又安全的地方實在很難找到。」

「這我知道。只要能離開棫林,能給子孫後代找個填飽肚子的地方,我就心滿意足了。」

「洛水之東,河、濟之南,穎水之西可以居住。這塊地方周初封給了管叔,不久管叔陰謀叛亂被殺。之後,周圍各國因其土地荒涼,人煙稀少,又無險可恃,所以,都不看重它。但它地處河、洛、濟、穎四水之間,如開墾並引水灌溉,和棫林相比,強之百倍。」

鄭桓公聽了,十分高興,問:「我怎樣才能得到它呢?」

「它現在歸虢、鄶兩國所有,兩國國君都是鼠目寸光、貪財好貨之輩,民心不附。您身為司徒,深受百姓愛戴。您向兩位國君請求居住,他們一定會多少分您些土地,您先住下來,虢、鄶兩國的人民早晚都會是您的。如果您真想遷國,不妨先將珠寶財貨分別寄存在兩國之中,等你站穩腳跟,借王師滅掉他們,您的子孫後代就可以永保富貴了。」

鄭桓公聽了,心中豁然開朗,連連打拱謝過史伯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