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最近馬英九來大陸,去了廣東的中山故居還有廣州黃花崗烈士墓,都提到了當年革命黨推翻滿清的歷程,不得不說在推翻腐朽的清政府上,革命黨立下了汗馬功勞,但其實在那個年代,也不止是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在反清,當年的反清運動也算是風起雲湧,我們今天要來講兩場不一樣的革命,沒有孫中山的革命。
革命不一定要靠孫中山,這兩場革命就很有意思,一個是大明順天國,爆發在1903年,另外一個是1907年的安慶起義,這兩場革命,似乎有很多不一樣的影響。但是首先我們要先來看一下,在孫中山流亡海外之後,革命也有開枝散葉的狀況。
上一篇文章,我們介紹了「大明順天國起義」,這次起義也是太平天國最後一次撲騰。這一篇文章也是上一篇的延續,我們來聊一聊「安慶起義」
徐錫麟,清末革命版【無間道】主角
1907年的安慶起義,也跟孫中山沒有直接的關系,1907年的安慶起義,安慶起義是非常壯烈的,背後發動的組織是光復會。
光復會原本是同盟會的下屬組織,同盟會組成的時候,光復會就很有自己的想法,這個時候因為已經到1907年了,同盟會接連發動了好多次的邊關革命,以法屬印支,就是現在越南作為核心。
但是屢次失敗,耗資甚多,所以光復會就很多質疑,那既然你幹不成,我來幹,而且到了1907年這個時間節點,基本上原本光復會,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做政治宣傳。
其實這場起義,有許多劃時代的意義在裏面,讓整個革命的方向開始發生一些轉折跟改變,在此之前,廣州的革命一直由孫中山率領他的同盟會,主要是在兩廣地區作為革命重點,這就是後來宋教仁所稱的叫邊陲革命。
但是一個安慶起義,是第一次發生在省會城市的革命,安慶是當時安徽省的省會,是一個很重要的河港,有洋人的租界,也是當年北京條約開放的口岸之一,只是洋人的勢力沒有那麽大。那安慶起義領導人是誰呢,領導人名叫徐錫麟,可能很多人對這個名字不太熟悉,但是徐錫麟的故事可以說是滿清版的【無間道】。
徐錫麟他是浙江紹興山陰東浦鎮,一個標準士紳家庭的一個小孩,他的父親叫徐鳳鳴,也曾經在縣裏面當過官員,根據我們今天看到的記載,說他喜歡讀書,通曉大義,刻苦致力,而且他大部份的時間都是自學成才,除了小時候上過私塾之外,他在20歲那一年考上了秀才,但是其實他對傳統的這些四書五經,並沒有那麽大的興趣,據說他喜歡坐地球儀,算數學,他還到上海跟杭州買了很多書,自修數學,據說他的代數,三角函數等等都非常好。
他大概在1903年左右,到了日本,開始在大阪,後來又到東京,他認識到幾個重要的人,一個就是光復會的領袖陶成章,另外還有一個就是章太炎,這兩個人對他頗有啟蒙的作用,有記載是1904年的春天,他就加入了光復會,學成歸國之後,在1905年的時候,創辦了一所叫大通學堂。
據說這所大通學堂就是模仿日本的速成學校,裏面也曾經請過日本老師來教書大通學堂一開始號稱他的目的是,有點像是赴日留學的一個先修班,但他裏面教導的科目,除了數學,格致學,西洋史地等等之外。
他還非常重視體操,軍事訓練,紮營,野外求生等等,他是希望能夠在這個學堂裏面,能夠培養一些他個人的勢力,另外也是做一點洗腦的工作,因為這些浙江地區的小孩,有的將來就到日本讀書,辦大通學堂的時候,認識了另外一位很重要的女同誌,就是女俠秋瑾女士,兩個人一見如故,也就變成好朋友。
徐錫麟在1905年辦大通學堂,據說還辦得有聲有色,也就差不多他在辦大通學堂的時候,他認識一個很重要的人,這個人就是當時在擔任江蘇按察使的,滿清重要的官員叫作恩銘。
恩銘不是一個普通的滿族的權貴子弟而已,各位他就是慶親王奕匡的女婿,算起來算是皇親,或者說國戚也可以。
恩銘他是滿洲人於庫黎克特制,鑲白旗人,恩銘在當時在滿洲整個統治集團,是個標標準準的開明派,而且他在擔任江蘇按察使跟江蘇布政使,布政使相當於副省長,頗有建樹,而且跟江蘇地方的士紳,像張謇以及另外一位跟他交情相當好的嚴復等人都有來往,彼此之間交換對時局的看法。
恩銘也多次在當時國內的媒體上面,發表論述,他完全支持立憲,而且他認為應該破除滿漢隔閡,什麽意思呢,就是我也會用漢人,而且他說到做到。
這時候他非常欣賞一個人,誰呢,就是徐錫麟,據說他們就是在1906年的時候,在江蘇認識的,認識之後當時恩銘非常欣賞,這一位朝氣蓬勃的年輕。
恩銘在不久之後,升任安徽巡撫, 恩銘到了安徽,就立刻拔擢了徐錫麟,恩銘到了安徽辦了很多的學校,包括所謂的安徽講武堂,就是軍校,滿清這個時候正在辦新軍,各省都需要新軍,安徽陸軍測繪學堂,測量繪畫,安徽綠營警察學堂等等,他將安慶講武堂,跟安慶的警察學堂總監的位置,交給了徐錫麟,而且徐錫麟自告奮勇,他要擔任這兩位,恩銘也立刻把這個位置交給他。
這兩個是非常重要的,這時候所謂的總監就相當於校長,等於是這兩所軍警學校校長,就交給徐錫麟這漢人辦。
在1906年的時候,有記載還是恩銘出錢,給徐錫麟捐了一個道員的官,滿清到了中後期之後,是捐錢可以買官的,因為政府財政太糟了,等於給徐錫麟買了一個功名,甚至還有記載,徐錫麟這時候還認恩銘為義父。
但是徐錫麟很清楚,他在日本的時候,受到陶成章跟章太炎的啟發,光復會的基本意識形態非常簡單,四個字叫夷夏之防, 簡單說:我們跟滿洲人是不共戴天的,沒有什麽可以妥協的余地,除非滿人把漢地18省全部還給漢人,退到關外去,否則沒什麽好說的。
徐錫麟據他後來起義失敗的口供,他的計劃就是抓住軍權,伺機刺殺恩銘,進而發動起義,控制安徽這一帶,這完全符合了光復會在核心城市鬧革命的主張,光復會認為,孫中山在兩廣一帶搞革命沒有什麽意義。
就算你成功拿下一兩個小城,意義也不大,因為沒有辦法撼動全國的局勢,光復會的人大部份都是江蘇,浙江人,他們對長江流域這一帶的人緣地緣都比較熟,所以他們就希望能在這裏發動革命。
重要的長江流域起義,就是從1907年的由掌握軍權的徐錫麟發起。
安慶起義:徐錫麟刺殺恩銘!排滿意識強烈!
很快徐錫麟把學校據說辦得有聲有色,當時徐錫麟就糾集了他的黨羽,陳伯平、馬宗漢等人,預計要在1907年的夏天,也就是在7月8號的時候,要發動武裝起義,因為7月8號那一天剛好是,安徽巡警學堂的畢業典禮。
據說恩銘會率領安徽省府,所有重要的大員前來觀禮,徐錫麟要代表學校在大操場上集合,向安徽巡府做一個報告,他就想趁這個機會,在恩銘的面前就把恩銘給殺掉。
簡單講就是把省政府的人一網打盡,當時除了恩銘之外,還包括布政使,馮煦,按察使,聯裕等人,幾乎所有安徽省的大頭都到了。
就在7月8號這一天的上午,恩銘等人就定位之後,徐錫麟先開始把部隊帶出來校閱,各位請註意喔,是整個當時警校的學生都到了,一百多個畢業生,這是成建制集合,到達之後,徐錫麟據說當場掏出手槍,就在距離恩銘很近的連開數槍,就把恩銘當場就擊斃在他的座位上,他這一開槍,現場就一陣混亂。
據說他也朝馮煦這些人開槍,但是沒有打中,其他的幾個官員就慌亂而逃,整個狀況就大亂了,徐錫麟當眾就立刻宣布起義,而且率領一百多名學生,進占安慶軍械所,就是火藥庫啦,搶奪槍械。
不過這一次這些官員倒是沒有慌亂,馮煦跟聯裕等人驚魂未定,逃走之後,回到了安徽的巡撫衙門之後,立刻就通知駐守在安慶各地的滿清的軍警,集結起來,據說集結了一千多人。
攜帶各種的武器,就開始向軍械所跟學校發動進攻,戰場就在安慶市市區,這其實算是一場標準的兵變,兵變從這一役之後就成為革命的常態。
而且就是由滿清政府的軍警自己發動,據說就在軍械所跟學校裏面,發生激烈的戰鬥,這戰鬥非常慘烈喔,根據我們今天看到滿清政府的報告,後來馮煦這些人,跟滿清政府上的報,連野戰炮,馬克沁機槍都拖出來了。
打的得非常慘烈,最後的結果百余名學生,大概有六七十人被擊斃,一直打到彈盡糧絕為止,清軍大概也傷亡百余人,陣亡上百,最後被清軍包圍,總共戰鬥了四個多小時,陳伯平陣亡,馬宗漢跟徐錫麟當天晚上被逮捕。
被逮捕之後,布政馮煦來負責審判徐錫麟,據說徐錫麟在被審判的時候,可以說是慷慨激昂,他事先就準備了一篇光復軍告示。
光復軍就是光復會的軍隊的意思,來作為他這一次整個起義,他的初衷跟他到底要達成什麽樣的目標。
徐錫麟的光復軍告示寫的是:
為曉諭大眾,翦滅滿夷
除暴安民事,維我大漢民族,立國千年
文明首出,維古舊邦,乃自滿夷入關,中原塗炭
衣冠掃地,文獻無遺,非常強烈的漢族的民族意識,夷夏之防
與我漢族諸父兄子弟共誅之
我認為已經是超越了夷夏之防,更是一種,有一點跟近代民族意識結合在一起的慷慨陳詞。
所以他是一個非常強烈的民族意識,把滿漢徹底割裂了,另外呢,我們可以看到他口供文的部份,徐錫麟有親筆寫下口供文,非常精彩,非常的長,這一篇比他的告示更精彩,他說:
我本革命黨大首領,捐道員,到安慶,專為排滿而來
做官本是假的,使人無可防備,滿人虐我漢族,將近三百年矣
觀其表面立憲,不過欲牢籠天下人心
實主中央集權,可以膨脹其專制力量
我蓄誌排滿已十余年
今日始達目的,本擬殺恩銘後
再殺端方,鐵良,良弼,為漢人復仇
從徐錫麟的文裏面你就可以看到,他意誌之堅定,必死的決心,可以這樣,不成功便成仁,他這樣做了,影響巨大,尤其是安慶是安徽的省府,今天安徽的省府已經遷到合肥了,所以安慶當時,在長江沿岸上面是一個重要的城市,等於說控制了長江的中下遊,很重要的一個據點,跟另外一個重要據點就是南京。
但是南京可能有重兵布防,加上整個的排布,裏面引起了極大的震動,另外除了徐錫麟這個事情之外,還牽扯到另外一個人,誰呢,是秋瑾,秋瑾也被牽扯進來,因為當時有一個士紳就做口供,把秋瑾給供了出來。
不過這也象征一件事,就長江流域已經開始有革命勢力滲入,而且勢力越來越大,不論是在安徽還是在浙江一帶都有,另外就是恩銘被打死這件事情,在當時引起很大的震動,孫中山前幾次最多就是打死一個縣長,就已經不得了,這一次,一次就擊殺一個皇親,而且還是地方大員。
安慶起義的蝴蝶效應 之後清末新軍起義的樣版
按當時大清的形勢,奕匡不久之後就擔任內閣總理,如果恩銘不死,以恩銘當時的聲望,以及他跟奕匡的關系,那恩銘很可能會入閣,他跟端方當時是開明派滿洲人的兩個重要代表,可以說是青壯派的領袖級人物,跟當時在朝中的載灃做一些呼應也許就能遏制新軍成建制叛變,日後袁世凱的崛起可能就不會那麽順利。
恩銘被殺這件事情,當時在輿論也引起很大的討論,像張謇等人也都在國內的報紙上面,發表文章嚴厲譴責徐錫麟等人為暴徒,而且梁啟超在日本也公開撰文認為說徐錫麟這樣一殺下去,造成了滿漢之間難以協調的仇恨。
恩銘是不斷地展現出自己沒有滿漢的陳見,所以他才提拔了一個漢族的青年知識分子,來擔任很重要的職務,而且註意把兵權交給他,結果沒有想到這個人,最後是利用這一場兵變,就把他的老板恩銘殺掉。
這件事情也等於是告訴了當時滿洲人一件事,就算你願意跟漢人分享權力,就算你真的實行立憲,漢人一樣有可能會對滿洲人進行報復。
恩銘被殺這件事情,最後就造成了滿洲貴族內部,保守派的力量進一步擡頭,像鐵良,良弼,另外就是恭親王,奕欣的孫子,溥偉,就讓這一些所謂的滿洲,保守反動的滿洲權貴,又開始結合成一股非常大的力量,反對載灃跟漢人合作推動立憲改革。
但是反觀革命黨卻非常的振奮,尤其是光復會,光復會等於是證明了兩件事,第一個,你孫文的革命路線有問題,你在廣東那邊搞那些小東西沒有用,我們在長江流域搞大的,要搞就搞大的,一次就幹掉一個巡撫。
更重要一點是各位,滿清的軍隊這是有史以來,尤其新軍運動之後,第一次整個學校在學校的領袖率領之下成建制叛變,從此之後革命的整個核心的力量,就發生很大的轉移。
在這之前都是以會黨為主,但是從此之後,長江流域的新軍就取代了會黨,成為革命很重要的要角。
各位這個影響很大,我們知道新軍跟會黨不一樣,新軍是有紀律有訓練,真正的軍人,戰力很強,他們一旦在這種重要的大城市,尤其水路交通據點,如果發動了革命武裝起義制造的效果,就會比過去會黨,在邊陲地區制造的效果要大非常多,我們後面會看到,後面幾次重要的起義,基本上就是以新軍為主角,而起點就是安慶起義。
是我想這邊有幾個點再做一個補充,為什麽在長江流域,新軍變成整個滲透的重點,這裏也牽涉到整個清廷新軍建設36鎮,他是從北京直隸為核心,開始往各地去推。
在北方當時在建設新軍的要角是誰,當然是袁世凱,袁世凱練兵是出了名的嚴格,而且袁世凱練兵還有一個特點,他對於這些軍人的軍訓教育,思想教育也是很嚴格,所以服從性很高。
這些後來就變成所謂北洋的骨幹,所以戰力很強,也造成日後革命的時候,為什麽要南北開打,南北議和。
南方啃不動北方,關鍵因素就在這裏,可是南方推動新軍的,主要是繼承自張之洞,劉坤一以來這種遺脈,各自推動很分散,各省都府自己去搞,北方不一樣,北方就是以李鴻章作為一個核心。
李鴻章,袁世凱,還有榮祿,他們是有一個比較強的脈絡在,所以他們整個的戰力的編整也比較快。
很多人在讀革命史的時候,沒有搞清楚一個點,就是為什麽新軍的叛變,主要是集中在長江以南地區,到了北方是越來越弱,很簡單,因為他的新軍的練成,跟時間有它的差異,組成結構也不一樣,南方被革命黨滲透成篩子一樣。
在當時的中國大地,革命就像一個圖譜,像拼圖一樣一塊一塊拼上去,每一此革命事件看似單一,其實相互關聯。也正是有了眾多革命誌士的努力集合在一起,才有了革命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