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明蜀王世系:明第一賢王世系,延續14王,始於蜀秀才終於康熙元年

2024-05-16歷史

繼周朝、西漢、東晉以後,明朝成為歷史上第四個分封藩王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在位31年先後三次將自己的二十幾個兒子分封為藩王,讓諸子前往封地鎮守,而朱元璋分封的這些的藩王,大多也與明朝有始有終,自洪武朝延續到了崇禎一朝,甚至是南明皇帝朱由榔在位時

01

朱元璋之所以會選擇分封藩王,原因有四:

首先便是穩定北方,雖然太祖在1368年建立大明王朝,登基稱帝,但其實元朝的殘余勢力仍舊很強。可以說「元朝亡了但又沒亡」,元順帝帶著朝臣以及妃嬪們逃到了大漠深處。而京城位居南京,與大漠距離太遠,只有在北部邊境有悍將抵禦外患才可。而朱元璋在北部,設定「九大塞」王,從西到東。

其次與自己的親子相比,朱元璋不信任自己手下的功勛之臣們。在朱元璋的意識當中,只有自己的子孫後代才能對大明王朝忠心耿耿。

其三便是朱元璋的出身,他是名副其實的草根出身,比漢高祖劉邦的出身還要低,所以太祖便感嘆:還有誰比我出身寒微。所以朱元璋很多事情都會效仿漢高祖,劉邦分封子弟,朱元璋便將自己的兒子們分封為藩王。

其四便是朱元璋認為只有分封制,才能保證朱家王朝永固。比如周朝因為分封制而存在久遠,結果到了秦朝廢除後,秦「二世而亡」。

當然朱元璋也很清楚分封藩王會出現的問題,但朱元璋認為只要一國之君能處理好宗室問題便不足為慮。就這樣,洪武三年,朱元璋第一次分封藩王,年齡最大的是嫡次子秦王朱樉,年齡最小的是僅出生兩個月的魯王朱檀,一共九個兒子為藩王。

洪武三年到洪武十一年,朱元璋又有六個兒子出生,所以朱元璋便在洪武十一年再次分封藩王,此次分封的藩王年齡最大的便是蜀王朱椿,年齡最小的是衛王朱植。

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將剩余的10個兒子分封為藩王。

就這樣,朱元璋將25子全部封為藩王(當然並未全部就藩,有兩位夭折)。

除了明朝北部的「九大塞王」外,就屬蜀王之位最為重要。蜀王的封地在四川成都。了解歷史的應該知道四川是要塞之地,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朱元璋很重視此地。

以四川而爭衡天下,上之足以王,次之足以霸

所以朱元璋將此地分封給了第十一子朱椿,朱椿的生母是朱元璋事業的「貴人」郭子興的女兒郭慧妃。郭慧妃還是比較得寵的,除了朱椿外,還生下兩子兩女。

而從蜀王朱椿開始,蜀王家族坐鎮四川267年之後,共傳10世13王,先後出多位賢王。最後一代蜀王在位到了康熙元年,這篇文章,我們便一起來看一下:明朝的蜀王世系究竟是一個什麽樣的存在?

02

蜀王朱椿的外祖父是滁陽王郭子興,郭子興在1352年起兵並盤踞濠州城,朱元璋的老鄉湯和給還在當和尚的朱元璋寫信,讓朱元璋來參加紅巾軍。結果朱元璋被郭子興看中,不僅讓其做自己的親兵,而且還將養女馬氏嫁給了朱元璋。

但是郭子興心胸狹隘,猜忌朱元璋,再加上滁州城除了郭子興外還有三位元帥,而且彼此之間不和,朱元璋認為跟著郭子興不會有前程,所以便帶著「淮西二十四將」南下,獨自創業。並且在1354年攻克滁州,並且在郭子興走投無路時迎郭子興進城。

但次年郭子興便病逝了,郭子興麾下人馬便全部聽從朱元璋節制。

朱元璋登基後便將郭子興追封為給滁陽王,而且還將他的女兒郭氏納入後宮,封為慧妃。

洪武四年三月,郭慧妃生下第一位皇子——皇十一子朱椿。

七年後,朱椿被封為蜀王,蜀王府在成都修建。

洪武十八年,朱椿15歲時迎娶大將藍玉的女兒藍氏為王妃,並且在婚後便帶著王妃一起鳳陽居住。藍玉是開平王常遇春的妻弟,也就是皇太子朱標太子妃常氏的親舅舅,藍玉在洪武十三年的時候便已經憑戰功被封為永昌侯。洪武十八年,藍玉與朱元璋結為兒女親家。

朱椿從小便十分喜歡讀書、做學問:哪怕是被父皇朱元璋派往鳳陽也不忘讀書,在自己的住所中挑選了一間屋子專門用來讀書,而且還在鳳陽當地招攬了一些名儒來一起探討經史。

洪武十九年,他親自書「忠孝為藩」四個字來勉勵自己;

洪武二十年,他專門找了一些名僧來給自己講學,並且作四本勸諫之書來警醒自己:【正心】、【觀道】、【崇本】與【敬賢】。

洪武二十一年春,朱椿修建了寶訓堂,將【皇明祖訓】放在正中間的位置,而歷朝歷代皇帝的經典之作放在左邊。對於朱椿這樣如此嗜書如命的人來說,不管是走到哪裏,就讀書讀到哪裏,其實朱椿如此喜好讀書不僅提高了其文化素養,對於其日後坐鎮四川也打下了基礎。太祖對此十分欣慰滿意,將兒子稱呼為「蜀秀才」。

洪武二十二年朱椿正式就藩,在朱椿就藩的時候,朱元璋特地讓戶部運送三十萬鈔前往成都蜀王府作為賞賜之用,並且讓一千八百多軍士跟隨朱椿一起前往成都。

洪武二十三年正月,朱椿正式到達蜀地。剛到成都不久,朱椿便得知大儒方孝孺時任漢中教授一職,教授生員們讀書,朱椿便將其請到自己的府上教自己的兒子、世子朱悅燫讀書識字。朱椿對方孝孺極其尊重,不僅讓世子每次見了老師方孝孺要行師禮,而且還將方孝孺讀書的廬舍命名為「正學」。

不僅如此朱椿還特地辦郡學,知道諸位博士生活貧困,所以便將自己的俸祿分給他們,每個月一石,自此以後便成了客製。後來朱椿聽說有一位叫王紳的義烏人頗為賢能,朱椿便將此人聘請來,以客禮相待。王紳的父親死在了雲南,王紳想要前往雲南將父親的遺體接回,朱椿便給了王紳一筆錢。

可以說朱椿不僅自己好學讀書,還非常重視子孫後代以及所在封地的教育,對待賢能者十分禮遇,從不以親王的身份自居,確實非常值得人尊敬。

當然朱椿作為藩王,而且還是封地在四川的藩王,自然有自己的責任要承擔。

洪武二十三年正月,西番蠻人作亂,將黑崖關給燒毀了,而且還在不斷地燒殺搶掠。朱椿將此事上奏朝廷,朱元璋便下旨朱椿的嶽父藍玉、指揮使瞿能前往四川平定叛亂。

朱椿很清楚兩川為何會出現叛亂,所以他請求太祖能夠在蜀地減免賦稅,並且制定蜀地集市規範。太祖照準,果然蜀地大治。除此之外,朱椿對蜀地的佛教也很關心,經常前往峨眉山上拜佛,峨眉山上的清音閣,便是專門用來迎接蜀王朱椿而修建的。

洪武三十一年太祖皇帝病逝,皇太孫朱允炆順理成章坐到皇位上。然而朱允炆剛登基便想要將那些手握重兵的叔叔們除掉,用不到一年的時間便先後削掉五位藩王。還沒有輪到朱椿,燕王朱棣便起兵靖難,用四年的時間率領燕軍兵臨南京城下。

朱椿的同母弟、皇十九子谷王朱橞原本是奉建文帝之命守衛南京,然而見建文帝大勢已去,便主動與曹國公李景隆一起開啟了金川門,讓朱棣進入南京。而朱橞也因此成為幫助朱棣坐上皇位的功臣,朱棣登基後便將朱橞的封地改為長沙,並且年俸增加2000石,護衛增加3000

朱棣登基後,朱椿是第一個入朝拜見承認四哥帝位的。畢竟若不是他的四哥朱棣靖難的話,或許朱椿的藩王之位早就保不住了。在京城待了半個月,朱椿要啟程回到自己的封地,臨走之前朱棣在敕諭中這樣說:賢弟天生仁厚孝順,聰慧好學,聲名在外,軍民都對你十分敬服。然而蜀地地勢險要,夷獠雜居,賢弟責任重大。

朱椿原本就是安分守己之人,一心唯讀聖賢書,做好份內的事情,所以即便是永樂帝朱棣也削藩,也並未為難朱椿。不過朱椿雖安分,但他的同母弟朱橞並不安分。朱橞自開啟金川門迎接朱棣進入南京開始,仗著自己有功勞,便越來越驕橫,不僅搶奪民田,殘骸無辜,甚至招兵買馬,有不臣之心,想要取代朱棣自己坐到皇位上去。

朱橞想要成事,自然需要盟友。

而他的同母兄長朱椿便是最好的選擇,所以朱橞便想要兄長跟自己一起造反。朱椿便派人將谷王朱橞圖謀造反的事情告訴了朱棣,朱棣一開始還不相信,畢竟朱棣對待谷王比對待其他的弟弟們還要厚待,怎麽都不相信谷王會做這樣的事情。

但是經過查證,確實如此,朱棣便誇贊朱椿:

賢弟的這份心思,如同周公對王室的心啊!

永樂二十一年朱椿病逝,終年53歲,朱棣得知後輟朝七日,將其追謚為「蜀獻王」。

03

按理說朱椿病逝,理應他的嫡長子繼承蜀王爵位,然而他的嫡長子朱悅燫在永樂六年便病逝了,年僅21歲。好在朱悅燫在病逝之前留下了兒子,所以在朱椿病逝後,便由其嫡孫朱友堉承襲王爵,朱棣將侄兒朱悅燫追封為蜀莊王。

其實朱椿在時,便已經出現了叔侄爭奪蜀王爵位的事情:

永樂六年蜀王世子朱悅燫病逝,他的兒子尚且年幼,朱椿的次子朱悅燿(被封華陽郡王)便想要謀奪蜀王爵位,朱椿又怎麽不會察覺兒子的舉動呢,將次子狠狠杖責一百,然後準備將押入京城由皇上治罪。幸好孫兒朱友堉為叔叔求情,朱椿才放了次子。

然而朱悅燿仍舊不死心,朱椿病逝時,朱友堉恰逢正在京城,朱悅燿便偷了王帑(tang),等到侄兒回到蜀地後朱悅燿對此不承認,而且還直接誣陷侄兒在陷害自己。朱棣得知此事後便將朱友堉召到京城,結果還未問清楚緣由朱棣便病逝了,明仁宗朱高熾繼位。後朱高熾經過查證,原來是朱悅燿是在說謊,所以便將朱悅燿召到京城,結果朱悅燿並沒有意識到自己錯了,堅持不改,仁宗便將奏折直接扔在地上,讓朱悅燿搬到了武岡居住,後來又遷到了湖南澧縣。

就這樣朱悅燿不僅沒有得到蜀王之位,還得罪了仁宗皇帝,不得不遷到其他地方居住。

宣德六年,朱友堉病逝,年僅26歲而已。被宣德皇帝追謚為「蜀靖王」,然而朱友堉生前並未生下兒子,無子承襲爵位,宣德皇帝便下旨由其弟朱友壎(原為羅江王)承襲王爵。然而僅僅三年後朱友壎也無子病逝,也只活到了26歲。

如此一來蜀王大宗無嗣可承襲王爵,按理說應當從蜀王爵位應當由蜀獻王朱椿次子朱悅燿一脈來承襲。但是朱悅燿早就因為得罪仁宗而失去了承襲王爵的資格,而朱椿第三子與第四子在永樂年間便先後病逝,朱椿第五子朱悅尚且在世,宣德皇帝便將蜀王爵位給了朱椿第五子朱悅這一脈來承襲。朱悅是在洪武二十九年(1397年)出生,是太祖皇帝的第四十七個孫兒。

天順五年(1461年),朱悅病逝,被英宗追謚為「蜀和王」。

朱悅病逝後,其嫡長子朱友垓在兩年後承襲蜀王爵位,然而朱友垓在位不足一年的時間便病逝了,被英宗追謚為「蜀定王」。朱友垓的草書,寫得很不錯,

蜀定王朱友垓病逝後,由其嫡長子朱申鈘承襲王爵,成為大明王朝第六代蜀王,天順八年承襲王爵,在王爵上8年的時間,成化七年病逝。朱申鈘病逝時只有25歲,雖生下一個兒子但是早夭,如此一來,蜀王爵位便只能「兄終弟及」,改由朱申鈘的弟弟來承襲。

憲宗下旨朱申鈘的三弟、通江王朱申鑿承襲王爵,朱申鑿承襲王爵時22歲,弘治六年(1493年)病逝,年僅35而已,被孝宗追謚為「蜀惠王」。朱申鑿還是很值得一提的,是跟蜀王始祖朱椿一樣好學賢能、禮賢下士的賢王,性格非常的敬謹機敏,或許是因為父親的影響,朱申鑿的說法造詣也非常不錯。

蜀惠王朱申鑿病逝後,其嫡長子朱賓瀚在弘治七年承襲王爵。

朱申鑿已經是難得的賢王,而他的兒子朱賓瀚更勝一籌,果然是「有其父必有其子」。朱賓瀚在位期間,不僅將蜀地治理的頗有一番墨陽,而且極其仁厚,喜歡名儒,孝宗經常在朝中誇贊朱賓瀚的賢德。朱賓瀚可以稱得上是明朝中期數得著的賢王,孝宗還專門為朱賓瀚做了一首詩來稱贊其有多賢能:

「河間禮樂文風盛,江夏忠勤世業昌。異代豈能專美事,吾宗亦自有賢王。」

詩中的「河間」不是地名,而是一個人名,指的是漢武帝劉徹的異母兄長、河間王劉德。劉德便是名垂青史的賢王,劉德在位期間從不問朝政,將自己畢生的精力都放在整理先秦古籍上,由兩大作品流於後世。

詩中的「江夏」也不是地名,而是指唐朝時期的宗室、江夏王李道宗,李道宗不僅戰功赫赫,而且晚年極其好學,對待賢能之士十分敬重,賢名遠揚。據說名垂青史的文成公主,便是李道宗的女兒。

孝宗用河間王劉德、江夏王李道宗來與朱賓瀚相提並論,便可見朱賓瀚在當時的聲望有多高

只可惜正德三年(1508年),朱賓瀚便病逝了,年僅29歲而已,實在是可惜。

武宗將其追謚為「蜀昭王」,朱賓瀚病逝後由其嫡長子朱讓栩承襲王爵,成為大明王朝第九代蜀王。朱讓栩承襲王爵時只有11歲,在王位上37年之久,嘉靖二十六年病逝,被嘉靖帝追謚為「蜀成王」。

蜀成王朱讓栩病逝後,由其庶三子朱承爚承襲王爵。按照「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祖訓便可以推斷,蜀成王朱讓栩的前兩子必定是已經夭折,才會由第三子承襲蜀王爵位。朱承爚嘉靖二十八年承襲王爵,嘉靖三十七年病逝,在位九年的時間。根據一些史料的記載,朱承爚在位期間頗為賢德,勤政愛民,蜀地的百姓都十分愛戴他。

朱承爚病逝後,嘉靖帝將其追謚為蜀康王。

蜀成王朱承爚並無嫡子,在生前並未冊封世子;在其死後,其庶長子朱宣圻被封為蜀王世子,來管理王府的事務。嘉靖三十九年嘉靖帝賞賜其黃金一千兩,白銀一萬兩,讓其重修三大殿。並且沒多久,下旨朱宣圻承襲王爵。

朱宣圻也是一位難得的賢王,萬歷年間,他將自己的俸祿銀子拿出來資助朝廷,用於征討叛亂。神宗對其十分敬佩,便讓人在蜀王府外為朱宣圻修建牌坊,賜匾額「忠賢懋著」。

萬歷四十年病逝,被神宗追謚為蜀端王。

蜀端王朱宣圻病逝後,尤其嫡長子朱奉銓於萬歷四十三年承襲王爵,然而這年朱奉銓便病逝了,被神宗追謚為蜀恭王。朱宣圻病逝後,其子朱至澍先是被封為世子,後承襲王爵。

因為蜀獻王朱椿得鴻寶書,所以朱椿的子孫後代都擅長煉丹之術,因為在明朝諸藩中蜀王一脈算是最富有的。

崇禎十七年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而死,北京也被農民軍占領。眾人便將蜀王朱至澍推舉為監國,蜀地本身戰略地位就極高,再加上蜀王一脈是最富有的藩王世系,自然是農民軍首領張獻忠的首要目標。張獻忠率兵進入蜀地,朱至澍拿出五萬兩銀子犒勞重慶以及成都的駐軍。

都察院右僉都禦史劉之渤建議朱至澍招兵買馬,但是被朱至澍拒絕。甚至朱至澍打算逃亡雲南,但是得到了劉之渤的反對,朱至澍只好坐鎮成都。

很快張獻忠的大軍攻下重慶,張之渤便建議蜀王朱至澍拿出府上的錢財犒賞軍民,以此讓加固城池;然而朱至澍「要錢不要命」直接拒絕,很快張獻忠便率兵攻打成都,朱至澍這才知道害怕,便趕緊出錢招兵買馬,然而一切已經晚了。

張獻忠圍攻蜀王府,蜀王朱至澍、王妃以及整個王府的宮女等全部投井自盡。至於其他的宗室子弟,大多被殺;甚至有很多朱姓非宗室成員者,也被誤殺。

至於朱至澍一直守著的財物,則是全部到了張獻忠的手裏。

好在朱至澍的兒子朱平?得以逃走,並且在隆武元年(1645年)承襲王爵,一直到1662年(清康熙元年)南明皇帝永歷帝朱由榔被殺,朱平?的蜀王爵位才得以消失,至於逃亡何處便不得而知了。

結語

自蜀獻王朱椿開始一直到蜀王朱至澍,大明王朝一共有13位蜀王(不包括追封),再加上南明時期的一位蜀王,一共是十四位。自洪武十一年朱椿被封為蜀王開始,一直到崇禎十七年,蜀王世系得以與明朝有始有終。而且蜀王世系,整體素質在明所有藩王世系中是數得著的,其中名垂青史的賢王便有四位,確實很難得。

當然這跟蜀王始祖朱椿是有分不開的關系,正是在朱椿所制定的規範約束下,蜀王一脈13位藩王大多都很賢德,並沒有出現像秦王朱樉一樣的藩王,所以蜀王世系有「大明第一賢王」之稱,確實值得人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