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回顧:1940年八路軍誤判敵情,日軍王牌錯當偽軍,意外將對方全殲

2024-02-02歷史

1940年7月28日,天津薊縣的白草窪地區,一隊全副武裝的人馬正疾馳在塵土飛揚的大路上。

滾滾狼煙中, 只見這些人整齊劃一的身著日本軍服,個個腰挎武器,騎著高頭大馬,手上還打著日軍的軍旗,耀武揚威的向著遠處飛奔而去。

然而讓他們沒想到的是,就在不遠處的山坡上,卻有一雙雙隱秘的眼睛正盯著他們的一舉一動。

圖片來源於網絡,與所朗讀程式物無關

就在這支日軍部隊肆無忌憚的透過山溝附近時, 不知從哪裏突然響起了一聲槍聲,緊接著,子彈,手榴彈便如同雨點般的從天而降,一時之間,爆炸聲,呼喊聲,嘶鳴聲匯集在一起,難舍難分,回蕩在這個小小的山溝裏。

直到戰鬥結束後,山坡上的人才終於露出了真面目,原來,這竟是八路軍的部隊。

但是,看著眼前一地的屍體,八路軍的指揮官卻心有余悸, 因為直到剛才,他才發現自己誤判了敵情,這支日軍部隊並不是他認為的偽軍,而是日軍的精銳部隊!

圖片來源於網絡,與所朗讀程式物無關

那麽,這名八路軍指揮官是誰?他為何會誤判敵情?日軍的這這支王牌部隊又有何來歷?

誤判敵情

1940年7月28日這天,冀東軍分區的指揮部正在召開一場大會,然而就在會議進行到一半時,卻被兩個突然闖入的不速之客打斷,這讓在場的人無不大驚失色。

事情還要從幾天前一場偵查活動開始講起。

7月下旬的一天,冀東軍分區的副司令員包森叫來了自己的警衛員高大章, 看著面前還尚未成年,一臉稚嫩的高大章,包森鄭重其事的交給了他一個任務,那就是和老偵查員楊澤一起到薊縣縣城去執行偵查任務。

聽到要去執行任務,高大章既緊張又期待,懷著這種心情,一老一少踏上了前往縣城的路。

不多時,喬裝成「祖孫」的兩人便來到城門口,三言兩語就騙過了守城的日軍,很輕松的進入了城內。

圖片來源於網絡,與所朗讀程式物無關

在縣城偵查一天之後,他們並沒有發現什麽特別的情況,於是便準備回去,出於慎重起見,兩人走之前還到附近的山上又眺望了一遍縣城,以確保真的沒有事情發生,而這一看,可就看出了問題。

只見青天白日下,一隊身穿日軍軍服的小隊正騎著高頭大馬,打著旗幟,向城外飛奔而去,更重要的是,他們前進的方向正是冀東根據地。

看到這幅場景,高大章與楊澤兩人不敢耽擱,一路狂奔跑回了指揮部報信,而此時的指揮部內,包森正在與一眾軍政幹部們開大會,看到突然破門而入的兩人,在場的人無不嚇了一大跳。

圖片來源於網絡,與所朗讀程式物無關

但當他們從兩人口中得知,一隊日軍正在向這邊進發時,表情又立刻嚴肅起來,會場的氣氛一時間變得十分緊張。

在這一片緊張的氣氛中,副司令包森卻意外的淡定, 他認為,這一隊日軍根本就不是日本軍隊,而是打著日軍旗號的偽軍。

包森之所以會做出這樣的判斷, 一是因為根據情報顯示,這附近根本就沒有日本人的騎兵部隊,最遠的騎兵部隊離這裏也有200公裏,且最近並沒有行動。

圖片來源於網絡,與所朗讀程式物無關

二就是按高大章所說,這支部隊只有幾十人,而這,實在是不符合日軍一向率眾而出的習慣,通常情況下,也只有偽軍才會有如此少的人數。

正是出於這種現實情況,包森才會做出這樣合情合理的判斷,只不過真實情況卻並非他想的那樣。

王牌部隊

在得到兩位偵查員帶回的情報後,指揮部內頓時炸開了鍋,大家圍繞著是進攻還是撤退的問題爭論不休。

圖片來源於網絡,與所朗讀程式物無關

就在一片爭論聲中,軍分區副司令包森卻提出了一個大膽的猜想,那就是這支部隊只是打著日本人旗號的偽軍,並不是真正的日軍。

基於這種判斷,包森決定要狠狠的教訓一番這支只有幾十人的「偽軍」,最終,這一意見得到了大多數同誌的同意。

之後,包森便開始制定作戰計劃。盡管是偽軍,包森也還是十分的小心謹慎,在與指揮部的各位軍事幹部商議之後,他將作戰的地點選在了白草窪。

圖片來源於網絡,與所朗讀程式物無關

這裏不僅是日軍進犯冀東根據地的必經之所,同時還是一個極佳的作戰場所。 白草窪地形險峻,位於兩山之間,兩邊高峰聳立,溝底亂石叢生,不僅能夠有效的限制騎兵的發揮,還十分的易守難攻,可以說是個打伏擊的絕佳場所。

選定了地點之後,包森便將作戰任務布置了下去,而他本人也趕到了前線戰場,親自參與指揮作戰。

在白草窪兩側的山坡上,包森帶領著數百號人隱藏在這裏,等待著敵軍前來,他們已經得到了情報,敵人眼下就在不遠處的村子裏休整,如果繼續前進的話,一定會經過這個地方。

圖片來源於網絡,與所朗讀程式物無關

果不其然,這股「偽軍」在沿途搶掠了多個村子之後, 當真直奔白草窪方向而來,沒多長時間,就進入了八路軍的視線。看到敵人終於上鉤,大家內心激動不已,但就在這時,包森卻發現了不同尋常之處。

這股「偽軍」看起來雖然人數很少,只有幾十人,但是他們的軍容軍貌卻與偽軍顯著的不同,尤其是身上攜帶的武器和胯下騎乘的高頭大馬,一看便知,絕不是一般日軍部隊或者偽軍所能配備的。

以上種種,都在告訴包森,這不是一支偽軍,更不是普通的日軍,他們碰上的是日軍的精銳部隊。

圖片來源於網絡,與所朗讀程式物無關

實際上,包森的這次判斷完全正確,他最初以為的偽軍隊伍其實就是日軍的精銳部隊,並且這支精銳部隊還來自日軍的關東軍。

關東軍,一個長期駐紮在中國東北地區的侵華部隊, 在日軍隊伍中,日本關東軍以武器裝備精良,作戰兇悍而聞名,是公認的最能打的部隊,在其最猖獗的時期,連美國的軍隊也要讓其三分,可見勢力之強悍。

一般情況下,關東軍只在東北地區活動,但是由於冀東根據地鄰近東北,因此,時常也會有小股的關東軍前來侵擾,而包森他們遇到的這支部隊就是關東軍中的精銳,有名的武島騎兵中隊。

圖片來源於網絡,與所朗讀程式物無關

這支部隊除了具備關東軍所擁有的一切特點外, 還有一點值得註意,那就是這個中隊的士兵全部都是貴族出身,接受的也都是最優良的貴族教育,擁有一般士兵所不具備的軍事素養,因此又被稱為「貴族之花」。

盡管此時我軍的人數多於敵軍,具備一定的優勢,但是作為關東軍精銳的武島騎兵中隊也不是廢物,優良的武器裝備和非同一般的軍事素養也不容我軍小覷。

果不其然,一進入白草窪,這群日軍就明顯感到了不對勁,他們先是派遣了一個偵察兵前往探路,接著又緊張的東張西望,止步不前。 而這一幕,是所有八路軍戰士以及包森都沒有想到的。

圖片來源於網絡,與所朗讀程式物無關

在這萬分緊要的關頭,一個不得不解決的問題再次擺到了包森的面前。

最終的勝利

盡管八路軍已經布置好了圈套,但是狡猾的武島騎兵隊卻遲遲不往裏面跳,並且還派了偵察兵到山坡上去偵查。

此時,擺在包森和八路軍戰士面前的只有兩條路,一條是主動出擊,但這樣會直接驚動敵人,很可能導致他們逃之夭夭。

圖片來源於網絡,與所朗讀程式物無關

而另一條路就是靜靜的等待,期盼著不要被騎兵隊的偵察兵發現,等待著他們進入包圍圈,但這樣的可能性是很小的,一旦被發現,同樣也會驚動日軍,讓他們溜之大吉。

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刻,身為副司令的包森終於下定了決心,決定要主動出擊,只聽他大吼一聲「打」,一發子彈頃刻間便出膛,將一個日軍擊落馬下。

緊接著,雨點一樣的手榴彈和子彈從天而降,狠狠的往日軍身上招呼,在一陣火光沖天之後,原先還整齊劃一的騎兵中隊此時已經是人仰馬翻,死傷慘重。

圖片來源於網絡,與所朗讀程式物無關

如果是普通的日軍,此時應該已經是四處逃散了,但作為精銳的武島騎兵隊卻立刻整理好了隊形,一邊有序的撤退一邊組織還擊。

看著敵人就要逃跑,作為指揮官的包森當機立斷,命令部下帶領人馬去截住敵人撤退和前進的後路,來個「關門打狗」。

依靠著地形優勢,八路軍很快將敵人後退的道路封死,逃無可逃的日軍在明白插翅難飛之後,瘋狂的向我軍發動了進攻。

圖片來源於網絡,與所朗讀程式物無關

憑借著優良的武器裝備,日軍的瘋狂進攻一度給我軍帶來了傷亡,但無論再怎樣掙紮,也改變不了他們覆滅的命運。

面對敵人的反撲,我軍戰士充分發揮了戰鬥精神,將日軍大部消滅,只剩下了十幾個人。

但就是這十幾個人,卻仍然負隅頑抗,他們找了一個山洞,一頭鉆在裏面,想要用這種方式來茍延殘喘,等待大部隊的救援。

圖片來源於網絡,與所朗讀程式物無關

包森看出了他們的意圖,於是便集中了所有火力,猛攻日軍藏身的山洞,但由於山洞的阻擋,一直沒能將敵軍徹底消滅,眼看著夕陽西下,敵人卻仍然在山洞中藏匿未出,包森也不禁急了起來。

只見他挽起袖子,操起機關槍,來到距離敵人不足兩百米的地方指揮戰鬥, 在他的鼓舞下,戰士們頂著敵軍的火力,將手榴彈成功投入了日軍藏身的山洞,只聽轟隆一聲巨響,滾滾濃煙便從山洞中冒了出來,等到八路軍戰士們沖進去看時,發現敵人已經全部被消滅了。

戰鬥結束後,戰士們開始打掃戰場, 經過清點之後,發現現場的屍體共有七十余具,除了一個逃跑回去報信的和一個受傷裝死的以外,其余敵人被我軍全殲,這個號稱「貴族之花」的關東軍精銳部隊在我軍的英勇無畏下,最終成為了槍下亡魂。

圖片來源於網絡,與所朗讀程式物無關

而反觀我軍,不僅在這場戰鬥中繳獲了日軍的輕機槍和三八大蓋槍,更是極大的挫敗了日軍的陰謀。

這場戰役的勝利,不僅震懾了侵略者,同時也讓包森在日軍中威名遠揚,很多日本士兵都對他恐懼不已,甚至將他作為賭咒發誓的誓詞,稱「如果口不應心,出門就遇上包森。」

值得一提的是,幾十年後,日本還有一位老人專程前往中國祭拜早已去世的包森,此人正是在當年那場戰鬥中逃回去報信的士兵,名叫冢越正男。

在包森的墓前,已是白發老人的冢越正男低下了頭,恭恭敬敬的獻上了花圈,並寫了一幅挽聯,上聯是「驚弓之鳥,漏網之魚」,而下聯則是「不死之人,拜謁包森」。

回首望去,那場戰爭早已經成為了過往,但今天的我們在聆聽那段歷史時,卻總能被其中的人和事所折服、所感動,因為透過他們,我們不僅能夠看到歷史的一角,更能看到在國家危亡時,一個人對國家和民族無限的深情與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