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兩大名將聯手克重鎮,王震進城一個舉動,陳賡為何嚇得連忙勸阻?

2023-12-20歷史

1946年11月4日,毛主席親擬的一封急電,發至晉南地區的晉冀魯豫野戰軍第4縱隊司令部,陳賡讀完登時激動起來,大聲吩咐通訊員,火速通知全體縱隊和旅首長前來開會,甚至在之前戰鬥中,身負重傷差點犧牲的第10旅副旅長楚大明,也掙紮著從醫院趕來,因為這封電報太重要了!

(陳賡司令員)

這封電報的原文如下:「敵一軍、九十軍已開始西渡黃河,有直攻延安可能,你部二十四旅立即西進,攻克吉縣、大寧開辟道路;主力三個旅,立即補充棉衣,迅即西進,直開延安」!

大致解釋一下,軍委發覺胡宗南已經從黃河以東,調回精銳主力整編第1師、整編第90師(電報仍稱呼原番號),判斷敵人進攻陜甘寧邊區的行動迫在眉睫,因此緊急決定,調戰鬥力強勁的陳賡縱隊也立即西渡黃河,保衛延安!

四縱的同誌們,一聽說是要去保衛延安、保衛黨中央、保衛毛主席,如何能不興奮?於是在會議上紛紛表態和請戰。陳賡也遵令作出部署,以第24旅作為先遣隊迅速出動,限一周內占領汾西縣城,為縱隊主力西渡開啟通道。

至1946年11月24日淩晨,陳賡縱隊所屬四個旅20000余人,已全部開至黃河岸邊,部隊正在做渡河的各項準備時,卻接到了軍委的最新命令:暫緩西渡。

一、陳賡縱隊劃歸軍委直接指揮

晉冀魯豫野戰軍跟東北野戰軍類似,最初的主力縱隊番號也是五個:第1縱隊、第2縱隊、第3縱隊、第4縱隊和第6縱隊。至1946年底,只有陳賡的四縱留在了晉南老根據地,在地方武裝的配合下,負責在山西境內作戰,主要對手是閻軍和胡軍。

另外四個縱隊則在劉鄧首長率領下,出擊外線殲敵,也就是半年以後,千裏躍進大別山的 「晉冀魯豫南征野戰軍」 之主體。因此從建制上說,第4縱隊當然隸屬於「劉鄧大軍」,不過單獨留下來以後,陳賡所部的戰略位置愈發凸顯出來。

陳賡的主要任務有三:第1、要保衛太嶽和太行這兩塊老根據地;第2、阻止閻錫山、胡宗南兩部聯手,打通同蒲鐵路的企圖,堅決切斷這兩股敵人的聯系;第3、還要掩護陜甘寧邊區的側翼安全。

這些任務是非常重要和艱巨的,比如陳賡率部全殲所謂的「天下第一旅」,就是在這一時期,尤其是第三項任務,更是直接關系到延安的安危。

(重機槍陣地)

從地圖上很容易看明白,陳賡縱隊主要活動的區域,與延安幾乎是在同一緯度的,中間只隔了一條黃河,若想保證延安不遭到閻軍的渡河側擊,控制臨汾以西和以北地區至關重要,為此,延安專門命令第4縱隊改為軍委直轄。

也就是說,部隊的建制和序列是可以不同的,陳賡第4縱隊當時在建制上仍屬劉鄧大軍,但是在戰鬥序列上,已改為解放軍總部直接指揮;次年3月陜北戰場正式打響後不久,陳賡縱隊再次改變序列,歸西北野戰軍司令員彭總指揮。

再到1947年8月,軍委決定陳賡率第4縱隊、第9縱隊和38軍(起義的陜軍),組成「陳謝集團」南渡黃河時,該集團的序列又發生變化,重新由總部直接掌握; 一直到淮海戰役打響前,才正式歸建中原野戰軍,可見陳賡部隊在解放戰爭時期的特殊地位。

(黃河兩岸的形勢)

如開篇所述,正當陳賡所部籌集渡船之時,張宗遜率領的晉綏軍區第1縱隊,已奉命星夜趕到延安布防,陜北局面稍安。

而胡宗南擔心未來進攻延安時,位於黃河東岸的陳賡部隊,會威脅到他的側後,又突然朝令夕改,命令整編第1師重返河東,企圖控制呂梁山區。

有鑒於此,軍委命令陳賡縱隊暫緩西渡,而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占隰縣、鄉寧、吉縣、蒲縣、大寧等五縣」,力求首先擊敗盤踞當地的閻軍,之後再迎擊胡宗南的整編第1師。

為了加強我軍力量,軍委特命已經到達呂梁山區的王震將軍,率晉綏軍區第2縱隊配合陳賡的作戰,於是我軍的兩大名將,開始在晉西南聯手殺敵。

(彭總和張宗遜)

二、我軍兩大名將聯手破敵

兩個縱隊來自不同的野戰軍,自然涉及到統一指揮的問題,上級有命令下來,要求組建以陳賡為主、王震為輔的「聯合指揮所」。陳賡搶在王震到來之前,把司令部全體人員召集起來,首先開了個吹風會。

陳賡主要講了兩個問題,其一,王震司令員 「對黨忠誠,鬥誌頑強,是出了名的,大家一定要尊重他;他直爽坦白,愛批評人,也是出了名的,如果發現錯誤批評你們,你們一定要好好接受」。

其二,晉綏第2縱隊的主力,是著名的八路軍359旅,之前編為南下支隊走過4000多裏的「小長征」,又參與了艱苦卓絕的中原突圍,貢獻大損耗也大,還沒有得到什麽補充,等於是個 「幹部旅」 ,甚至 「有的戰士比我們連長資格還老」!

(陳賡和王震在晉西南)

陳賡為此特別要求:「今後配合作戰,不準叫他們打傷亡大的仗,因為他們傷亡一個戰士,就等於我們傷亡一個幹部,在這個事情上,你們不準講怪話」!

因此王震趕到後,立即受到了四縱同誌們的熱烈歡迎,陳賡把司令部的機關幹部、各旅的旅長政委都叫過來,請王震給大家講話,王震推托一番後說道:

「你們部隊打得好,受到中央的表揚,我們要向你們學習」,陳賡也是非常謙虛:「中原突圍是英雄創舉,比我們艱苦得多,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兩位司令員的彼此尊重,為兩個縱隊在呂梁山區的聯合作戰,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那是肯定夠閻老西、胡才疏喝一壺的。

閻錫山在呂梁山區的軍事部署,是以晉西南重鎮隰縣(讀席)為中心的,在隰縣設有晉省第六專員公署,以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老資格將領 楊澄源,統一指揮附近七個縣的軍政,楊澄源還掛著上將銜(閻錫山單方面授予的)。

因此,陳賡和王震的首要打擊目標,便是楊澄源親自坐鎮的隰縣,11月27日兩位司令員釋出命令,決以晉冀魯豫第4縱隊第13旅為主、第24旅和晉綏第2縱隊的獨4旅為輔,秘密奔襲100余裏,包圍並攻克隰縣。

陳康第13旅不負重望,以迅猛的動作掃清隰縣外圍所有制高點,並於11月29日的夜裏,突然三面登城發起攻擊,至天明時分結束戰鬥全殲守敵,俘虜2800余人,繳獲山炮1門、迫擊炮4門、重機槍2挺、輕機槍195挺、步槍1200余支及大批軍用物資。

我13旅在破城後,還生俘了上將專員楊澄源,也成為解放戰爭中,我軍俘虜的第一個掛三顆星的敵方高級將領,只不過這個上將軍銜有點水份,並不在南京政府的銓敘名錄中。

(隰縣位置圖)

三、王震進城急得到處撿手榴彈

陳賡和王震非常高興,戰鬥結束後,兩人聯袂從隰縣南關入城,視察戰場並慰問部隊,由於13旅部隊打掃戰場並不徹底,沿途發現不少閻軍遺棄的裝備和手榴彈。

王震於是一邊走一邊撿:「我是窮小子,這麽多手榴彈丟了,我心疼」!陳賡頓覺慚愧,為自己部隊的大手大腳而感到不好意思,也真正理解了359旅當時的困難程度,馬上接過話茬:

「對呀,我們部隊有點大少爺作風了,大手大腳的,我們馬上改」!扭頭吩咐隨從參謀:「去,叫部隊再來打掃戰場,然後把收集到的武器彈藥,交給地方部隊」!

參謀領命而去,這邊看見王震還在彎腰撿手榴彈,可把陳賡嚇壞了,因為359旅剛剛南下歸來,跟閻軍作戰次數不多,有些情況還不是很清楚。

(王震在會議上)

陳賡連忙阻止 :「餵,老兄,你別撿了,我們有經驗,閻錫山造的手雷和手榴彈一個樣子,很容易爆炸,別弄響了一個,可就把咱倆都報銷啦」!

聽到陳賡這麽說,王震才停止了手中的忙活,兀自心疼不已,於是隰縣戰後,陳賡就此問題專門開了會,對四縱的幹部們說:

「王震同誌給我上了一課,這是我們部隊的老毛病了,打長子縣城和洪洞、趙城、霍縣和靈石等地都是這樣,由於當時參戰的民兵多,代勞了,這個毛病才沒有明顯暴露」!

陳賡最後提出了要求:「這次,我看見遺棄的手榴彈,真是撿不勝撿,我們這個毛病真該改一改啦」!

(民兵看押俘虜)

在陳賡和王震的聯合指揮下,兩個縱隊及地方武裝連戰皆捷,從11月底至12月12日,累計攻克了包括隰縣、離石、中陽、大寧在內的八座縣城,殲滅閻軍5000人以上,繳獲大批武器彈藥,閻錫山固然灰頭土臉,胡宗南也大為震動。

胡宗南被迫推遲了進攻延安的計劃,深恐他的部隊在向北運動時,遭到陳賡、王震部隊的渡河側擊,於是緊急調動包括整1師在內的六個整編旅,瘋狂向呂梁山區撲來,企圖將我軍的兩個縱隊逐離黃河東岸。

換言之,陳賡和王震的聯手發起的「呂梁戰役」,不僅有力震懾了閻錫山的部隊,使其再不敢輕舉妄動,同時也成功地拖住了胡宗南進犯延安的腳步,具有很大的戰略意義。

而這一拖就是三個多月,為次年春的延安保衛戰,爭取了寶貴的時間,兩位名將功莫大焉。

(防空哨)

四、陳賡和王震都成為兵團司令員

呂梁戰役之後,兩個縱隊攜手又發起了 「汾孝戰役」 ,痛擊胡宗南調入山西的部隊,在長達兩個半月的作戰中,共殲滅閻部第69師、胡部整67旅等敵共21000余人,擴大解放區3萬余平方公裏,使晉綏解放區和陜甘寧邊區的聯系更為緊密。

1947年1月底,陳賡奉命率部返回太嶽根據地,臨行前王震那是依依不舍,強烈要求第4縱隊留下來過個年,並且表示就算呂梁地區再困難,也會想辦法給四縱的戰士們 「每人弄一斤肉吃」。

陳賡笑著拒絕了:「每人一斤,就是上萬斤肉,這可不是小數目,呂梁是新解放區,底子太薄,我們還是回太嶽區過年吧」!

分別之際,陳賡握著王震的手說道:「來日方長,你的情誼我一定告訴部隊,我們再見吧」!

陳賡特別下達命令,四縱各部須將繳獲的機槍火炮等重武器,全部移交給王震縱隊和呂梁地方部隊,並派出得力人員下去檢查和落實:

「凡是移交武器缺少零件的,一定啊要給配齊,機槍不好用的,一律拿好機槍換回來」!

延安保衛戰打響後,1947年3月17日,王震奉命率晉綏第2縱隊西渡黃河,從此正式納入西北野戰軍的建制,而且一直是西野的主力縱隊。

至於戰力強勁的原因,除去老底子359旅的優良作風外,該縱之前在呂梁地區作戰時,得到陳賡全力支援,部隊裝備大大改善,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王震的西北野戰軍第2縱隊,1949年改編為第一野戰軍的第2軍,後以第1軍、第2軍、第7軍組建第一兵團時,王震升任 兵團司令員兼政委。

關於陳賡後來的職務變化,也需要說明一下,「陳謝集團」完成挺進中原的戰略任務後,臨時兵團建制撤銷,晉冀魯豫野戰軍第4縱隊、第9縱隊正式歸建,後改編為中原野戰軍的兩個主力縱隊。

因此截至淮海戰前,陳賡的實際職務,仍然只是中野第4縱隊的司令員,直到1949年中野整編為第二野戰軍時,又以第13軍、第14軍、第15軍編為第四兵團,陳賡終於出任了 兵團司令員兼政委。

這兩位曾經並肩戰鬥過的兩大名將,不僅同時晉升兵團司令員,還都是「軍政主官一肩挑」,在解放戰爭時期更是鳳毛麟角般的存在,充分說明了軍委對他們的信任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