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77年,一女子攜0001號烈屬證抵京,鄧小平:你長得真像你父親

2024-04-25歷史

「以後有事直接來找我!」小平同誌的目光中帶著慈祥,輕輕地握著中年女人的手,仿佛透過女人看到了舊友的影子。

1977年,一個中年女人帶著一張帶有毛主席親筆簽名的紅紙找到了小平同誌,小平同誌看著眼前女人非常親切,因為他一眼就認出她是故友叢德滋的女兒,叢丹。

叢丹拿著的,正是新中國第00001號烈屬證!

00001號烈屬證

烈屬證是新中國成立後,為了告慰先烈亡靈,撫慰烈士家屬而設立的,設立初期也經歷了許多的困難,因為連年的戰爭,烈士的家屬幸存下來的很少,而且大多數隱姓埋名很難被人找到。

但是為了能夠讓烈士的家屬能夠盡快回到正常生活中,上級領導派出大量的先進工作者進行尋找,歷時多年,終於將烈屬證送到了應得的人手裏。

共和國00001號烈屬證系毛主席親筆簽發的,這是無上的光榮,這份烈屬證送到了烈士家屬王竹青手裏,她的丈夫叢德滋是這份烈屬證上的主角。

叢德滋因為工作性質特殊,所以在檔案中記錄甚少,新中國成立

那天她捧著這份沈甸甸的榮譽失聲痛哭,多年以來,她帶著叢德滋的一雙兒女,東躲西藏,改名換姓,以至於在為他們頒發烈屬證的時候,領導們大費周章,多方打探,才找到了關於他們的蛛絲馬跡。

彼時還叫高錦明的叢丹,還只是個學生,她對父親一無所知,母親為了保護他們,也甚少提及關於叢德滋的過往。

她只知道1951年年底,關於她父親的一些事才浮出水面,她放學回家,入目的便是那塊大紅底金字的烈士牌,上面寫著,革命烈士家屬。

「你們的父親,叫叢德滋。」王竹青第一次在女兒面前提及先夫,這個一向堅強的女人想起與叢德滋的過往,再也忍不住心頭的酸楚,哭出聲來,在場的人也都為之動容,紛紛落淚。

王竹青看著一雙兒女清澈的雙眼,含淚道:「孩子,記住,你叫叢丹,弟弟叫叢甘,你們姓叢。」

年少時的叢丹並不理解母親為何那麽激動,她不知道父親究竟是怎樣一個人,母親沒有過多的講述,她只知道門外的那塊大牌子和屋子裏被媽媽用布包起來的紙是她父親留下來的唯一物件。

直到長大後,她的父親被汙蔑成是國民黨的特務,她因為這個被迫走下自己心愛的講台,這才產生對父親過往經歷的求知欲,她堅信一定有人認識父親,一定有人知道父親的身上究竟發生了什麽。

於是她帶著那張00001號列內容踏上了進京之旅,尋找關於她父親的過往,幸而在京城,她找到了小平同誌,她父親最親密的戰友之一。

當兩人見面那刻,小平同誌定定的看著叢丹,喃喃的說:「都長這麽大了?」

他快步走過來,握住叢丹的手,叢丹一楞,小平同誌繼續解釋道:「你就是叢德滋的女兒吧,沒想到,你都長這麽大了,你長得真像你父親啊。」

聽到這句話的叢丹再也忍不住心底的悲傷,淚水劈裏啪啦一股腦的流下來。

時過境遷,叢德滋的過往早已被人遺忘,甚至有人汙蔑他是特務,但是看到小平同誌的反應,叢丹心中更加確信,父親是個好人。

叢丹抽泣著講述著這些年的遭遇,這些年的她過得並不好,父親的過往對她工作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甚至迫使她走下講台。

但是她並不怨恨父親,這麽多年過去她更想知道父親到底是怎樣的人,父親究竟是不是背棄了信仰,背叛了革命。

小平同誌聽後義正言辭的告訴她:「不,你的父親沒有背叛革命,相反,他是一個真正的英雄。」聽了這句話的叢丹心中總算是放下了一塊大石頭,趕忙追問起父親的過往。

小平同誌陷入沈思,之後緩緩開口,講述起了舊友的一生。

長在亂世中的一棵長青松

叢德滋,遼寧人,祖籍山東,出身於普通的農民家庭,但從小就成績優異,他的成就也多半得益於一個深明大義的父親。

叢父深知,自己的孩子天賦異稟,不應該像自己一樣一輩子躬耕黃土,他應該為社會做出貢獻,做一個有用的人。

於是他傾盡全力供叢德滋讀書,而叢德滋也更加發奮努力,終於考上了東北大學,在校期間他成績優異,品行端正,受到新式教育的他深明大義,多次積極參與遊行活動,非常熱愛革命事業。

東北大學畢業後的叢德滋在一家報社上班,他認為在這裏能實作他的畢生夢想,施展他的才華與抱負,滿腔熱血的青年開始了屬於他的不平凡的人生。

但是此時,日本人的鐵蹄踏上了華夏大地,一時間戰亂四起,民不聊生,叢德滋將滿腔希望寄托在武器裝備精良的國民黨身上,希望他們能夠阻止日軍的鐵蹄四處踐踏。

但是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卻認為攘外必先除內,在中華大地受到空前災難的時候,他們發起了內鬥,大肆迫害共產黨人,對日軍的侵略視而不見,甚至采取不抵抗政策。

叢德滋心痛不已,他不明白,在國家的危難時刻,為什麽不能兩黨聯合一致對外?他四處奔走,呼籲愛國者聯合上街遊行,但是收效甚微,甚至還遭到國民黨的武力鎮壓。

此時他明白了一介書生,勢單力微,他心灰意冷但還是勇敢的拿起筆桿,言辭義正的直接批判國民黨人的無知,企圖用文字喚醒他們最後的良知。

但是叢德滋一介書生,沒有背景與靠山,很快就被國民黨人抓走審問,受盡刑罰,他在獄中咬緊牙關死不認錯,盡管他對國民黨已經失望透頂,但還是對民族有著那一腔熱枕的。

幸而他的文章引起了東北軍將領張學良的註意,張學良非常欣賞叢德滋的才華與大義,對他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費勁心力將其從監獄中救出來,並收留了他,從此叢德滋便跟隨張學良的步伐,走上了革命者的道路。

但是好景不長,由於西安事變期間,張學良被蔣介石囚禁,叢德滋無處可去,一時間又找不到了想要追隨的方向,陷入了短暫的迷茫。

彼時他非常痛苦,眼睜睜看著中華大地四分五裂,人民飽受摧殘,他卻束手無策。在那段迷茫的日子裏,他最大的收獲就是結識了他一生的伴侶,溫柔賢惠的王竹青。

王竹青知道,叢德滋的心中,裝的是國家大義,並非兒女情長,不會久留於身邊,於是從不過多的過問叢德滋的事。

果然二人結婚後不久,叢德滋毅然離家,開啟了漫長的尋求救國之法的路,再次見面時,他已經找到了畢生的追求與方向。

1937年,他找到了黨組織,並積極入黨,也是在這個時候他與小平同誌相識,二人相見恨晚,促膝長談。

叢德滋(左)

後來叢德滋去了蘭州,在政治處為人們宣傳思想工作,認真且努力,他的工作為人民的思想解放做出了重大貢獻。

在黨的正確領導下,他看到了黎明與希望,他看到了還有人為民族的解放不斷地鬥爭,也看到了那一張張堅毅的面孔。

上至共產黨領導,下至沖鋒陷陣的戰士,乃至戰爭中幸存的傷員,雖然他們的身體遍體鱗傷,他們臉上帶著的那股「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勁兒,讓他大受震撼。

雖九死,其未悔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他找到了自己前進的方向和最終的歸宿,他要去國民黨政府當臥底。

但是此舉無異於闖龍潭虎穴,極度危險,因為那時候恰逢兩黨矛盾最尖銳的時期,國民黨甚至大肆捕殺共產黨人。

即便如此,叢德滋還是毅然決然的走上了這條道路,在國民黨政治處,他巧妙偽裝,與敵人機智的周旋,為共產黨人爭取到了很多的重要情報 。

但是好景不長,國民黨很快便懷疑到了叢德滋的身上,他們經過多方試探 ,但是叢德滋始終沒有露出一絲破綻。

氣急敗壞的他們抓住叢德滋,嚴刑拷打,用盡刑罰,但是叢德滋始終是咬緊牙關什麽也不說。

國民黨見慣了共產黨人對於信仰的執著,但是他們偏要踐踏他們的信念,踐踏不成,就殺之而後快,在得知叢德滋不會招供後,他們就開始謀劃如何殺了他。

獄中的叢德滋飽受折磨,傷口流膿潰爛,高燒不止,起初是沒有人管的,獄卒甚至不敢接近他,生怕被扣上共黨的帽子,但是後來突然就來了一些人,每天送湯藥給他,甚至還有一些餐食。

因為國民黨不許人探監,真實情況無人知曉,而我方同誌則是營救多次無果,最後一次聽到訊息的時候,叢德滋已經中毒身亡。

這樣一個鮮活的人,就這樣死在了國民黨的監獄裏,年僅32歲,他死後,他的生前好友偷偷去國民黨拋屍的荒野將他的屍體運回,悄悄掩埋。

叢德滋用他短暫的一生,譜寫出了一段華麗的篇章,他用生命告訴了國民黨一個道理,共產黨人的身體可以被折磨,被摧毀,但是共產黨人的意誌是不會被摧垮的,正如另一位英雄所說:「殺我夏明翰,還有後來人!」。

叢丹翻閱父親叢德滋的資料

在他死後茫茫數年中,他的妻子王竹青帶著他們的一雙兒女隱姓埋名,東躲西藏,雖然日子非常清苦,但是他們無怨無悔。

王竹青絲毫沒有怨恨叢德滋,甚至以他為榮,但是為了孩子能夠平安長大,她只能將痛苦掩埋,也不再提起丈夫,一個人帶著孩子繼續走下去。

「以後有事直接來找我」

叢丹人至中年,才完全了解父親的過往,聽了小平同誌的講述,她滿含熱淚,心裏充滿了自豪,她為她的父親感到驕傲。

她慶幸這次來了北京,找到小平同誌,得知了父親從未背叛自己的信仰和黨組織,她再也不用因為別人說她父親是特務而糾結,因為她的父親叢德滋,是當之無愧的烈士。

小平同誌非常同情叢丹的遭遇,一番關心過後,他真誠握住叢丹的手說:「以後有事,就來找我。」

這不僅僅因為叢丹是烈士家屬,也因為小平同誌和叢德滋是相見恨晚、惺惺相惜的戰友。

在那個動亂的年代,共產黨人之間以赤誠相待,他們有著共同的理想與目標,並且每個人都願意為了實作這個看似遙遠的目標拋頭顱,灑熱血。

在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的努力下,新中國成立,這條沈睡了近百年的東方巨龍再一次出現在了國際舞台,中國人民昂首挺胸,帶著民族的自豪感和對先烈們的追思,繼承著他們的意誌,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大步前進。

從民族大義上來講,烈屬證的發放,極大程度上解決了新中國成立初期,烈士家屬的生存問題,也讓他們深刻感受到了祖國的溫度,他們和他們失去的親人沒有被人遺忘。

時間的洪流轉瞬即逝,但是烈屬證卻一直在沿用,雖然現在國家強盛,社會和平穩定,但是這都是因為有人在黑暗中為我們負重前行。

他們可能永遠都不能見到光明,即便是犧牲也只是擁有一塊無字碑,但是我們不會遺忘他們,黨和國家會替他們照顧好、保護好他們的牽掛和羈絆。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得益於革命先烈和逆行者們的不斷努力,但是距離我們民族的偉大復興,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道路上充滿荊棘與坎坷,泥濘與波折,而穿過荊棘與泥濘,前方的光明大路上開滿著盛放的鮮花。

這條路需要諸君一同努力,不要辜負先烈們用命換來的盛世,我們以鮮花和禮炮,用人民的笑容,去告慰革命先烈以及逝去的逆行者們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