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金門戰役本來可以逆轉,最終卻全軍覆沒,根本原因是什麽

2024-04-25歷史

1949年4月下旬解放軍橫渡長江以後,所到之處摧枯拉朽,進軍速度遠遠超出原先的規劃。5月27日,三野代司令員粟裕命令第十兵團做好進軍福建的準備。

第十兵團組建於渡江戰役前,由葉飛任司令員,韋國清任政治委員,福建省委書記張鼎丞任兵團政委。兵團下轄28軍、29軍和31軍,共10余萬人。

第十兵團多數部隊是原山東根據地的八路軍地方部隊,指戰員大多是北方人,並不熟悉水戰。另外,相對三野的其他部隊,第十兵團組建較晚,裝備也差一些,尤其缺乏重型火炮。

進入福建以後,第十兵團只用4天即解放福州,斃傷國民黨軍2000余人,俘虜3萬余人,而我軍傷亡不足500人。

解放廈門,滋生驕傲情緒

10月16日,歷時兩晝夜的廈門戰鬥勝利結束,我軍全殲國民黨軍2.7萬人,俘虜2.5萬人,廈門宣告解放。

此後,第十兵團決定由28軍繼續準備攻擊金門,兵團領導的主要註意力轉入了城市接管工作。

開篇已說過,解放軍的進軍速度遠超預料,後面的戰鬥又高奏凱歌,導致部隊出現了嚴重的輕敵情緒。後來證實,這種情緒並非哪一個人的問題,而是在全軍上下普遍存在。正是由於這種情緒的影響,第十兵團在廈門戰鬥勝利後,出現了金門戰鬥的嚴重失利。

毛主席歷來強調要謙虛謹慎,在戰術上重視敵人,不到時機成熟,決不輕言決戰

1949年戰略決戰勝利結束後,毛主席就曾預言:由於勝利,黨內的驕傲自滿情緒可能滋長。

可是主席的這句話,在勝利大潮下被人們忽視了。

攻打金門時,部隊沿用過去渡江作戰的經驗,沒有對渡海作戰進行認真研究,認為同樣是渡海登陸作戰,平潭島和廈門島都能順利拿下,金門也不成問題。

現在分析,廈門之所以能順利拿下,有以下幾個因素:

首先,廈門三面被大陸環繞,離大陸最近處不到2公裏,渡海船只受風浪影響小,能很快往返接運部隊,我軍可從四個方向發起進攻。國民黨守軍四面受敵,難以應付。

而金門離大陸最近處也有10公裏,船只渡海時風浪影響大,需要使用較大的帆船或機動船,渡海條件要比攻廈難得多。

其次,廈門守軍是國民黨雜牌軍,只有一個師。而金門守軍都是蔣介石的嫡系,青年軍201師更是蔣經國的心腹部隊。金門後來又增加了胡璉的第18軍,戰鬥力比廈門守軍要強得多。

再有,廈門島易攻難守,島上還有20萬居民,在當時的形勢下,蔣介石不願再背負這個大包袱。所以我軍進攻廈門時,國民黨毫無增援之意。

金門島則不同。島上只有4萬人,居民普遍以打漁務農和僑匯為生,不存在大城市那樣的供給問題,守軍易於持久。所以,金門受到攻擊後,蔣介石馬上調胡璉兵團增援。

1957年的胡璉

在當時來看,解放軍在陸戰中要全殲國民黨軍任何部隊都沒有問題,但在渡海作戰方面,解放軍卻毫無經驗。而且當時國民黨軍還有一支200多艘戰鬥艦艇的海軍部隊,以及一支300余架戰機的空軍,為福建沿海島嶼建立了陸海空三軍配合的立體防禦體系。

相比之下,第十兵團則全無海空掩護,連木帆船都嚴重不足。加上幹部戰士大多來自山東老解放區,沒有渡海經驗,卻又因廈門解放滋生了驕傲情緒,就為進攻金門埋下了隱患。

另外,對進攻金門,兵團領導也沒有足夠重視。

廈門解放後,第十兵團的領導把註意力都放在了廈門接管和物資供應問題上,對進攻金門幾乎沒怎麽在意,戰前甚至都沒開過一次會,只是下達攻擊命令,將作戰指揮全部交給28軍負責。

後來葉飛也就此作了深刻檢討。

金門登陸前存在的問題

戰鬥開始前,28軍到處征集船只。由於當地漁民不了解共產黨,許多人把船藏了起來,給征集船只和船工造成很大困難。直到10月24日,28軍才征集到一次可運載3個團約8000人的船只。

根據當時的預想,第一梯隊先登陸3個團,船只返回後,第二、三梯隊再運過去4個團,這樣總共有7個團約1.7萬余人登陸金門島。當時估計大金門有國民黨守軍1.2萬人,我軍7個團可確保將其殲滅。

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

胡璉的第18軍未到之前,金門已有守軍1.7萬人,胡璉到達後,島上總兵力已達3萬以上。另外,金門還有國民黨一支裝甲部隊,有21輛美制M5A1坦克,在反登陸作戰中能發揮很大作用。

對胡璉增援金門的訊息,第十兵團原已從俘虜口中得知,但情況上報後,有領導認為這是第18軍要逃跑,並且懷疑俘虜供詞的可靠性。於是,28軍進攻金門的計劃一直未作改變。

戰鬥打響前,28軍下達的作戰命令是:

「集中一點在十裏寬正面突破,先殲西半部,然後攻殲北太武山之敵。24日23時發起攻擊,登陸以後,244團切斷蜂腰掩護主力首殲金門城之敵,爾後會攻太武山,預定3天解決戰鬥。」

出於這一時間判斷,登陸部隊大都只帶了2天的幹糧。

這個安排顯然太一廂情願。

金門不像廈門那樣可從多個方向登陸,金門只能從西半島北面5公裏的地段登陸並實施一面攻擊,對敵軍的打擊不會很大。即使敵軍不增兵,要求第一梯隊登陸後以劣勢兵力迅速突破殲敵,也十分困難。

而且,我軍3個團登陸後,其他方向沒有受到攻擊的敵軍會馬上增援。屆時,第一梯隊受到敵軍3個師圍攻,第二梯隊又不能及時趕到,第一梯隊勢必陷入孤軍作戰的進境地。對於這點,28軍的作戰部署竟然沒有考慮到。

金門戰鬥前的唯一一次會議照片

再者,登陸後立即進行縱深穿插,而不鞏固灘頭陣地,一旦進攻受阻,部隊往哪裏撤?

攻打廈門時,葉飛曾對28軍副軍長和政治部主任交代過,攻擊金門的勝敗關鍵,就在於首先攻占灘頭陣地,等後續部隊全部登陸集結後,再向敵人縱深發展。而這些話,卻被28軍指揮部給忽略了。

不僅如此,28軍還樂觀地認為第二梯隊能夠順利趕到增援,從而為後面的失利埋下伏筆。

就在10月24日下午準備進攻金門之前,28軍電台已經偵知胡璉兵團一部乘3艘登陸艦向金門進發。

可是指揮部對「艦」和「艇」都沒搞清楚,認為一艘軍艦不過運300人而已,增援千把人無關緊要。

後來才知道,每艘登陸艦裝載3000余人,與原來估計的相差10倍。這樣一來,解放軍以8000人登陸作戰,迎戰有堅固工事和21輛坦克助攻的3萬人的國民黨軍隊,實在是毫無勝算,更不用說他們還有海空掩護呢。

航渡組織失誤造成孤軍登陸

28軍第一梯隊渡海時,與國民黨守軍的兵力對比是1:5,而且我軍無法攜帶重武器,糧食和彈藥也未多帶。第十兵團又缺乏遠端火炮,擔負隔海火力掩護的只有80余門105榴彈炮和75毫米山炮,只能勉強打到金門北岸灘頭,準確性也差。

國民黨軍卻不同,不僅有海岸炮和大量的鐵絲網、地雷、水雷,還有21輛坦克。台灣空軍距金門只有一二百公裏,20多分鐘就能到達。

金門海域還有國民黨海軍十余艘軍艦,可隨時攔阻船隊登陸或進行火力增援。這樣一對比,雙方兵力火力相差太過懸殊。

戰鬥開始前,肖鋒接到兵團領導電話,得知金門守敵已增援2個團。領導通知他決心不變,計劃不變。

但肖鋒當即對仍按原計劃行動提出疑問,馬上讓船隊暫緩出發,他自己上岸與兵團政治部主任劉培善通話。

可是劉培善仍堅持讓他們按預定計劃進行,並讓肖鋒留下掌握第二梯隊。

事後看來,他們的這番通話,耽誤了進攻時間,部隊沒能抓緊時間早些起航,沒有爭取更多夜戰時間讓部隊鞏固和擴大灘頭陣地,並爭取船只返回運載第二梯隊。

後來,一大半船只在午夜起航,起航後又等待其他船只會合再一起向金門開進,更耽誤了時間。

結果部隊登陸後不到4小時天就亮了,不僅船只來不及返航運送第二梯隊,已上岸的部隊也沒有足夠時間擴大占領區和整頓建制,就和敵人展開了生死搏鬥。

說來也巧,船隊本來很順利地向金門進發,先頭船只即將靠岸。25日淩晨1時30分,金門島上的國民黨巡邏兵突然誤踩自己埋下的地雷,引起爆炸。

這一響不要緊,國民黨軍的探照燈立刻向海面照射,發現了我軍第244團的先頭船只。此時,部份船只已經靠岸,在被發現的情況下,偷襲就只能轉為強攻。

戰鬥一打響,各船上的解放軍部隊只能被動挨打,船只出現擁擠狀況,有些船被擊沈,彈藥和糧食沈入海底,對隨後的作戰造成嚴重影響。

但是第一梯隊的3個團仍然不顧傷亡,奮力搶灘登陸,很快占領了第一線陣地。

25日1時40分,244團於金門蜂腰部北岸的龍口突破,迅速奪取了海邊碉堡,俘虜了大批國民黨軍。

253團於古寧頭突破,251團於安野以北的湖尾鄉突破。

至此,國民黨201師陣地被完全突破,守敵狼狽潰逃。

看到登陸成功,28軍前指和各師指揮員都松了一口氣,盼望船只趕快返航,接運第二梯隊。

但問題出現了。

第一梯隊登陸時,全部船只或沈或擱淺!

會出現這一情況,既有船工素質的原因,也有押船幹部戰士不懂行船規律,不了解潮汐的原因。

由於敵軍探照燈提早發現船隊,一面用探照燈來回掃射,一面進行火力攻擊,把船工嚇到了。他們哪見過這場面,立刻慌亂起來,多數人棄船逃跑。船只在風浪的沖擊下互相碰撞或觸礁,或碎或沈或被沖到灘頭。押船的幹部戰士只好眼睜睜看著,又無計可施。

後來有船工抱怨說,當時也提議不要讓船靠岸邊太近,讓船身「養」在海裏,以免擱淺。

但押船的幹部戰士不懂,還以為船工怕死,在敵人炮火猛烈攻擊下,他們強令船只靠岸,導致船只擱淺。

到25日6時,第一梯隊的100多艘船,竟然沒有一艘能夠返航!

28軍前指隔岸看到擱淺在岸邊的船只在敵軍轟炸中不斷起火燃燒,都立刻緊張起來。

兵團領導得知情況後,下令31軍把船只全部調給28軍。然而此時已經天亮,在敵機和敵艦的嚴密封鎖下,船只無法出海。

眼看著對岸在激戰,第二梯隊的4個團卻不能渡海支援,這真是陸戰中從未體會過的痛苦滋味!

當時在岸邊觀戰的第85師師長朱雲謙後來回憶說:

「我們眼看著船只被燒,第二梯隊無法過海,內心的著急和痛苦實非語言所能形容。古語說‘隔岸觀火’,是事不關己袖手旁觀的意思,而我們卻是看在眼裏,痛在心頭,異常著急而又無計可施!這樣的心情,是我參加革命以來,從未經受過的。」

在此情況下,已登陸的第一梯隊只能孤軍作戰,出現了華野戰史中空前悲壯的一幕。

蔣經國視察金門守軍

登陸的3個團孤軍苦戰

戰鬥的很多情況,是從後來被國民黨釋放的幾百名解放軍傷殘將士以及國民黨的軍事報告那裏知道的。

第一梯隊登陸後,只有253團留下一個營鞏固登陸場,其他兩個團都全力向縱深穿插。結果天亮後,登陸的突破口被敵軍輕易封閉。

事後證明,253團在古寧頭留下的一個營成為一個支撐點,讓登陸的解放軍堅持苦戰兩晝夜之久。

登陸後,各團無統一指揮,無陣地依托,各奔目標,作戰非常勇猛。國民黨201師一時間幾乎喪失了全部戰鬥力,陣地被全線突破, 幾小時內被俘數以千計

到25日6時,251團向前指報告說,俘虜太多,因缺人看管,已成負擔。244團也只能將俘虜留在海邊,繼續向前穿插。

直到天亮後,國民黨坦克趕來反擊,我軍的突擊才有所減緩。

就連台灣方面的戰史也承認,解放軍登陸後攻勢勢不可擋, 「第一線海防,未經激烈戰鬥,即為匪所執……」

天亮後,胡璉第18軍主力和第19軍一個師開始組織反撲,原來守島的第45師和201師也穩住陣腳,開始反擊。

台灣的國民黨空軍連續起飛50架次,一面轟炸登陸的解放軍,一面轟炸大、小嶝島和大陸上的解放軍炮兵陣地,以壓制大陸方面對金門的火力支援。加上島上的21輛國民黨坦克也投入了作戰,到25日中午,島上形勢出現了逆轉。

在敵軍海陸空的立體反撲下,我軍3個團被迫撤至古寧頭,依托奪取的10個碉堡,連續打退敵軍7次進攻,打死國民黨軍第14師團長李光前。

後來台灣也承認,國民黨軍第18師「因傷亡重大,一時頓挫」。師長尹俊親率警衛營沖擊,導致警衛營傷亡慘重:

「自營長以下,所有幹部非死即傷,最後只剩指導員一人,士兵五十七人而已」。

即便如此,一天苦戰過後,到25日晚,我軍3個團已損失過半。244團剩下700余多,251團剩下1200多,253團損失較小,但彈藥所剩無幾,俘虜也全部跑光。3個團大都退守到金門西北海岸一帶,固守待援。

古寧頭血戰

我軍登陸的第二夜,即25日晚至26日天亮前,是決定金門戰鬥走向的關鍵一夜。

國民黨第19軍軍長劉雲瀚後來也認為,25日夜成為最危險的一夜,所有部隊都投入了戰場,傷亡相當大,「甚至勝負之數還未易言。幸好匪軍沒有船只,無法繼續渡海來援」。

當時我軍第二梯隊如果能渡海增援,完全可以扭轉戰局,轉敗為勝。

可是第二梯隊只有眼看著戰友在島上苦戰,自己在海邊摩拳擦掌,卻因無船而一籌莫展。

所以說,在海島作戰中,有兵無船等於無兵。

直到天黑,兵團指揮所才找到6艘小汽輪。

這些汽輪滿載一次可運載一個團,因為速度快,夜裏可往返兩次,再運過去一個團。這樣有2個團上島增援,情況會大為好轉。

但是小汽輪都是商船,上面的人覺悟低,怕打仗;押船的解放軍戰士又不懂船。結果直到半夜,6艘小汽輪只來了1艘,另外還有幾條木船,只夠裝載4個連。

面對這種情況,肖鋒請示兵團該不該增援。

兵團領導認為還有一線挽回局面的希望,決定還是增援。於是28軍派出246團團長孫玉秀率2個連和第87師259團的2個連增援金門。

孫玉秀本已內定擔任第82師副師長,這次被派來擔負指揮全部登島部隊的任務。

孫玉秀上船前,已抱定犧牲的決心, 他托人轉告父母,自己死後妻子改嫁

金門戰鬥前,85師營以上幹部誓師大會

第二梯隊的4個連都是各單位抽調最好的班排組成,大多是老解放區出身的戰鬥骨幹。他們雖然明知此去兇多吉少,卻仍以高昂的鬥誌迎接戰鬥。大家上船前都把背包留下,爭取多帶手榴彈,人人都做好了拼死的準備。

當夜,在敵軍海空軍的封鎖下,孫玉秀帶的2個連平安登陸,第85師的2個連因風浪太大,只有4個排上了岸。

因為第二梯隊登陸兵力太少,雖然與第一梯隊匯合,部隊卻不得不漸次退入村落進行巷戰。

國民黨後來也承認,幾乎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很大傷亡。

從26日上午開始,國民黨軍的飛機、大炮、坦克對我軍固守的陣地和村落進行輪番轟炸,然而直到天黑,經3個師的反復沖擊,仍有幾百名解放軍據守的一個小村落攻不下來。

時任國民黨軍青年軍團長的雷開煊後來說,解放軍的優點是「冒險犯難,行動迅速」;「攻擊作業能力強,」;「幹部控制力強,因此戰鬥意誌在其控制之下甚為頑強,只要在其幹部控制之下,可頑抗到最後」 。

我軍這種英勇戰鬥的精神,正是中國共產黨在軍隊中長期培養的革命英雄作風的體現,這種精神也是國民黨軍隊歷來無法企及的。

在金門戰鬥中,國民黨軍只是憑著絕對優勢的兵力和火力,才能在這種特殊的戰場上勉強打贏一場小仗,後來卻被台灣當局吹了幾十年。

26日午後,28軍副軍長肖鋒和政治部主任李曼以十分悲痛的心情聯名致電島上全體指戰員和船工,檢討了領導對敵情的錯判,希望他們保存最後一分力量,找機會撤回大陸歸建。我們會派出船只、兵力、火器接應和搶救你們。

當天下午3時許,金門島上最後一個電台,即253團的報話機從古寧頭報告:「敵三面進攻,情況十分危急。」

隨後,一聲猛烈的爆炸響起,報話機停止了工作。

在第二十八軍的電台報務日記上,就此標上了15:20與253團中斷聯絡。

金門登陸部隊的報告再也聽不到,只能從海邊聽到對面的槍炮聲仍長久不息。

登島部隊最後的鬥爭

26日夜,我軍派出一個排乘汽艇至古寧頭接人,結果因傷員太多,以至擱淺未能開回,天亮後被國民黨軍所俘。

至27日上午10時,金門戰鬥基本結束。

戰鬥結束後,還有一些解放軍退守東南山區準備打遊擊。可是島上地方狹小,在幾萬國民黨軍的搜尋下很難回旋隱蔽。

27日下午,孫玉秀帶著幾十人被敵軍包圍。此時,孫玉秀已負傷,因不願當俘虜,在擔架上開槍自殺犧牲。

244團團長邢永生在戰鬥中負重傷,被俘後拒絕國民黨軍的勸降,被擡出俘虜營秘密處決。

251團團長劉天祥重傷後被俘,拒絕國民黨軍的勸降,拒絕念反共宣傳稿,之後絕食犧牲。

251團政委田誌春率50多人打遊擊,因彈盡糧絕被俘,不久被秘密槍決。

253團政委陳立華中彈後昏厥,同誌們認為他已犧牲,國民黨也長期未找到他。後來有人說他隱蔽在國民黨軍隊中,直到80年代才被查出,遭到處決。

253團團長徐博的事跡更為感人。

據台灣戰史記載,徐博隱蔽在山洞中近3個月,靠夜間到農田挖番薯過活。被俘時已 「長發長須,形同野人」

國民黨審問他得知,徐博「 妄想等他的軍隊登陸,期作內應 」。

後來徐博被帶到戰俘集中營,拒絕勸降,不到一個月又被帶走。據說被國民黨特務裝進麻袋扔進了海中。

一群國軍官兵演練後稍事休息,前方是雷區和反登陸樁,對面是廈門

金門失利的教訓與總結

金門登陸戰持續3天2夜,從規模上看只是一次小仗,但對於一直取得輝煌勝利的人民解放軍來說,堪稱解放軍戰爭期間的一次重大損失。

此次戰鬥,我軍損失兩批登島部隊3個團另4個連,總計9086人(其中軍人8736人,船工民夫350人),遭受覆沒性的損失。

據了解,登陸部隊半數被俘,半數犧牲。被俘者多數是無力抵抗的傷員,向敵投降就俘的少數人,幾乎都是在福州、戰鬥中剛剛被俘虜補充到解放軍的原國民黨兵。

1950年秋,國民黨進行所謂「優待俘虜」的宣傳,將我軍幾百名傷殘將士和被認為是無用者,送到浙江沿海的荒島和福建馬尾岸邊,被漁民發現後救了回來。

登陸部隊的團營幹部中,多數人戰鬥到最後犧牲,少數人被俘也是因負傷或斷糧無彈,沒有一人投降。這些,都表現了登陸部隊頑強的革命意誌和戰鬥精神。

國民黨軍在金門戰鬥中也付出了重大傷亡, 據戰後得到的訊息,國民黨軍傷亡總計9000余人。

我軍在金門戰鬥中損失的絕對數碼並不很大,但是投入作戰的3個團近9000部隊竟成建制的覆沒,這在我軍戰史上還是極其罕見的。

在以往的幾次失敗中,比如湘江之戰、西路軍的失敗以及皖南事變,盡管損失的總數不小,還都不至於全部覆沒。

因為在大陸上戰鬥不利時,我軍歷來是「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一般都能成功地擺脫敵人。

可是在海島作戰的條件下,由於沒有海空軍支援,一旦打不贏,要走也走不成,一旦失利,極有可能全軍覆沒。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金門失利對我軍領導機關敲了一記警鐘,使人們對島嶼作戰的特殊性加以認真地思考和研究。

後來葉飛總結說,在現代戰爭的條件下,沒有制海權、制空權,要實行大規模渡海登陸作戰是非常困難的。五十年代初,在我海、空軍還處於劣勢的條件下,要僅僅靠木帆船橫跨台灣海峽,解放台灣,現在看來,恐怕是會吃比攻金失利更大的苦頭的。金門失利之後,接受了教訓,頭腦清醒起來。接受攻金門失利的經驗教訓的真正意義,也許就在於此。

國民黨慶祝金門戰鬥勝利

三野副司令員粟裕盡管沒有指揮這一戰鬥,戰後卻主動向中共中央承擔下級失利的責任。後來他還對肖鋒說:

「金門失利,不能歸罪葉飛,更談不上你肖鋒,主要責任在三野前委,特別是我這個主管作戰的人……我由於背上了上海、南京、杭州這些大城市的包袱,怕這些地方出亂子影響很壞,所以沒有擠出時間到你們那裏去檢查一下戰前準備情況。因此我應該承擔主要責任。」

第十兵團領導也檢討說,我們被勝利沖昏了頭腦,盲目樂觀輕敵所造成。

10月31日,兵團舉行常委擴大會議,肖鋒、葉飛等人都主動承認錯誤,向上級請求處分。

對此,毛主席表示,金門失利,不是處分的問題,而是要接受教訓的問題。

陳毅也於當年11月8日致電說,凡為了殲滅敵人積極作戰,即使部隊受到損失,也不追究個人責任。

金門失利後,我軍吸取教訓,摸索出一套近海島嶼進攻戰的戰法,成功解放了比金門大得多的海南島,又相繼解放了東山島、舟山群島和萬山群島。

特別是在攻打海南島的戰役中,我軍以木船打國民黨軍的軍艦,創造了世界戰爭史上的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