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96年美國學者3萬美元買下安徽古宅,整體搬至美國,今成鎮館之寶

2024-01-27歷史

文/觀文史說

編輯/觀文史說

一座中國古宅,卻矗立在了美國的一家博物館裏,而且當時的購買者僅僅花了3萬美元就將其買下, 到美國後經過專家鑒定這座古宅價值高達2億![玫瑰]

為什麽價值上億的中國古宅會出現在遙遠的美國?這一切還要從一位慧眼識珠的美國學者說起......

01

被買下的安徽古宅

在中國安徽省休寧縣的黃村,有一座古老的建築——蔭余堂, 它見證了黃氏家族的世代變遷,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與文化。

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這個曾經充滿活力的村落逐漸變得寂靜,人口外流使得蔭余堂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這座典型的徽派建築,由黃家先祖精心打造,它的存在庇佑了黃家世世代代人 ,而且還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築的獨特魅力。

但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許多村民紛紛離開故土,前往大城市尋求發展,蔭余堂也因此變得冷清,昔日的繁華不再。

面對蔭余堂的現狀,黃家的後代們陷入了深深的糾結,一方面,他們對這座承載了家族記憶的建築充滿了感情;另一方面,現實的困境讓他們無法承擔維護老宅的費用, 最終,他們決定尋求一種既能保存蔭余堂又能為家族帶來收益的方式。

就在這時,一位特殊的訪客——美國學者白鈴安來到了黃村,她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特別是中國建築藝術。

白鈴安在參觀蔭余堂時,被其獨特的魅力所吸引 ,她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將蔭余堂整體搬遷至美國,並在那裏復原,以便讓全世界的人們都能欣賞到這份文化遺產。

白鈴安的這一提議立刻引起了黃家人的關註,經過深思熟慮, 他們認為這是一個既能讓蔭余堂得到妥善保護,又能為家族帶來經濟利益的好方法。

於是,雙方達成了協定,蔭余堂將被搬遷至美國的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館,也就是白鈴安工作的地方。

那麽這座古宅,究竟有怎樣的一段歷史?

02

蔭余堂

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國正經歷著快速的城市化行程, 大量年輕人湧向城市尋求更好的生活和發展機會。

但是與此同時,那些承載著家族記憶和歷史沈澱的古建築卻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由於缺乏有效的維護和管理,許多老房子因年久失修而倒塌; 在城市化的浪潮中,它們又常常被視作「危房」,面臨著被拆除的危險。

在安徽省休寧縣的黃村,有一座名為「蔭余堂」的古宅,它見證了黃氏家族兩百余年的歷史變遷。

清朝年間,有一位黃姓商人居住於此,賺了一些錢就開始修建住所 ,他給這住所取名為蔭余堂,蔭庇蔭庇,他以往以後的子孫可以得到祖上的庇佑,因此得名「蔭余」。

黃家人世代居住在這裏,到了1980年代期間,改革開放促進了中國大部份地區的發展, 黃家人決定區離這裏比較近而且發達的上海居住打拼。

蔭余堂占地約450平方米,采用了典型的徽派建築風格,四合五開間的布局、跑馬樓的設計以及精美的馬頭墻和黑白相間的墻面,無不透露出濃厚的徽派文化氣息,它不僅承載著家族的榮耀與夢想,更是皖南水鄉文化風貌的代表作。

但是在村長看來,蔭余堂的價值並未得到足夠的重視,一方面 ,黃家的後代對於祖宅的去留尚未做出明確的決定;另一方面,拆遷的通知卻日益緊迫。

村長為此焦慮萬分,卻始終未能找到合適的解決辦法,他試圖與村民們溝通,希望他們能夠理解並支持蔭余堂的保護工作,同時也尋求政府的支持和資金投入,以提高公眾對古建築保護的意識。

在這個時代背景下,蔭余堂的命運成為了一個縮影,反映出當時古建築保護的艱難處境,盡管許多人對於老房子的舒適度有所抱怨,認為它們缺少現代化設施, 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古建築承載著厚重的歷史和文化價值,它們不僅僅是一棟棟建築,更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

還好它足夠幸運,遇到了來自美國的學者,但是它又如此不幸,要遠離故土來到遙遠的大洋彼岸。

03

古宅的搬家

南茜·白鈴安是一位充滿激情的美國建築師, 她在安徽省的一個小鎮上偶然發現了黃家的蔭余堂,這座具有悠久歷史的徽派建築深深吸引了她。

在與黃家的迅速溝通後,雙方達成了共識,決定讓蔭余堂得到新生,但是擺在南茜面前的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如何將這座復雜的古建築完整地遷移至美國麻省的塞勒姆市。

蔭余堂內部結構錯綜復雜,經歷了數百年風雨的洗禮,部份地方出現了年久失修的狀況 ,盡管破損情況令人擔憂,但幸運的是,精心設計的雕飾擺件依然保存完,南茜對蔭余堂的面積和房間進行了詳細的統計,以便更好地規劃未來的重建工作。

為了解決資金問題,南茜爭取到了「美國福達投資集團」的支持, 使得團隊經費不再成為障礙。

在獲得了中國各大協會及相關部門的確認後,蔭余堂的搬遷工作正式啟動。在此之前,黃氏子孫紛紛回到祖宅,舉行祭拜儀式,進行最後的紀念。

在拆除過程中,南茜的團隊發現了不少黃家人生活的痕跡, 有些地板下還有招聘廣告貼紙等物品,這些都成為物品的標誌,方面後期更好的還原。

古宅裏大大小小的物品,南茜都希望一比一的還原,於是他會將每個物品上面有什麽痕跡放在哪裏都祥詳細細的記錄在冊,以確保古宅內外所有陳設得以保留。

面對空間不足的問題,南茜果斷收購並拆除了附近的民宅,為蔭余堂騰出了足夠的空間。此外,她還組織制作了新的構架, 以替代那些破損過於嚴重的構件,經過精心的打包,蔭余堂的構件分批裝箱,準備發往美國。

在黃家人眼中,蔭余堂不僅是他們的家園,更是承載著家族記憶與情感的載體,他們對南茜的工作表示由衷的感激, 因為她不僅賦予了蔭余堂新的生命,也讓黃家的回憶得以延續。

經過長達一年的努力,蔭余堂的搬遷工作終於圓滿完成。在南茜的帶領下,這座古老的建築將在美國重新煥發生機,繼續講述黃家的故事。

04

在美國安家

蔭余堂的重建與開放,不僅讓世人領略到了中國傳統建築的精湛技藝 ,也引發了關於古建築保護與文化傳承的深刻反思。

歷經五年艱苦卓絕的努力,蔭余堂終於在2003年6月21日,以完整的面貌在美國的皮博迪博物館向公眾展示。

它那獨具匠心的建築特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吸引了無數好奇的目光 , 無論是精致的雕花窗欞,還是古樸的家具擺設,每一處都透露出歷史的厚重和文化的深沈。

蔭余堂的名聲迅速傳開,成為了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它不僅為博物館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關註,也帶動了遠在千裏之外的故鄉——黃村的經濟發展, 黃村這個原本默默無聞的小村莊,因蔭余堂的名聲而聲名鵲起,成為了炙手可熱的旅遊勝地。

但是蔭余堂的成功搬遷並非沒有爭議,許多黃村百姓對於蔭余堂被移至海外表示出了復雜的情感,一方面,他們為蔭余堂能夠獲得更好的保護而感到欣慰;另一方面,他們也擔憂這會導致本土文化的流失, 這種矛盾的心態,促使人們對古建築的保護進行了深刻的反思。

在此背景下,我們更應該強調古建築背後的文化價值和歷史意義。蔭余堂不僅僅是一座建築,它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我們共同的文化遺產。

因此,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積極學習有關古建築保護的法律內容, 為保護這些寶貴的財富貢獻自己的力量。

蔭余堂的搬遷算是文物史上的一件奇事,除了他世界上還有多種多樣的「奇特」的文物等著人們去探索。

05

世間珍寶

在歷史的長河中,無數珍貴的文物如同時間的使者,承載著過往歲月的記憶,靜靜訴說著千年文物的獨特魅力, 它們不僅見證了人類文明的演變,更以其巧奪天工的藝術造詣,吸引了無數探索者的好奇目光。

位於奧地利深山的「玻璃中的魔鬼」雕像,其歷史背景源自中世紀貴族的權力象征與神秘的宗教信仰。

這座雕像巧奪天工,展現了當時工匠們精湛的技藝和對藝術的無限追求, 它不僅體現了貴族的權勢,也反映了當時人們對宗教信仰的虔誠與敬畏。

在古埃及與赫梯邊界,公元前1283年的和平條約成為了沙漠上空的風與文明和平旗幟的象征,這份和平誓言見證了兩個古老文明之間的友好往來,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

羅馬時期的青銅雕像則向我們展示了古羅馬人的藝術風格和生活方式 ,這些雕像通常描繪的是神話人物或者英雄形象,反映了古羅馬人對神祇的敬仰和對英雄的崇拜,雕像背後的故事傳說,更是讓這些藝術品充滿了神秘色彩。

漢委奴國王金印是中國與東亞各國文化交流的重要見證,這枚金印的發現, 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歷史資料,使我們得以了解當時東亞地區的政治格局和文化交流情況,

金印在全球範圍內的傳頌,也體現了不同文明之間的相互影響和融合。

英國格林威治騎士盔甲則展示了當時的科學和技術水平,這種裝備在不同的社會階層之間有著廣泛的使用,它不僅是一種防護用具,更是一種身份的象征。

這款物品與其他同類產品的獨特之處,在於它融合了實用性與美觀性, 展現了騎士階層的審美觀念和社會地位。

阿茲特克綠松石面具則是美洲古代文明的藝術瑰寶,這個面具的設計元素和符號學意義豐富,蘊含著深厚的藝術價值。

與其他表現形式相比,這款首飾的設計思想更註重對自然和神靈的敬畏之情, 體現了阿茲特克人的宗教信仰和文化特色。

跟古宅一樣,這些文物,如同時間的使者,帶領我們穿梭於過去與現在之間,感受歷史的厚重與文化的多元,它們讓我們更加珍惜當下, 同時也激發了我們對於未來無限可能的憧憬與期待。

參考資料

[1]安徽商報 美國女巫小鎮有座徽派古建?休寧「蔭余堂」走出國門_安徽頻道_鳳凰網

[2]今日中國 王樹楷."蔭余堂"——-移民美國的中國古民居

[3]南縣人民政府 尋訪古徽州(上)||南縣 駱光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