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鄧小平幽默撂下一句話,讓蘇聯糾結不定,邊界百萬人馬不敢妄動

2024-02-05歷史

「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自古中國人對戰爭的看法都是「能不打就不打,以和為貴」,一旦爆發戰爭肯定都是到了迫不得已的時候。因為隨著戰爭的爆發,人民的生命財產、國家的經濟體系都將受到嚴重的影響和傷害,更不要說即將付出的無數將士的鮮血與性命了。

所以我們的古人早已用這句「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為中國人眼中的完美戰爭做出了精準的詮釋。作為中國近現代歷史中頂級的政治家、軍事家、一代偉人鄧小平當然也深諳此理。

1979年中越自衛反擊戰爆發前夕,曾經的「老大哥」蘇聯陳兵百萬、虎視眈眈,妄圖與越南形成對中國的南北夾擊之勢。

但鄧小平的一個「巧計」,不僅成功地達到了戰略目的,同時還避免了一場大規模戰爭的爆發,可謂「神來之筆」。

這一切都淵源都還要從二戰結束時說起。

一、美蘇爭霸帶來的連鎖反應

二戰之後,原本的世界格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組織和以蘇聯為首的華約組織可以說是水火不同爐,「冷戰」也隨著這兩大組織在歐洲的激烈碰撞在1947年拉開了序幕。

美國和蘇聯都想做為這個世界的「話事人」,他們分別遊說各自陣營的國家聯合起來互相對抗。而作為亞洲第一大社會主義國家的中國並不想趟這個渾水。

因為中國的領導人非常清楚,我們的國家經歷了百年的戰亂,好不容易爭取到了自由與和平,現階段需要休養生息,而不是再起烽煙。

但樹欲靜而風不止,1950年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悍然發動韓戰,戰火再一次燒到了中國的家門口。

經過再三權衡利弊,在毛主席的精準判斷和指揮下,中國人民誌願軍果斷出擊,抗美援朝,一戰立威,換來了中國幾十年的和平歲月,也讓美國對中國有了新的認識。

在抗美援朝中,蘇聯這個曾經的「社會主義陣營老大哥」出於對自身利益的考慮,不願與美國直接交手,只是承諾對中國進行軍事援助和協助防守本土。

也許是因為中國和北韓都沒有加入他的華約組織,「老大哥」動了小心思,不僅承諾的事情一改再改,而且所謂的「援助」絕大部份都是有償的。

即使這樣,這些有償援助的武器裝備中大多還是過時的老舊貨。 為此中國在抗美援朝後欠下了蘇聯13億美元的債務。

但經過抗美援朝戰火的考驗,蘇聯也意識到中國不容侵犯的決心和強悍的戰鬥力,於是決定在經濟、軍事科研領域加大對中國的幫助,一心想把中國納入它的戰略體系。

二、中蘇關系從「蜜月期」逐漸走向對立

雖然抗美援朝戰爭中蘇聯沒有直接參與,但畢竟伸出了援手,出於戰略格局的考慮,再加上1953年史太林突然逝世,赫魯曉夫接班成為蘇共中央第一書記,急於尋求中國的支持,兩國關系迅速升溫,著實經歷了一段時間的「蜜月期」。

我們現在熟知的56式槍族、殲-5殲擊機、59式坦克等一系列裝備都是在那個時期中國根據蘇聯提供的先進裝備樣品及圖紙仿制而來。

當然這其中最為重要的援助,還是1957年蘇聯向中國提供核工業器材和派遣相關專家,幫助中國研究發展原子彈、導彈技術,從此中國開啟了渴望已久而又曲折的「核之路」。

然而好景不長,由於赫魯曉夫在中國的支持下逐漸穩定了在蘇共黨內的地位後,開始顯露出他想要控制和幹預中國的意圖。

1958年蘇聯竟然妄圖要求在中國建立所謂的「聯合艦隊」和「長波電台」,這種非分之想當然不會得到中國的特許,直接遭到了拒絕,這也成為了中蘇關系惡化的導火索。

1960年在反復威逼利誘中國無果後,惱羞成怒的赫魯曉夫宣布撤回所有在華援助的核工業專家及軍工專家,讓剛剛起步的中國核工業建設險些胎死腹中。

面對這一突如其來的變故,中國的科研人員在極端被動的局面下快速轉入全面自主研發階段,他們付出了青春、付出了汗水、甚至是付出了生命。

1964年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舉世震驚。在英美法等國高度關註的同時,蘇聯只是在報紙的角落裏寫了寥寥數語來掩飾自己的尷尬。

隨後的幾年裏中蘇關系一再惡化,邊界摩擦不斷,直至1969年「珍寶島事件」的爆發,讓兩國關系直接降至冰點。

其實,中蘇關系從二戰時的盟友變到後來的劍拔弩張原因很簡單: 蘇聯觸碰了中國的「逆鱗」。

中國自清末鴉片戰爭以來一直飽受列強淩辱,割讓、侵略、分裂一直是中國揮之不去的心理陰影。新中國建立後國人終於迎來了盼望已久的和平與自由,中國人民為了重新獲得獨立自主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所以主權問題絕對是中國的「逆鱗」,一絲一毫都不能碰。

蘇聯在二戰之後與美國爆發了冷戰,擴張和爭霸已經變成了當時赫魯曉夫政府的主旋律。當他們妄想裹挾中國,並對中國主權指手畫腳的時候,一定會碰得頭破血流。因為中國需要的不是爭霸,而是和平發展。

直至20世紀60年代末,世界格局出現了很奇妙的「三足鼎立」格局: 美國為首的北約和蘇聯為首的華約爆發冷戰,而獨立自主的新中國在韓戰中擊退美國後,又與同屬社會主義陣營的蘇聯交惡。

中、美、蘇互相都為對立局面。

三、扶植「新小弟」牽制中國

雖然在20世紀70年代,中蘇關系出現過暫時的緩和,但由於蘇聯一廂情願的蠻橫態度,兩國依然未能冰釋前嫌。

本來就身陷冷戰局面、在歐洲忙得焦頭爛額的蘇聯,還總想著怎麽才能制約中國。不得不說,蘇聯過於自信了。

和美國這樣的強國對抗本就給蘇聯國內帶來與日俱增的經濟、軍事壓力,漸漸吃不消的蘇聯早就琢磨著扶植一個「新小弟」來替他牽制中國。

尤其是在1972年尼克遜訪華後,中美關系開始解凍,讓蘇聯更加坐立不安。

對於美國這個明顯趁著中蘇關系緊張之時拉攏中國的舉動,蘇聯走了一步自認為「高明」的昏招—— 扶植越南成為牽制中國的馬前卒

與中國毗鄰的越南在近代歷史中也是飽經戰火塗炭,很長一段時間都淪為列強們交替占領的殖民地。無論是抗日戰爭、抗法戰爭、越南解放戰爭,中國做為越南的友好鄰邦都提供了大量的援助和支持。

越南無產階級領袖胡誌明與毛主席關系十分親密,友誼深厚。

在1950年越南抗擊法國殖民統治的戰爭中,應胡誌明的請求,中國慷慨解囊,不僅無償援助物資裝備,還派遣了軍事顧問團和相當數量的軍隊助戰。

要知道,當時蘇聯對胡誌明的請求可是裝聾作啞,中國是唯一一個無償援助越南的國家,而且也是第一個承認越南民主共和國,並正式建立外交關系的國家。

隨著法國在越南的敗退,美國又打起了它的主意。1955年越南戰爭爆發,在這場長達20年的局部戰爭中,中國和蘇聯都向越南提供了大量的軍事顧問和物資裝備援助。

雖然在此期間中蘇關系從友好趨於緊張,但對越南的援助都不曾間斷。

也正是在此時,蘇聯萌生了加大對越南支持力度的想法,這樣一來既可以大大消耗他的頭號敵人美國,還可以讓蘇聯明目張膽的染指東南亞,更為重要的是拉攏越南作為未來牽制中國的棋子。

自認為得計的蘇聯繼續加大對越南的支援,拉攏接替胡誌明的黎筍政權,成為了他的第一「金主」。

越南在中蘇兩國的大力支持下,終於在1975年贏得了戰爭的勝利,而此時對他援助最多的蘇聯自然被供上了神壇,越南人自己也被勝利沖昏了頭腦,居然標榜自己是繼美蘇之後的「世界第三軍事強國」。

有了蘇聯的撐腰和慫恿,越南的野心極速膨脹,相繼對柬埔寨、老撾、泰國發動軍事入侵,並最終將魔爪伸向了中國。

1977年,忘恩負義的越南發起了大規模排華活動,搶奪華人財物,粗暴驅逐華人等等惡行令國人憤慨不已。

然而這只是越南一連串「作死」行為的開始。

隨後越南不僅在南沙群島侵占了中國十余個島礁,還在西南邊陲多次越界進犯。僅在1979年初的一個多月時間裏,越南就在中越邊境制造了129起流血事件,打死打傷中國居民和邊防人員百余人。

對於這種嚴重侵犯中國的領土主權的惡劣行為,只可用一句話來形容: 「是可忍,孰不可忍」。

四、小朋友不聽話,要打屁股了

對於越南這種背信棄義的無恥行為,中國政府以及國人的憤怒已經到達了頂點。

1978年,中央軍委副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鄧小平任命許世友、楊得誌分別指揮東西兩線。50余萬解放軍迅速集結,枕戈待旦西南邊陲,戰事一觸即發。

但此時鄧小平最擔心的並不是越南,用牛刀殺雞沒有什麽懸念。北方的蘇聯才是最大的麻煩。

越南這個馬前卒一旦與中國開戰,蘇聯是否會從北部出兵入侵,這才是關鍵,因為此時的蘇聯已經在中國的北部邊境陳兵百萬,虎視眈眈。甚至放出了要對中國進行「外科手術式核打擊」的狂言。

如果讓蘇聯和越南對中國形成「南北夾擊」之勢就太被動了,剛剛恢復活力的中國可不想在這個時候大傷元氣。

「上兵伐謀」 一直是中國兵家的至高信條。鄧小平當然不會拿百萬將士的性命當兒戲,更不會拿得來不易的穩定局面做賭註。既然不能跟蘇聯硬打,那就得智取。

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

1月28日,就在南北兩面戰事一觸即發的關鍵時間點,鄧小平與夫人卓琳應美國總統卡特之邀, 開啟了中國高級領導人首次訪美之旅。

在這次為期九天的訪美行程中,鄧小平以獨特的人格魅力、幽默風趣的言談刮起了一場令世界矚目的「鄧旋風」。

當然越南與中國的摩擦究竟會怎樣收場也是鄧小平與卡特會談的重點之一。

最為精妙的是,當談到將如何對待越南問題時,鄧小平饒有深意的而又幽默地說了一句: 「小朋友有些不聽話,要打屁股了。」

小朋友不聽話、犯了錯誤,肯定是要教訓的,打屁股會很疼,但是又不會被打死,懲戒一下嘛。

心領神會的卡特總統也表示, 如果蘇聯對中國進行核威脅,美國絕不會坐視不理。

鄧小平就是要在雙方這種語焉不詳的表達中讓蘇聯產生錯覺,果然蘇聯猶豫了。

因為鄧小平到底私下和卡特說了哪些至關重要的資訊,蘇聯是不得而知的。蘇聯只看到了中美領導人在友好的氣氛中互相寒暄,他們只聽到了只言片語和一些含糊不清的表述。

果然,在鄧小平結束訪美之旅回國後,蘇聯立刻詢問美國是否對中國做出了軍事承諾。在得到否定的答案後,多疑的蘇聯人反倒更加認定美國支持中國即將對越南展開的軍事行動。

就在蘇聯糾結不定之時,鄧小平於1979年2月17日果斷發起對越作戰指令,解放軍以「獅子搏兔」之勢突襲越南。

當心存幻想的越南一邊負隅頑抗一邊向蘇聯求援時,蘇聯選擇了沈默和觀望,因為他必須考慮萬一自己出兵南下,美國也借機參與進來該怎麽辦。

鄧小平要的就是蘇聯這「一閃念」的絕佳契機。

28天後的3月16日,已經一路打到越南境內40公裏的解放軍迅速撤回國內,懲戒性作戰任務圓滿完成,被打到肝膽俱裂的越南直至今日都未敢再向中國挑釁。

而當時蘇聯方面也只是口頭上表示譴責,北方的百萬人馬始終未敢越雷池半步。

真可謂「鄧公智計安天下,雄兵一戰定乾坤」。

五、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中國的這次「對越懲戒戰」,不僅對越南的囂張氣焰造成了沈重的打擊,更為關鍵的是, 後來越南花了幾十年的時間和大量的人力物力才得以重建,其中大部份費用當然也是蘇聯援助的。

對越自衛反擊戰之後近10年的「兩山輪戰」更是死死地拖住了越南和他背後的蘇聯。蘇聯大量的金錢和精力就這樣被一點點耗費掉,本就在冷戰期間被各種軍備競賽搞得筋疲力盡的蘇聯終於在1991年轟然倒塌。

本來想扶植越南對抗中國的蘇聯終於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也許越南正是蘇聯的「最後一根稻草」。

當今中國繁榮穩定的局面都是我們一代代卓絕的領導人用智慧和實力換來的。未來世界的發展趨勢必定是相互融合、相互扶持,希望世間不再有無謂的戰爭與沖突。爭霸與獨裁只能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和平與發展才應該是全人類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