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讓我軍頭疼的四位國軍將領,我軍如何評價:除了這四人沒人是對手

2024-05-10歷史

國民黨為何會在不到三年的時間裏,徹底輸掉解放戰爭,敗退台灣?

對於這個歷史問題,電視劇【亮劍】中一名國軍將領常乃超曾做出一個精辟的論斷:國軍的決策,往往由天才來制定,卻往往由蠢材來執行。

歸根結底,國軍縱然有雄兵百萬,美械加持,和我軍相比最終輸在了「不會用人」上。

1946年,蔣介石下令自己的「天子門生」胡宗南率領數十萬大軍圍剿陜北革命根據地,卻被我軍數萬人牽著鼻子走,毛主席、彭德懷都不約而同地對胡宗南流露出嗤之以鼻的態度:

「胡宗南,只配做一個團長。」

縱觀國民黨的所有將領,能入我軍將領法眼的堪稱寥寥無幾。

然而,在國軍中有這四位將領,曾受到我軍名將的高度稱贊,這些國軍將領甚至曾一度在正面擊潰過我軍,成為令我軍頭痛不已的存在。

那麽,這四位曾讓我軍頭疼的國軍將領分別是誰?他們最終又是如何被我軍擊敗的?他們的人生結局又如何呢?

第一位:「小諸葛」白崇禧

林彪是我軍中堪稱首屈一指的「戰神」,將數萬散兵帶成百萬雄師,從中國東北打到海南島的將領,古往今來恐怕也只有唯此一人。就連毛主席都對林彪的軍事才能十分賞識。

然而,即便如此,林彪也有在戰場上忌憚的國軍將領,在與這名國軍將領的三次交手中,林彪竟然兩度沒撿到任何便宜,這是林彪一生軍事生涯中極其罕見的。

在解放戰爭結束後,林彪、毛主席都稱此人是「國軍所有軍閥中最狡猾」的一位。

這位受到林彪、毛主席兩人肯定的國軍將領,還有另一個別稱「小諸葛」,他就是著名的桂系軍閥:白崇禧。

20世紀20年代,白崇禧與李宗仁聯合,一同霸占廣西,成為了廣西近代歷史上的最後一任軍閥。李宗仁主政,白崇禧主軍,兩人在民國史上並稱為「李白」。在兩人的苦心經營下,桂系軍閥一度成為民國時期僅次於蔣介石中央政府的存在。

盡管在1930年爆發的中央大戰中桂系軍閥落敗於蔣介石,但李宗仁、白崇禧仍保留著強大的軍事實力,在全國「聽調不聽宣」,就連蔣介石也對兩人無可奈何。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李、白二人出於民族大義,聽命於蔣介石調遣。李宗仁、白崇禧參與指揮的台兒莊戰役、武漢會戰,對抗日戰爭全域產生了深遠持久的影響。

前者是國軍在正面戰場上取得的最大一場軍事勝利,後者則直接延遲了日軍攻勢,將抗日戰爭整體拖入了戰略相持階段。就連日軍也由衷稱贊,國軍將領人才,唯李、白二人。

1946年解放戰爭爆發後,白崇禧再度受到蔣介石重用。在東北戰局前期,白崇禧、杜聿明兩人一同負責東北戰局的指揮,這是白崇禧與林彪之間的第一次交手。

在國民黨的重兵逼迫下,林彪為保存實力一度采取了「向南防禦,向北發展」的被動戰略。在杜聿明、白崇禧紛紛撤離東北戰場之後,東北的戰局才向有利於我軍的局面扭轉。

白崇禧與林彪的第二次交手,是在林彪指揮第四野戰軍跨過長江,發起衡寶戰役期間。此時國民黨在大陸大勢已去,因此只能調遣白崇禧來收拾殘局。

然而,令蔣介石、林彪都沒有想到的是,白崇禧竟然收攏起蔣軍、桂軍的殘兵敗將,在青草坪一役中阻擋了第四野戰軍的攻勢,是第四野戰軍在渡江戰役之後少有的敗仗。

歷經青草坪戰役之後,林彪逐漸對白崇禧這個狡猾的對手重視起來。在林彪的指揮下,第四野戰軍東西兩路分兵廣西,包抄和切斷白崇禧撤退廣西的後路,才逼迫白崇禧,使解放軍取得了衡寶戰役的勝利。

1949年解放戰爭結束後,白崇禧不顧李宗仁的勸告,前往台灣組閣。晚年的白崇禧毫無軍權,並於1966年神秘病逝,終年73歲。

第二位:「雜牌將軍」黃百韜

如果說白崇禧是令林彪感到頭痛不已的對手,那麽讓我軍中的另一位「軍神」粟裕感到頭疼的對手,就是國軍將領中號稱「雜牌將軍」的黃百韜了。

與其他國軍將領不同的是,黃百韜既不出身於軍閥,同時也不是黃埔軍校畢業的將領。早年的黃百韜曾效忠於號稱「狗肉將軍」的山東軍閥張宗昌,1926年北伐戰爭爆發後,黃百韜曾一度以一己之力,抗拒蔣介石的北伐部隊,由此獲得了蔣介石的重視。

1928年,蔣介石在形式上統一全國後,黃百韜被收編入蔣介石的軍隊中。然而,蔣介石從始至終都未對黃百韜予以重用,僅任命其為國軍第41師第123旅旅長。

但令蔣介石沒有想到的是,黃百韜是「做一行,愛一行」的一名軍人,雖然職位上遜色於其他國軍將領,甚至被人嘲諷為「雜牌將軍」,但黃百韜從始至終都堅持在自己的崗位上。

1932年,黃百韜在瓦廟集戰役中,被紅軍包圍七天七夜仍未投降,最終等來國軍支援迫使紅軍撤退,是國軍為數不多取得成功的「中心開花」戰術。

在抗日戰爭期間,黃百韜被調往緬甸遠征軍,受邱清泉、孫立人指揮。在此期間,黃百韜以嚴格整軍著稱。

為了嚴明軍事紀律,黃百韜甚至不惜頂撞美國人。後來美國人將黃百韜的狀告到了蔣介石的國防部那裏,蔣介石自然知道黃百韜的「軸脾氣」,於水哭笑不得地給了黃百韜象征性的處罰,勸退了美國人。

1946年解放戰爭爆發後,被稱為「雜牌將軍」的黃百韜才獲得了真正的重用,先後參加蘇北攻堅戰、濟南戰役,在這兩場戰役中,黃百韜屢敗屢戰,盡管被人嘲笑為「國軍中的老黃牛」,但黃百韜始終都未改變過自己與解放軍死戰到底的決心。

1948年淮海戰役爆發後,黃百韜固守徐蚌會戰的重要據點:碾莊。在粟裕率領解放軍的重重包圍下,黃百韜使用「烏龜戰術」固守碾莊近一個月之久,多次拒絕解放軍的投降要求,黃百韜多次說道:「我老了,而且多病,作俘虜我走不動,也不難為情。我犧牲了,還可使別人知道有忠心耿耿的國民黨人,或可使那些醉生夢死的人醒悟過來,國民黨或許還有希望。」

1948年11月22日,黃百韜在戰場上兵敗身亡,自此解放軍在淮海戰役中的敵我兵力完全扭轉,被視作淮海戰役的轉折點。淮海戰役結束後,粟裕無不感嘆地說道:「倘若黃百韜能夠和我有一樣的兵力,我並不一定能夠在碾莊戰勝他!」

第三位:「後起之秀」胡璉

如果說黃百韜是國軍將領中願意與敵軍死磕到底的代表,那麽胡璉就象征著國民黨的另一種戰術:逃跑專家。

在豫東戰役、淮海戰役中,陳毅、粟裕都曾一度試圖包圍並徹底殲滅胡璉兵團,但狡猾的胡璉卻一度逃脫出了陳毅、粟裕包圍的天羅地網。能夠在粟裕大將的包圍圈中數次逃脫的國軍將領,恐怕唯有胡璉一人。

胡璉畢業於黃埔軍校第四期,畢業之後的胡璉並沒有被調往蔣介石的嫡系部隊,而是被轉往的陳誠的麾下。在國軍征討馮玉祥期間,陳誠的正面部隊一度被馮玉祥擊潰,胡璉親自拔槍督戰才讓部隊站穩腳跟。在此之後,陳誠提拔胡璉為營長,胡璉因此成為了陳誠「土木系」麾下的重要一員。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胡璉先後參加淞滬會戰、石牌保衛戰,前者拖住了日軍的強大攻勢,打破了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計劃。後者則阻止了日軍進軍中國西部,保障了當時中國陪都重慶的安全。這是胡璉一生中為數不多「寸步不退」的勝仗。

1946年解放戰爭全面爆發後,胡璉被蔣介石委以重任,擔任指揮國軍第十八軍,這支部隊被解放軍稱作是國民黨的「五大王牌主力」部隊之一。然而,手握國民黨王牌的胡璉並沒有像廖耀湘、邱清泉一樣驕傲輕敵,而是狡猾地與解放軍部隊兜起了圈子。

1947年,孟良崮戰役爆發後,張靈甫的整編第十一師被陳、粟指揮的華東野戰軍包圍,胡璉本想率兵去救,但看到張靈甫戰勝我軍無望之後,便主動遁去。在淮海戰役中,胡璉在黃維被俘、黃百韜兵敗被殺的情況下,依然能夠率領部隊跳出華野部署的包圍圈,讓陳毅、粟裕驚嘆不已。

1949年解放戰爭結束後,擅長逃跑的胡璉同蔣介石一起敗退台灣,給解放軍帶來了不小的麻煩,毛主席曾這樣評價胡璉:「十八軍胡璉,狡如狐,猛如虎,宜趨避之,以保實力,待機取勝!」

第四位:「救火隊長」鐘松

最後一位讓我軍感到頭痛的國軍將領,就是國民黨的陸軍中將:鐘松。

提到鐘松這個名字,很多人或許對此感到很陌生,這是因為鐘松主要活躍於解放戰爭期間的西北戰場,是國軍中同胡璉一樣的後起之秀。

對鐘松有著頗高評價的,是指揮第一野戰軍轉戰陜北,隨後解放大西北的我軍將領彭德懷,彭德懷與鐘松多次交手,卻並未徹底殲滅過鐘松的兵團,彭德懷曾稱贊鐘松是國民黨軍隊中「打不死的將領」。

鐘松畢業於黃埔軍校第一期,但或許是國民黨黃埔軍校一期畢業中最不受重用的一人,這是因為鐘松曾經是中國共產黨革命隊伍中的一員。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鐘松背叛信仰,改入國民黨。

但是,信仰上是「軟骨頭」的鐘松打起仗來卻毫不手軟,抗日戰爭爆發前夕,鐘松參加長城抗戰,阻斷了日本跨過長城,入侵華北的狂妄計劃,是國軍中最早一批與日軍交手的部隊。

1946年解放戰爭爆發後,鐘松被調往西北戰場,在增援榆林、解運城之圍、救援沙家店等戰鬥中給我軍帶來了不小的麻煩,甚至多次讓西北野戰軍無功而返。

解放戰爭結束後,鐘松以治病為由逃往香港,想開一家餐館來維持生計,晚年的鐘松往返於美國、荷蘭之間,度過了自己平靜的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