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深度看無錫:消失的千年洞虛宮和觀前街

2024-01-05歷史

深度看無錫之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洞虛宮玉皇殿及古井

玉皇殿

洞虛宮玉皇殿,在崇安寺舊址東北角,始建於北宋,清初重建。1986年7月,無錫市人民政府公布其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正式公布名稱為「洞虛宮玉皇殿及古井」。

洞虛宮原名青元觀,梁代大同二年(536)始建於無錫東鄉的膠山,後因年久失修而荒廢。約在宋代大中祥符三年(1010),在城中心崇安寺左側重建宮觀殿宇,改青元觀為洞虛觀,門前為一條東西向的步行街,原是無錫城內十條主要街道之一的「觀前街」。觀前街西接崇安寺山門口的寺巷口,東接三下塘,民國後被改建成新生路,這條街口的很多商店是銷售香燭、紙箔和紙馬的,其他還有茶館、酒肆等。元泰定元年(1324),洞虛觀升為洞虛宮,觀前街仍沿襲舊名,這個街名沿用到1958年,因拓建貫通市中心東西幹道人民中路,整條觀前街被納入人民中路,經歷了近千年的觀前街才從無錫市地圖上消失。

北宋慶歷年間,洞虛觀被大火焚毀,嘉祐元年(1056)重建。由盧至柔住持,以符水為人治病。元至元年間洞虛觀又遭火焚,後略事修復。元泰定元年(1324),朝廷敕賜洞虛觀為洞虛宮,當時的宮內主事華益謙,不斷對宮內房屋加以修繕。至順三年(1332)洞虛宮再遭火災,宮內道士沈次道、沈常德、童德和、張玄德等募化籌款。在至元四年(1338)對洞虛宮進行修復,並重建三元、祠山兩殿。元末屢遭火災,明洪武二年(1369)道士陳道安加以修復。到萬歷年間洞虛宮又遭大火,這次損失慘重,三清殿傾圮,直到萬歷末年,所毀各殿才重新次第修復。這期間先後修復了三清殿、玉皇殿、雷尊殿、七元殿、真武殿、三官殿、太乙殿、長生殿等八處殿宇,並增建魁星、玄都、涵碧、吟仙等樓閣,道家又有煉丹術,祈求長生不老,洞虛宮共有三友齋、聽鶴山房、白雲深處、白湖山樓等幾處丹房,以供恪信煉丹的方士和施主煉丹。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在原有的基礎上擴建了玉皇殿,並建左側諸天毆。乾隆九年(1744)又建右側諸天殿。這時是洞虛宮歷史上的鼎盛期,殿宇巍峨。道教信奉的各路神仙都有殿宇供祀,香火旺盛,與緊鄰的崇安寺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農歷新年,當時的洞虛宮和崇安寺有極為熱鬧的廟會活動,是無錫的一個重要民俗。崇安寺的廟會是從大年初一至年初五僅五天的活動,緊接著便是洞虛宮玉皇殿的廟會。相傳玉皇大帝的生日是農歷正月初九,年初九俗稱「天生日」。玉皇大帝是三界至尊,無錫各神廟的神,都是玉皇大帝的屬下,到了年初九那天,各廟諸神都要排列了儀仗(也就是所說的出會)到玉皇殿去朝賀。無錫各廟(東嶽大帝黃飛虎因沒有替身免去朝賀外),其余如張元庵、延聖殿、張巡大老爺、延壽司、西水仙、南水仙、府城隍、無錫縣城隍和金匱縣城隍共九廟神靈都要去玉皇殿慶賀生日。

朝賀玉皇的儀式在年初九早上六點鐘。農歷正月還是數九寒天,寒氣逼人,且天還未明。但是早在年初七,玉皇殿周圍便臨時設滿了香燭攤、各種小吃攤。大批善男信女在年初八從四面八方到玉皇殿來燒香朝拜。更有各房道士住持從年初八晚上開始,擺設案頭,供香客「坐夜」,通宵達旦地誦經焚香,為玉皇大帝暖壽。

從年初八深夜開始到年初九淩晨,各廟的朝賀儀仗陸續到達。這時無錫人不顧數九嚴寒,匯集在洞虛宮玉皇殿周圍,真是人頭攢動,噓氣如雲,這便是無錫城裏第一個盛會——每年年初九的「玉皇會」。

冒著嚴寒到玉皇殿來看熱鬧的不單單是來看各廟的儀仗隊,他們還是來看各廟擡老爺的轎夫,看他們是如何擡著轎子在坡度既高且陡的台階上三上三下,步伐整齊,行動如一,而面不改色且不氣喘籲籲。如果表現突出的還要鼓掌叫好,待九個老爺朝賀完畢,天色也已大明。崇安寺、洞虛宮的農歷新春的廟會,要延續到正月半元宵燈節為止。

膠山洞虛宮

膠山洞虛宮

膠山洞虛宮

無錫除洞虛宮有玉皇殿外,在惠山頭茅峰下,二泉漪瀾堂上的半山坡,也有一座玉皇殿,始建於元至元年間,原名慈濟觀,因玉皇殿右前方有天下第二泉,便稱為玉泉觀玄都院。

玉泉觀玉皇殿範圍不大,寬5間,10米多進深,正中神龕內端坐著玉皇大帝金身。兩面整齊、造型雕飾精細的神龕,油漆得光清生亮,神龕內塑著各部天尊、雷公、電母以及風伯、雨師和靈霄殿上的四大天師、四大元帥,都是與常人一般大小的金身塑像,造型生動,栩栩如生,走進正殿的頭頂上還有一位護法的王靈官。整座玉皇殿顯得莊嚴、肅穆。殿前是一個平台,上置一座焚燒化器香爐。可惜這座具有相當價值的文物建築沒有逃過「文革」一劫。

洞虛宮三清殿是祀奉道教最高神靈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俗稱太上老君)、上清靈寶天尊(俗稱靈寶大法師)。自明代以來,洞虛宮住持先後為陳道安、喬大升、陸靜淵、張拱樞、龔太沖、鈕玄樞、陳守常、徐玄齡、許真常。

三清殿設道院五所:靈官殿、火神殿、雷尊殿、長生殿、祖師殿。自鹹豐十年(1860)戰亂以後,洞虛宮殿宇全部被毀,損失慘重,後洞虛宮除三清殿還未重建外,玉皇殿及雷尊殿等都次第恢復重建。同治十三年(1874)重建三官、靈官、火神、雷尊、長生、祖師六殿。兩年後,清光緒二年(1876)又重建了玉皇殿。限於財力,其規模已遠不如前,尤其是主殿三清殿造價過大,資金難以募集,遲遲沒有重建。

清末時有位叫秦瑞芳的女道士,發願募化重建三清殿。這位女道士經過多方努力,向施主們募得大筆資金,不幾年便開工重建。這座三清殿設計建造得極為高大壯麗,所需的大批磚木建築材料,都已被采購完放在建築工地上。當三清殿造到普通民房三層樓高時,三清殿正中三個高及墻頂的三清神像已開始建造,高大的木雕都已定位,外間的泥塑身、首都已成形,只等彩繪、開屋頂、開光,便可竣工。就在這個節骨眼上,那個女道士不知是年老體弱,還是勞累過度,心力交瘁而死。住持一死,後續沒有資金來源,無法施工,三清殿的重建便成了尾巴工程,直至辛亥革命前,三清殿中再也沒有施工。

辛亥革命後,由秦毓鎏牽頭推倒三個未完成的三清塑像,並由無錫各界著名人士聯名呈請錫金軍政分府,請求在三清殿的遺址上建造公共圖書館。錫金軍政分府批準了這個要求,民國元年(1912)破土動工,民國2年(1913)10月基本建成,這座高四層的原無錫縣圖書館的建築中所用磚木,有相當部份來自準備建造三清殿的材料。

圖書館

洞虛觀,自北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自膠山遷入城中後,由觀升宮,一千年來,歷經滄桑,寺觀建築幾經焚毀,又幾度重建,如今觀前街早已從無錫市地圖上消失了半個世紀,但洞虛宮玉皇殿自光緒二年(1876)重建後,在1984年由無錫市園林局按原樣修復,並在1986年8月13日被公布為市級文保單位。

現玉皇殿為公花園的一部份,古井移至阿炳故居內,是無錫市區唯一的古井類文物保護單位。

玉皇殿

雷尊殿

雷尊殿

雷尊殿

雷尊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