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彭德懷自認有四大敗仗,但關家堖絕非敗仗,而是為破局做出的犧牲

2024-07-22歷史

「百團大戰」第三階段的關家堖戰鬥究竟是一場敗仗還是勝仗,至今為止都存在著爭議。如果要從傷亡數碼來看,關家堖戰鬥確實是一場敗仗。但要註意的是,戰爭的勝負往往是不取決於傷亡數碼的,它僅是作為衡量戰爭勝負的一個參數而已,判定戰爭的勝負的關鍵是看是否實作了戰略目標。

在這個意義上來說,關家堖戰鬥不僅不是一場敗仗,反而是一場勝利,是一次為了打破日軍「囚籠政策」而做出的犧牲。

彭德懷元帥在【彭德懷自述】中,濃縮地總結了他的戎馬生涯,其中把土地革命時期的贛州戰役、抗日戰爭時期的關家堖戰鬥、解放戰爭時期的西府隴東戰役和抗美援朝戰爭的第五次戰役視為其戎馬生涯中的四大敗仗。

客觀地說,贛州戰役和五次戰役彭德懷確實存在著指揮上的問題,把這兩次戰役視為敗仗倒也合情合理;西府隴東戰役之所以戰敗,是因為王世泰的第四縱隊不服從命令,在沒有任何請示或者通知上級部門的情況下就擅自放棄了阻擊陣地,使彭德懷陷入被動,最終導致失利,彭德懷在此役的指揮沒有任何問題;只有關家堖戰鬥,我攻擊部隊損失慘重,最終也沒有能夠完成全殲日軍岡崎大隊的作戰任務,似乎應該是敗仗。但是,一場戰役中對勝負的判定並不取決於傷亡數碼,而是要看是否實作了戰役目標,這才是衡量勝負的唯一標準。

全面抗戰爆發後,日軍利用其精良的武器和訓練有素的軍隊確實在與中國軍隊的戰鬥中占據了上風,以至於有日軍和中國軍隊戰力1:5的說法。

但隨著戰局進入相持階段,日軍上層認識到,要想在短期內擊敗中國,這是一個根本無法完成的任務。國民政府雖然丟掉了沿海地區和華北、山東以及絕大多數大城市,但是其戰爭潛力仍然巨大,後勁強著呢!

而日本呢?隨著日軍占據武漢,其戰力已經達到了極限,不僅兵力不足,其國內用於戰爭的物資已經嚴重匱乏,根本無力承擔日軍在中國繼續作戰。為此,日軍改變策略,決定在中國實行「以戰養戰」的策略,而華北地區就成為了為日軍生產戰略物資的大本營。

日軍的構想是這樣的:以偽軍控制鄉村,日軍二級守備隊控制礦山和鐵路,主力部隊駐守大城市,把從華北劫掠而來的物資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南方支援日軍與國民黨軍的正面作戰。

如果放任日軍如此猖狂的劫掠物資來「以戰養戰」,那我深入敵後的八路軍豈不是成了擺設?因此,1940年8月20日,八路軍在彭德懷的指揮下發動了震驚中外的正太鐵路破襲戰。經戰後統計,參與作戰的八路軍一共有105個團。為此,此次戰役被命名為「百團大戰」。

「百團大戰」一共經歷了三個階段,每個階段的任務皆有不同。簡而言之,第一階段:破路;第二階段:拔點;第三階段:反掃蕩。

在發起正太鐵路破襲戰之前,彭德懷清醒地認識到,這次戰役勢必會暴露八路軍的實力,不僅會使日軍把主要矛頭對準八路軍,而且還會使本就對八路軍心懷叵測的國民黨軍覺察到我軍的實力,進而對八路軍進行打壓,這對八路軍的發展尤為不利。

但是,此時的國際和國內形勢卻不允許八路軍坐視。

1940年4月9日,德國出兵攻占挪威,接著進軍西歐,荷蘭、比利時、法國等國先後投降,英國遠征軍敗退回英倫三島。

法西斯德國的勝利刺激了日本軍國主義,為了迅速壓服中國,實作其稱霸亞洲以及太平洋的野心,日本陸軍省制定了【以昭和15、16年為目標的處理中國問題策略】,其要點是:在1940年底以前,進一步統一與加強政略、戰略和謀略,以全力迅速迫使國民黨蔣介石政權屈服。

正面戰場:

日本利用英法兩國在歐洲的失利,進一步向兩國施壓,關閉了中越邊境和滇緬公路,使中國在這個時期獲得的外援減少了51%。而且,日軍一改過去對國民黨軍事打擊的政策,變為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的政策

敵後戰場:

日軍采用 「以鐵路為柱,公路為鏈,碉堡為鎖」的 「囚籠政策」,進一步壓縮八路軍的生存空間,意欲把八路軍困死在山區。

如果不盡快打破日軍的「囚籠政策」,不僅八路軍的生存空間會越來越小,而且一旦八路軍敵後抗戰失敗,勢必會影響國民黨軍的正面抗戰。如果中國的抗戰失敗,日軍定會抽調大批的兵力南下,以日軍的戰力定會迅速占領東南亞地區和太平洋地區,進而與法西斯德國合流,如此一來,則世界反法西斯大事去矣。

鑒於此,延安方面決定,在1940年發動一次旨在打破華北「囚籠政策」的破襲戰,給處於低潮的抗日戰爭以及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以信心。

至於此戰會不會暴露八路軍的實力,進而會給八路軍帶來多大的影響,則是次要問題,因為軍事是為政治服務的。

戰爭的形式是多樣的,具有軍事仗,也有政治仗,當政治選項占主要地位的時候,軍事是要為政治服務的,關於這一點,毛澤東同誌曾經闡述過:

作戰指揮不僅要考慮軍事因素,更要考慮政治因素;軍事上不可行,而政治上需要時,軍事要服從政治。

在這個意義上說,「百團大戰」的實質就是一場政治仗。既可以堵住那些誹謗八路軍「遊而不擊」的罪名,又可以振奮國民黨正面戰場的低迷,更可以喚起世界反法西斯陣營的信心。「百團大戰」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拉開了序幕。

對於八路軍的突然進攻,日軍完全沒有料到,因此,「百團大戰」第一階段八路軍戰事進展順利。在1940年8月20日到9月10日這短短20天,正太鐵路被全面摧毀,完成了第一階段的破路任務;在9月22日到10月上旬,又完成了第二階段拔點的任務,基本上拔除了日偽軍盤踞在我根據地內的據點。

在八路軍完成第二階段任務之時,被打蒙了 日軍終於回過神來,他們沒想到一向被他們視為「土八路」的八路軍實力竟然已經強大到了如此地步,如果不馬上排除在其後方的隱患,那從此之後,日軍在華北地區將永無寧日。

因此,日軍為了盡快穩住占領區,遂調集重兵,從10月6日起,開始對華北各抗日根據地進行報復性「掃蕩」,企圖趁八路軍連續作戰來不及休整之機,打擊八路軍主力,淪陷抗日根據地。

日軍自侵略戰爭爆發以來,仗著其精良的裝備和訓練有素的軍隊異常驕狂,尤其是在華北地區,動輒以一個大隊千余人就敢於深入我根據地。以日軍此次采取的報復性「掃蕩」而言,共出動了三萬余部隊,這就意味著日軍可以分兵30余路,每路之間的間隔很小,這就使得八路軍和躲避「掃蕩」的民眾回旋余地太小。

而且,出於一貫輕視八路軍武器裝備差的原因,此次日軍的報復性「掃蕩」,更是驕狂的以半個大隊,也就是500余人的兵力為一路向我根據地進行「掃蕩」,這就意味著日軍分為了60余路,更使得八路軍的回旋余地幾乎被壓縮到了極限。如果讓日軍按照這種部署執行到位,那麽日軍就會像梳篦一樣對我根據地進行淪陷性打擊。因此,為了破局,彭德懷決定要發起一場戰役,打擊日軍的囂張氣焰,而日軍岡崎大隊正好成為了出頭鳥。

日軍雖然驕狂,但是其每路部隊之間的間隔並不很遠,一旦遇到八路軍打擊,就可以做到互相配合。可是岡崎大隊因為迷路,一頭撞到了八路軍根據地的腹心之地黃崖洞兵工廠一帶,這就給彭德懷提供了殲滅他們的戰機。於是,一場旨在殲滅日軍岡崎大隊的戰鬥展開了。

對於八路軍即將要展開的攻擊,岡崎大隊其實也有所察覺,畢竟,他們在八路軍根據地內禍害了這麽長時間,八路軍沒有理由會放過他們。但是岡崎謙長(岡崎大隊大隊長)卻認為,如果一味撤軍,是根本無法逃過八路軍的攻擊的,他們畢竟才有500余人,如果在野地裏陷入八路軍的重圍,這區區500人會在瞬間被擊垮。

可如果占據有利地形進行固守則不同,這樣做的好處有兩個:

其一、可以吸引八路軍來攻擊,把日軍一直抓不到的八路軍的主力部隊引出來,日軍的外圍部隊進行反包圍,自己在進行中心開花,一舉吃掉八路軍主力。

其二、即使八路軍不來攻擊,自己也可以在援軍的接應下逃離。

因此,岡崎謙長在撤退了一段時間之後,就占據了關家堖和柳樹堖地區,開始建立防禦陣地。

對於岡崎謙長擺出的一副挨打的架勢,彭德懷其實是清楚他在想什麽的。可是如果不攻擊岡崎大隊,那就會對八路軍的士氣和民眾的信心帶來極大的沖擊。面對區區500名已經處於困獸之鬥的日軍八路軍都不敢攻擊的話,那日後日軍再次來進行「掃蕩」,八路軍還敢於與日軍為敵嗎?民眾還會相信八路軍會保護他們嗎?

因此,相對於攻擊會產生的傷亡,彭德懷考慮的卻是八路軍的士氣和民眾對共產黨的信心問題,因此,此仗是一場政治仗。

但攻擊關家堖所付出的代價是巨大的,在日軍飛機的配合下,岡崎大隊的守衛異常兇悍,兼之地形對八路軍不利,八路軍多次攻擊均告失敗,付出了巨大的傷亡。

面對巨大的傷亡,386旅旅長陳賡建議:

「此處的地形對我十分不利,是否可以把岡崎大隊放下山來,另選有利地形打他的伏擊?」

陳賡的提議被彭德懷否決:

「不行,一旦放走日軍,就很難再打著他了,必須在此將其消滅!」

在這個問題上,彭德懷是正確的。因為岡崎大隊本來就是想要透過防禦關家堖來吸引我軍主力,待到日軍主力來援後來一個中心開花殲滅八路軍主力的,在這種指導思想下,即使八路軍開啟一條口子,岡崎大隊也不會離開關家堖。因此說,陳賡的提議是不可行的。

巨大的傷亡令129師師長劉伯承也坐不住了,他也建議彭德懷結束戰鬥。可仍然被彭德懷拒絕,並說出了非常傷感情的話:

「拿不下關家堖,就撤銷第一二九師的番號,殺頭不論大小!」

但隨著日軍援兵已經靠近,八路軍最終也沒能拿下關家堖。

從戰役的結果看,這似乎是一場敗仗,不僅沒有實作殲滅岡崎大隊的戰役目標,而且付出了巨大的傷亡,從哪個方面來看這都是一場敗仗,也因此,彭德懷才會把關家堖戰鬥視為其一生中四大敗仗之一。

但要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關家堖戰鬥不僅不是一場敗仗,而應該是被視為一場勝利:

其一、攻擊岡崎大隊是為了破局,是為了破壞日軍以一個大隊的兵力就敢於對我根據地進行「掃蕩」的驕狂之舉。從之後的日軍「掃蕩」兵力部署來看,日軍再也沒有出現過以一個大隊就敢於深入八路軍根據地的部署,這對於堅持在敵後的八路軍和抗日民眾而言,無疑是減輕了很大的壓力。

其二、鍛煉了部隊,參加過關家堖戰鬥的各部隊在日後無一不是我軍的主力部隊。

其三、在抗日民眾心中樹立起了對八路軍的信心,這種由信心換來的支持是由多少錢都買不來的。

由此,我們是否可以這樣認為,關家堖戰鬥雖然被彭德懷視為其四大敗仗之一,但這僅是他為犧牲在關家堖的八路軍戰士表示愧疚而承擔責任的一種說法,但從實際效果和對抗戰的意義來說,關家堖戰鬥不僅不應該被視為一場敗仗,而應該是一場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