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薛嶽打不過粟裕情有可原,為啥卻還慘敗給韓先楚?三點原因很現實

2024-04-22歷史

薛嶽在國軍內絕對屬於能打的名將,同時也是「舊式軍人」的代表人物。何為「舊式軍人」?概括說來就兩條。

其一:成名很早,高光時刻幾乎都在解放戰爭之前。薛嶽就是這類,抗戰期間的無敵般存在「老虎仔」,長沙戰役時期連敗日寇,幹掉了十萬頭鬼子兵(據其晚年回憶所說),堪稱國軍第一人。

其二:在解放戰爭時期,卻打出了「反差」。即,解放戰爭時期很拉胯,尤其跟高光時刻想一比簡直沒眼看——是不是薛嶽也這樣?

同理,不僅國軍內有這種現象,咱這邊也是存在的,由此還一下子成全了傅作義的無敵。可橫行華北的傅作義,卻楞是怕「頭戴狗皮帽子」的四野……

那麽為啥會出現這種現象?其實說來說去,筆者認為就是學習能力出了大問題。用書面上的說就是:跟不上時代發展潮流,接受新事物、新知識的能力不足。不信?可以舉個例子。

劉伯承之所以能當一輩子的「軍神」,就是得益於此。以至於連王耀武都贊嘆。那是國共談判期間,王耀武曾跟陳毅會面,就當著陳毅的面表示過:你們共軍的高級指揮官,如劉伯承等總是在報刊上發表文章,探討問題等等。

而我們國軍就是那一套,一如既往的在報刊上吹牛、註水。至於將領們則都忙著溜須拍馬和升官發財——所謂學習?學習個屁!李雲龍的這句名言,放在國軍將領上,才是最合適的。

所以,薛嶽的悲哀就在於此。在解放戰爭時期,坐鎮最關鍵的徐州,一度也曾威風八面連戰連勝。可當粟裕出手後,薛嶽的噩夢就來了,因為薛嶽根本就打不過粟裕,哪怕手握優勢兵力,哪怕裝備精銳,也遭到粟裕碾壓,最終被蔣介石撤職了。

按理說,薛嶽打不過粟裕,尚且情有可原。畢竟粟裕那是妥妥的「名將收割機」,可問題是當薛嶽復出鎮守海南島時,他卻還慘敗給了韓先楚,那麽莫非薛嶽真打不過韓先楚嗎?筆者認為,就在於如下這三點原因,都很現實。

其一:伯陵防線不是天爐戰術

薛嶽之所以抗戰期間打得那麽出色,用他的話說就是發明了所謂的「天爐戰法」。那麽天爐戰法核心是啥?就是必須手握一支能打的「王牌軍」。

因為天爐戰法,就是一種後退誘敵,聚而圍殲的防守反擊戰,這就決定了必須保證「爐心」(長沙城)不被擊穿。而李玉堂的泰山軍(第10軍),王耀武的74軍,就是這「爐心」。

現在是不是明白了,為啥泰山軍和74軍——日後的整編74師那麽有名了吧?那真是經過「地獄之火」,淬煉出來的部隊。

再看薛嶽守海南島時的伯陵防線,是不是也是防守戰?按理說,這應是薛嶽的看家本領,那麽為啥卻被韓先楚碾壓了?就在於此刻的薛嶽找不到「爐心部隊」。

在沒有爐心部隊的情況下,就只能「據險硬剛」,等於是爐心在外,一旦外部被擊破,那就扯犢子了。再說明白些就是,薛嶽吹破天的伯陵防線,就是沒有主心骨,喪失了靈魂的防線,外強中幹。

在這種模式下,自然就抵擋不住我軍悍將,韓先楚的旋風攻擊了。也許有人會說,這純屬薛嶽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但筆者卻認為,這就是薛嶽無法適應時代的明證。

須知海南島戰役之前,曾發生過金門戰役,讓胡璉成了名。所以薛嶽就開始學習胡璉的戰法。比如金門戰役時國軍(胡璉)的總方針就是,在海陸空配合下的立體「海岸殲敵」方針。

薛嶽的伯陵防線也是這套路,所謂「爐火在外」戰術。但問題是,韓先楚豈能再重蹈金門覆轍?

說白了薛嶽之敗,根源還是學習能力的問題,否則也不會那麽狂吹「伯陵防線」,結果他吹得越響,敗得就越慘。若清醒一點,薛嶽也不會那麽吹噓了。

其二:士氣是個大問題

薛嶽在抗戰期間打得那麽好,在於當時全國上下同仇敵愾,士氣高漲。因此薛嶽能有序且順利的調動部隊。可解放戰爭時期,就不一樣了。

蔣介石早在1944年時,就開始瘋狂擴軍了,甚至為此不惜註水。比如老的新一軍(鄭洞國是軍長)分裂為:新一軍(孫立人是軍長)和新六軍(廖耀湘是軍長),一下子註水成了兩大王牌。

如此一來數量是有了,但精銳度和內部凝聚力必然下降。這就導致了當解放戰爭時期到來後,國軍成分復雜,良莠不齊,戰鬥意誌根本沒法跟抗戰時期相比。畢竟,抗戰完後都想過安穩日子,可蔣介石卻挑起內戰,兵士為誰而戰?

薛嶽就曾為這事頭疼,如跟粟裕作戰時,他就把王牌部隊一字排開,中間摻雜些雜牌部隊,所謂能有個照應,結果卻被粟裕直接擊穿。以至於後來粟裕,還發展成了「老子打得就是精銳」,把整編74師直接吃掉。

粟裕的厲害就在這,學習能力太強悍,因為很快就又學會了,攻堅戰或攻城戰(濟南戰役),所謂一日千裏。薛嶽這種舊式軍人,如何抵擋得住?

至於蔣介石他就一直活在「軍閥混戰時期」。用白崇禧的話說就是,妥妥「步槍指揮官」,更故步自封。

自上而下,即沒解決為誰而戰問題,精銳又都喪失,所以當薛嶽守海南島時,士氣就成了大問題。說句不好聽的好,國軍自上而下幾乎都被打得鬥誌全無,躲在海南島上無非是殘喘。

可偏偏此刻,薛嶽的對手卻又是旋風司令韓先楚,在這種態勢下,別說薛嶽了就是白崇禧指揮,也是必敗無疑。

一則手無核心部隊,二則士氣低落。當然還有一個問題也非常現實,這就引出了第三點現實原因。

其三:瓊崖縱隊的優勢

海南島不是金門,因為上面還有咱的部隊,這就是瓊崖縱隊。你別管這支部隊能打不能打,只要海南島內部有這樣一股力量,就足夠薛嶽頭大的。

所以,薛嶽為了防止瓊崖縱隊配合韓先楚,就不得不分兵防守,已成其心腹大患。因為伯陵防線是「爐心在外」,若外有攻擊,內有配合,所謂內外開花,啥防線都架不住。

事實也是如此,當韓先楚率隊打上去後,就有自己人接應,這可是爽到飛的感覺。對薛嶽來言,則是疼入骨的難受。

說來說去,薛嶽慘敗給韓先楚,敗得無話可說,畢竟這三大現實原因,他一個都解決不了,就只能最終敗逃至台灣去了……當然,以上也僅是筆者的一孔之見,權當拋磚引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