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一野怪現象:十萬大軍幾乎成「川軍」,打到最後彭德懷都怕鎮不住

2023-12-28歷史

中國人民解放軍 第一野戰軍 的規模小,甚至連華北野戰軍也比不過。而且,在一野發展的過程中,還出現過一個古怪的現象,一度令天不怕地不怕的彭老總也為之擔憂,那就是這支成立之初由北方人組建的部隊,打到最後十萬大軍竟然變成了一支 「南方部隊」。

在這支「南方部隊」當中,四川籍士兵占比極高,整支部隊幾乎成了「川軍」。彭德懷發現這個情況時,自然是會擔憂,因為一旦這些士兵有人挑頭,很難保證不會出現嘩變。本來作戰環境就極其艱苦,若是發生嘩變,部隊幾乎要遭受滅頂之災, 彭老總如何能不擔憂呢?

但問題是,一野長期在大西北活動不假,但也沒有大規模進攻過四川,自然不可能在四川征兵, 部隊裏怎麽會有這麽多四川士兵呢?面對如此難題,彭德懷又是如何解決的?

一野的前身

一野的前身是西北野戰軍,而西北野戰軍成立之初叫 陜甘寧野戰集團軍 ,後來陜甘寧野戰集團軍與地方武裝統歸彭德懷指揮,改名 西北野戰兵團 。直到1947年7月31日,西北野戰兵團才正式更名為 西北野戰軍 ,而 西北野戰軍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的時間,則是 1949年2月1日,這邊是一野的歷史沿革。

那麽,中央為何要在1947年成立西北野戰軍呢?其實這支部隊自誕生之日起,就肩負著一個重要使命——保衛黨中央。彼時,國民黨將全面進攻改為 重點進攻 ,陜甘寧解放區便成為國民黨軍重點進攻的目標之一。

胡宗南麾下25萬大軍直逼陜北,彭德懷率領西北野戰軍迎戰對敵。這是一場力量懸殊的對戰,西北野戰軍是緊急組建起來的隊伍,主要由北方人構成,當時也僅有兩萬多兵力而已。而胡宗南部是國民黨精銳部隊, 武器裝備精良,兵力又是西野的十倍之多。

當年毛主席評價彭德懷那句「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時,彭德懷就是親自率部阻敵,抱著不死不退的決心。而此刻,彭德懷依舊是臨危受命, 以少打多,還是絲毫不退,風采甚至遠勝當年。

在彭德懷的指揮下,西野與胡宗南部對戰時,不僅沒有落下風,反而接連打出 青化砭、羊馬河、蟠龍3次戰役,殲滅敵軍一萬四千余人,硬生生將西北的局面給穩住了。不過,彭德懷率部以少勝多的指揮藝術固然精妙絕倫,但打仗總是要有戰損的,本來就兵力不多的西野, 雖然連戰連捷,卻經不起這樣的消耗,急需補充兵員。

兵力不足

但在國民黨的「重點進攻」之下,想要在陜甘寧解放區補充兵員實在太難了。陜甘寧邊區的人口少,僅有150萬左右,如果想要拉起十萬人的部隊,就要達到14人養一兵的比例,會加重陜甘寧邊區人民的負擔。

最重要的是,哪怕陜甘寧邊區的人民願意承擔這樣的負擔,也根本就負擔不起。因為當時陜甘寧邊區的百姓自己的生存都成問題, 根本沒有余力養兵。

以延安為例,在國民黨的高強度封鎖之下,裏面的資源出不去,外面的物資進不來,對於米、面、鹽、藥等重要物資,更是管控得非常嚴格。

若不是當年有 毛澤民親自坐鎮礦山,克服了各種惡劣的工作環境,提升了鎢礦的開采量,將中華鎢礦公司發展為延安經濟的支柱產業,延安的經濟只會更加艱難。中央所在的延安尚且如此, 其他百姓的生活可想而知 ,在這樣的情況下加大征兵力度根本無法負擔。

西野一邊要與胡宗南部周旋,一邊還要負責黨中央的安全。毛主席身邊的警衛力量很薄弱,經常在危險的邊緣遊走,如果不能及時補充西野的兵力, 不僅會增加毛主席和黨中央的危險,還會導致胡宗南部出援,從而影響整個戰局。

最快也最行之有效的辦法,就是從其他戰場調兵到西野,這樣不僅可以降低毛主席和黨中央的危險,又能提高對胡宗南部的牽制力。如果兵力充足的情況下,彭德懷率領擴軍後的西野一舉擊潰胡宗南部,拔掉這個隱患也不是不可能。

中央軍委當時確實考慮這個問題,打算將陳賡縱隊調回來,陳賡本人甚至都因為此事回了一趟延安。會議期間, 陳賡的情緒一直不高 ,因為他心裏不認同調他回來的決定,但他始終沒有明說。

直到會議結束以後,毛主席、周恩來邀請陳賡吃飯時,酒過三巡之後陳賡這才開始袒露心聲,而且語出驚人,認為調他回來是 「大材小用」 。陳賡平時喜歡開玩笑,毛主席就故意逗他,佯裝發怒說道: 「我的安全就不重要嗎?黨中央的安全就不重要嗎?」

周總理等人見狀,連忙開口打圓場,陳賡也一言不發了,因為他的表達確實有些不妥。但隨即峰回路轉,毛主席見氣氛也差不多,這才笑著對陳賡說出了實情。此前確實決定調陳賡回來,但後來考慮到整體戰局,又改變了主意,不調陳賡回來, 黨中央自己解決困難。

解決難題

就這樣,外部調兵進西野的想法也沒能實作,西野的困局還是得自己解決。其實這個難題不僅僅是西野面對,華野在國民黨展開重點進攻以後同樣要面對這個問題,而且華野甚至連一個可靠的根據地都沒有。

華野接連打出以少勝多的仗,消耗同樣很大,整個解放戰爭期間傷亡數量高達60萬。那麽,陳毅當時是如何解決這個難題的呢?大量吸收俘虜為解放戰士。這個辦法是征兵困難、沒有外力幫助的情況下,最快補充兵力的辦法, 彭德懷采取的也是這個辦法。

大量補充解放戰士的優點明顯,可以快速解決兵源不足的問題,解放戰士在老部隊掌握的戰術比較系統化,到了解放軍部隊可以幫助很多農民出身的戰士,既能增加戰鬥力,又能減少傷亡,所以很多部隊都出現過分配俘虜時發生爭搶的情況。

但解放戰士的缺陷也很大, 忠誠度不夠就是最大的問題 。戰場上的形勢一片大好時,自然是你好我好大家好,一旦戰場形勢不順利,解放戰士就會人心思變,臨陣叛逃還算好的,倒戈一擊才最可恨,令人防不勝防。

西野當時面對的主要敵人是胡宗南部,而胡宗南部的兵力被調往西北之初並沒有這麽多,而是經過一番征兵後的結果。蔣介石調胡宗南到西北,交給胡宗南的任務很重,「回馬」、「蘇俄」、「共軍」、「日寇」, 全都是胡宗南要應對的方向。

因此,胡宗南得到蔣介石的全力支持,征兵期間一路綠燈,尤其是當時的大後方四川,更是成為胡宗南征兵的重要部份。隨著四川人源源不斷地加入胡宗南部,胡宗南部的四川人占比越來越高, 幾乎成了「川軍」。

而胡宗南率部與彭德懷作戰期間,無論使用什麽戰法,卻怎麽也打不過彭德懷。彭德懷的兵力始終處於劣勢,卻始終掌控戰場主動權,幾乎是牽著胡宗南部的鼻子走。在此期間,彭德懷吸收了許多胡宗南部的俘虜為解放戰士,越來越多的四川士兵補充到西野之中。

如此一來,西野中的四川士兵占比不斷上升,打到最後西野幾乎也成了「川軍」。當初西野中的解放戰術數量少時,解放戰士的缺點並不明顯,但解放戰士占比如此之高的情況下,一旦有人煽動帶頭鬧事,很有可能會出現大問題, 彭德懷也擔心鎮不住啊。

為了解決解放戰士的問題,西野開展了「訴苦」教育和整軍運動,讓大部份解放戰士徹底弄明白了為何而戰,明白了自己之前受到的壓迫。有些解放戰士因此痛苦流淚,思想徹底轉變,雖然也有少部份解放戰士依然思想頑固,但已經構不成威脅,可以慢慢學習進步, 彭德懷的擔心也因此煙消雲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