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俄羅斯、白俄羅斯和烏克蘭,都是東斯拉夫國家,為何本質區別很大

2024-04-21歷史

羅馬帝國時期,歐洲北部有著名的三大蠻族,分別是日耳曼人、塞爾特人以及斯拉夫人。其中斯拉夫人主要集中在東歐地區。

東歐地盤也很大,因此斯拉夫人又分成了東斯拉夫人、西斯拉夫人以及南斯拉夫人。其中東斯拉夫人,指的主要就是俄國人、烏克蘭人以及白俄羅斯人。

要這麽論的話,他們還真的是同宗同源的同胞關系。 既然都一樣,為啥從古至今,他們基本都是分開來過日子的呢?尤其是1991年以後,為啥要分成3個不同的國家呢?很明顯,即便是同胞,他們之間也有一些區別。

俄國被蒙古人征服過

公元9世紀的時候,留歷克家族建立了基輔羅斯,這便是羅斯諸國的起源。基輔羅斯是一個分封制國家,留歷克家族的王子,一般都能得到一塊自己的封地,建立一個小公國。

沒辦法,他們沒誕生出著名的陽謀推恩令,所以基輔羅斯在此後的200年裏,分封成了一系列的小公國,自身實力大打折扣。各地小公國為了爭奪基輔大公的帽子,也是打得難解難分。

到了公元13世紀的時候,莫斯科公國誕生了,由此可見當時的莫斯科已經偏到姥姥家了,根本不是基輔羅斯的核心區域。

與此同時蒙古大軍也已經來到了東歐草原,他們將羅斯諸國一頓收拾,實力強大的直接消滅,實力中等的嚴重削弱,只有類似莫斯科公國這種小卡拉米,才能躲過一劫。

不得不說,莫斯科大公很有頭腦,他們從危險中發現了機遇,開始各種討好蒙古人,終於從蒙古人手裏要來了收稅的資格。

有了這份差事,莫斯科公國後來居上,逐漸成為了羅斯諸國中最富有的一個國家,也便有了統一羅斯諸國的底子。

從13世紀到15世紀,莫斯科公國一直都是蒙古人手裏的馬仔,他們給蒙古人打了200多年工。期間血統方面有沒有被直接換了一波,這個就不太清楚了,所以說,這就是俄國人和其他東斯拉夫人最主要的一個區別。

白俄羅斯,被立陶宛人、波蘭人統治過

按道理說,白俄羅斯和俄羅斯,不應該有太大的區別,畢竟大家都是羅斯人,而且只差了一個字。難道說白俄羅斯人要比俄羅斯人更白嗎?

其實還真有可能,白俄羅斯人之所以強調這個白字,主要是因為他們覺得自己是羅斯人的直系後裔,血統更加純正。而俄羅斯人,則極有可能有一大部份是摻雜了蒙古人的血統,因此血統沒那麽純正了。

在白俄羅斯人眼裏,他們才是羅斯正統。因此,白俄羅斯曾經要求中文轉譯中,不要帶上俄字,而應該直接叫他們白羅斯,因為他們和「俄」沒什麽關系。

那麽這個「俄」字又是從哪兒來的呢?說法很多,其中有一個相對靠譜的說法是,這事兒要歸功於蒙古人。

當年蒙古人征服羅斯諸國時,不太會發「O」字音,所以在羅斯前面加了個「R」,這才有了俄羅斯。由於蒙古人沒有征服白羅斯,因此白羅斯人就很不爽,希望中文轉譯裏別帶上「俄」,這也就可以理解了。

白羅斯起源於公元862年的波洛茨克城堡,圍繞這個城堡,他們在9世紀到12世紀,建立了波洛茨克公國。該公國雖然是羅斯諸國中的一員,但還就是沒有被蒙古人征服過。

13世紀,蒙古大軍橫掃東歐的時候,波洛茨克公國歸屬了立陶宛大公國。到了16世紀,波蘭和立陶宛合並成為波蘭立陶宛聯邦後,白羅斯又歸屬了波蘭立陶宛聯邦。

因此,他們在13世紀時,就和俄國人分道揚鑣,走上了兩條完全不同的道路了。等到再相遇時,早已物是人非,各自都有了不同的民族特性。

一直到18世紀末,沙俄和奧地利、普魯士三次瓜分波蘭立陶宛聯邦後,白羅斯人才重新和俄國人走到了一起。

由於被立陶宛人和波蘭人統治了幾百年之久,因此白羅斯的文化習俗,是偏向於立陶宛和波蘭的文化習俗的,這反倒是和俄國的文化習俗,形成了不小的差別。

烏克蘭人,也曾經被波蘭人統治過

烏克蘭人,過去被稱為哥薩克人,9世紀的時候,基輔形成了基輔羅斯。此後經歷了一系列分封,出現了加利西亞公國和沃倫公國,這便是烏克蘭的基本盤。他們在蒙古人入侵時,同樣也被蒙古人征服過。

不過16世紀初,蒙古金帳汗國垮了以後,哥薩克人便跟著波蘭王國混了。1569年,波蘭和立陶宛合並,組建成了波蘭立陶宛聯邦,因此哥薩克人又成了波蘭立陶宛聯邦的子民。

1654年,哥薩克酋長國受不了波蘭人的打壓,因此選擇跑去和隔壁的沙俄合並,這才有了俄烏合並的歷史。而哥薩克酋長國,其實就可以算得上是烏克蘭的前身。

所以說,烏克蘭並入沙俄的時間,是要遠遠早於白羅斯並入沙俄的時間的。

但是由於烏克蘭人曾經被波蘭人統治過,又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民族風格,因此哥薩克人包括後來的烏克蘭人,和俄國人之間,也有不少文化習俗上的差別。

即便1654年,烏克蘭人選擇加入沙俄,但他們提出的條件是,保證自身的自治權。結果沙俄卻以同化的方式,要求烏克蘭貴族強行學習俄文化,融入俄國,這才為後來烏克蘭分成了親俄和疏俄兩部份埋下了伏筆。

文化認同,似乎比人種認同更重要

從俄白烏三國的狀況似乎就能看得出來,他們三家原本都是東斯拉夫人,也就是羅斯人。但因為在歷史的發展中,這三家發展出了各自不同的文化習俗,因此他們之間也就有了隔閡。

1654年,烏克蘭人雖然答應歸順沙俄,但和俄國人之間,依舊有著不小的隔閡。 這種隔閡一直發展蔓延到了今天。

18世紀末,白羅斯也並入了沙俄。但白羅斯與俄國分道揚鑣了幾百年,因此他們的文化差異就更大了, 自然也不可能完全融合。

反觀英國人和他們過去的殖民地之間的關系,似乎又是另外一個版本了。比如說印度、新加坡這類地區,過去曾是英國的殖民地,他們的人種和英國人完全不同,但由於文化習俗接近,因此他們之間的關系反而更加融洽。

法國和非洲那些國家的情況也差不多,即便膚色有黑白之分,但由於法國殖民非洲的時候,帶去了法國的文化習俗,因此這些非洲人對法國更加親近。

由此可見,對一個民族的文化認同,似乎比人種認同更重要。大家的人種或許各種各樣,但如果接受相同的文化教育,也就能逐漸產生類似的價值觀。

因此,俄烏之爭,說到底無非就是文化之爭。倘若當初俄烏合並後,能夠統一文化,或許就沒後面那麽多幺蛾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