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47年,譚震林批評粟裕缺乏遠見,毛主席說:形勢還好,安心作戰

2024-04-09歷史

1947年,譚震林批評粟裕缺乏遠見,毛主席說:形勢還好,安心作戰

「你在軍事上常常粗心大意,而且缺乏遠見。如果只能看到一二步,在指揮數十萬大軍時是不夠的,必須能往後看幾步甚至十幾步,不能看遠是很危險的。」

1947年8月4日,華東野戰軍副司令員粟裕在自己的指揮部裏看著這樣一封信,眉頭緊鎖。在不久之前,他剛剛在南麻、臨朐兩場戰役中無功而返。這在他此前相當輝煌的軍事生涯中 ,是十分罕見的。粟裕的心情很不好,可偏偏在這個時候,老搭檔譚震林卻給自己寫了一封信,對他提出了毫不客氣地批評。這封信的核心內容,便是上面的那句話。

沙場大將,最忌諱的便是對自己產生懷疑。而此時的粟裕,是真的有點兒懷疑自己了。於是,他攤開一張紙,開始寫一封電文,請求黨中央和毛主席處分自己。

眾所周知,最終毛主席沒有處分粟裕,這才有了後來淮海戰役的輝煌勝利。但是,譚震林的批評到底是不是事實呢?而作為開國第一大將的粟裕,又是如何度過自己的低谷期的呢?

要說明白這件事,必須要將視線往前推幾個月。

按照歷史課本的通常說法,解放軍的戰略反攻是從1947年的孟良崮戰役之後開始的。但實際上,真正的戰略反攻還要早一些,甚至要往前推到1946年。

1946年6月26日,被認為是解放戰爭正式開始的日子。因為在這一天,蔣介石完成了自己的戰爭準備,調集了158萬大軍,對全國的所有解放區發起了全面進攻。蔣介石的這些部隊,有很多都已經裝備了美國提供的武器,火力上占有絕對的優勢。然而從戰爭一開始,蔣介石就沒有占到多大的便宜。

解放軍為了適應敵人的作戰規律,用了近4個月的時間來周旋。從1946年11月開始,解放軍就開始在各個戰區大量地殲滅敵人。晉冀魯豫野戰軍在滑縣殲滅了敵人一萬余人,晉綏野戰軍在晉西南殲敵5萬余人,晉察冀野戰軍在易滿戰役和保南戰役中殲敵接近兩萬人,東北野戰軍也殲敵5萬余人……。到了1947年的2月,解放軍已經殲敵71萬余人,接近蔣介石最初所有部隊的一半。可以說從解放戰爭的第四個月起,解放軍的戰略反攻就已經開始了。

情況如此,即使蔣介石再不會打仗,也已經能看出了自己的戰略有問題。他的戰線鋪得太大,每個地方都有他的人,但是每個地方又都顯得兵力不足。而解放軍,最擅長的就是集中力量打擊一點,正好是敵人戰略的克星。於是,蔣介石改變策略,準備對山東和陜北兩個大解放區進行重點進攻,其他的戰場則暫時采取守勢。

陜北是黨中央所在地,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蔣介石之所以要重點對付山東,主要是因為山東的解放軍,戰鬥力實在太強了。

山東地區的老部隊是山東野戰軍,司令員是陳毅。在剛剛進入戰場之時,陳毅的表現並不好,甚至一度被手下的將領指著鼻子說他「不會打仗」。而在華中地區的解放軍,卻在粟裕將軍的指揮下,打出了七戰七捷的優異成績。於是陳毅申請,將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合並,成立華東野戰軍,由自己任司令員,粟裕任副司令員。但是,軍事指揮的重任,則主要交給粟裕,而自己全力支持。這樣既解決了自己軍事能力不足的短板,又解決了粟裕政治資歷較淺的缺憾。後來經過中央軍委的批準,兩軍正式合並。

粟裕與陳毅

華東野戰軍於1947年2月1日成立,在2月下旬便吹響了萊蕪戰役的號角。戰役的準備時間大約半個月,但實際戰鬥則只有三天。就是這三天,讓國民黨部隊的損失達到了5.6萬人。其狀況之狼狽,讓國民黨的山東省主席王耀武大喊:「共產黨就算是想抓五萬頭豬,三天都不夠吧?!」

萊蕪戰役四天後,蔣介石在軍事會議上提出一定要重視華東野戰軍,並且說:「我們如果能集中兵力來對付他們(指華東野戰軍),戰局一定會改觀!」

很快,山東就集中了國民黨的24個師、60個旅、共45. 5萬余人,占蔣介石整體進攻兵力的接近七成。然而,重兵集結,卻沒能起到應有的效果。在1947年5月中旬,蔣介石的「禦林軍」整編74師,被解放軍消滅在了孟良崮。這是解放戰爭自開始以來,國民黨第一個被整建制消滅的王牌部隊。蔣介石震怒,處分了一大批人,對山東重點進攻也不得不重新部署。

華東野戰軍

而另一方面,就在孟良崮戰役結束後的第六天,毛主席便給陳毅、粟裕發來了賀電。其中指出:「殲滅敵74四師雖然付出代價較多,但意義極大。」主席對整個戰役的過程和結果,給予了高度的贊揚。但同時,毛主席也指出:「現在全國各戰場,除山東外均已采取攻勢,但這一切攻勢的意義,均是幫助主要戰場山東打破敵人進攻。」主席還說,接下來,華東野戰軍要集中全部力量在濟南、臨沂、海州一線作戰,爭取殲滅這些地區的敵人。

此時毛主席已經意識到,雖然整編74師沒了,但蔣介石未必會放松對山東的軍事行動。他特意指出 ,華東野戰軍想要完成既定目標,得需要至少六七個月的時間。同時,還要有付出六七萬人傷亡的思想準備。

毛主席

對於毛主席的警告,粟裕和華野官兵不能說沒有認識,但是也沒想到事情真的會那麽嚴重。畢竟整編74師這樣級別的對手都被殲滅了,其他的對手還有什麽可怕的?

在其後的一個月時間裏,國民黨在山東的軍事行動確實陷入了停滯,給人一種風平浪靜的感覺。華野官兵更加放松,認為國民黨軍隊被自己給打怕了,打跑了。只要按照主席所說,盡快拿下濟南和臨沂,山東地區就可盡在自己掌握。

然而就在此時,主席的一封電報突然到來。電報指示華野將部隊分成三部份,配合和劉鄧大軍在中原的作戰。

原來就在不久之前,為了進一步拉扯敵人的兵力,毛主席指示劉伯承率領部隊挺進中原腹地 ,在敵人的心臟上狠狠地紮了一刀。但是,劉鄧大軍為了完成這個任務,到了不惜血本的地步,幾乎所有的重裝備和補給品全部扔掉,導致戰鬥力下降得厲害。如果一路上有敵人的重兵集團攔截,劉鄧大軍將會非常危險。毛主席的分兵命令,就是想給國民黨蔣介石一種華東野戰軍遍地開花的假象,讓他不敢調集重兵去攔截劉鄧。

但是,對於粟裕來說,這次分兵卻讓他相當苦惱。孟良崮戰役之後,他正想借著這股勢頭多打幾仗,多消滅一些敵人。但是,一旦分兵,勢必會造成粟裕的力量不足,再想打大仗就難了。但是,毛主席和中央軍委的命令又不得不執行。最終粟裕還是分兵了,但是心裏卻有著一種隱隱的怨氣。

粟裕將軍

6月底,國民黨的11個整編師,共24萬余人,又一次齊頭並進地向解放軍壓了過來。但逐漸的,駐紮在南麻地區的整編11師,又隱隱有了孤軍之勢。粟裕決定復制孟良崮的奇跡,吃掉整編11師。但是,由於整編11師師長胡璉準備充分,又加上突然遭遇了惡劣的天氣,讓解放軍功敗垂成;粟裕轉頭,又去攻擊駐紮在臨朐的整編第8師,但是仍然在諸多的客觀因素幹擾下未能成功。兩場戰役,雖然殲敵達到了1.7萬人,但解放軍也付出了損失2.1萬人的慘重代價。

8月初,南麻、臨朐兩場戰役的硝煙均已散去,粟裕作為軍事主官,開始為最近一個月的軍事行動寫總結。此時的他,對於戰役的失利耿耿於懷。他認為,這是中央軍委對山東的局勢估計不足、貿然分兵造成的。如果自己手裏的兵力足夠,很可能不會有這樣的失敗。想著想著,他就把這種觀點寫在了總結裏。

南麻戰役

按照程式,粟裕寫完的總結,是必須要經過陳毅和譚震林(時任華東野戰軍第一副政委)過目的。結果二人一看,都覺得不妥。身為司令員的陳毅,還發了脾氣,讓粟裕重寫總結。二人指出,南麻、臨朐兩場戰役,是粟裕自作主張,強行開打的,並不是中央軍委和毛主席的意思。他作為軍事主官,應該能想到手中實力到底能支持什麽規模的戰役。歸根結底,還是他貿然出擊而造成的失利。

事實上,陳、譚二人的說法確實是有道理的。因為就在華野分兵之前,毛主席曾專門發了一封電報,告訴粟裕:「山東戰事仍為全域關鍵,軍事上仍以確有勝利把握然後出擊為宜,否則寧可暫時忍耐,不要打無把握之仗。」雖然粟裕發動戰役之前,也向軍委請示過,但是畢竟他才是指揮官。這一仗能不能打,應不應該打,首先應該是他來判斷的 。所以,這次戰役的失利,確實不能怪在毛主席和軍委身上。

粟裕想了想,也覺得確實是這麽回事,於是便想回去重寫總結。然而他剛剛坐定,就又接到了譚震林的來信,其中直言不諱地說他「缺乏遠見」。這也就是本文開頭提到的那封信。

譚震林是個身材瘦小的人,但是他的能量卻不小,不管是對誰都是直來直去,好的表揚,壞的批評,毫不隱藏。粟裕和他相識已久,知道對方的為人,但是被這樣指責還是第一次。這一下,還真的是讓他對自己產生了懷疑。於是,他拿出一張白紙,給毛主席寫了一封檢討書,請求處分。

這封檢討書,是8月4日發出去的。在8月6日,粟裕就接到了毛主席的復電。毛主席鼓勵他說:「幾仗未打好並不要緊,整個形勢仍是好的,請安心工作,鼓勵士氣,以利再戰。」看著這句話,粟裕的心裏覺得暖洋洋的。

毛主席

事實上,1947年中期,是解放軍第一次真正體會到蔣介石「重點進攻」的威力、並且在戰場上出現嚴重反復的一段時間。在陜北地區,大片的解放區被敵人占領,就連毛主席自己,也不得不在山溝裏和敵人「打遊擊」,有好幾次和敵人擦肩而過;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之後,戰略物資匱乏,出現了嚴重的非戰鬥減員,情況非常困難;華北地區,晉察冀貿然裁軍的惡果仍未徹底挽回,張家口等戰略要地已經被敵人奪走。可以說除了東北之外,其他的解放區都很困難。

而相比之下,華野雖然在南麻和臨朐失利,但是在魯南、魯西、魯中三個方向,卻已經透過積極地穿插,調動和分散了敵人的部隊,打亂了他們的部署。從戰略上說,山東的局面已經算是不錯的了。粟裕雖然有貿然行動之過,但卻瑕不掩瑜。

譚震林

毛主席在安撫粟裕的同時,也察覺到譚震林過於口快心直,如果繼續留在粟裕身邊,可能會影響這位大將的自信心和戰場判斷。於是,他做出決定,讓譚震林與許世友組成東兵團,留在山東內線作戰;而粟裕則和陳毅一起,去魯西南指揮作戰。

看著主席的一番安排,粟裕雖然沒說話,但是心裏卻明白,這是主席在幫助自己恢復信心、排除一切幹擾。他開始更加專註於戰爭,並且著力提高自己的戰略和思想水平。他的進步很快,到了1948年,粟裕已經可以做到結合本區的實際情況、否定毛主席南下作戰戰略的地步了。

這是一個非常有名的事件,毛主席為了盡量減輕戰爭的壓力,命令粟裕帶領一部份部隊,渡過長江,在敵人的統治腹地攻城略地。而粟裕則認為,在江北進行大兵團作戰,自己更有把握。於是,他來到西柏坡,當面向毛主席陳述了自己的意見和理由。兩人經過了一番爭論,最終毛主席還是決定信任粟裕,讓他在江北打大仗。這才有了後來,濟南戰役和淮海戰役、甚至是渡江戰役的輝煌勝利。

毛主席對粟裕的欣賞,無疑是溢於言表的。這不僅是因為粟裕曾經當過他的警衛員,更是因為粟裕是毛主席軍事思想的繼承人和發揚者。粟裕雖然更具冒險精神,但是卻也是很少蠻幹,毫無把握的事他也不會去做。正是在粟裕的手上,毛主席的遊擊戰理論最終前進演化成了波瀾壯闊的大兵團大穿插。中國軍事的歷史雖然有幾千年,但是這樣相知的將帥,卻是少之又少的。這也就是毛主席信任粟裕、願意幫助粟裕解決問題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