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唐朝有個厲害的皇子,連毛主席都高度稱贊,卻因血統問題無緣帝位

2024-04-28歷史

常言道,英雄出少年,傑出之士的後代亦非凡俗。諸如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等,皆為封建時代兩千年間的卓越帝王典範。

李世民堪稱大唐輝煌的開創者,在他的英明領導下,大唐由被動轉為主動,積極展開攻勢,為國家的繁榮昌盛奠定了堅實基礎。

李世民的後代,我們都有所耳聞,其中廢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高宗李治等人均為知名人物。

盡管有位皇子鮮為人知,卻因其賢能而在史冊上留下美名,更獲毛主席的高度評價。然而,血統的束縛使他無緣皇位。

【吳王李恪】

李世民曾對李恪贊不絕口,稱贊其英勇果敢,與自己頗為相似,此言一出,滿座皆驚,吳王恪的威名更是如日中天。

李世民,中國歷史上罕見的文治武功皇帝。他英勇善戰,助力唐朝初期平定四方,如瓦崗李密、洛陽王世充等強敵,均敗於其手,共同構築了唐朝的盛世基石。

李世民在逆境中英勇奮發,無論南北征戰,均能戰勝強敵,最終成就輝煌勝利。

李世民不僅在文韜方面與名臣不相上下,更在用人治國上獨樹一幟。在位期間,魏徵、長孫無忌等名臣輩出,共同輔佐他,使朝堂繁榮昌盛。

此外,李世民本人也堪稱治國翹楚,即便在困境之中,他依舊能夠締造出穩固的社會基礎和政治環境,為國家的繁榮昌盛奠定基石。

李世民盛贊李恪酷似自己,這無疑彰顯了李恪卓越的才能,他與眾不同的才華備受贊譽。

雖然李恪在歷史上並未像李承乾、李治等人那樣耀眼,但在唐王朝的政治舞台上,他的影響力不容忽視,只是相對而言較為低調。

李恪的出身相較於李承乾、李泰、李治等人而言,顯然不夠顯赫,這背後的原因令人深思。

李世民,帝位雖高,身邊佳麗如雲,然皇後之位,僅授予長孫氏。她,溫柔賢淑,為李世民生下三子四女,母儀天下。

李世民的三位嫡子——李承乾、李泰、李治,地位顯赫,尊貴無比,在眾多皇子中無人可比。

唐朝晚期的皇位繼承戰主要在三位皇子間上演,其余皇子則如同旁觀者,靜觀其變。

這些皇子雖出類拔萃,心懷皇權之夢,然其尊貴身份卻成為爭奪皇位的無形枷鎖,使他們無法涉足其中。

李恪的能力與李承乾相比毫不遜色,卻因身世之困,無法涉足皇位之爭,成為了一個被命運束縛的悲情人物。

李恪,隋煬帝外孫,這一特殊身份讓眾人對他心生戒備,朝堂之上鮮有支持者。然而,李世民卻對他青睞有加,皆因李恪才華橫溢,能力非凡。

【李世民心中太子人選】

在李世民的心目中,李承乾作為嫡長子,無疑是皇位繼承人的首選。只要李承乾能夠遵循李世民的期望前行,皇位繼承權無疑將穩穩地落在他的肩上。

李承乾自幼便受李世民傾囊相授,史書載其仁愛聰穎,深得太宗鐘愛,無疑展示了李世民對李承乾培養的用心與厚望。

李世民極力栽培李承乾,特地召集孔穎達、魏徵等當代精英教育他。特別是唐初儒學泰鬥陸德明與孔穎達,均在其列,足見李世民對李承乾的器重。

李世民曾對李承乾寄予厚望,視其為理想的皇位繼承者。但李承乾的腳疾卻逐漸使李世民心生疑慮,二人的關系因此漸行漸遠,李世民甚至開始考慮另選太子。

魏王李泰備受李世民器重,被命編撰【括地誌】。朝臣們都能感受到這份殊榮,身為太子的李承乾更是深感壓力。

在這一時期,李承乾的性格逐漸變得乖戾,不再尊重自己的師傅,甚至時常對李世民出言不遜,公然頂撞。

李承乾最終決定謀反,但在李世民這位英明領袖的嚴密監視下,此舉如同在烈火中拾取栗子,危險至極。不出所料,李承乾的計劃尚未實施,便已被揭露。

雖然歷史上眾多帝王對造反者往往嚴懲不貸,李承乾卻奇跡般地逃脫了生死劫。這背後的原因究竟是什麽呢?

面對自己辛勤栽培的繼承人走向叛逆,李世民內心充滿了不舍。因此,他決定將其降為庶人,而非施加更嚴厲的懲罰。

在李承乾被廢黜之後,皇位繼承者的選擇問題浮出水面,成為朝廷內外關註的焦點。

李世民在選定太子時,李承乾之後,李泰與李治成為最有可能的候選人。身為嫡子,二人均備受矚目,為皇帝理想的繼承者。

為何李世民最終選擇了李治作為太子?其實,他深知李泰性格殘暴,平時雖能掩飾,但一旦登上帝位,李治和李承乾作為皇位的有力競爭者,必將遭受不幸。

李治性情溫和、仁慈寬厚,對兄弟亦是寬容大度。他登上皇位後,行為舉止並未逾越常規,顯得穩重而得體。

事實上,李世民亦曾對李恪抱有過考慮。然而,歷史的走向並未因此改變,這位雄才大略的君主終究做出了其他選擇。

【出身的卑微,錯過了皇權】

李恪的才華卓越,遠勝李泰與李治,且他行事謹慎,如同其名,鮮少失誤,展現出了非凡的穩重與智慧。

在皇室內爭奪太子之位的混亂中,李恪如獨行者般保持清醒,置身事外。李承乾失位後,李世民在權衡李泰與李治之余,對李恪亦寄予厚望。

李世民曾私下對長孫無忌坦言,欲立李恪為太子,他欣賞李恪的英勇果決,仿佛看到了自己年輕時的影子。

然而,長孫無忌卻堅決反對李世民的提議,他給出的理由直白而明確:李恪並非嫡子,血統不純,不適合作為太子。相反,他認為應該冊立晉王李治為太子。

李治身為長孫無忌的外甥,舅舅助力外甥原在情理之中。即便長孫無忌矢口否認,李世民亦洞悉其意。

李世民深知,長孫無忌的立場不僅代表他個人,更是朝堂上眾多臣子的心聲。

在朝堂上,李治的支持者如眾星捧月,而李恪的擁躉卻寥寥無幾。即便李世民對李恪青睞有加,權衡利弊後,仍決定冊立李治為太子。

李世民諄諄教誨李恪,身為皇子之首,當遵法守紀。自李承乾失位,李泰被禁,李恪之責任愈顯重大。

李恪深知自己血統卑微,對皇位雖懷揣憧憬,卻終究遙不可及,此生註定無法觸及那至高無上的權位。

【總結】

自古帝王家,親情如薄紙。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中,對親兄亦不留情,終登皇位,盡顯權力之冷酷。

因此,當他的兒子們為了皇位而爭鬥得不可開交時,李世民心生憐憫。他開始尋找最佳的解決方案,以期結束這場血腥的皇位爭奪戰。

經過深思熟慮,李世民選定仁慈寬厚的李治作為繼承人。歷史證明了他的選擇無比正確,李治作為一位仁愛皇帝,對兄弟和臣子均展現出寬容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