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杜聿明抵東北,蔣介石連續行動,杜聿明唯有長嘆:東北必失

2024-04-17歷史

在解放戰爭期間,蔣介石面臨的人事問題一直是其領導中的一大困擾。此前的文章已多次討論此問題,例如薛嶽、衛立煌、劉峙、蔣鼎文以及陳誠、顧祝同等人,這些都是難以適應時代變遷的昔日重要人物,難以承擔重要職務。

而始終保持影響力的白崇禧和傅作義,雖然各自有一定的實力,足以獨擋一面,但他們都屬於地方勢力派,他們不是在與蔣介石公開對抗,就是使蔣介石感到不安。

至於新一代軍人——主要指黃埔軍校出身的將領,似乎湧現了不少人才,如杜聿明、關麟征、宋希濂、王耀武、胡璉等,都是有能力的將領。然而,他們往往受制於派系鬥爭——王耀武便是派系鬥爭的犧牲者。

那些熟悉這段歷史的人都知道,抗戰時期威風凜凜的王耀武,其實不是敗於粟裕的手下,而是敗在陳誠的幹預之下。

王耀武屬於何應欽的派系,當陳誠掌握大權時,何應欽派系的將領如王耀武、杜聿明等紛紛被打壓。而胡璉等屬於土木系的將領則迅速上升。這場內鬥導致新生代將領幾乎都站在了過氣人物的陰影下。

隨著陳誠的下台和王耀武的被俘,以及胡璉經驗不足等諸多復雜因素,只剩下杜聿明一人——這實際上就是蔣介石重用杜聿明的原因。並非因為杜聿明的戰鬥力最強,而是多方妥協的結果。

杜聿明的重要性體現在幾個方面:

一是,杜聿明代表了黃埔軍校出身的將領,同時是遠征軍體系的重要人物。

二是,在陳誠下台後,土木系受到壓制,何應欽回歸高層,杜聿明能獲得何應欽的支持,避免被牽連。

三是,與桂系關系良好,遠勝過土木系將領與桂系的關系(白崇禧與胡璉、黃維關系緊張),即桂系也認同和接受杜聿明。

四是,擁有自己的嫡系部隊(第五軍),這比宋希濂的情況要好。

五是,盡管在東北遭到陳誠的排擠,但杜聿明的情商較高,能維護良好的關系——至少是表面關系。這意味著杜聿明與土木系的關系也相對不錯,至少比關麟征好得多。

值得註意的是,關麟征的才能實際上並不遜色於杜聿明,甚至還有過之。然而在解放戰爭期間,關麟征因與陳誠的關系惡劣而被蔣介石棄用。

這五點原因清楚地說明了為什麽在新生代中只有杜聿明能夠承擔重任。因此蔣介石選擇杜聿明擔任救火隊長,奔波於東北和淮海,是因為別無選擇。

最後補充一點,蔣介石讓王耀武主管山東,是他最糟糕的決策之一。即,他本應讓王耀武繼續統領軍隊。只要王耀武在,張靈甫就無法獨大,74師也不會在孟良崮戰役中覆滅。對蔣介石而言,這也意味著在用人方面多了一個選擇。

了解了杜聿明為何能獨挑大梁之後,接下來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因為當杜聿明被蔣介石重新召回東北,試圖挽救東北戰局時,杜聿明卻已經看清,東北難以保全。

根據杜聿明所撰【遼沈戰役概述】記載,他是在迷茫中被蔣介石召上飛機的,以下是記載的情況。

1948年10月15日清晨,當我在徐州準備乘火車前往商丘指揮徐州「剿總」所屬的三個兵團,向山東人民解放軍發動所謂的主動攻擊時,蔣介石突然從南京打電話讓我改變原計劃,去機場等他,一同前往東北。當時我感到十分困惑……

蔣介石之所以突然重新啟用杜聿明去東北救火,是因為他的「東西並進」戰略遭遇挫折。東進兵團攻打塔山未果,西進的廖耀湘兵團遲遲不肯援助錦州,同時還有衛立煌在沈陽怒罵他的情況。

事實上,在考慮調動杜聿明前往東北之前,蔣介石曾短暫考慮讓傅作義主掌東北局勢。當時傅作義確實顯示出了想要同時掌握東北和華北的意向。但這種態度讓蔣介石感到不安。

前文提到,傅作義作為地方實力派,一直未能獲得蔣介石的充分信任,因此蔣介石最終決定讓俞濟時通知傅作義:有更重要的事情要處理,即「去上海接夫人」。這導致傅作義後來直接對杜聿明表示:「蔣介石要美人,不要江山。」

實際上,這並不是蔣介石不重視國家,而是他不想讓傅作義涉足東北。如果傅作義能夠扭轉東北戰局,那麽東北和華北可能都將成為傅作義的勢力範圍,這是蔣介石無法接受的。如果傅作義不能改變戰局,那麽他可能會透過交易強化華北的勢力,這同樣是蔣介石無法接受的。

就這樣,杜聿明在困惑中抵達東北,先是在衛立煌的公館透過衛立煌了解戰局情況。

隨後,蔣介石在勵誌社接見了他,第一句話就是:「今天已經給錦州的範漢傑空投了一封信,要他能守則守,不能守則退守錦西。」接著說:「同時給鄭洞國也空投了一封信,要他趕快突圍,否則沈陽也不等他了。」

這兩句話,或者說這兩個決策,立刻讓杜聿明非常惱火。用杜聿明的話來說就是:錦州、長春的放棄,關系到整個東北的作戰計劃,蔣介石未與衛立煌和其他將領商議就作出了決定,已經形成了東北國軍「有正無奇,有奇無正」的局面……

盡管心中極度惱火,但出於對蔣介石的敬畏,又考慮到事已至此無法挽回,杜聿明沒有向蔣介石表達任何不滿。

意思很明確,在杜聿明看來,蔣介石的這兩個決策等於宣布了東北的喪失。那麽為什麽要這樣做呢?杜聿明後來也給出了解釋。

大致意思是:錦州之戰的成敗關鍵在於範漢傑能否堅守錦州半個月,以拖延東方紅軍的攻勢,為國軍的行動和救援爭取時間。這樣的「南北夾擊」本可以取得勝利。

然而,蔣介石的單獨決策,命令鄭洞國在長春突圍,並告知範漢傑在錦州「能守則守」,這種做法自相矛盾,與他自己的「東西並進」戰略相悖,必然導致錦州方面士氣受挫,長春無法有效牽制共軍——因此,杜聿明才會絕望地得出結論:東北勢必遺失!

不得不說,「這很蔣介石」,也就是說:一天之內情緒多變(多疑猜忌),行為決策反復無常(獨斷專行),這實際上就是他「微操大師」的本質,讓杜聿明比任何人都更加疲憊。因為杜聿明所謂的獨挑大梁,實際上就是在為蔣介石收拾爛攤子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