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穆濤歷史散文作品集【中國人的大局觀】連載(97)中國人的大歷史,是從認識太陽、月亮、星辰開始的

2024-06-02歷史

作家 穆濤 長期沈潛於典籍閱讀,從【史記】【漢書】入手,上讀先秦典籍,下讀唐宋、明清文獻,經、史、子、集四部無遺。讀原典,從典籍中汲取養分,抒寫散文;把自己由一個編輯、作家讀成了「漢代的經生」。他最新的歷史散文作品集【中國人的大局觀】是一本讀史劄記,共有五個專輯,分別為:「中國歷史的學名叫春秋」「腹有詩書氣自華:關於【詩經】和【尚書】」「冊命之辭:中國古代官員的任職談話」「在制衡與失衡之間:【漢書】認識筆記」「黃帝給我們帶來的」。本書以【詩經】【尚書】【史記】【禮記】【漢書】【春秋】等典籍為底本,對照當今,對傳統、文化常識等給出鞭辟入裏又幽默風趣的闡釋,對深植於中國人內裏的文化氣質予以全方面展現,並結合一些社會問題,點明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與深遠影響。

四象是太空中的星象圖,每一物象由七顆恒星構成,共二十八星,古人稱「二十八星宿」。

古代中國人仰觀天象,觀測日、月、金、木、水、火、土七星(並稱「七曜」)。經過長時間的觀察,發現並捕捉到了一年之中太陽執行的主軌跡,以黃道和赤道(太陽和月亮的執行軌跡)沿線的二十八顆恒星為觀測座標,並將之理解為太陽沿途休息的客棧,因此稱「二十八星宿」。

古人觀測日月五星的執行是以恒星為背景的,這是因為古人覺得恒星相互間的位置恒久不變,可以利用它們做標誌來說明日月五星執行所到的位置。經過長期的觀測,古人先後選擇了黃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個星宿作為「座標」,稱為「二十八宿」。黃道是古人想象的太陽周年執行的軌域。地球沿著自己的軌域圍繞太陽公轉,從地球軌域不同的位置上看太陽,則太陽在天球上的投影的位置也不相同。這種視位置的移動叫作太陽的視運動,太陽周年視運動的軌域就是黃道。這裏所說的赤道不是指地球赤道,而是天體赤道,即地球赤道在天球上的投影。

二十八星宿,是觀測「七曜」的參照座標。

在中國古人的視域裏,二十八顆恒星是組團執行的,每七星為一結構單元,共四個組團。先民們以春分時節為觀測的基準點,站在大地上仰望星空。春分這一天,第一組團的七星(角、亢、氐、房、心、尾、箕)出現在東方的天空,形狀如蒼龍;第二組團的七星(鬥、牛、女、虛、危、室、壁)出現在北方的天空,如龜蛇互繞(玄武);第三組團的七星(奎、婁、胃、昴、畢、觜、參)出現在西方的天空,如猛虎下山;第四組團的七星(井、鬼、柳、星、張、翼、軫)出現在南方的天空,如大鳥飛翔。中國古人的觀察力宏闊而且細致,同時富有充沛的藝術思維魅力。

從西水坡「龍虎圖案」也可以了解到,在公元前4500年至公元前4300年間,古人就準確認知了春分和秋分,但還沒有把握住夏至和冬至的時令特征。史料中對四季的最早記載,是在【尚書·堯典】中,春、夏、秋、冬被稱為「日中」「日永」「宵中」「日短」,「日中,星鳥,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虛,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其中「星鳥」「星火」「星虛」「星昴」,均為二十八星宿中的恒星名稱。

關於「羲和占日,常儀占月,臾區占星氣」

中國人的大歷史,是從認識太陽、月亮、星辰開始的。

遠祖先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由此知道了太陽的重要,於是用心琢磨,捕捉到了日出和日入的規律,「日」的概念形成了。為了弄明白日長和日短的奧秘,人們發明了一個方法,在地面上垂直樹立一根棍子,立竿見影,記錄並分析影子的位移變化。大自然中的「時」本來是無間的,混沌一團,用這種方法,把「光陰」區分出間隔和間距,「時間」的概念就此而成。這根棍子是中國最早的計時工具,學名叫表。今天,鐘表秒針的跳動,就是對當初光影位移的生動臨摹。

有了時間,人類才有了可以觸摸的歷史。

先人們白天觀察太陽,晚上觀察月亮。月亮的執行規律被認識到之後,視野由平面變為立體,開始用比較的眼光看待世界,萬物在陰陽對立之中和合共生。中國天文學和中國哲學在這個時間節點,相伴隨著開啟了序幕。

伏羲八卦的出現,是中國人認識力的首個標誌性成果。

人們以天(乾)、地(坤)、火(離)、水(坎)、雷(震)、風(巽)、山(艮)、澤(兌)八種物質元解構世界。天地定位,日月水火相映相射,雷與風相搏,山與澤通氣。這時候還沒有文字,用八種符號指代:乾、坤、離、坎、震、巽、艮、兌。八卦符號是中國最早的書面表達,是中國文字的源頭和肇始。傳說中的伏羲時代,距今八千年前,大約在公元前6500年。

黃帝與蚩尤征戰的時候,天象研究的成果開始套用於軍事。黃帝的大臣風後、力牧、常先等,既是軍事家,也是天象學的專家。傳說中的呼風喚雨,實際上是預知風雨,就是天氣預報功課做得比較紮實。黃帝成為部落聯盟首領之後,將天象研究納入政府日常工作,用於指導農業生產和民眾生活。「羲和占日,常儀占月,臾區占星氣」「蓋黃帝考定星歷,建立五行,起訊息,正閏余」。

羲和不是一個人的名字,是兩個部落首領名稱,羲是一個部落,和是一個部落,常儀也是部落首領名稱。羲和與常儀也可以理解為天象觀察和研究機構的名稱。到堯帝時期,中國建立起了世界上首家天文台,「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黃帝時期任命「羲和占日」,堯帝時期仍是「乃命羲和」,由此也可以得出羲和不是人的名字。此之外,還在東南西北四個方位,建立起了天文觀測站,「分命羲仲,宅嵎夷」,「嵎夷」大概在東部海濱之地。「申命羲叔,宅南交,曰旸谷」,「南交」有兩種說法:一是交趾,在越南北部,漢武帝時期曾設定交趾郡;一是指春秋兩季之交。「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昧谷」在西部,一說在昆侖山。「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朔方在內蒙古境內,漢武帝時期設定朔方郡。

「臾區占星氣」,臾區是黃帝的大臣,即鬼臾區,是上古的醫學家,傳說【黃帝內經】(【黃帝內經】一書現已被證實是後人假托黃帝、岐伯、鬼臾區之名的醫學專著,成書年代在春秋和漢代之間)即出自其手。鬼臾區還是星象學家,傳說是「五行原理」的發明人,是中國最早的風水學大先生。

中國古人觀測太陽和月亮的同時,夜空中滿天的星辰更具魅力。二十八星宿,「四象」中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的超凡想象,四季中的五行原理,以及北鬥七星、天宮三垣,共同構成上古時期中國天文學的輝煌成果。

(未完待續)

-- END --

如果你喜歡本文,請朋友圈

今天,我們需要一份什麽樣的報紙?

責 編 | 李彥鋒

審 核 | 張建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