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紅軍兩萬五千裏長征,粟裕為何沒有參加?兩份絕密檔揭秘內情

2024-04-25歷史

紅軍兩萬五千裏長征是全世界人民都覺得了不起的軍事奇跡,而中國後來評選出的「十大元帥」、「十大將軍」中,除了當時身體負傷的陳毅元帥和遠在蘇聯的許光達大將外,僅有粟裕大將一人不曾參與長征。

這多少讓人覺得有些奇怪,畢竟粟裕大將的軍事指揮能力,在長征途中也是能夠發揮很大作用的。

甚至在當時連粟裕大將都不能理解黨中央的這個決定,直到後來來自中央的兩份絕密檔曝光後,其中復雜內情才得以揭曉。

這到底是怎麽回事呢?

兩份檔揭露的秘密

當年就在紅軍長征前幾個月,中央給粟裕大將下達了「北上抗日」的命令,彼時的粟裕大將雖然疑惑,但是也接下了這個任務,而這也成為了他戎馬半生中最為慘痛的一段經歷。

而就在他即將要將這段記憶忘卻的時候,偶然間卻突然翻到了在那段時間裏中央蘇區下達的 「作戰任務訓令」 「政治訓令」 ,而裏邊的內容大抵如此:

「由粟裕部安插於國民黨緊要地帶,以此牽制其主力部隊,從而為接下來的紅軍大轉移創造機會……」

直到這個時候,粟裕大將才恍然大悟,原 來當初王明等人讓他帶著紅七軍北上,根本就不是去抗日的,也不是去為中國共產黨部隊抗日做宣傳的,而是想要憑借那6000多人去騷擾國名黨、給我軍創造轉移機會的。

而這也為他解開了那梗在他心頭許久的疑惑,只不過得以解惑的他卻不覺得輕松,反而是沈重地嘆了一口氣。

那段時間裏,粟裕大將心中對於王明等人的意見是非常大的,因為王明等人釋出了一系列在他看來極為錯誤的決策。

比如說部隊明明潛伏得好好的,可王明等人卻偏偏要他們去占領水口地區、搞八一建軍節慶祝活動;又比如說明明紅七軍團已經暴露了,王明等人非但不讓他們撤離,反而還讓他們繼續北上……

在當初的粟裕大將看來,王明等人是不會打仗,所以才釋出了這些命令,可如今聯合那兩份絕密檔再來看,他們分明是故意想將粟裕大將一部當做誘餌,以此來吸引國民黨的主力、為中國共產黨主力部隊的撤退提供機會。

其實這倒也沒什麽,可偏偏粟裕大將還有一點非常無法理解,那就是當時王明等人給了他們非常多的輜重與補給。

也正是因為那些物資拖累了紅七軍團,讓他們不得不以1/3的兵力來搞後勤,所以後來在戰鬥中才會有那麽大的折損。

搖了搖頭,粟裕大將將兩份絕密檔重新合上,只是口中還是不由得嘆息道,

「以一系列錯誤的命令,派遣這麽一支部隊去國民黨周邊打遊擊戰,還希望能夠建立政權,真是脫離實際的臆想……」

一個塵封已久的故事

要想明白粟裕大將為何搖頭嘆息,我們還得將時間線拉回1934年,拉到紅軍長征的前夕。

彼時第5次反圍剿鬥爭才剛展開不久,而粟裕大將卻突然接受到了組織的命令,那就是擔任新組建的紅七軍團的軍團參謀長,率領這支北上抗日先遣隊去閩浙贛皖地區,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抗日主張。

當剛剛接到這條命令的時候,粟裕大將的心中是充滿訝然的,因為彼時國民黨派遣了150萬大軍,對中國共產黨部隊進行了重重圍堵,眼見中國共產黨到了生死存亡的時刻,紅軍部隊裏的每一分力量都應該集中在這一塊才對,這個時候帶領部隊去北上宣傳抗日,真的妥當嗎?

雖然心中有著這樣的疑惑,但是軍人的紀律性還是讓粟裕大將直接點了點頭,

「是,保證完成任務。」

彼時的粟裕大將,並沒有猜到黨交給他的這個任務的真實目的。

而原因也很簡單,因為很快黨就交給了他們160萬份有關共產黨抗日的宣傳物品,由於器材比較落後。

所以當時只能透過肩扛手提的方式來攜帶這些東西,這就直接導致僅有6000多人的部隊裏,有2000多人要負責運東西。

1934年7月底,粟裕大將所在的這支北上抗日先遣隊正式開始行動,歷時一個月的時間,他們終於接近了福州地區。

可是這並不值得高興,因為隨著不斷北上,他們距離國民黨的防線也越來越近,好在敵人沒有想到,我軍竟然敢孤軍深入,所以第七軍團一直都沒有暴露在敵人的視野中。

可就在這個時候,粟裕大將等人受到了中央傳來的命令,

「進攻水口地區,在水口鎮進行八一建軍節紀念活動。」

王明等人下達的這條命令讓當時的粟裕大將等人萬分不解,因為一旦公然召開建軍節紀念活動,那麽等同於告訴國民黨軍隊,在他們的點皮子底下就有一支紅軍,這無疑於將我軍赤裸裸的暴露在敵軍的巨口下。

彼時的粟裕大將,雖然心中隱隱覺得有些不妥,但是最終還是堅決地貫徹了這項命令,成功於8月1日占領水口,召開了八一建軍節紀念大會。

紀念會本身是成功的,將士們的士氣也一度十分高昂,可是很快麻煩就來了——國民黨將矛頭轉向了粟裕大將等人。

在敵軍飛機的轟炸之下,我軍損傷相當慘重,危急時刻,還是彼時的紅七軍團軍團長尋淮州及時下達了撤離命令,這才為紅七軍團保留了一定的有生力量,可是即便如此紅,七軍團中也僅僅只剩下4000余人了。

俗話說得好,屋漏偏逢雨,就在剛剛經歷了國民黨的圍堵後,紅七軍團內部的矛盾也爆發了出來。

軍團長尋淮州與軍團政委樂少華在相關意見上產生了矛盾,前者覺得部隊裏的士兵們都很疲憊,應當停下來休整一下。

而後者則機械地堅持中央的原定意見,認為紅七軍團應該繼續北上,兩人各執一詞,誰也沒法說服誰,最終只能分別寫了一份報告遞交給了中央。

而王明等人非但不考慮實際,反而把尋淮洲降了一職。

沒辦法,參謀長粟裕大將也只能看著部隊繼續北上,而在這之後不久,紅七軍團就和紅十軍會合了, 也正是這個時候,王明等人下達了第二道錯誤的命令——將紅七軍團、紅十軍與地方軍整合,建立新的紅十軍團。

從表面上來看,中國共產黨部隊的兵力得到了整合,戰鬥力也得到了有效提高,然而從實際效果上來看,紅十兵團實際上存在著很大的隱患。

部隊裏邊依舊存在矛盾也就不說了,將向來擅長小股遊擊作戰的我軍編成一股一萬余人的部隊,想要借此來和敵人硬碰硬,本就不是什麽明智的做法。

針對這次事件,中國朱德元帥也在後來做出了評價,那就是「不編不垮,一編就垮」。

事實也是如此,因為當時我軍部隊可以說是正在逐漸邁向敵人的虎穴,這種時候小股機動作戰,能夠起到的效果是遠遠要比大規模正面對抗要好的。

因為在兵力上我們占據著明顯的劣勢,就算是再怎麽整編,難道還能像國民黨那樣,一舉整編出來數十萬、上百萬軍隊嗎?

事實亦是如此,在隨後的正面作戰中,我軍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原本在譚家橋地區是我軍伏擊國軍的,可是由於兵力差距過大,明明是我軍的伏擊,結果硬是被國軍打出了反伏擊的效果。

譚家橋戰役失敗後,粟裕大將明白我軍已經到了不得不作出選擇的時候了,由於當時部隊裏的樂少華等人堅持要執行中央的決策,所以粟裕大將只能做出妥協、提出分兵,想要藉此來挽回我軍在遊擊戰中的優勢。

然而最後他所面臨的結果跟尋淮洲差不多,被王明等人批評了一頓不說,策略也沒有受到采納。

終於最艱難的時刻在1935年1月到來了,粟裕大將所在的第十兵團直接被國民黨軍隊從中打散。

雖然粟裕大將等人率領的那支先頭部隊成功完成了突破,可是劉疇西所在的那支主力部隊卻沒能逃出去,就連方誌敏也因為回去提醒劉疇西等人而遭受到了噩運,被國民黨部隊徹底擊敗、俘虜。

在被俘之後,蔣介石對中國共產黨的將士們采取了各種威逼利誘的手段,想要藉此來探知中國共產黨秘密、打擊中國共產黨士氣,只可惜最終這些手段都沒能奏效。

方誌敏、劉疇西以及胡桃天等人,都以自己的生命證明了自己對黨與人民的忠誠。

而粟裕大將所在的小股部隊在突破封鎖、進行修整之後,也再次投入到了對抗國民黨軍隊的最前線。

雖然說他們依舊面臨著極為艱難的局勢、也沒能夠實作北上抗日的目標,但是他們對長征的順利進行起到了一定的支援作用。

可就像粟裕大將所說的那樣,倘若王明等人提前與粟裕交代了任務目標、不給他們那麽多的冗重物資、不把那些遊擊部隊給整編到一起,他們會不會能夠起到更大的牽制作用呢?

答案我們不得而知,畢竟歷史無法假設,但是無論如何,這些甘願放棄自己生命、以自己的一切來為無產事業鬥爭的戰士們,值得我們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