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讓漢族多統治了西域二十年的小國,後世子孫建立了最強大的王朝

2024-06-03歷史

看的順眼請點個關註~高頻率更新中外歷史故事,供君解悶~

公元397年,強橫一時的呂光老去,他建立的後涼陷入衰落。後涼將領沮渠蒙遜和沮渠男成起兵造反,他們說服了後涼建康郡(現在甘肅省高台縣)太守段業一起造反,擁立段業為首領,段業自稱涼州牧,從後涼獨立出來,建立了北涼政權。

北涼的軍權大多集中在沮渠蒙遜兄弟手中,沮渠蒙遜是當時涼州最能打的將領之一,在他的指揮下,北涼攻破了重鎮西郡(現在甘肅永昌),迫使晉昌太守和敦煌太守都向段業投降。

這時北涼只是依靠軍隊,強行鎮壓地方郡守和刺史們稱臣,實際上各地的獨立性仍然較高。沙洲刺史病死後,敦煌的官員們就自行擁立了在當地頗有威望的李暠擔任敦煌太守。

李暠很識趣的立即向段業稱臣,段業便任命他為安西將軍、敦煌太守、護西胡校尉。

李暠出身於世家大族的「隴西李氏」,往上好幾代人都在晉朝為官,祖父在前涼擔任將軍,只是他父親死的早,前涼也被滅亡,李暠成年後就沒有擔任什麽官職,但他從小好學,性情寬和,也學習了武藝和兵法,堪稱文武雙全,逐漸的積累了名聲,很受到當地官員的看重。

原本的敦煌太守投降段業,受封為沙州刺史,李暠就升任效谷縣令,僅過了一年,上司病死,他就成了敦煌太守。

敦煌是西北重鎮,段業很想將敦煌真正的收到自己手中,399年,段業稱涼王後,便任命親信索嗣為新任敦煌太守,領著五百騎兵前去接替李暠。

李暠也剛執掌敦煌不到一年,手中沒多少人馬,覺得不是索嗣的對手,就召來下屬,表示要出城迎接索嗣,將敦煌讓出去。

他的同母異父的兄弟宋繇立即站出來反對:「後涼衰頹,段業昏庸,這正是英雄豪傑有所作為的時候啊,豈能將基業拱手讓人?」在宋繇的帶動下,敦煌當地的人都紛紛表示支持李暠。

李暠放下心來:「我原本沒有什麽宏大高遠的誌向,只是突然被這裏的士人推舉,才擔任太守一職,心中一直有些仿徨,剛才說要迎接索嗣,也是因為我不知道士大夫的意見。」他派遣宋繇出城面見索嗣,打探清楚了索嗣的人手,用恭謹的話語讓索嗣放松了警惕,再以兒子李歆為主將,出城突襲,將索嗣的兵馬全部殲滅。

隨後李暠上書段業,說索嗣無故挑起敦煌和北涼朝廷的矛盾,罪大惡極。

而沮渠男成也不願意段業提升他的影響力,極力支持李暠,逼的段業將索嗣殺死,派人向李暠道歉。

段業能當上涼王,都是靠別人擁立,他自己的能力和實力還差得遠,所以不光是李暠,段業還向北涼國內的其他地方伸出了奪權的手,在沒有兵權的支撐下,他急切的奪權行為,就激起了眾怒。

400年,晉昌太守唐瑤向其他幾個郡發出檄文,擁立李暠為冠軍大將軍、沙州刺史、涼公。敦煌、酒泉、祁連等幾個郡紛紛響應,李暠虛情假意的謙讓了幾個來回後,在敦煌自立,建立政權,史稱「西涼」。

他任命宋繇為折沖將軍,領兵向西,攻占了玉門和陽關等地,要求西域的小國都向他稱臣納貢。

這樣一來,小小的涼州一分為四,以敦煌為首都的西涼、以張掖為首都的北涼、以姑臧為首都的後涼,和以西平為首都的南涼,四個小國都想統一涼州,互相攻伐,混戰不休。

401年,北涼沮渠蒙遜殺死段業,自立為君。他要樹立威望,便引軍攻打西涼,劫掠了建康郡三千多戶人家。李暠當時正在領兵巡視西域,要求鄯善國等小國家進貢,得到訊息後,立即帶著騎兵快速返回,追上了北涼軍隊,一通廝殺後,西涼軍大勝,搶回了被擄走的百姓。

在周邊各國和柔然、吐谷渾的騷擾下,李暠深感自己國力弱小,想要有足夠的後盾,便派人向後秦和東晉稱臣,希望能得到兩個大國的冊封和支持。

東晉隔得太遠,一時半會沒有回音,後秦則任命李暠為安西將軍、高昌縣侯。

405年,李暠將都城遷到了酒泉,應對北涼的威脅,敦煌則交給了宋繇執掌。

遷都後,李暠盡力與周邊國家保持良好關系,發展國內的農業生產,在他的努力下,西涼連年豐收,因戰亂被破壞的經濟得以恢復,西涼成為亂世中難得的一片安寧之地。這也引來了許多逃難的中原名士,所謂「中洲避難者,日月相繼,不絕於耳」。在李暠統治期間,敦煌和酒泉文明昌盛,成為西北的文化中心。

在李暠統治期間,西涼左取酒泉、右開西域、北防北虜、南威南虜,威震一方,西涼的版圖囊括西域諸國,再加上涼州西北部的根基之地,面積超過180萬平方公裏。

417年,李暠病逝,享年六十七歲。臨終前,他召來宋繇,寫下遺詔:「我從小遭受悲痛,備嘗苦難。受此地人士推舉,僥幸立身,可我才能不足,智慧淺薄,不能統一河右之地,現在我的病是好不了了。我不悲傷自己的死亡,只是遺憾誌向不能實作。希望你能在我死後,輔佐我的孩子李歆,告訴他我的經歷,讓他不要高高在上,不要專橫驕傲。」

李暠死後,太子李歆即位,自稱大都督、大將軍、涼州牧、涼公。

李暠活著的時候,西涼國力日上,沮渠蒙遜老實了幾年,一旦李暠死去,沮渠蒙遜認為機會已到,他讓自己戍守張掖的同宗向西涼詐降,他自己則帶著三萬兵馬埋伏在西涼到張掖的半路上,按照他的規劃,只要西涼派兵馬前來接受張掖,肯定會踏進埋伏圈,吃到一場慘敗,沒準沮渠蒙遜還能趁勝直撲西涼本土,挾大勝之勢的三萬大軍,足夠覆滅西涼了!

事情的開始跟沮渠蒙遜預計的差不多,甚至更好——李歆親內建著大軍前來接受城池。

但李歆行軍頗為謹慎,提前探查到了北涼兵馬的埋伏,立即調頭撤退。沮渠蒙遜不舍得放過到嘴邊的肥肉,引軍追擊,在一處名為解支澗的地方追上了西涼大軍。

李歆頂盔摜甲,親自吶喊著向北涼軍發起攻勢,在他的鼓舞下,西涼兵馬人人奮勇,大勝北涼軍,追殺百余裏,斬首七千余。

要知道,沮渠蒙遜文治的能力一般般,能夠將北涼一步步發展起來,壓制的南涼不能擡頭,與囊括西域的西涼不互相讓甚至稍占上風,完全是憑借他強悍的軍事能力,就在兩年前的415年,沮渠蒙遜還擊敗了西秦,北涼的影響力遠超其他「兩涼」,風頭在涼州一時無兩。

能夠擊敗沮渠蒙遜,讓李歆迅速穩定了自己的君權。

但是,這場勝利,也給西涼帶來了深遠的負面影響。

所謂知子莫若父,李暠囑咐宋繇那些話,正是因為他知道自己兒子的性格,李歆剛即位的時候,還聽從宋繇的話,延續李暠的政策,但沒過多長時間,李歆就改變了李暠以「德」以「寬」治國的方式,試圖透過嚴刑峻法,壓榨出西涼的每一分國力。在他統治下,西涼「百姓愁悴」,再沒有當年的風采。

如果李歆將壓榨出來的國力用在擴張上,沒準也能有些收效,但他大修宮室,廣納西域後妃,驕奢淫逸,花費了大量錢財。而更倒黴的是,西涼又連年遭遇地震等天災,讓本來就走下坡路的國力雪上加霜。

418年,沮渠蒙遜再次出兵,李歆想要率兵迎戰,但糧草輜重都不足,在大臣們的苦勸下,他只能關閉城門,看著沮渠蒙遜收割掉了成熟的莊稼,得意洋洋的離去。

不過,這一年西涼還是有了個好訊息。當年李暠建國,就多次派人南下,想要得到東晉的承認,只是路途遙遠,東晉內部動蕩,遲遲沒有答復。李歆即位後,也派人南下,向東晉報告國家更換了君主,這一回,東晉總算是回應了。

418年10月,東晉任命李歆為持節、都督七郡諸軍事、鎮西大將軍、護羌校尉、酒泉公。

420年,劉宋取代東晉,成為南方正統,劉裕的戰略眼光讓他深知西涼的重要性,自然不會像當年東晉一樣的多次忽略,他一即位,就下詔任命李歆為都督七郡諸軍事、征西大將軍、酒泉公。

劉裕一向是以「恢復中原」為口號,號召北伐聞名的主戰派大佬,向劉宋稱臣的李歆感覺自己有了大靠山,就琢磨著想要響應劉裕的口號,出兵東征。

沮渠蒙遜敏銳的察覺到了西涼的異動,他放出風去,要出兵攻打西秦,但領兵走到半路,就秘密回師。

李歆聽說北涼主力離開,大喜,集結了三萬大軍,就要「趁虛而入」,直搗北涼京城,試圖一戰覆滅北涼。宋繇等人極力的勸說,連李歆的母親尹太後都站出來警告兒子:「中國新建,地狹民少,自保尚且不足,哪裏有余力攻打別人?先王在世時一再叮囑你,對於軍事務必謹慎,言猶在耳,怎麽你就不聽呢?沮渠蒙遜善於用兵,你不是他的對手,此番出兵,我只怕你不但會全軍覆沒,還將導致亡國啊。」

李歆死活不聽,他覺得沮渠蒙遜是自己手下敗將,不值一提,這正是他統一涼州的大好機會,便引軍離開酒泉,向西開拔。目送大軍離去後,宋繇感慨道:「大勢已去啊,我能看到大軍離去,卻很難看到大軍返回了啊。」

沮渠蒙遜得知李歆出兵,大喜過望,他立即派人散布訊息,說北涼擊敗了西秦,正在向西秦國內進發。李歆也是大喜過望,認為沮渠蒙遜一時半會回不來,便放松了警惕,加快行軍步伐,直接踩進了北涼的伏擊圈。

西涼和北涼的大軍在一處名為懷城的地方展開決戰,北涼軍以逸待勞,且埋伏已久,西涼軍則是驟然遇伏,軍心不穩。雙方很快就分出了勝負,西涼軍大敗而走。

敗退的路上,西涼將領們勸說李歆趕緊退回酒泉,至少還能保住京城不失,李歆卻又死活不肯:「我違背了母親的教訓,才遭受如此大敗,不砍掉沮渠蒙遜的腦袋,我拿什麽臉面回去見母親?」他勉強組織軍隊,試圖發動反擊。結果西涼軍又一次慘敗,李歆本人也在混戰中陣亡。

沮渠蒙遜大獲全勝後,揮軍直撲酒泉。西涼國君陣亡,主力也都葬送在沙場之上,完全沒有抵擋北涼兵馬的能力,很快就被攻克了酒泉。

西涼殘部在李歆弟弟李恂的率領下,逃到了敦煌,李恂自稱冠軍將軍、涼州刺史。

421年,沮渠蒙遜領兵攻打敦煌,李恂請求投降不被接受,在城中自殺身亡,敦煌失守,西涼宣告滅亡。

從李暠建國,到李歆即位,到李恂亡國,西涼合計經歷了三位君主,歷時二十一年。而導致西涼亡國的最大責任,無疑是「不聽媽媽話,吃虧在眼前」的李歆,而且他為了掙取自己在母親面前的顏面,死戰身亡,更是加速了西涼亡國的速度。

值得一提的是,北涼攻占酒泉後,俘虜了宋繇,沮渠蒙遜還感嘆說:「打下酒泉,還不如得到宋繇讓我高興啊。」宋繇在北涼擔任尚書吏部郎中,負責人才選拔,沮渠蒙遜臨終時,也將自己的兒子托付給了宋繇。

後來北魏吞並涼州,拓跋燾敬佩宋繇的為人,封他為河西王右丞相、安遠將軍,晉爵為清水公。

西涼滅亡後,李暠的一個孫子李寶,在舅舅唐契的幫助下,逃亡到了西域,在伊吾(現在新疆哈密)建國,史稱「後西涼國」。他們向柔然臣服,柔然冊封唐契為伊吾王,所以實際上後西涼國的統治者應該是唐契。

439年,北魏滅亡北涼,北涼殘部也想要逃遁進入西域,後西涼國立即出兵阻擊,卻中了北涼殘部的緩兵之計,唐契戰死。

442年,後西涼國攻占敦煌,向北魏稱臣,李寶被任命為鎮西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都督西陲諸軍事、領護西戎校尉府、敦煌公。後西涼國宣告滅亡,巧合的是,後西涼國的國祚與西涼一樣,都是21年。

後涼三分,南涼得險,北涼得人,西涼得土,北涼活到了最後,也被北魏所滅。雖然李家的主要人物後來都遷入中原,但他們在涼州的影響力傳承了下去,形成了「隴西李氏」,躋身第一流士族之列。連唐朝皇族都自稱出自於隴西李氏,李暠成為了李唐皇室的先祖之一。

743年,李暠病逝三百多年後,唐玄宗李隆基追尊他為興聖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