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杜聿明談遼沈戰敗:蔣介石3年換3帥,只信浙江人,搞亂東北軍心

2024-06-09歷史

遼沈戰役國民黨軍因何而敗,內外原因很多。國軍大將杜聿明最糾結的,卻是蔣介石狹隘的格局,和低劣的用人之術。

一、蔣介石臨陣換帥

杜聿明對東北戰局最有發言權,因為他投入東北戰局最早,對東北局勢理解也最為深刻。

1945年10月,杜聿明就擔任東北保安司令長官,奉蔣介石之命,率兵出關,接收東北。

當時的杜聿明剛剛從抗日前線凱旋,意氣風發,雄心勃勃,決心在東北大幹一場。他率領國民黨軍優勢兵力,從1945年10月到1946年6月,把東北民主聯軍趕到松花江以北,基本上占領了今遼寧省、吉林省大部,搶占了沈陽、長春、錦州、四平等大部份核心城市。

當時東北政治方面由東北行轅主任熊式輝負責,軍事由杜聿明負責。熊、杜之間關系比較融洽,配合的還算默契。

杜聿明後來回憶說,那大概是東北軍政局面最好的時候。

但後來東北軍事形勢慢慢變化,杜聿明戰略考量上出現一定偏差,過高估計東北國軍戰鬥力,一味窮追猛打,而忽視了已控制地區的經營,以及軍隊整訓,導致後期攻擊乏力。到1947年上半年,東北解放軍在局部發動反攻,國民黨軍占領的地區又慢慢縮小。

勝敗乃兵家常事,有失誤正常。其實不光杜聿明這樣,解放軍剛到東北之時,目標也定的太大,一上來就要和國民黨軍爭奪沈陽、長春等大城市,後來吃了虧,才逐步調整了策略,務實地制定了「放開大路,占領兩廂」的策略,轉而把重心放到占領農村、建設根據地、推行土改。後來才有了東北野戰軍百萬大軍的鼎盛。

說這些什麽意思呢?

杜聿明在東北的戰略雖然有所冒進,但沒有出現根本上的失誤。杜聿明是國軍中出類拔萃的帥才,如果蔣介石給他充分的信任和支持,讓他及時修正失誤,制定更為有效的策略,極有可能會改善東北軍事局面。

最後能不能勝,這個不作無謂之論,但起碼不至於敗得這麽快。

杜聿明雖然有些苦悶,但不像後來有些不負責任的人說的那樣,又急又氣,導致腎病急性發作,後來直接撂了挑子。其實杜聿明還是有自信的,畢竟軍人天性,都有一股戰勝敵人的意誌力,何況是飽經大戰錘煉的杜聿明。

然而蔣介石並沒有給杜聿明這樣的機會,他準備換人了。

二、蔣介石偏愛浙江人

蔣介石準備換的是陳誠。

陳誠是浙江人,蔣介石的老鄉,心腹,土木系首腦人物。多年來一直是蔣介石的頭號心腹,盤踞在蔣家王朝權力金字塔頂端。

但是陳誠自全面內戰爆發以來,在參謀總長的位置上,指揮無能,屢屢喪師失地,而且黨同伐異,自己土木系的部隊待遇越來越好,裝備優先補充,軍餉優先發放,別的部隊一律靠邊站,給不給錢和裝備全看陳誠心情。國軍上下對陳誠怨氣特別大,蔣介石也意識到陳誠實在無能,漸漸剝奪了他參謀總長的權力,只讓他管一管補給保障。

陳誠自感處境不妙,如果一直這樣下去,遲早被何應欽他們壓過一頭,徹底喪失心腹的地位。

正好這時東北戰局出現不好的形勢,陳誠便萌生一個異想天開的妙策,他向蔣介石請纓,親自到東北指揮作戰,以實打實的戰績挽回信任危機。

東北解放軍的指揮官林彪是何等人物,陳誠之愚蠢,實在令人發指!人的不自知,竟然能到如此程度。言史至此,真能把人氣得笑出來。

更可笑的是,蔣介石居然覺得陳誠其心可用,讓他到東北,說不定真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改變,真能把林彪打退。這一對活寶君臣,真是給後人留下無盡的笑料。

熊式輝、杜聿明聽說此事,都氣得七竅生煙,陳誠在南方禍禍完參謀總部不算,又想來東北送人頭,是可忍孰不可忍!

杜聿明感到這是極大的侮辱,他向來對蔣介石非常忠誠,明面上不好發作出來,就借口腎病嚴重,向蔣介石請假出國治病。蔣介石也知道罷了杜聿明的司令長官確實影響不太好,這樣一來,正好順坡下驢,同意杜聿明離任治病。

後來杜聿明雖然沒有出國,但也遠遠躲開了東北戰局,由著陳誠去折騰。

但熊式輝沒這麽軟,聽說陳誠要來,強硬地向蔣介石表示氣憤,接連上了七道辭呈,要把東北軍政大權全都交出去。

蔣介石怕寒了東北諸將的心,連連安慰熊式輝,說陳誠去東北只是負責軍事指揮,大政還要熊來牽頭負責,希望他繼續發揚為黨國盡忠盡職的精神,把東北大局穩住。

這話倒還像點樣,熊式輝一時間安下心來,著意整軍經武。但是沒過幾天,陳誠居然拿著調令來到東北,當面向熊式輝宣布,蔣介石令陳誠接任東北行轅主任。熊式輝完全沒想到蔣介石用這種流氓手段欺騙他,憤然離開沈陽。

陳誠剛到東北後,又是整頓軍紀,又是透過個人影響力補充美援,東北軍隊員額又擴充到50多萬,一時間頗有一點振奮的樣子。

但是他在軍事上完全是個矮子,到任東北只有幾個月,和林彪交了幾陣全敗了。1947年東北民主聯軍發動秋季攻勢,50天時間,陳誠手下部隊被消滅6.9萬人,基本上沒有還手的余地。

之所以這樣,指揮無能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主要是陳誠在東北大搞派系,任人唯親、唯黨派,一到東北就撤換遼寧省主席徐箴、七十一軍軍長陳明仁、五十二軍軍長梁愷等人,統統改由陳誠的心腹接任。

尤其是撤換陳明仁,在東北各部隊中引起很大負面影響。陳明仁在四平力戰有功,擊退林彪之圍攻,無論人品才能還是功勞、忠誠度,都是人所共知的,陳誠卻不管不顧地把他撤掉,實在是大失人心。

有些人好心地提醒陳誠,你把軍中主官撤換如此之多,有的部隊可能會嘩變投共啊!陳誠大怒說,誰要投共就讓他去,他敢投,我今天先繳他的槍。

真不知這份自信從何而來。

陳誠如此蠻不講理地胡亂搞,蔣介石都知道,但他一向對浙江籍大員信任有加。才能本事高不高另說,用人要先看忠不忠,而在蔣介石眼中看來,同鄉關系是保證忠誠的可靠因素。因此,像陳誠、胡宗南、湯恩伯、蔣鼎文、周至柔等浙江籍大將,雖然大多都是平庸之輩,都打過不少敗仗,但蔣介石都信任如初,從不會真正把他們貶斥出核心圈子。

這樣一來,這群人對蔣介石忠則忠矣,卻因為他們占據著高位,掌握著大權,對國民黨政權的危害卻更大。

三、衛立煌接了個爛攤子

1947年下半年到1948年上半年,東北解放軍的攻勢越來越強大,陳誠難以招架,尤其是公主嶺一戰,東北國軍主力新五軍被全殲,沈陽面臨被圍攻之勢,東北局勢比陳誠來之前還要壞。

陳誠根本不敢負這個重大責任,便讓其夫人譚祥私下裏暗通宋美齡的關節,讓她吹枕邊風,把陳誠從東北調回南京,以推卸搞亂東北的責任。宋美齡果然做通了蔣介石的工作,同意把陳誠調回。

前幾天在軍事總結會議上,陳誠還拍著胸脯說軍事失利責任在自己,新五軍被殲,甘願接受處罰。還說,決心與沈陽共存亡,不勝利情願以手槍自殺。

誰知此時卻厚顏無恥地逃走,真叫人笑掉大牙。但蔣介石卻不在意,誰讓人家是嫡系呢,嫡系人馬出了事,自有最高老板來頂事。

但陳誠走了,總要有一個指揮官來接掌東北軍政。蔣介石選了一圈,選中了衛立煌。

衛立煌早年也是蔣介石五虎上將之一,後來因為對蔣介石消極抗日、積極反共頗有微詞,逐漸被蔣介石邊緣化。但衛立煌能征善戰,在國軍諸將中也算有目共睹,蔣介石病急亂投醫,不得不請衛立煌出山救急。

衛立煌很不願意去,其夫人韓權華背地裏吐槽:「有利有權你們就去爭,弄到不可收拾的時候就叫別人去,這是什麽心理。」

但是蔣介石發動幾位國民黨元老反復勸說衛立煌,要他顧全大局,衛立煌迫於情面,最終還是到東北上任了。

衛立煌對東北局面有自己的看法,認為東北共軍實力強大,決不能急於奪回失地,應固守大城市,控制交通線,下決心不怕丟掉一些城市,而集中精力、以一個較長的時期整補軍隊,恢復政治,做好長期和共軍相持的準備。

可以說這個考慮也有一定道理,衛立煌集中重兵堅守,林彪確實不太好一時半會就能打下沈陽長春等地,國軍主力也可避免野戰中被過快殲滅。可是蔣介石要衛立煌去,就是讓他盡快扭轉被動局面,而不是搞什麽相持。因此一再要求衛立煌主動出擊,打退林彪。

衛立煌堅持自己的方針,拒不出城野戰,任由解放軍一步步攻下新立屯、盤山、遼陽等外圍據點,重兵猥集沈陽、長春等大城市。

蔣介石見形勢沒有向自己預想的方向轉化,便退而求其次,想逐步把東北國軍主力向錦州方向撤退,最終撤到關內,與華北傅作義部合為一體。

衛立煌仍然不同意這麽辦,認為沈陽錦州之間兇險萬分,極有可能被共軍吸住,圍殲於野外,因此拒不撤往錦州。

蔣介石不顧東北戰場實際形勢,一味強調自己的主觀願意,並提出不切實際的命令,衛立煌很反感這樣,所以也豁出去了,不管蔣介石怎麽現場開會、派人勸說以及政治威脅,就是不執行西撤命令。

蔣介石沒辦法,衛立煌不能再指望了,必須換帥。可是東北局面已瀕臨崩潰,這時大張旗鼓地撤換主帥,東北軍心將會迅速瓦解。

何況,之前陳誠有那麽大的過失,都只是象征性地自罰三杯,衛立煌接手這麽個爛攤子,不能不顧現實地處分,蔣介石也要顧忌民心軍心。

怎麽辦?蔣介石還有絕招:制衡。

四、周恩來:蔣介石喜歡搞制衡

蔣介石也不罷衛立煌的官,但他來了一手絕的,又把杜聿明拉過來,任命他為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專門負責東北諸軍的指揮。

這樣一來,衛立煌空有「剿總」司令之名,卻無法再直接指揮部隊。

表面上看衛立煌被杜聿明架空了,其實是被蔣介石玩弄權術給架空的。

然而杜聿明二次進東北,他願意嗎?肯定不願意。

上一年他脫離東北,被調往徐州剿總,協助劉峙指揮徐蚌會戰(我軍稱之為淮海戰役)。他雄心勃勃地設計了一套徐蚌會戰的策略,決心逆轉尚不算糟糕的局面。然而還未及推開,一下子又半途而廢,杜聿明從內心深處很抵制這種過於隨意的調遣。可是他一腔愚忠,無法拒絕蔣介石的命令。

到東北後,杜聿明尷尬地發現,蔣介石並未真正信任他,沒有把東北「剿總」司令長官之職給他。杜聿明也明白,這又是老頭子在玩權術、搞制衡,讓衛立煌和自己各有所懼,無法再堅持己見、對抗老蔣的不合理命令。

周恩來對蔣介石的權術手段觀察得非常深入,他曾在1946年國共和平談判時,對一個美國教授提及,蔣介石喜歡搞制衡,縱容各股政治勢力結成派系互相對抗、制衡,他自己在上面抓總。

確如周恩來所言,蔣介石具有非常強烈的權力欲和危機感,他不相信三民主義能夠真正使部屬們信服他,轉而用傳統的封建權術來控制部下。

蔣往往在各軍派、政派、特務組織間制造矛盾沖突,以制衡各派力量,使之不致構成對自己統治的威脅。黨務上主要是CC系,財政主要靠孔宋等財閥,行政上主要是政學系,特務系統主要是中統、軍統,軍事上則主要依靠黃埔系。

各股勢力互相制衡,誰也無法專權,無法壓制其他派系。

即使這樣,蔣介石仍然不放心,還繼續在大派系中扶植縱容小派別。比如,軍隊中黃埔系是最大的、最主流的力量集團,但黃埔系中也有小派別,如何應欽派、土木系(陳誠)、胡宗南派,他們之間爭相在蔣介石面前表現、邀功。黨務系統雖然主要靠CC系,但在其內部也出現了陳立夫派、朱家驊派。軍統雖然勢力較大,但蔣介石刻意讓二陳掌握中統,職權範圍和軍統幾乎一樣。

這種權術手段的害處是有目共睹的,國民黨本就帶有深刻的幫會、派系基因,蔣介石又刻意強化這種傾向,他的個人威權統治固然是強化了,但國民黨的政治生命力卻在派系制衡、互相傾軋中逐漸淪喪。

杜聿明被俘後接受人民政權的改造,他憶及當年東北戰局三年換三帥的往事,曾深刻地分析,如果不是頻繁換帥,東北局面或可不至於如此混亂。蔣介石玩弄權術,讓自己牽制衛立煌,結果搞得各兵團和軍一級的指揮官,不知道該聽誰的好,軍事指揮系統越來越紊亂,一些心誌不堅的人,便開始上行下效,鉆門子找靠山,都號稱要直接聽從蔣介石的指揮,塔山戰鬥失敗後,東北局面便再也無可挽回了。

從這個層面講,正是蔣介石本人的愚蠢操作,加速了東北國軍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