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75年年邁的老蔣秘密邀請毛主席訪台灣,毛主席:讓小平同誌代我去

2024-01-07歷史

75年年邁的老蔣秘密邀請毛主席訪台灣,毛主席:讓小平同誌代我去

自古以來,台灣一直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70多年前,因國共內戰導致兩岸分裂,中國領導人為祖國的統一不懈努力。在鄧小平一生中,有一個未圓的心願,即解決台灣問題。

一、逃亡之決斷1949年,隨著渡江戰役的失敗,解放軍迅速解放南部大部份地區。蔣介石意識到形勢不妙,開始考慮自己的去路。在地理學家張其昀的建議下,蔣介石帶著數百萬人和大量財富逃至台灣。

自命不凡的蔣介石不甘心失敗,一直計劃反攻大陸,甚至說過「不回大陸,絕不入土」。可惜,這一預言成為現實,蔣介石病逝近五十年,他的棺槨至今仍靜臥在慈湖行館。

國民黨殘余勢力撤至台灣後,台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蔣介石頒布戒嚴令,限制百姓自由,並切斷與大陸的一切聯系,拉開了寶島台灣與祖國大陸長達數十年的分離時光。

新中國成立初期,解決台灣問題就成為焦點。

1949年12月,毛澤東訪蘇期間曾提到迅速解決台灣問題。次年5月,解放軍解放海南島後,解放台灣工作緊鑼密鼓展開。

新中國初創時期,局勢不明朗,國際社會觀望。

1950年,美國總統杜魯門發表聲明,承認中國對台灣的主權,並表示不會武裝幹預中國局勢。

當時,蔣介石領導的國民黨只有殘余敗將40余萬人,面對中國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幾乎毫無還手之力。

然而,就在人們期待解放台灣、實作國家統一的時候,韓戰爆發了。為了制衡解放軍的軍事實力,美國派遣軍艦進入台灣海峽,並宣稱中國共產黨占領台灣將對太平洋安全構成巨大威脅。

美國以維護和平為名,幹預中國內政,激起中國人民的強烈憤慨。

在這種情勢下,中國領導人制定了「支援北韓人民,推遲解放台灣」的重大戰略,為蔣介石提供了喘息的機會。

二、兩岸初次接觸中國領導人一直堅守解放台灣、實作祖國統一的目標。

隨著韓戰的結束,國內正面臨重建任務,中國共產黨治國方針逐漸轉向經濟建設,武力解放台灣計劃逐步調整為爭取和平解放。

1955年5月,周恩來在人大會議上提出:

解放軍解放台灣有兩種可能的方式,即透過戰爭或透過和平方式。在可能的條件下,中國人民願意透過和平手段解決問題。

這是中國首次提出和平解決兩岸問題的主張,展現了中國共產黨的胸懷和實作統一的期望。而此時的蔣介石正面臨內憂外患,美國密謀支持陳誠替代蔣介石。

在這個時刻,中國共產黨的立場促使蔣介石考慮與大陸進行接觸。

為了表明中國共產黨和平解放台灣的誠意,毛澤東親自給蔣介石寫了一封信,並請知名愛國人士章士釗從香港帶至台灣。

在致信蔣介石時,毛澤東以「老朋友」稱呼蔣介石,強調了了解老蔣是個孝子的事實,並表達了對奉化之墓和溪口之花的問候。

毛澤東在信中明確告知蔣介石,一旦兩岸統一,台灣可由蔣介石管理,居民可以按照他們的意願生活,中央政府將提供財政支持用於台灣的經濟建設。

對於疑心重的蔣介石而言,為了核實毛澤東信中的真實性,他特地派遣宋宜山前往大陸進行實地了解。

宋宜山以探親為名前往大陸,得到了周恩來的接見,並與李維漢進行了多次深入的會談。

在會談中,李維漢明確闡述了中國共產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立場,只要美國軍隊撤離台灣海峽,不幹涉中國內政,對雙方的問題可以進行開放性談判。

宋宜山此次回到大陸後,徹底改變了他對共產黨的看法,將與共產黨會談的內容以及在大陸見聞的一切整理成一份報告,交給了蔣介石。報告生動描繪了在共產黨領導下大陸發生的巨變,贊美之辭不勝列舉。

眾所周知,蔣介石是個極為謹慎的人,看到宋宜山的報告後,他斷定這是中國共產黨收買了宋宜山,因此對他進行了嚴厲斥責,並說:「不必回台灣來見我。」

盡管蔣介石一直未表態參與談判,但中國共產黨透過各種途徑不斷呼籲蔣介石當局,希望盡早進行兩岸間的對話。

1955年,在萬隆會議上,周恩來總理透過緬甸總理吳努向蔣介石傳達了我們和平解放台灣的誠意。

周恩來再次強調:「在統一的前提下,我們願意與蔣介石進行一切開放性的談判。」

1956年7月,新加坡【南洋商報】的記者曹聚仁赴北京采訪,意外地成為協調兩岸關系的關鍵人物。曹聚仁是浙江蘭溪人,曾是國民黨派遣的戰地記者,與蔣介石半是老鄉,與蔣經國有密切關系。多年來,曹聚仁為祖國統一奔走呼號,透過自身努力極力促進國共兩黨的談判。

曹聚仁對祖國充滿赤誠,身為記者堅持中立立場,與蔣家關系密切,因此被中國共產黨選為國共溝通的中間人。

周恩來在頤和園宴請曹聚仁,邀請邵力子、張治中、陳毅等人陪同。在宴會上,大家討論台灣問題,曹聚仁直截了當地問:「你們許下的和平解放政策到底有多少是真實的。」

周恩來誠摯回答:「承諾的都是真實的,國共以前曾同仇敵愾,合作過兩次,為什麽不能有第三次呢?」

周恩來繼續說:「台灣問題是中國內部問題,我們之間可以商量著解決,統一決非投降,而是雙方的合作。只要政權統一,一切都可以商談。」

這時,曹聚仁的恩師邵力子接過話:「你是記者,有特殊便利,與蔣家父子都有交情,希望你在這方面多做工作。」

曹聚仁感受到中國共產黨在和平解決台灣問題上的真誠態度。在這次宴會後,他將中國共產黨和平解放台灣的主張和決心寫成文章,在多家報紙上發表,引起了國內外的轟動。

1956年7月,新加坡【南洋商報】的記者曹聚仁存取北京,未料成為協調兩岸關系的關鍵人物。

曹聚仁,浙江蘭溪人,曾是國民黨派遣的戰地記者,與蔣介石半是老鄉,與蔣經國關系密切。多年來,曹聚仁為祖國統一奔走呼號,透過自身努力促進國共兩黨談判。

回到香港後,曹聚仁將在北京與周恩來的談話詳細內容告知蔣經國,後者再向蔣介石匯報。

不到一個月,曹聚仁再次赴北京,這次得到了毛澤東的接見。

當時,印尼總統訪華,中央領導在人民大會堂舉行歡迎儀式,唯獨毛澤東缺席。毛澤東與曹聚仁在中南海進行會談,專門推掉國際活動,令曹聚仁備感感動。

在談話中,毛澤東表示,只要國民黨同意談判,不派特務來,我方也不派特務去。曹聚仁直截問道:「若兩岸統一,中央如何安排蔣介石及國民黨高層?」

毛澤東回答:「蔣介石可以到中央來,台灣繼續由他管理,蔣經國也可以到中央來,陳誠如果來,他的位置絕對不會低於傅作義。」

曹聚仁感受到了中國共產黨在和平解決台灣問題上的真誠態度。宴會後,他將中國共產黨和平解放台灣的倡導寫成文章,在多家報紙上發表,引起國內外震動。

另一位為祖國統一奔波終身,生命最後努力促成和平談判的是著名民主愛國人士章士釗。

章士釗與毛澤東有不解之緣,曾是毛澤東的救命恩人。1945年,蔣介石邀請毛澤東赴重慶談判,章士釗提醒毛澤東「走」,成為共產黨真正的朋友。

章士釗與國共雙方高官交情深厚,為國共和談牽線搭橋。1973年5月,92歲高齡的章士釗乘坐專機抵達香港,為台灣問題再次奔波。

章士釗為祖國的統一盡最後一份力量,然而,盡管與蔣介石的人聯系上,卻因病倒而未能溝通。黨中央派醫療團隊赴香港時,章士釗已帶著未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遺憾辭世。

1975年,年邁的蔣介石懷念故土,雄心已磨滅,國民黨在台陷入內外困境。與此同時,中國在國際社會上的地位逐漸崛起,毛澤東在尼克遜訪華時稱蔣介石為「老朋友」。

共產黨毫無前嫌之態,使蔣介石再次產生與大陸溝通的念頭。他找到陳立夫,希望透過香港的秘密渠道向共產黨傳遞資訊:希望毛主席能存取台灣。

然而,毛澤東身體欠佳,周恩來病情不樂觀,毛澤東只得說:「讓小平同誌代我去吧!」這簡單的一句話令人感慨,一代偉人,也已接近人生盡頭。

遺憾的是,國共兩黨未能會面,蔣介石於當年4月5日逝世,溝通再次中斷。

隨著毛澤東、周恩來兩位偉人的辭世,實作祖國統一的責任落在鄧小平肩上。

鄧小平全力以赴,1979年金門炮戰正式停止後指出,八十年代的三大任務之一就是完成祖國統一大業。

鄧小平與蔣經國曾在莫斯科同窗,他透過他人向小蔣傳達:「我們都是70多歲的人,如果我們這一代解決了這個問題,歷史必定會記住我們。任何想法我們都可以商討。」

1984年,鄧小平首次提出「一國兩制」的治國方針,雖未完成統一大業,但為祖國指明了一條道路。

進入八十年代,海峽兩岸的溝通邁入新階段,和平統一的趨勢下,蔣經國對台灣人民實施了開明政策,海峽兩岸實作了「三通」。

海峽兩岸人民本是一脈相承,在被人為隔離40多年後,終於迎來曙光。

祖國統一大業尚未完成,我們將繼續為之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