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必讀!曾國藩三大戒律,讓你走向成功之路!

2024-05-17歷史

曾國藩,晚清重臣,其智慧與成就並非天賦異稟,反而因其諸多缺點,卻在歷史上贏得了「千古第一完人」的美譽,這一轉變尤為引人深思。

六試秀才而不中,至組建湘軍,搖身變為國家復興的關鍵人物;從青年時期的滿身缺陷,到而立之年後功績顯赫。

曾國藩的人生軌跡,無不在向世人證明:透過學習,人可自我完善,潛力無限。

探究曾國藩的成功之道,核心在於一個「戒」字——自律與反省的力量。

人生旅途,懂得取舍,明確界限,方能知止而後有得。

深入理解曾國藩的三大戒律,無疑將為我們的人生帶來深遠的正面影響。

久利之事勿為,眾爭之地勿往

在【孫子兵法】的智慧中,有雲:「庸者專註於事,智者則布局全域。」

這意味著,短視之人僅追逐眼前之利,步步為營;而真正的智者,則是以戰略眼光,綢繆未來,備有萬全之策。

人生旅途,恰似棋局博弈,僅僅追求直線勝利,往往落入圈套,自食其果。

那些外表光鮮,吸引無數追捧之物,實則如鏡花水月,觸之即散,握之則燙。

回溯至春秋戰國亂世,南韓實力不容小覷,其上黨之地更乃群雄覬覦之寶。

時至戰國末年,秦國日益強盛,蠶食列國,上黨自然成為其統一六國藍圖中的關鍵一環。

南韓自知難以抵擋秦國鐵蹄,巧施妙計,將上黨作為「禮物」,轉手趙國,意圖轉嫁危機。

趙國未深思熟慮,欣然接納上黨降服之機,沈醉於突如其來的收獲。

然而,秦之鋒芒,已悄無聲息地轉向趙國。

長平之戰,遂成趙國噩夢,一役慘敗,國力大損,再也無力回天,終被歷史的洪流所淹沒。

「不期而獲,往往暗藏玄機」,趙國並非不明此理,只因一時貪欲與膨脹的野心,蓋過了理智的判斷,招致滅頂之災。

曾國藩有言:「天道忌巧,忌盈,忌貳。」

這警醒我們,取巧急功近利,無異於引火燒身,自蹈險境。

梁啟超視曾國藩為「笨人」,而這位「笨人」的質樸之道,卻屢建奇功。

在科舉路上,曾國藩堅持日常規劃,步步為營;

領兵作戰,則築堅寨,打穩仗,穩步取勝。

他不戀短暫繁華,知足常樂;

不涉眾爭之境,腳踏實地前行。

正是深刻理解並踐行這些道理,曾國藩方能在波譎雲詭的政壇上遊刃有余。

真正的智者,擅長洞察事物本質,明白成功非僥幸一蹴而就,而是源自持之以恒的務實精神。

他們深知,在變幻莫測的世界裏,

穩健勝過機巧,堅持才是通往勝利的長橋

利可共而不可獨,謀可寡而不可眾

【史記】中有這樣一句名言:「天下攘攘皆為利來,天下熙熙皆為利往。」

這句話道出了人們追求利益的本性,這是難以避免的現象。

在利益聚集的地方,往往人群擁擠;而人群擁擠的地方,又常常伴隨著喧鬧。

正如古訓所說:「利不可獨享,謀不可告眾。」

在人際交往中,利益和心眼是不可或缺的元素。要想獨善其身,我們需要具備推己及人的共利思維,同時也要有獨立思考的自我堅守。

楚漢之爭時期,劉邦任命韓信為大將軍,兩人經常一起研究兵法、討論戰事。

韓信性格狂傲,經常在軍事上壓制劉邦,甚至宣稱劉邦擁有十萬將士也不如他韓信一人。

當韓信順利平定齊國後,他寫信給劉邦,要求封他為「假齊王」。

當時,劉邦正被項羽圍困,處境艱難,韓信不但沒有派兵救援,反而趁機索要封賞。

眾人都認為韓信是在要挾劉邦,劉邦看到信件後也勃然大怒。

然而,冷靜下來的劉邦忍住了這口氣,他沒有聽從周圍人的紛紛議論,而是回信告訴韓信,將封他為真正的齊王。

這一舉動既體現了與韓信共享利益的智慧,也展現了劉邦放眼大局、獨立思考的能力。

正是這種智慧,使得劉邦深得人心,最終奪得了天下。

【戰國策】有雲:「論至德者,不拘於世俗之見;成大業者,不盲從於眾議。」

這意味著,品德高尚者不拘泥於通俗之流,成就非凡事業者不輕信多數人的意見,他們擁有獨立的判斷與遠見。

在這個世界上,小聰明隨處可見,而大智慧則如同稀世之寶,難能可貴。

小聰明或許能應對一時之事,大智慧卻能引領人穿越人生的風浪。

深諳為人處世之道者,往往踐行兩原則:

一是「以他心為己心」,換位思考,體恤他人;

二是「守我心如明鏡」,堅持自我,不忘初心。這不僅是對他人的尊重,也是對自我價值的堅守。

在處理事務時,展現智慧的方式在於分享利益,獨自深思熟慮。

成功之後,更需保持清醒,明白個體的力量源於團隊的共贏,而創新與決策則需獨立而深刻的思考。

因此,「利共享,謀自求」不僅是行事的策略,更是對成功後的一種深刻自省與領悟。

勿以小惡棄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人的情感復雜多樣,能在喜愛中察覺對方不足,在厭惡裏發現別人閃光點,實屬難能可貴。

畢竟,完美無缺之人並不存在,情感波動亦屬人之常態。

具備宏大視野的人,不會僅憑個人喜好全然否定他人,也不會因小恩怨忘卻大恩。

年少得誌的左宗棠,15歲即高中,誌得意滿。

而曾國藩,以「愚鈍」著稱,卻在功名上超越左宗棠。

盡管曾國藩對左宗棠有提攜之恩,左宗棠仍對此不甚在意,甚至多次指責曾國藩,對其平定太平天國的功績心懷不滿,言語間多有不敬。

面對此景,曾國藩並未介懷,反而叮囑家人與下屬勿與左宗棠計較。

在左宗棠收復新疆的戰役中,曾國藩不僅及時提供物資援助,還派遣精兵強將相助。

對於左宗棠的成就,曾國藩非但不嫉妒,反贊其為「當世第一人」。

曾國藩的寬廣胸襟,最終使左宗棠深感慚愧。

曾國藩逝世之際,左宗棠親至靈前,獻上挽聯,頌揚曾國藩「識人之智,為國之忠」。

正如韓非子所言:「按名實判斷是非,透過驗證審查言論。」

真正的智者,不僅才華出眾,更具備辨別是非的智慧。

人生旅途,沖動行事難以解決根本問題,唯有理智思考,方能穩步前行。

欣賞他人優點,銘記他人善舉,這是人際交往的修養,更是人生旅程的修行。

忘卻煩惱,為美好騰出空間,生活自會變得更加輕盈愉悅。

曾國藩有言:「仕途短暫,為人長久。」

生命宛如一場深度修行,我們皆在紅塵中歷練成長。

既視為修行之旅,當銘記行事之界限,亦明了不可為之處。

嚴於律己,恪守人生準則,確保心中有戒,行為有度,方能在這紛繁世界,展現出超然的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