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蔣孝勇想把「兩蔣」移靈大陸,不成後大怒說了兩句話,讓世人唏噓

2023-12-12歷史

蔣孝勇想移靈大陸未果,憤怒說兩句話,令人感慨。

在浙江省奉化區溪口鎮,有一座蔣介石的故居。這裏依山傍水,風景如畫,每逢周末,這裏總是遊人如織,熱鬧非凡。

1996年的一天,這裏迎來了一位意想不到的客人。他就是真正的蔣家後人,蔣介石的嫡親孫子蔣孝勇。更有趣的是,作為蔣家的正宗後裔,他參觀祖宅,還自掏腰包花了三十元買門票。

參觀完畢,望著讓祖父蔣介石和父親蔣經國魂牽夢繞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蔣孝勇心中充滿了感慨,並在心裏默默立誓,一定要讓父親和祖父的願望得以實作,讓他們落葉歸根。

他返回台灣後,為實作此事積極奔走,數次召開新聞釋出會推動。然而,始終沒有取得進展,他在憤怒之下公開大怒,說了兩句話:「回到家鄉,是我蔣家子弟一生都不敢忘卻的大事,這件事一日不解決,我們蔣家一日不會放棄。」「先輩已經離世,未來的路只能靠我們自己走。」這段話讓人感慨萬分。

「根深蒂固,心向故裏」1949年,國民黨反動派在三年內戰中敗下陣來,蔣介石「攜老扶幼」,匆忙逃竄台灣。

退守據點之後,直到1975年因病去世,整整二十六年時間,他都在遙望故土中度過。反攻無望,他只能獨坐倚欄桿,在滿腹愁緒中懷念他的故鄉了。

眾所周知,老蔣有寫日記的習慣,即便是抗日戰爭國家危亡時,他也「筆耕不輟」。堅守台灣時,他也沒忘了自己這個「老本行」,多次在日記中抒發思鄉之情。

在1955年10月的一篇日記裏,他站在高處,遠眺四野,心中充滿了深深的感慨。他默默背誦著「氣壯山河千丈勢,何如雪竇澤高深」的詩句,不禁想起了自己的故鄉。

當然,除了這種文縐縐的表達方式之外,他晚年身體狀況每況愈下,深感自己的生命即將走到盡頭。在1972年5月16日的日記中,他寫道:「最近,我常常為過去在鄉間與親友之間的疏離感到愧疚和不安。」在他的心中,九百六十萬平方公裏的美麗土地中,最讓他牽掛的,無疑就是他的故鄉——奉化。

他熱愛故土,為了表達對家鄉的思念,他將居所的建築和園林命名為溪口,或者為建築取一個寓意思鄉的名字,以此來寄托自己的情感。

例如,在1971年的一次散步中,他看到一座亭台,心中充滿了惆悵,他對隨行人員說:「雖然這裏很高,但是我卻看不到我的故鄉溪口,那就將這座亭子命名為慈雲亭吧。」

1975年清明節,蔣介石在淒風苦雨中離世,按照他的遺願,他被安葬在「慈湖」,也就是「慈口」的「慈」。他希望自己的遺體能在慈園的一角靜靜等待回歸大陸的那一天,然後入土為安。

蔣經國為了完成父親的遺願也做出了努力,他在晚年放棄了反攻大陸的想法,開始積極順應民意,進一步開放與大陸的交流。

蔣經國的回歸事業因突然離世而被迫中斷。相比於他的父親蔣介石,他對故鄉的思念更為深切。他曾在溪口老家度過漫長的童年,並且他的生母毛福梅也長眠於此。

這種對故鄉的思念和對母親的懷念常常縈繞在他心頭。為了表達他對回歸故鄉的遺誌,他效仿其父,暫時安葬於此,等待有一天能夠回到故鄉。

深受蔣氏父子器重的蔣孝勇,常伴左右,深受影響,也萌生了回鄉的念頭。他深知落葉歸根是父親和祖父至死都無法釋懷的執念。

此次重回大陸故地重遊,看到故鄉翻天覆地的變化,蔣孝勇已漸漸明白長輩的心情。這也是他參觀完蔣家大宅後,急忙回到台灣,籌劃將他們遷回大陸的主要原因。

盡管政敵多方阻撓,但他並未料想到事情的復雜性。自1979年【告台灣同胞書】發表以來,兩岸關系歷經二十年,不僅成功破冰,更在1992年達成了具有裏程碑意義的「九二共識」。

此時,兩岸關系正處於蜜月期。然而,為什麽蔣介石想要回到台灣會遇到如此大的阻力呢?原因在於「兩蔣」在台灣的政治地位極高。

在台灣地區,蔣介石是一個備受關註的人物,他的遷移引起了廣泛的關註。因此,蔣孝勇這次回到台灣召開釋出會,就像在台灣政壇扔下了一顆炸彈,引發了軒然大波。

首先出來反對的,是我們熟悉的著名人物,臭名昭著的台獨頭子、親日分子李登輝。台灣政壇,每天都有新的變化。

與過去不同,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李登輝還是有一定影響力的。

李登輝堅決反對國民黨及其在中國的影響,他采取了大規模的行動來清除與蔣家有關的一切痕跡和政治影響。他迅速背叛了曾提拔他的蔣經國,並迫不及待地釋出了命令,要求全台灣所有蔣介石的雕像和畫像都要被移除。

李登輝透過拉幫結派和不道德的手段獲得總統職位,他怒氣沖沖地執行這個命令。

他的親日舔美行為一直被大陸人民所唾棄,而他的極端行為更是加劇了台灣動蕩不安的局勢,讓本已不太平的時局雪上加霜,影響到了百姓的正常生活。

這引發了台灣人民的強烈不滿,李登輝也因此成為了海峽兩岸備受唾棄的人物。然而,他仍然堅持「反蔣」,不僅想要惡心蔣家後人,還隱藏著一個惡毒的政治企圖,那就是徹底摧毀蔣家人的政治前景。

盡管蔣介石父子已經先後去世,但蔣家在台灣的影響力並沒有完全消失。雖然蔣家已經統治台灣幾十年,但是其根基仍然非常深厚。

因此,李登輝在上任後,立即采取行動,旨在徹底清除蔣家的影響力,讓他們在台灣政治中無法立足。

令人諷刺的是,這種「清除異己」的卑鄙手段,原本是蔣家的專有策略。別忘了在全民族抗戰的緊急關頭,國民黨還在勾心鬥角,排擠異己。

現在,幾十年過去了,李登輝又在蔣家後人的身上重演了這一幕。蔣介石和蔣經國種下的苦果,現在卻落在了他們的墳頭上。

這種操作讓政治上十分薄弱的蔣孝勇難以招架。

蔣孝勇因遷墳事情焦頭爛額,卻不幸查出癌癥,他抱著最後的希望,希望在死前為祖父和父親盡力。他病入膏肓,但仍然堅持召開最後一次釋出會,懇求嘉賓幫助家人完成遺願。

盡管他聲淚俱下,演講感人,但結局仍無法改變。

蔣家已失去統治地位,各方勢力難以掌控,這樣的呼籲或許能夠打動海峽兩岸的普通民眾,但對於台灣政治家卻無法產生任何影響。

蔣孝勇的「遺囑」演講效果甚微。不久之後,他因無法回到大陸而感到痛苦和失望,像他的父親和祖父一樣,帶著遺憾在台灣去世。

實際上,中國共產黨一直對將蔣家父子的遺體帶回大陸安葬持開放態度,並願意與台灣當局合作完成此事。

蔣介石和蔣經國在臨終前都表達了希望台灣回歸的意願,尤其是蔣介石。1975年,他派陳立夫為代表秘密赴大陸與中國共產黨談判,商討回歸事宜。

遺憾的是,蔣介石醒悟得太晚,事情未能按照原計劃進行。令人諷刺的是,蔣介石的去世實際上阻礙了台灣回歸中國的行程。

這件事再次印證了政治的復雜和難以預測。

蔣孝勇的離世,讓為蔣介石父子奔走呼號的人們少了一個重要人物,他們遺體回歸大陸的希望似乎更加遙遠。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新中國正在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途,我堅信,在黨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兩岸必將實作統一,台灣必將回歸祖國的懷抱。

到那時,蔣氏父子也能夠安詳地回到他們的故土,完成他們的心願。讓我們一起期待這個「遊子歸家」的時刻的到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