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天籟(湖北出土的早期樂器)

2024-06-07歷史

戛擊鳴球

夔曰:"夏擊鳴球,搏拊琴瑟以詠"。

夔曰:"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

--【尚書.虞書.益稷】

大約到距今一萬年前,自然環境變得更加適宜人類生存。人們創造性地利用資源,發明了聲音工具。8000年至4000年前,黃河、長江流域出現了多種原始發聲器。從木材利用到石器磨制、骨器加工、陶器燒制和青銅冶鑄等技術的運用,推動了原始樂器的創制。湖北出土的新石器時代樂器主要分布在大溪、屈家嶺、石家河等文化遺址。

搖響器

搖響器,搖奏體鳴樂器。一般為陶質,體小便於手握,以球形或半球形者居多,內含陶丸或石粒,透過搖奏發聲。顯然是受到枯葉、幹果及其籽粒隨風搖響的啟示,是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常見的發聲器具。表面常見模擬繩索穿綴的刻劃裝飾,與同時期的陶網墜、陶紡輪等相仿。多見於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部份地區。

庸,又名饒、鏞、執鐘、植鐘等,擊奏體鳴樂器。銅質。合瓦形,中空,無舌,口朝上植(或執)柄以撞木或鐘錘擊奏。庸出現於商代後期,北方體小,可成組使用,南方體大。分別擊奏庸體正、側鼓部,可各得一音,常見兩音略呈大二度音程,此時的"一鐘雙音"為合瓦形鈴屬樂器的自然現象,即"原生雙音"。庸為甬鐘的前身。

奏鼓簡簡

猗與那與!置我靴鼓。奏鼓簡簡,行我烈祖。

--【詩經·商頌.那】

從新石器時代到商代,樂器制造技術達到較高水準。在生產、生活和儀式中,樂器成為人們溝通天地和宣誓意誌的工具,具有崇高的社會地位。特別是制陶模範技術的成熟,令青銅器愈發精美,青銅樂器成為儀式活動的中心。湖北出土的商代青銅樂器,多出自鄂南山川,與當年舉行儀式活動有關。

鐘鼓锽锽

鐘鼓鋰鋰,磬管將將,降福穰穰。

--【詩經.周頌.執競】

商周之際,庸與甬鐘並存。西周時期鈴屬樂器得到顯著發展,甬鐘的布局和數量成為禮樂制度的重要內容。春秋時期由於對按弦取音原理的掌握,樂器音列更加完善,音樂效能普遍提升,還湧現出許多制作精良的新樂器。隨著生產力獲得解放,民智逐步開化,技術日益精湛,社會長足進步。至戰國早期,禮樂藝術極盛,歌舞藝術繁榮。

甬鐘,擊奏體鳴樂器。銅質。商周之際,由庸演化而來,口朝下,設斡旋用於懸掛,以撞木或鐘錘擊奏。早期甬鐘未見調音痕跡,但正、側鼓部音高呈現較精確的三度音程,這種雙音現象即"鑄生雙音",為鑄造工藝最佳化後的結果。西周中晚期,甬鐘內壁普遍已有不同程度的磨礪,表明鑄調技術出現。樂律方面,西周早期,多件成組的編甬鐘,已顯示出"羽﹣宮﹣角﹣徵"的四聲觀念。戰國早期,宏大的曾侯乙編鐘,其中甬鐘共45件,二面5組擺放,十二音齊備。

早期編鐘音列的發展

鈕鐘,擊奏體鳴樂器。銅質。合瓦形,口朝下,舞部設鈕用於懸掛,以撞木或鐘錘擊奏。鈕鐘出現於西周晚期,相對雨鐘而言,使用靈活,音色明亮。兩周之際的郭家廟編鈕鐘,鐘口挫磨痕跡明顯,乃調技術所致。其鐘聲和諧,音高準確,為"鑄調雙音"的典型特質。郭家廟編鈕鐘的音列已顯示出"微﹣羽﹣宮﹣商﹣角"五正聲的觀念。

琴,彈撥弦鳴樂器。木質髹漆。面板首端設嶽山,中間無柱,琴上張弦若幹,琴下設雁足以固弦。考古發現,早期的琴體,音箱占比過半,底板分離,習稱"半箱琴"。棗陽郭家廟86號墓出土的旁晨琴,屬春秋早期,距今2700年左右。

金石之樂

金石之樂,是以青銅樂器與石制樂器為主的樂器組合,是禮樂制度的象征。目前所知最早的金石之樂組合出自河南殷墟婦好墓,包含青銅編庸、石制編磬等。戰國早期的曾侯乙墓樂器組合,呈現了禮樂時代的盛景,預示著歌舞時代的到來。

禮雲禮雲,玉帛雲乎哉?樂雲樂雲,鐘鼓雲乎哉?

--【論語.陽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