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東北炮兵是如何建立起來的?

2024-07-19歷史

電視劇【大決戰】中有一條支線劇情,講的是朱瑞將軍建立東北炮兵的故事。

朱瑞在劇中的出場,是在一條河邊,他正帶領著大家「撿破爛」(殘炮零件)。

這是一個非常戲劇化的劇情。如果和後來在東北戰場上大顯神威的炮兵來做比較,這個開場顯得有點「不真實」。

但它又的的確確是真實發生過的,東北炮兵就是靠「撿破爛」起的家。

只不過,大炮並不是撿回零件來一裝就成了,「從無到有」向來不會是一蹴而就,中間的過程才是「看點」所在。

解讀東北炮兵,先得從朱瑞說起。某種意義上,他是東北炮兵的「起點」。

01

炮校校長

看過電視劇【大決戰】的朋友,都會對朱瑞在遼沈戰役剛開始時的犧牲扼腕嘆息。

他是我軍在解放戰爭中犧牲的最高將領。

這個「最高將領」該如何理解,我們可以往前和往後看。

先往後看,朱瑞建立東北炮兵時有兩個副手,邱創成和匡裕民,二人後來都成為了開國中將。

再往前看,紅軍長征在會理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的時候,中央給紅一、三軍團的電報如下:

林、聶、彭、楊:

A、黨中央決於今十二日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望彭、楊、少奇三人及林、聶趕於今午十四時到鐵場。

B、彭、楊不在時,由葉、袁代理指揮。

C、林、聶不在時,由左、朱代理。

「林、聶、彭、楊」不用介紹了。三軍團代理指揮的是葉劍英和袁國平,一軍團是左權和朱瑞。

朱瑞時任中央紅軍紅一軍團政治部主任。

這份代理名單中,除葉劍英外,其他三位都在解放前犧牲了。

袁國平犧牲於皖南事變,時任新四軍政治部主任,左權是抗戰時犧牲的八路軍最高將領。

1936年12月,紅二方面軍幹部合影,前右一為賀龍

朱瑞(前右二)時任紅二方面軍政治部主任

1945年6月,抗戰結束前夕,中央準備任命朱瑞為八路軍副總參謀長。這個級別,和犧牲前的左權相同。

獲知任命訊息後,朱瑞主動找了毛主席,提出他想參與炮兵方面的建設工作。

主席對此非常贊賞,不僅因為朱瑞不計個人名利的風格,還因為他是難得的炮兵專業人才。就這樣,主席任命朱瑞出任了延安炮兵學校代理校長。

朱瑞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就作為左派青年代表,被選送至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

1927年,朱瑞畢業,當時正值蔣介石叛變革命,於是,組織上研究後決定讓他暫緩回國,進入了克拉辛炮兵學校繼續學習,後於1930年畢業回國。

我們大致可以猜測出,朱瑞在1945年後做出這個選擇的原因:在年輕的黨前途未蔔之際,他在異國他鄉,鉆研著一門不知道什麽時候能學以致用的技術,15年後當機會來臨,他毫不猶豫地抓住了它。

朱瑞剛當上炮校校長後,一個「天大的」機會就真的來了。

中央釋出命令:進軍東北!

02

「申包胥哭秦庭」

十萬大軍闖關東前,得到的資訊是:東北遍地都是日偽軍留下的武器。於是,很多部隊趕赴東北時都沒有帶武器。

炮校當時有千余名學員,留在延安的只有77人,其他都跟隨朱瑞去了東北,準備到那裏去「接收」大炮。

當時聽說的訊息,日軍留在東北的大炮有6000多門,還有許多坦克。

朱瑞和東北局的同誌先行一步,坐飛機然後換汽車,於10月中旬抵達了沈陽。

蘇軍的總司令態度很客氣,但和朱瑞說,因為與國民政府有協定,所以不能公開支持炮校,但朱瑞可以聯系蘇軍的後勤部門。

朱瑞當時信以為真,就幫著東北局忙別的工作去了。

11月下旬,炮校的大部隊到達沈陽,朱瑞帶著大家去找蘇軍,這才發現,大部份大炮都已被蘇軍運回國了。「天大的機會」變成了「天大的玩笑」。

大家急忙分頭尋找,終於找到了幾個還存有大炮和坦克的倉庫,但被蘇軍的崗哨拒之門外。

朱瑞與蘇方幾經交涉,甚至苦苦哀求,按他自己的說法,就好比「申包胥哭秦庭」。

申包胥在秦庭哭了七天,終於說服秦國出兵救楚抗吳,但朱瑞的努力,最終沒有任何效果。

恰在此時,東北局被蘇軍「請」出了沈陽,情況一片混亂,炮校的事就更沒人管了。

有一種人,越到絕望處,就越能激發鬥誌,朱瑞就是這樣。

「萬事不求人,一切靠自己!」蘇軍不給,就自己「抓」。

朱瑞定下了一個「分散人員,征集資材,建立家業」的方針。

這個方針集中體現在一個「抓」字上:能買就買,能撿就撿,實在不行就搶…

執行這樣的方針其實是很不容易的,因為它有可能「犯錯誤」。

後來,朱瑞在1947年3月給中央軍委的報告中,是這樣解釋這個方針的:

在抓取資材、器材中,由於我們人多辦法多,腳長手長,態度蠻橫,甚至有不少「違法政策,脫離群眾,妨害團結」之處,這是我們應深自檢討的。當時有些人對我們的責難是有理的。但東北大亂,不能不亂,循規蹈矩,因噎廢食,縮手縮腳,辦不得大事。

東北炮兵就是這樣「抓」來的,先「撿」,再「買」,時不時的還得「搶」。

03

「撿」

炮校撤出沈陽的路上,就「撿」到了兩輛坦克。

當時,東北局負責保衛工作的大隊長名為高克,曾經當過汽車司機,於是,對日軍留下的坦克動起了腦筋。撤離沈陽前,高克和朱瑞的思路一樣,趁亂搶出了兩輛坦克。

但沒想到,兩輛破坦克開到半路就趴窩了。當時大家都忙著「搬家」,沒人顧得上高克。被高克押著的幾個日本俘虜一看這情況,也不修坦克了,還生出了逃跑的念頭。

這事恰巧被朱瑞得知,於是馬上調了一個警衛排前去接應,解了高克的燃眉之急。

就這樣,朱瑞接收了兩輛坦克,還把高克留下擔任了戰車大隊的副大隊長。

高克為解放軍繳獲了第一輛坦克,留名軍史。但如果沒有朱瑞「自己抓」的方針,難說會不會失之交臂。

這輛坦克後被命名為「功臣號」

朱瑞就這樣帶著炮校一路撤,一路「撿」。到撫順的時候,直接「撿」到了27門完整的高射炮和各種火炮。大家的精神都為之一振。

東北炮校正式「開張」,是在通化。那裏是東北民主聯軍在南滿的後方基地,除了炮校,許多軍工生產基地也設在通化。

但沒過多久,1946年3月,國民黨大舉進犯南滿。朱瑞開始了第二次搬家,目的地是北滿的牡丹江。

朱瑞到了北滿後發現,這裏真的「遍地」都是被日軍遺棄的武器和裝備。

當時的情況依舊比較混亂,並沒有一個統一處置這些武器裝備的管理辦法。有些被路過的作戰部隊拉走了,有些被老百姓拆毀,拿走了值錢的部份。

朱瑞見狀,馬上把幹部份散派了出去,頂著冬日之寒,冒著匪患之險,開始在北滿大地上四處「撿」大炮。

電視劇【大決戰】中出現的「河裏撈大炮」劇情,是真實發生的。

據匡裕民將軍回憶,當時有老鄉來報告,日軍撤退的時候把幾門大炮推進了鏡泊湖。朱瑞聞訊後親內建了一個連,從湖裏拉上來三門大炮。

而且,當時還在附近找到了一個日軍的秘密倉庫,「撿」到了15萬發炮彈…

這…已經不能用「撿」來形容了…

04

「買」

「撿破爛」,是東北炮兵建立過程中最「傳奇」的一部份,但它肯定不是全部,否則就成「傳說」了。

所以大炮的另一個主要來源,靠的是「買」。

初到東北時,朱瑞從延安炮校帶來的全部經費,是297兩黃金。後來,東北局負責財經工作的陳雲,又撥給了炮校6000萬東北幣,約合3300兩黃金。

這在當時是一筆巨款。如果您看過杜衡記的【淮海戰役,除了小推車還有大炮彈】,應該有印象,當時中共從蘇軍手裏「收購」大連的日偽工廠,全部加起來是1.5億東北幣。

朱瑞因此深受鼓舞,總結了一句:一席話,六千萬;六個字,金不換。

「六千萬」就是這筆巨款,「六個字」是陳雲在和他談話時,分享的學習毛主席著作的心得:分析、反復、比較。

那麽,朱瑞去哪裏買裝備呢?

1962年,劉亞樓上將回憶往事時曾這樣說:

北韓同誌不錯,賣給我們一些武器。當時我曾兩次去北韓談判,朱瑞同誌曾同我去過一次。

朱瑞其實也去過北韓兩次。

第一次是在1946年12月,買裝備的物件是蘇軍。這次朱瑞不用「哭秦庭」了,根據北韓同誌提供的線索,朱瑞在平壤聯系到了蘇軍遠東方面軍的將領,透過以物易物的方式,換到了一批火炮和彈藥。

第二次在1947年6月,還是和蘇軍買,而且比第一次更順利。一是因為當時中共已在東北扭轉戰局,蘇軍的態度不一樣了;二是蘇軍中有朱瑞在克拉辛炮校的老同學。

這次「采購」的規模很大,光運輸就花了兩個月的時間,發了數十列火車。

除了這些「大生意」,朱瑞也做「小生意」。

如前所述,當時有大量的遺棄武器散落在民間。有一次朱瑞得知,某地區的老百姓願意用武器換食用油和燒酒,於是就命令後勤部門專門開設了油坊和酒坊,「自產自銷」,從老百姓那裏換來了不少武器裝備。

除了「買」,朱瑞另一筆重要的「投資」就是辦修理廠。

當時我軍還沒有能力自己造炮,但修理廠是必須的,否則「撿」回來的就真成「破爛」了。

這又是一件「從無到有」的事。剛開始的時候只有一個小作坊,一個月能修兩三門炮。到了1946年底,變成了擁有600名工人的修炮廠。再到1947年9月,又成立了炮工處,下設4個工廠。

05

「搶」

在電視劇【大決戰】中,朱瑞「河裏撈炮」後面的劇情,是韓先楚的南滿四縱把朱瑞和炮校同誌們給綁了。

從劇中朱、韓二人的對話來看,那是因為四縱官兵把炮校同誌當成了土匪。

而在之後的劇情裏,這件事匯報到中央時,用了一個「搶」字。

那麽,真的會發生「搶炮」這種事嗎?從前面朱瑞給中央的報告中,提到的「違法政策,脫離群眾,妨害團結」這句話來看,這樣的事是發生過的。

這其實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東北炮兵建立之初的艱難。

後來,在炮兵司令部的總結報告中,有這樣一段話:

我們不是政府機關,也不是軍事機關而是作戰部隊,並沒有由我們管轄的地區。故各地散有的各種機器和炮工材料雖多,可是我們沒有權力隨便搜集或取用。

這就是為什麽,「撿」變成了「搶」。

06

初露鋒芒

截止到1947年2月,東北炮校擁有的各種火炮數量達到了700多門,以及65輛坦克和牽引車。

朱瑞用這些裝備,在東北組建了100個炮兵連,其中73個在北滿,27個在南滿。

而最為朱瑞所重視的,是四個直屬於炮校的基幹炮團。

1947年2月至3月,林彪率部第二次越過松花江南下作戰。於是,二下江南成為了東北炮兵的「首秀」。

其實,一下江南的時候,炮校已經參與了,但規模並不大,朱瑞當時人在北韓。

二下江南的城子街之戰,朱瑞親率基幹炮團的80門火炮參加了戰鬥。這一仗我方的炮火之猛烈,國民黨軍毫無心理準備,一下子就被打蒙了。

但接下來的德惠之戰,問題就暴露出來了。

首先是80門火炮被平均分配到了四個方向同時攻城,沒有集中力量打「一點」。

其次是沒有完成步炮協同。從某種角度來講,解放軍戰士和國民黨軍一樣,都對我方「突然」出現的大炮缺乏心理準備。當時步兵普遍的心態就是等待,等著大炮把敵人消滅光了再上。

所以三下江南之後,朱瑞開始抓炮兵的戰術問題了,其中最重要的兩條原則,就是「集中火力」和「步炮協同」。

德惠之戰,雖然暴露了很多問題。但我們也可以看到,東北炮兵,已經從「撿破爛起家」的階段,進入到了提升「軟實力」的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