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十萬誌願軍被圍困,彭德懷焦急萬分,毛主席一封電報成功扭轉戰局

2024-02-06歷史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選右上方的「 關註 」。感謝您的支持和鼓勵,希望能給您帶來舒適的閱讀體驗。

「放棄救援!這是毛主席深思熟慮的決定!」

1951年5月下旬的中南海,會議室內的氣氛異常凝重,因為千裏之外的 北韓戰場 上,原本順利的局勢卻突然扭轉,美國為首的「 聯合國軍 」突然改變了戰術,戰場形勢開始不利於我方。

此刻,「聯合國軍」開始全面反撲,他們的目的很明顯,妄圖殲滅已經推進到三八線附近的 誌願軍

十萬大軍救與不救, 如何去救?如何解圍?

這些問題不僅在困擾著戰爭前線的彭德懷總司令,也困擾著身在北京但心系北韓戰場的 毛主席 ,當放棄救援的資訊傳出會議室,傳到北韓戰場的時候,包括 彭德懷 在內的所有人都吃了一驚。

十萬大軍就如此放棄? 必然不是,放棄救援指令的下一句,便是守住 鐵原

與上甘嶺、長津湖這些大家耳熟能詳的經典戰役相比,鐵原阻擊戰卻甚少人知,但這場戰役的戰略意義卻相當重要,若是被美軍拿下,不亞於第二次仁川登陸。

要回溯這場重要阻擊戰的開始,我們還是要從麥克阿瑟的下台說起。

李奇微的奇門遁甲

1945年,美國陸軍五星上將 麥克阿瑟 迎來了自己人生中的高光時刻。

這一年的8月12日,他被 杜魯門 任命為駐日盟軍總司令;9月2日的密蘇裏號上,他作為美軍的代表接受了日本方面的投降書。

此後的五年中,他作為駐日盟軍的最高司令長官,主導了日本社會的一系列改革,成為日本實際上的掌權者。

那時候的日本民間有種說法,日本有兩位天皇,一位是昭和天皇,另一位是麥克阿瑟。

如此的聲望和榮譽加身,當韓戰爆發的伊始,麥克阿瑟順理成章地成為美軍主導的「聯合國軍」總司令。

1950年9月釜山 仁川登陸 之後,「聯合國軍」將北韓北方軍隊打敗地潰不成軍,戰火在10月一度燒到與中國東北一江之隔的鴨綠江附近。

面對新中國組建的抗美援朝誌願軍,麥克阿瑟也放出輕敵豪言,要在這一年的聖誕節前結束戰爭,讓美國的大兵們可以回家過聖誕節。

但顯然,驕傲的麥克阿瑟失算了。

1950年10月19日,第一批誌願軍渡過鴨綠江,在彭德懷元帥的指揮下,戰場的形勢急速扭轉,透過四次大規模戰役,不僅收復了平壤,並把戰線推進到了三八線附近。

很快,美國政府將北韓戰場的失利歸咎於五星上將阿克阿瑟的無能。到1951年4月,「聯合國軍」總司令一職,便不再由麥克阿瑟擔任。

接任他的人是 李奇微

李奇微一改麥克阿瑟輕敵的戰術,不得不說,他是一位非常有戰術、善於學習經驗的將領。

他作為司令上台,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分析我誌願軍的戰術,很快他就認識到了我方的最大弱點: 補給力量不足

誌願軍每次對美軍的突襲,幾乎都是靠見縫插針地突襲制勝,但基本上都是在一周左右撤退,撤退的原因也很簡單,誌願軍的後勤無法支持。

外行看戰術,但真正的專家談論的往往是後勤。

優秀的後勤需要戰隊的戰略配合,更需要現代化的物流和交通體系維系,顯然對於剛剛經歷過解放的誌願軍,我們的戰士縱然有飽滿的一腔熱血,但沒有後勤的支持,也沒辦法長期與「聯合國軍」正面交鋒。

同樣,身經百戰的李奇微也看到誌願軍後勤的弱點,他的目光也釘選在地圖上的鐵原一帶,因為那裏是誌願軍前線的大本營。

輕步兵之王

當李奇微帶著「聯合國軍」將目光釘選鐵原的時候,前線的誌願軍也在前線陷入苦戰。

與北韓戰場上前四次戰役的順利不同,第五次戰役開始,誌願軍便遭遇了重大挫折。由於前四次戰役將戰線推進太快,誌願軍的補給和彈藥已十分短缺,我軍開始了戰略性的撤退。

「聯合國軍」正是在這個時候,加強了對我方的反攻,他們很快推進到了三八線附近(聯合國方叫做堪薩斯線)。

在李奇微和「聯合國軍」司令 範佛裏特 看來,突破三八線的第一步便是 鐵原 ,這是誌願軍前線最重要的後勤基地。

誌願軍當然也知道「聯合國軍」的下一步便是奪取鐵原,後勤和基地也正在從鐵原向後進行撤離。

可是,面對裝備和機動速度遠優於我們的「聯合國軍」,我們不得不面臨最不願意看到的現實:當「聯合國軍」攻入鐵原之時,誌願軍的大部份主力依然滯留在鐵原境內。

形勢的緊迫從戰線最前方傳到了彭德懷,又從彭德懷傳到了中央,所有人都在等待訊息,焦急地等待如何化解鐵原之圍。

放棄救援,鎮守鐵原!

這是毛主席電報的指示,也是一個沈重但正確的決定,對於圍困在鐵原的誌願軍們,解救他們的將不會是援軍或者英雄,唯有他們自己。

彭總司令也十分強硬地給駐留在鐵原前線的將士們下達了指示: 不惜一切代價,守住鐵原!

其中,誌願軍63軍成了守衛鐵原的重中之重,彭總司令甚至丟下了最狠的話:就是把63軍打光,也要在鐵原!

所有北韓誌願軍深知,鐵原將是一場關鍵之戰,但對於63軍,鐵原對他們而言將是一場生死之戰。

63軍的2.4萬軍人,將面對4.7萬敵人,以及上千門火炮,兩百門大炮的轟炸,還有敵方絕對的制空權。

對於63軍的軍長 傅崇碧 來說,他的目標也只有一個,和戰士們共生死,用盡所有辦法、甚至犧牲所有生命。

傅軍長將63軍的三個師布置為品字形:187師駐紮在「品」字左下角的谷地,188師登上在「品」字上部份的高台山,189師布置在品字右下角的種子山。

三個師算是各施所長,用盡辦法去抵抗敵軍的猛烈進攻。

189師反其道而攻之,面對無論是裝備、武器還是兵力遠多於我們的「聯合國軍」,他們反而將兵力分散,類似於抗日後期的百團大戰一樣,分成了兩百多個小作戰單位。

189師的師長 蔡長元 認為,既然正面硬碰硬的實力可能吃虧,那不如分散兵力,不斷地進行遊擊騷擾,讓美軍的火炮炸彈找不準進攻主方向。

這樣的軍事策略當然也要付出代價,兵力分散意味著,一旦美軍對某個小單位發起攻勢,誌願軍可能因為寡不敵眾,很快傷亡。

戰場上的誌願軍是可愛又可敬的,雖然189師傷亡眾多,但硬是在前線拖著「聯合國軍」三天三夜,還是沒有攻下鐵原。

接替189師的是188師師長 張英輝 ,他曾參加過地道戰,他把當年地道遊擊戰的經驗復刻到了鐵原戰場上。

廢棄的戰壕很快改造成了戰壕和地道結合的復雜防禦網絡體系,官兵們對付美國人也采用了對付日本人的老辦法,在戰壕地道裏打遊擊和阻擊戰。

復雜的戰壕地道體系對裝甲精良的美軍來說,無異於一場噩夢,坦克和大型運輸車輛在戰壕面前,變成了無法移動的大塊頭鐵皮,瞬間讓敵軍最大的優勢無法發揮。

雖然這種方法拖住了敵軍進攻的速度,但最後誌願軍們還是傷亡太多,鑒於兵力對比的懸殊,我們還是放棄了陣地。

在188師拖住敵軍5天後,接力棒交到了187師手中,此時此刻,留給他們的策略已經不多了,似乎只有反攻,才能拖住敵人。

但戰鬥已經將63軍的武器彈藥幾近消耗殆盡,支援部隊還無法趕到,如何巧妙地攻擊敵人才能有效果,困擾著187師的師長 徐信

徐信最終給出的答案是, 深夜突襲

在集結了63軍的所有火炮之後,187師在淩晨兩點之際,向沈睡中的敵軍發動了突襲進攻。

毫無準備的「聯合國軍」不僅陷入了慌亂,傷亡慘重。

我方火箭彈攻擊的重點是敵軍的彈藥庫,以減少敵軍在武器上的優勢,而彈藥庫引起的爆炸,給「聯合國軍」帶來更大的傷亡。

從6月1日 鐵原阻擊戰 開始,到6月10日,鐵原阻擊戰結束,63軍憑借一己之力,硬是讓兵力武器遠強大於我們的「聯合國軍」,遲遲攻不下鐵原。

直到6月10日晚上,63軍才接到彭德懷的命令: 鐵原的物資和人員已經撤退完成,你們也可以從前線撤退了。

當「聯合國軍」拿下鐵原之時,只剩下一片空空蕩蕩的廢墟,鑒於傷亡慘重,他們也選擇了從鐵原撤退,退回到三八線附近。

異常慘烈的鐵原阻擊戰,終於結束,「聯合國軍」也同樣傷亡慘重,死傷的人數估計高達三萬余人。

此時的63軍,據估計傷亡一萬兩千人,189師只剩下一個團的兵力。

透過這場戰爭,讓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意識到,中國人民誌願軍,縱然沒有精良的裝備,沒有先進的武器彈藥和飛機,但絲毫不影響這是一支強大的軍隊。

我們是北韓戰場的輕步兵之王!

生於苦難,卻從來勇敢

鐵原阻擊戰之後,高傲的美軍和「聯合國軍」開始正視眼前的這支驍勇善戰的部隊,一個月之後,敵我雙方開始了第一次和平談判。

北韓戰場自此開始了新的局面,雙方相互進攻和停戰談判同時進行。在鐵原之後,我們至少看到了勝利和和平的希望。

隨著時間的流逝,很多人也漸漸忘記了當年鐵原戰場的轟轟烈烈。

1956年新中國成立初期,【上甘嶺】便改編成了電影,時至今日,經典永流傳。

2021年,長津湖戰役的歷史也改編成電影【長津湖】,用現代化的視聽語言還原了當年的慘烈。

很多人期待著鐵原戰役的影視化,畢竟一部優秀的電影可以讓更多的年輕人去探索和銘記一段歷史。

在影視化改編之前,2015年,央視拍攝了紀錄片【鐵在燒】,紀錄片裏回訪了半島上的戰場,查詢史料,采訪健在的誌願老兵,更寫實地回顧了當年戰鬥的經過。

迄今猶記得裏面有一句評述: 他們出生於苦難的舊中國,卻從來勇敢無畏!他們的犧牲,就像在黎明前看見了希望的曙光,卻反身背對陽光,投入對黑暗的戰鬥中。

鐵原阻擊戰裏,有的戰士被圍困在山頭,為了不讓大部隊過來解救分散兵力,八名戰士們選擇了集體跳崖。

有的戰士為了保全大部隊,帶著衝鋒槍和手榴彈獨自沖鋒,身體上穿透上百個彈孔。

有的營部戰鬥中全員僅剩的18人,在耗盡彈藥之後,選擇了貼身肉搏,全營覆滅,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依舊喊出了:「 祖國萬歲!

他們的青春,在戰場上變成了永恒!他們的青春,不應該被我們忘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