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陜北紅軍8萬,改編八路軍4.5萬,剩余3.5萬人被毛主席安排的真妙

2024-04-27歷史

1937年8月,4.5萬名工農紅軍換上了國民政府提供的軍服,戴上了印有國民黨帽徽的軍帽,放下了他們的軍裝。

其實,當時我們黨擁有8萬紅軍,為了遏制紅軍的發展,蔣老師僅分配了3個師的編制。

那麽,對於剩下的3.5萬人應該采取什麽措施呢?毛主席精心的安排為我們黨的壯大奠定了基礎。

一、4.5萬人改編紅軍

1937年2月,在"西安事變"之後,國共兩黨展開第二次合作,一同踏上了共同抗日之路。當時,國共雙方在談判桌旁商討了有關紅軍改編的議題。

然而,盡管商談已進行了近半年,可老蔣並未展現出明顯的合作誠意,他似乎試圖透過持續拖延時間來阻礙紅軍的發展。

然而,在盧溝橋事變之後,日軍全面侵華,使得蔣介石意識到必須盡快完成改編,才能聯合抗日,於是他做出了相應的舉動。

不久之後,中國共產黨代表抵達南京,與何應欽等國民黨高級官員舉行會談,討論有關改編事宜。

中國共產黨提議對紅軍進行改編,建議組建4個軍,每個軍下設12個師,每個師編成36個旅,再分成100多個團。然而,老蔣卻立即拒絕了這一提議,試圖透過更改編制來削弱紅軍的實力。

為了盡快對抗日本侵略,我們的黨別無選擇,只好提出將紅軍改編為一路軍,下設4個師、12個旅和24個團。

老蔣卻得寸進尺,雖僅允許編制2個師、4個旅、8個團,總人數不過1.5萬人,其余紅軍被要求原地解散,我軍自然無法接受這一條件。

老蔣企圖讓朱毛首長出國考察,並要求團以上的副職和參謀長由國民黨軍擔任,這顯然是中國共產黨不可能接受的條件,導致談判一度陷入僵局。

然而,日軍卻並未給予蔣介石絲毫猶豫的余地,面對上海即將陷落、南京遭受慘烈轟炸的局面,蔣介石無奈地妥協,提議再增編一個師。

因此,陜北紅軍轉編為三個師——八路軍的115師、120師和129師,總人數達4.5萬。

獲得八路軍番號不久後,中國共產黨軍隊被重新組建為第十八集團軍,由閻錫山負責管理。由於通訊不暢,許多指導員仍習慣稱呼自己的部隊為八路軍。

有些人感到疑惑,長征結束後,紅軍只剩下3萬多人,那麽為何陜北紅軍卻有8萬人之多呢?

二、8萬紅軍怎麽來的?

1933年,紅軍成功贏得了第四次「反圍剿」戰役,激勵了許多百姓紛紛投身紅軍之中。這一時刻,中央紅軍的總兵力達到了8.6萬人,加上野戰部隊,總數達到了11萬人。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自蘇區出發,向西行進,歷經多次激烈戰鬥,損傷慘重,隊伍人數從8.6萬銳減至3萬余人。

1935年3月,紅四方面軍進行了長征,當與中央紅軍匯合時,其規模已經擴大至8萬余人。但隨後進行了第二次南下之後,人數急劇減少,不足4萬人。

紅軍三大主力在1936年10月會師,總人數只剩下5.5萬人,折損相當嚴重。

不久之後,西路軍西征遭遇慘敗,只有少數人成功逃至陜北,幾乎整個軍隊覆滅,導致陜北紅軍再次遭受人員減少。

然而,在陜北,紅軍透過廣泛的動員工作,成功吸引了數萬名百姓積極參與到他們的隊伍中,從而讓那支遭受重創的紅軍重新煥發活力。

1937年進行改編時,紅軍的總人數已經增加到8萬余人。

蔣介石看到紅軍恢復元氣時,並不高興,因為他不想讓紅軍壯大,所以最終只批準了4.5萬人的編制。

老蔣認為,只要不提供編制和軍餉,那3.5萬紅軍的其他部份就可以被迫毛主席主動解散。

一經改制,任何正規編制的軍隊均可獲得軍餉。 八路軍改組後的第一個月,國民政府就撥發了30萬元的軍費,並規定隨後每個月將向八路軍撥款63萬元,新四軍的軍費則為6.6萬元。

老蔣當時指揮的主力部隊每月的軍餉標準是25萬元,而八路軍一個師的薪酬為21萬元,雜牌部隊的則為16萬元。

我軍的軍費短缺問題得到了極大的緩解,不僅如此,國民政府還提供了70萬發槍彈、1.5萬發手榴彈、600發迫擊炮彈,顯著增強了我軍的火力實力。

蔣介石所提供的炮彈和軍餉只足夠支持八路軍的需要,剩下的3.5萬紅軍將面臨何種抉擇呢?

毛主席早已準備好了對應措施。

三、毛主席的巧妙安排

八月二十二日,1937年,洛川會議在中國共產黨召開,討論了主席毛澤東和黨中央如何處理三萬五千人的去留問題。

這支由3.5萬人組成的隊伍,多數成員曾參加過長征,具有豐富的革命經驗。如果隨意解散他們,那將是一種不可承受的損失。

經過討論後,毛主席提出了4種不同的安排方案。

1、建立留守兵團

盡管國共雙方達成了第二次合作,但是老蔣始終對我們黨保持高度警惕,甚至策動了皖南事變。

為了這個目的,毛主席安排了一支精銳部隊留在延安,負責保衛黨中央的安全。同時,他任命蕭勁光為留守兵團的司令。

每位留守兵團成員的政治覺悟都非常高,確保了他們不會因被國民黨賄賂而背叛,這支部隊負責守衛中央安全。

除了在戰時負責守衛陜甘寧地區的安全,留守兵團還需在平時開墾荒地、耕種,以解決其糧食和經濟需求。

2、組建抗大及分校

1937年秋季,抗日軍政大學在延安正式建校,最初設立的首要目標是為了安置未被編入其他部隊的紅軍戰士,使他們得以接受系統的科學教育和軍事指導,培養更加優秀的幹部和指揮人員,為我軍後備力量提供主要補給源。

為了讓學員們具備卓越的軍事指揮能力,許多紅軍老戰士利用抗大的平台傳授作戰經驗並編寫軍事教材,既註重理論學習又強調實踐訓練。

抗大畢業生將直接被派往八路軍部隊,隨著學校聲望的提升,吸引了許多青年學子前來入學,為學校註入了新的活力。

為了增強我軍的實力,黨在各地設立了多所軍事分校。截至1938年11月,已有12所分校建立,這些地方培養了許多傑出的軍事人才,為黨未來擴充軍隊提供了可靠且深厚的優秀軍官隊伍。

3、建立獨立團

在抗日戰爭期間,八路軍設立了獨立團,這是一支特殊的部隊,沒有固定編制,但卻受到我軍靈活指揮。透過獨立團這種組織形式,我軍成功在敵後開辟了數以千計的根據地,並組織群眾共同進行抗日鬥爭。

在正面戰場上,國民黨軍連連潰敗,然而廣大的根據地卻見證了八路軍領導下獨立團地盤和實力的壯大。

老蔣並不知曉這些獨立團的存在,因為它們沒有被列入編制,然而,盡管如此,部隊領導卻能夠靈活地指揮他們並下達任務。

不要低估這些獨立團的實力,盡管它們起步不那麽顯赫,但實戰表現媲美正規部隊。例如在1940年的「百團大戰」中,參與戰鬥的團級單位高達106個,其中包括眾多無編制的獨立團、新一團、新二團等。

經過4年的發展,原本只有3.5萬人規模且未經編制的紅軍壯大至數十萬人,在抗大培養的優秀軍官的領導下,奮力抗擊日寇,最終成為未來解放軍的絕對主力。

這些獨立團當然沒有軍餉,因此必須自行籌措軍費。師級領導也會適度下放權力,允許這些獨立團自主發展,並要求他們定期送出工作報告。

取得自主權後,獨立團深植於民眾之中,迅速壯大自己,並成功解決了軍費困擾。

4、設立師級直屬隊

依照現行規定,高級以上部隊可以成立直屬單位。中國共產黨遵循規定,為115師、120師、129師設立了直屬指揮部隊,例如炮兵營、特務營和工兵營。

然而,盡管國民政府規定直屬隊的人數不得超過500人,我軍的直屬隊實際人數遠超這一限制。那些未被列入編制的紅軍部隊被改編為直屬隊。

以120師下屬的「教導營」為例,它最初是紅4方面軍的教導旅,由鄧克明擔任旅長。盡管後來改為教導營營長,但仍保留了旅級機構,人數多達上萬。

八路軍120師將曾經聲名遠揚的紅27軍調整為其輜重營,同時,陜北獨立第2師則被轉變為工兵營。這些直屬單位的人數或許只有千人,或者達到萬人規模,卻成功解決了紅軍大批人員的安置難題。

在毛主席的精心策劃下,這支擁有3.5萬人的紅軍,在抗戰勝利後蛻變為一支善於作戰的野戰軍,為解放戰爭做出了重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