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60年,緬甸政府請求我軍越境剿匪,毛主席下嚴令:誰都不準越界

2023-12-30歷史

「即便殘匪在邊疆造成一些損害,也不要越界!」

1960年,在應對流竄到緬甸的李彌部殘匪的騷擾搶劫時,毛主席做出了這樣的指示。

其實,盤踞在中緬邊境一帶的國民黨軍殘部,一直是中緬關系中的一根刺,不僅影響中國和緬甸邊境地區的社會治安,還令中緬的邊界劃分問題得不到妥善解決

從這個角度來看,當時解決李彌部殘匪的問題已經是迫在眉睫了,況且緬甸政府也曾多次向聯合國提出請求,還想請中國派遣軍隊進入緬甸境內幫助剿匪。

那麽,在這樣的形勢下,毛主席為什麽又嚴格命令不允許越界呢?

這件事背後到底隱藏著怎樣的外交策略?中緬兩國懸而未決的邊界問題,又是怎樣被妥善解決的?讓我們回到60年代,感受一代偉人的智慧。

不越界的剿匪行動

1960年,在周總理親自上陣、堅持不懈地推動下,中緬關系終於在這一年出現了重大突破。

1959年12月,在本就有所緩和的中緬關系前提下,周總理向緬甸看守政府的領導人奈溫致函,邀請他存取中國,主要對邊界遺留問題進行討論。

奈溫欣然接受了這個邀請。

1月24日至29日,奈溫來華,此行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商討邊界問題。

在這次融洽的會談中,雙方不僅簽訂了【中緬友好和互不侵犯條約】,最重要的是,還形成了一個具有極其重要歷史意義的檔——【關於中緬兩國邊界問題的協定】。

值得一提的是,本來兩國準備簽署的是「關於邊界問題的換文」,在會談過程中, 奈溫主動提出不如將「換文」改為「協定」 ,使這份檔具有了更高的法律效力。

這份協定不僅對中緬邊境的幾個重要問題做了原則性的規定,還特別提出雙方要成立一個邊界聯合委員會,對中緬邊界問題進行勘界和定界,待勘定界工作結束後,再簽訂中緬邊界條約。

雖然緬甸國內的政權在這期間出現了交替,奈溫訪華結束後不久,吳努就在2月的大選中獲得了勝利,成為新的領導人。

但幸運的是,吳努上任後,仍然堅持了奈溫此前在中緬關系上的路線。

吳努還專門提出,他希望能夠在1960年的10月之前兩國完成勘界和定界工作,並起草新的中緬邊界條約。

因為他將要在當年的10月訪華,以便兩國領導人就中緬邊境條約進行簽字。

按照時間節點倒推工作計劃,時間緊,任務重。

不僅要將長達2000多公裏的邊際線重新進行勘測,還有許多實質性和程式性的問題需要雙方協商解決。

因此,邊界聯合委員會的雙方代表團一刻也不敢放松,立即投入到緊鑼密鼓的工作中。

可是,在這所有的問題中,最令兩國頭痛的一個問題,就是盤踞在中緬邊境的李彌部殘匪。

這支部隊是解放戰爭後逃竄到緬甸境內的,他們盤踞在緬甸北部,常常越過邊境騷擾和搶劫,往往解放軍一出動,他們就退回緬甸,解放軍也束手無策。

而他們又仗著盤踞在深山中的地理優勢,緬甸政府軍由於兵力不足,也拿他們沒辦法。

到了60年,他們不斷流竄騷擾中國雲南,同時,這支部隊力量的擴大,也威脅到了緬甸,他們又利用邊境不穩定的情況,煽動大量民眾外逃當兵甸政府的安全。

為了保證勘界定界工作的順利進行,消滅這支國民黨殘軍,已經是勢在必行了。

1960年4月,周恩來總理存取緬甸,在會談中就向緬甸總理吳努提出建議,消滅這支部隊,保障兩國的和平。

在這次剿匪行動的過程中,毛主席一再作出指示:

「無論如何我們都不能過界,即便這些殘匪造成了損害,也不能過去」!

邊界問題不再懸而未決

為什麽不能過界?中國一直奉行尊重別國的領土主權完整,不幹涉別國內政的外交原則。

作為一個即將崛起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大國,我們的一舉一動都受到亞洲乃至全世界的關註。

越不越界,看似只是一條線的問題,實則關乎中國的大國形象。

如果解放軍越過了中緬邊界進入緬甸,那麽東亞、東南亞,甚至整個亞洲的國家將會受到影響、受到震動。

所以,毛主席做出的這一指示是極其高瞻遠矚的,也正是這一舉動打消了世界上其他國家對於中國的猜疑

例如在萬隆會議上,當其他國家對於中國所提出的邊界政策持懷疑態度時,正是吳努站出來現身說法:

「李彌殘部在我們國家境內流竄,威脅政府統治時,正是中國政府站了出來幫助我們,他們並沒有派出軍隊進入中國境內,而是體諒我們,站在我們身後。」

當然,緬甸政府一開始對中國也不是完全信任的。

在剿匪行動開始之前,緬甸方面雖然深知自己軍力不足,但只是同意了解放軍在「1941年線」附近進行警衛活動。

隨著雙方的交流深入,緬甸方面對中國愈加信任,後來主動要求中國軍隊進入緬甸境內與他們一同作戰。

從一開始的擔憂,到後來的主動邀請,這也體現了中緬兩國關系的變化。

終於,在緬甸國防軍和中國人民解放軍勘界警衛部隊的共同努力下,剿匪行動取得了重大成功。

除了被殲滅和俘虜的人外,其他的人有的流竄到老撾、泰國,還有的直接乘飛機回到台灣。

剿匪行動的成功,為中緬邊界勘測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了保障。

此後雙方代表團常常往返兩國進行協商,跨越千山萬水、不辭辛苦,深入探討邊界勘測的各項細節,以確保公平合理地劃分兩國邊界。

要知道,邊界問題事關兩國領土主權,而國土的是一個國家存在的基本條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所以,雙方存在分歧是不可避免的。

但在此過程中,雙方都秉持著「你讓一點、我讓一點」的原則來解決分歧,因為大家都深知這事關兩國是否能夠順利簽訂邊界條約。

在所有人的不懈努力下,1960年10月的吳努訪華,在參加完國慶活動後,兩國總理正式簽署了邊界條約。

到此刻,兩國終於以法律的形式全面而徹底地解決了歷史遺留的邊界問題。

在兩國邊境問題得到順利解決之後,1960年11月到1961年2月,人民解放軍共兩次出動部隊,到緬甸境內與緬甸政府軍並肩作戰, 消滅了盤踞在緬甸境內為禍數年的李彌殘部。

一年之後,吳努再度訪華,雙方總理共同簽署中緬邊界協定書。

在神聖而莊嚴的簽字儀式上,周總理深刻地說:「 一條和平糊友誼的邊界,從此就固定下來了」。

從1894年開始的中緬邊界問題,終於在此刻得到了妥善解決。

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中緬邊界勘測工作將取得圓滿成果,進一步鞏固兩國友好關系,為地區和平與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復雜的中緬邊界問題

眾所周知,緬甸是中國的鄰國,但鮮有人知的是,歷史上兩國之間並沒有完全確定的界限。

因為兩國交界地方大多都是深山老林,難以劃定明確的邊界,以至於歷史上兩國交界地帶的土司,一邊接受中國皇帝的冊封,另一邊又向緬甸王朝稱臣。

本來兩者對此也相安無事,不存在爭議。

直到近代,英國入侵緬甸,將緬甸殖民化,還迫使清政府簽訂了關於中緬邊界的條約,這才造就了中緬邊界問題。

到新中國成立以後,其實兩國之間的邊界問題很多都已經解決了,只有三處還有待商榷,分別是阿佤山區、猛卯三角地區和尖高山以北段。

既然如此,緬甸仍然是非社會主義陣營中首個承認新中國的國家。

1948年初獨立的緬甸,首任領導人吳努曾用生動的比喻形容兩國的關系:

「中國就像大象,緬甸則像羔羊,大象的發怒與否,無疑會使羔羊提心吊膽」。

嚴格來說,緬甸對於中國的態度是害怕的,也是友好的。

這因為當時緬甸國內並不太平,一方面是緬共的武裝鬥爭,另一方面則是李彌殘部近萬人盤踞在其東北部。

緬甸政府擔心,新中國會以追剿李彌殘部為由進入緬甸境內,幫助緬共。

所以,緬甸方面也曾多次向新中國提出,希望能夠盡快解決邊境問題。

可當時的新中國百廢待興,國家將主要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其他更迫切更重大的事情上,而並沒有過多地關註中緬邊界問題。

直到1955年底,發生了黃果園事件。

起因是黃果園這個地方位於「1941年線」的西側,中緬雙方的邊防部隊在巡邏時,我方部隊認為這是我們的領土,而緬甸則認為是屬於他們的,事先沒有溝通,雙方爆發了武裝沖突。

這件事情在當時引起了非常不好的影響,很多西方媒體大肆抹黑中國,甚至都出現了「中國搶占緬甸領土」的字眼。

正是黃果園事件使兩國意識到邊界問題必須提上日程盡快解決,且此事已迫在眉睫了。

之後以黃果園事件為轉折點,中國和緬甸開始以邊界問題為著力點進行頻繁的接觸。

同時,周總理透過分析了大量的歷史資料和邊界問題的國際法及國際慣例,終於在中緬邊界問題上提出了正確的方針和指導思想。

可是,當時緬甸的國內環境復雜多變,盡管我們已經做出了非常多的努力,但邊界問題的解決始終沒有取得重大突破。

直到1960年,奈溫在大選之前選擇訪華解決邊界問題。

中國和緬甸邊界問題的和平解決,成為亞洲國家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的良好國際範例,也成了不同社會制度國家和平共處、友好協商的榜樣。

此後兩國關系愈加升溫,1961年,周總理帶領一支400余人的代表團存取緬甸,包括軍事文化等多個領域,雙方簽訂了經濟技術協定和支付協定,雙方關系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結語

中緬邊界遺留問題是近現代國際上解決雙邊問題的示範和榜樣,同時也開啟了中國解決與鄰國邊界遺留問題的工作歷程。

中國在處理邊界問題上所采取的原則和態度,其中折射出來的愛好和平、不幹涉他國內政的思想和精神,恰恰 是對某些大國領導人所謂的「對亞洲和平不負責任」的指責最好的反擊。

中國和緬甸兩國的邊界問題為什麽能夠得到和平解決?且解決之後兩國關系又為什麽會形成如此融洽的局面?這主要得益於三方面的原因。

首先,要得益於中國領導人提出來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其不僅消除了緬甸政府和緬甸人民的顧慮與誤解,更在雙方接觸和協商的過程中建立了信賴。

另一方面則來自於兩國領導人和代表團的密切交流和真誠探討,正是雙方真摯誠懇的態度和不辭辛苦的奔波,才促進了雙邊問題的和平解決。

最後一方面是因為和平乃是歷史發展潮流,是大勢所趨

中國和緬甸都是愛好和平的國家,邊界問題的和平解決,不僅加深了兩國人民的情誼,也促進了兩國之間的交流和聯系。

中緬邊界問題的和平解決在當時的國際形勢下具有重要的意義,不僅順利解決了歷史遺留問題,還爭取到了第三世界的夥伴。

最重要的是,在以美帝為首的包圍圈上撕開了一個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