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一代雄主周武帝是如何誅殺權臣,帶兵滅北齊統一北方?

2024-08-08歷史

明人李贄論曰: 「群雄未死,則禍亂不息,亂離未甚,則神聖不生」。 天下大亂達於天下大治,在亂離分崩的魏晉南北朝後期,由於民族融合,南北陸界限越來越小,全國大一統的前景就在眼前。「五百年必有王者興」,誰來完成這統一大業?江山代有人才出,首開統一之局的聖君英王乃北周武帝宇文邕。

宇文邕,字禰羅突,乃鮮卑化的匈奴人,西魏北周政權創立者周太祖宇文泰的第四子,母曰叱奴太後,西魏大統九年(543年)生於關中同州(今陜西大荔縣)。宇文邕出生時,據說 「 有神光照室」。幼年時孝敬父母,聰敏有器質,其父宇文泰曾誇耀說:「成吾誌者,必此兒也。」公元556年父親死時,宇文邕才13歲,雖有三個哥哥,但父親屬意的嫡兄宇文覺尚未成年,宇文泰只好將政權交給其侄宇文護。宇文護掌權後即按照叔父的遺願推宇文覺取代西魏,稱周天王(閔帝),建立北周。

據史載,宇文泰生前曾為子嗣問題煩惱。時庶子宇文毓居長,已有成德,嫡子宇文覺年尚沖動,於是詔群公議, 曰:「孤欲立子以嫡,恐大司馬見疑」。 大司馬獨孤信是德高望重的開國元勛,他傾向於擁立其女婿宇文毓,反對由年僅15歲的宇文覺繼位。若宇文毓得立,已23歲,不算沖幼,則無需宇文護輔政,而嶽父獨孤信的權位必定淩駕於宇文護之上。但柱國大將軍於謹同意立宇文覺。由位望素卑的宇文護行周公事。衛國公獨孤信、楚國公趙貴行輩與宇文泰等夷,怏怏不服,謀圖襲殺宇文護,被開府宇文盛告發,結果宇文護先發制人,殺趙貴,獨孤信被迫自殺,其黨與皆伏誅。

宇文護自封晉國公,任大司馬,後又遷大冢宰(相當於丞相),專制朝政。宇文護集權相府,權力膨脹,不久廢殺閔帝宇文覺,改立宇文毓為帝(557年),是為明帝。但不到四年,至公元560年又毒殺明帝,改立17歲的宇文邕,大權仍總歸於相府,周武帝形同傀儡,凡征發軍隊,非有宇文護的文書不行,朝政 「事無巨細,皆先斷後聞」。連北齊人也說宇文護 「外枉為相,其實王也」 。

宇文護自公元557年至公元572年,前後執政達15年之久。宇文護作為宇文泰的至親,忠於宇文氏帝業似無問題,從他廢殺宇文泰兩個兒子而不自立,又繼立宇文泰另一個兒子宇文邕為帝即可證明。但皇權不能旁落,皇位不可僭越,武帝10年不能親政,傀儡地位豈能長久忍耐?況宇文邕 「性深沈有遠識」,精明強幹,對宇文護的 「暴慢」 和他諸子的 「貪殘」、「蠹政害民」,早已看在眼裏,恨在心頭。由於宇文護掌握了全國兵權,武帝要誅殺他要冒生命風險,於是只好暗中與胞弟宇文直策劃,只有少數親信如王軔、宇文孝伯等人參預密謀。兄弟君相之間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一場宮廷政變不可避免。

天和七年(572年)三月丙辰,宇文護從同州回到京師長安,武帝在文安殿接見後,即按常規引這位堂兄入含仁殿朝見皇太後,武帝詭稱太後近來脾氣不好,喜歡喝酒,希望堂兄朝見時能好言相勸,並將準備好的 【尚書·酒誥】交予宇文護。宇文護未加警覺,覲見時按武帝的意思向叱奴太後慢慢宣讀 【酒誥】,勸太後戒酒愛惜身體。尚未讀完,武帝突然從後面用玉王廷猛擊宇文護的頭,護當即暈倒在地,武帝急令身邊的宦官何泉用禦刀斬下宇文護的首級,何泉因恐懼而手軟,竟不能傷,這時早已埋伏在戶內的衛王宇文直沖了出來,才將宇文護砍死。這場驚心動魄的宮廷政變就這樣以皇帝的勝利而告終,宮墻之外竟無人知曉,收拾停當後,武帝召宮伯長孫覽等告諭百官,並下詔宣布宇文護罪狀,下令收斬其諸子及其親信黨羽,並大赦天下,改元建德。大周皇權終於回到皇帝之手。

周武帝親攬朝政後,立即下令恢復慘遭宇文護誅除的獨孤信、李遠等功臣的名譽,並重用功臣勛貴子弟,西魏府兵八柱國十二大將軍二十四儀同的子弟均得以升遷。建德二年(573年)九月,武帝為皇太子宇文赟迎娶大將軍楊堅的女兒楊麗華,與將門勛貴聯姻,鞏固統治基礎。周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英明皇帝,親政後即開始整飭內政,積極準備討伐北齊,進而統一全國。

要消滅北齊,必須富國強兵,周武帝雖重申均田令,擴大府兵,但因關隴地區地瘠民貧,深感財力和人力的不足。武帝自己生活簡樸,「 後宮嬪禦不過十余人」,他拼命工作,勤政愛民,「 昧旦求衣,分宵忘寢」,但限於客觀條件,東西力量對比齊北周強。

其時佛教傳入中國已500多年,南北佛堂和寺院星羅棋布,許多勞動人手 「假慕沙門,實避調役」,出家當和尚,北方地區大約有1/10的人口避役進了佛教寺廟。北周寺院有萬余,僧侶在百萬以上,他們不納王租,不供賦役,使國家財政收入減少,編戶齊民的賦役負擔加重。建德二年(573年)關中大饑,政府下令各寺廟拿出積谷賑濟貧民,但不少於寺廟卻趁機舉放高利貸,以牟取暴利。佛寺實已成為國家之大蠹。

建德三年(574年)五月,周武帝毅然下詔廢佛,把境內佛教寺廟、銅像、資產及土地全部沒收,充作伐齊軍費,百萬僧侶及依附寺廟的僧祗戶、佛圖戶全部勒令還俗,編為均田農民,青壯男子則編入軍隊。所謂 「 求兵於僧眾之間,取地於塔廟之下」。道教也一並廢除。周武帝毀佛顯然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但當時佛教信仰深入民間,統治階級上層也不乏熱誠的施主,強令將佛教一切全部廢除,傷了不少國人的心,其中包括一些大貴族。有人嚇唬周武帝 「必墜阿鼻地獄」,但周武帝不怕,說但使百姓得樂,自己又何辭地獄諸苦。經過幾年大刀闊斧地改革,北周國力蒸蒸日上,周武帝的目光瞄準了東方的北齊。

北齊在當時中國境內鼎立的三個國家中最為富強。然而,以北魏北塞六鎮中的懷朔鎮的中下級軍官為骨幹,獲得趙、魏一帶世家大族擁護而起家的高歡、高洋父子對於 「聚斂無厭,淫虐不已」 的鮮卑勛貴從來不加裁制,致使政治日漸腐敗。

在北齊統治階級上層,皇室內部爭權奪位,鮮卑族與漢族之間漢代與反中文化的矛盾錯綜復雜。公元560年,高洋子廢帝高殷被叔父高演、高湛殺死,高演繼立為帝,不一年驚死,高湛繼立為帝、在位4年,忽聽 「太史奏、天文有變,其占當易王」。驚恐不已的高湛立即傳位給9歲的太子高緯,自己當太上皇。後主高緯即位,改元天統元年(565年)。

天統四年(568年)十二月辛末,32歲的太上皇高湛死,12歲的後主高緯得以親政,這個孩子除了信用乳母陸令萱之外,什麽也不懂。陸令萱舉漢士族祖王廷為宰相,薛道衡、李德林、顏之儀等掌機要。祖王廷殺六鎮鮮卑勛貴斛律光,驅逐胡人在政府中的勢力,結果被排擠。陸令萱之子穆提婆、後主寵臣高阿那肱等佞臣群小掌握大權,大肆殺戮 「漢兒文官」,使朝廷百官清一色盡是鮮卑貴族。內耗使北齊喪失了力量。

後主雖小,但特別荒淫,好聲色,多內寵。陸令萱將後主寵幸的宮女董花收為養女,賜姓穆,被立為皇後。自後高緯更荒淫無度,以致當時流行一首童謠說:「黃花勢欲落,清觴滴盂酌」。武平 七年(576年)二月辛酉, 後主竟下令 「括雜戶女,年二十已下,十四已上未嫁,悉集省,隱匿者,家長處死刑」。 後主20來歲了,仍唯知嬉戲,不見朝士,一次在晉陽西山造大佛,夜間燒油萬盆,把晉陽宮照得猶如白天,又在鄴都(今河北磁縣南)華林園建一個 「貧兒村」,自己穿著破衣爛衫扮作乞丐,以為戲樂。有時又讓人穿上北周士兵的衣服,後主自己率宮內宦官去與之格鬥,以逞快意。後主還能自彈琵琶,常彈 【無愁】 之曲,近侍宮人隨曲唱和,民間稱為 「無愁天子」。

唐人韓偓有詩曰:「任道驕奢必敗亡,且將繁盛悅嬪嬙」。一個「無愁天子」當國,國家不亡才怪呢?正當北齊後主驕奢淫逸,不理國政之時,北周武帝卻在勵精圖治,積極進取,他北結突厥,南連陳國,約共伐齊,中分天下,為了得到新興的突厥汗國的支持,周武帝甚至迎娶了突厥公主阿史娜氏作為皇後。北齊的四周都是敵國,國家已處於危亡之秋。

公元573年,南方的陳國首先揭開了滅北齊戰役的序幕。這年是陳太建五年,三月,陳宣帝陳頊命大將吳明徹統兵10萬北伐,至九月,陳軍以水灌壽陽(今安微壽縣),大破齊軍,盡復淮南之地。太建七年(575年)閏九月,陳軍又在呂梁(今江蘇徐州市東南)大破齊兵。這時北齊衰亂已極,陳軍若能乘勝推進,可能消滅北齊,但陳宣帝非聖主,目的僅限於收復江北淮南失地,茍安江表,因此停兵淮南,坐失了滅齊良機。

北周武帝宇文邕卻乘陳軍北伐牽制北齊一部份兵力的時候,於建德四年(575年)七月伺機東征,其中隨國公楊堅率領一支3萬人的舟師由渭水進入黃河,企圖一舉攻占洛陽,齊右丞相高阿那肱率軍來援,周大軍受阻於河陽北城 (今河南孟縣)。恰遇武帝得病,北周暫時退兵。

第二年,周建德五年(576年)十月三日,周武帝再度出師,周軍避開河洛一帶聚結的北齊精兵,改入山西。武帝親統步騎14萬5千人,直指平陽 (今山西臨汾市西南),至二十七日將平陽占領。此時北齊後主高緯在不遠的晉陽 (今山西太原市),十月十一日,後主帶了寵妃馮淑妃在天池 (今山西寧武縣西南管涔山上) 打獵,平陽告急的文書:「自旦至午,驛馬三至」,佞臣高阿那肱說:「大家(指皇帝)正作樂,邊鄙小小交兵,乃是常事,何急奏聞。」待平陽城陷的訊息傳來,後主想提早回晉陽城,馮淑妃卻 「請更殺一圍(獵)」,昏貴的齊後主竟欣然聽從。

後主高緯回到晉陽後,集中了六鎮鮮卑10萬以上的主力,來爭平陽,周軍主力撤到玉璧(今山西 稷山縣南),留梁士彥率精兵1萬守平陽城。齊兵包圍平陽城猛攻一個月而不下,士氣漸衰。十二月初,周武帝集結8萬主力與北齊在平陽城南決戰,兩軍交鋒,相持不下,齊軍東翼稍微退卻,在陣上觀戰的馮淑妃和宰相穆提婆以為是打了敗仗,忙慫恿後主撤退,後主一跑,齊軍心渙散,結果大潰。北齊10萬主力被打垮了,周軍乘勝攻占晉陽,並轉向齊都鄴城(今河北滋縣南)。

後主先是想逃奔突厥,後逃鄴城,下令重賞將士,但真要動用宮中寶物時卻又舍不得。大將斛律孝卿請後主親自勞問將士,並事先準備好了演說言辭,希望後主能說得慷慨流涕,以感動人心。但後主出宮見到將士時,早已忘記背好的勞問辭,竟大笑不止,左右侍從也跟著笑,將士怨怒,皆無戰心。這時,宰相穆提婆以下多已投降北周,後主見大勢已去,忙禪位給八歲的兒子高恒,自稱太上皇,準備逃往陳國,在途中被周軍追兵俘獲。公元557年正月,周軍攻破鄴城,北齊亡。

北齊亡於內部腐朽,北周勝在內政修明。二雄相爭,北周以弱制強,史書記載周武帝宇文邕在滅齊前夕,「身衣布袍,寢布被,無金寶之飾,諸宮殿華綺者,皆撤毀之,改為土階數尺,不施櫨栱。其雕文刻鏤,錦繡纂組,一皆禁斷」。 「平齊之役,見軍士有跣行者,帝親脫靴以賜之。每宴會將士,必自執杯勸酒,或手付賜物,至於征戰之處,躬在行陣」。這與北齊後主形成鮮明的對比,「故能得士率死力」,一舉亡齊。

在周齊平陽決戰之前,有軍正曾對周武帝說:「齊失紀綱,於茲累世。天獎周室,一戰而扼其喉。取亂侮亡,正在今日」。 「 取亂侮亡」 一詞出於【尚書·仲虺之誥】,【資治通鑒】 在敘魏晉南北朝史事時多次出現,意思是趁敵國內部荒亂、矛盾重重之時滅亡它。這段史即時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政權,如果內部安定團結,無論敵人怎樣強大,也不見得會被消滅掉」。

如十六國時前趙劉曜以28萬大軍進攻河西,前涼張茂雖只有幾萬軍隊,但內部和睦,使敵無隙可乘,後來後趙石虎也動員了10多萬軍隊來攻前涼,還是攻不下來。相反,兵力雖然強大,如果內部矛盾重重,像前秦主苻堅統率87萬人大舉南下,同只有8萬人的東晉北府兵會戰於淝水,卻也一敗塗地。劉裕北伐的兵員並不比後秦多,只是趁後秦眾叛親離之際,取亂侮亡,終於攻下長安,所以,一個國家的強弱之勢,主要看自己內部是否安定團結。北齊之亡,正是亡在其內部。

北齊在與北周、陳鼎足三方中論實力是最富強的,但內政卻是最糟的。後主高緯只懂玩樂,於朝政根本不加理會。陳軍北伐,齊軍因指揮不當而大敗。周齊平陽決戰,雙方雖實力相當,但北齊有10萬精銳的六鎮鮮卑軍,略占優勢,若指揮得當,未知鹿死誰手。周武帝因沒有取勝把握,曾打算退縮,但北齊後主對於這樣關系到國家存亡的大決戰竟形同兒戲,擁一馮淑妃到前線,軍機大事竟不如與淑妃圍獵重要。兩軍相爭,淑妃觀戰,軍旗一動,淑妃先逃,以致牽動全域,招致潰敗。在亡國關頭,齊後主竟連一句激勵將士的演說詞都說不出,甚至連傷心痛苦也做不到,卻對著將士傻笑。唐代詩人李商隱為此作詩二首諷剌雲:

一笑相傾國便亡,何勞荊棘始堪傷;

小憐玉體橫陳夜,已報周師入晉陽。

巧笑知堪敵萬幾,傾城最在著戎衣;

晉陽已陷休回顧,更請君王獵一回。

「取亂侮亡」,北齊之亡,的確是亡在統治集團內部,特別是最高統治者的昏暗。北齊後主可謂是一個典型的昏君。

北周的勝利,使北方重新統一,意義十分重大,可以說是拉開了隋唐大一統的序幕。北方周、齊對峙局面的結束,為此後南北朝的統一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也就是北周武帝滅齊之際,南方的陳宣帝卻又想乘虛奪取北齊的徐、兗之地,令吳明徹繼續北進。太建十年 (578) 二月,陳以水軍進圍徐州,周武帝派王軌率兵進援,王軌以輕騎斷絕陳軍後路,在清口 (今江蘇淮陰西,古泗水入淮之口) 以鐵鎖系車輪數百沈於江中,堵塞航道,陳軍心動搖,不得不撤退,至清口受阻船不得渡,周騎兵襲來,陳軍大潰,主將以下3萬余人連同船隊及所載大批軍械輜重全被周軍俘獲,此役史稱 「 呂梁覆車」。此後北周把兵鋒轉向淮南,至翌年冬,盡占江北、淮南之地,一時北周的疆土,南抵長江沿岸,陳氏的江東政權至此也搖搖欲墜了。

周武帝宇文邕的誌向是 「 平突厥,定江南,一二年間,必使天下一統」。 宣政元年 (578年) 五月,周武帝又率師北伐突厥,但因途中染疾而回師長安,於六月丁酉夜病死。雄才大略的聖明君主的突然崩殂,使歷史又發生了逆轉,繼位的皇太子宇文赟比北齊後主高緯更昏暴,使北周兩年時間便告亡國,統一中國的偉大事業轉由漢人皇帝隋文帝楊堅來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