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明朝沒有「發動機」,鄭和的寶船是如何橫穿印度洋,到達非洲的?

2024-07-19歷史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史上最盛大的遠洋航行,比起人們熟知的哥倫布遠航,鄭和的航行時間早了整整半個世紀。此外,西方最早的幾次遠航活動無論在船隊規模上還是在組織上都遠遠無法與鄭和的壯麗航程相比。

鄭和下西洋在當時的世界中無疑是一項極具開創性的壯舉。盡管它並未像西方那樣透過海洋進行擴張或貿易,但對中國來說,其意義同樣十分重大。

然而,當時西方尚未發現新大陸,距離第一次工業革命也還有很長一段時間,蒸汽機的發明更是遙不可及。那支浩浩蕩蕩的船隊究竟是如何實作七次遠洋航行的呢?

不應低估古人的智慧。盡管鄭和下西洋所用的動力在當時相對普遍,但能夠如此熟練地運用這一動力,才是真正令人欽佩的地方。

下西洋原因

中華文明自古以來便起源於內陸。即使經歷了數千年的演變,到了明朝時期,它依然是一個以陸地為重心的國家。對陸地的兼並渴望一直遠遠超過了對海洋的探索興趣。

然而,為什麽在明朝時期突然開始如此大規模的海洋探索呢?後人結合當時的政治環境進行推測,可能有三個主要原因,促使明成祖朱棣在登基僅三年後就做出了這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決定。

首要原因顯而易見,便是為了向鄰國展示大明的威嚴。當年鄭和七次下西洋,前六次都在朱棣統治時期完成。

眾所周知,朱棣是一位極具雄心壯誌的君主。他登基後,決心要超越前人,創造卓越的功績。因此,他的目光不僅停留在陸地,而是要將大明的威名傳播到更遙遠的地方。為此,他組織了一場規模空前的遠洋航行。

主持這次航行的鄭和,原本是朱棣身邊的得力紅人。傳說鄭和原姓馬,人稱三保太監。在靖難之役中,他立下了卓越功勛,從此深得朱棣的信任,成為他倚重的宦官。

因此,當朱棣選拔領隊來執行下西洋的宏偉計劃時,鄭和以其忠誠無二和正值壯年成為了朱棣的首選。於是,朱棣賜名予鄭和,並委任他擔負起宣揚大明國威的重任。

除了這個最顯而易見的原因外,後人還推測另有一個朱棣極為執著的理由,那就是他一直在尋找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

靖難之役後,建文帝朱允炆仿佛人間蒸發,既未現身,也無屍首。有傳言稱朱允炆在靖難之役時逃離皇宮,流亡海外。雖然這種說法缺乏確鑿證據,但朱棣依然根據這一傳言四處尋找朱允炆的下落。

很多人對這一說法的真實性表示質疑,因為朱棣在剛登基時尋找朱允炆,可能是為了鞏固自己的皇位。然而到了第六次下西洋的時候,朱棣的皇位已經非常穩固,完全沒有再這樣做的必要。

然而,這個猜測也可能只是下西洋的原因之一。或許到了後期,朱棣已經不再關註朱允炆,而是將重心放在宣揚大明國威上,這種目標的轉變也是有可能發生的。

第三種原因是為了聯合其他國家,共同抵禦當時橫跨中亞和西亞的帖木兒帝國。

盡管當時帖木兒王國與大明並無直接沖突,但其強盛的聲勢仍讓大明感到了一些威脅。為此,朱棣萌生了聯合南洋各國共同抵禦帖木兒王國的念頭,這不僅可以應對潛在的威脅,也能展示大明的國威。

然而,這一猜測並不可靠。考據表明,當鄭和下西洋時,帖木兒已經去世,且帖木兒王國也顯現出明顯的分裂跡象。此外,帖木兒王國的繼承人對明朝展現出了顯著的友好態度。

由此可見,這兩者之間的時間差異很可能是後人依據當時時間相近的歷史事件進行附會的,可信度不高。

寶船航行動力

總之,在朱棣的號令下,鄭和帶領著龐大的船隊和人員,開始了這場宏偉的下西洋探險。

然而,有人感到好奇,在那個時代,蒸汽機尚未問世,更不用說其他動力機器了。鄭和下西洋所乘坐的鄭和寶船,據說每艘長度接近一百五十米,寬度五十米,面積相當於一個足球場,排水量甚至超過萬噸。

即便在蒸汽機問世之後,如此巨大的船只仍然難以驅動。那麽在技術相對落後的年代,鄭和的寶船究竟依靠什麽動力前行呢?不可能全靠人力劃槳吧?否則一次航行便會累垮成千上萬的水手。

實際上,驅動的原理非常簡單。盡管鄭和寶船體型龐大,但它的動力與帆船相同,都是依靠風力來航行的。

在明朝時期,中國的造船技術經過長時間的歷史積澱,已臻至巔峰。當時的明朝海船不僅具備遠航的能力,而且其配套設施也非常精良,舒適度和安全性都遠遠超過了當時世界上任何其他國家的造船水平。

為了驅動這樣一艘配備齊全、甚至能在船上飼養牲畜的大船,工匠們在船帆上傾註了大量精力。

在廣東和福建的船塢遺址中,現代考古曾發現過長達十一米以上的巨型桅桿。由此可見,當時鄭和下西洋所使用的寶船,其桅桿長度必定更為驚人,因此風力捕捉能力也相應更加出色。

幾張面積達上百平方米的船帆一經揚起,即使在遠洋航行中,也能夠憑借海風順利完成航程。

然而,風的力量並非人力所能掌控,那麽鄭和的船隊又是如何確保在出航時正好趕上順風呢?其實,對於精準掌握氣候規律的古人來說,這並非難事。

眾所周知,風向具有規律性,尤其是在冬季,南方地區盛行偏北風,而更南方的西洋地區,偏北風刮得更為猛烈。鄭和船隊正是利用這一規律,在每次出航時等待冬季的到來,從而借助風力順利駛向西洋。

鄭和他們在返航時,通常會等到夏天再出發。此時洋面上盛行南風,船隊利用這股風力,再加上調整船帆,便能順利地一路向東北方向航行,直抵大明。

在明朝時期,豐富的航海經驗極大地助力了鄭和下西洋。當時,海上的羅盤技術已相當成熟,確保鄭和的船隊不會迷失方向。此外,在鄭和下西洋之前,兩廣地區的漁民透過世代累積的實踐,積累了相當先進的航海知識。

結語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歷史上一次壯麗的外交行動。然而,隱藏在這次遠航背後的是當時世界上極為先進的科技技術。正是憑借這些技術的支持,鄭和才能夠成功完成七次下西洋這一艱巨的壯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