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尼克遜訪華時,問怎麽稱呼蔣介石?毛主席回答7個字讓他哈哈大笑

2024-04-22歷史

「蔣介石那邊把你們稱為‘匪’,你們怎麽稱呼他們?」

1972年,尼克遜與毛主席等人會晤時,直言不諱地問出了這句話。

坐在毛主席身旁的唐聞生,即便先前有好幾年的外交經驗,聽到這個問題時心裏還是一驚,被嚇出了一身冷汗。

作為轉譯,她將尼克遜的問題原原本本轉述給毛主席,有些緊張地看著主席。同時,她又很期待以主席的智慧,會如何回答。

在場的人,幾乎都看向毛主席。

聽完唐聞生的轉譯,主席神色未變,淡定地說了7個字。他不僅緩和了現場緊張的氣氛,也讓尼克遜等人哈哈大笑,還暗藏了對台灣問題的態度,可謂是一舉多得。

台灣問題,早有定論

2023年6月13日,中國外交部長秦剛,同美國務卿布林肯進行了一次電話會談。

兩人的談話中,牽動著全中國人民心臟的台灣問題,不可避免的被提起。

台灣省自古是中國的領土,兩岸關系如何演變,一直以來都屬於中國的內政問題。可偏偏美國喜歡從中作梗,非要橫插一腳,甚至在暗中支持分裂勢力的發展。

2022年發生的「佩洛西竄台」事件,更是一度將中美兩國的關系和兩岸關系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國際專題會議上,秦外長點名批評,譴責美方政府幹涉他國內政的無理行徑。另外,他代表中國,表明了堅定態度,要求美國立即停止對於台灣問題的幹涉。

或許是意識到世界局勢的緊張性,或許是有求於人,布林肯才會表態說:

「美國不支持‘台獨’,希望中美不要因為台灣問題產生隔閡和誤會。」

事實上,早在新中國成立後,毛主席就向整個世界,表明了中方的立場:台灣省回歸是不可逆轉的結果,除此之外別無選擇。

上世紀80年代,小平同誌也已經說過:

「關於台灣問題,擺在美國面前的只有兩個選擇。他們要麽打,要麽退。」

如果美國政府強硬插手,中美雙方的一場大戰或許無可避免。如果美國想繼續維系與中國的友好關系,那就必須徹底結束台灣紛爭。

隨著近日的布林肯訪華行動,台灣問題又再一次引發了人們的討論熱潮。

不少人認為美國在這件事上,有什麽值得爭議的地方,他們的尼克遜訪華的時候,中美雙方不就對台灣問題達成一致了嗎?

上世紀70年代,中美蘇三國的關系可謂是變化莫測。

因為新疆伊塔事件和後來的珍寶島事件,蘇聯徹底揭下了友好的假面,中蘇兩國關系破裂。

至於美國,由於經濟和政治等多領域的危機,他們迫切需要在東亞地區尋找強有力的外援。蘇聯方面的強大,於他們而言也是十分危險的訊號。

正好此時中蘇之間的關系給了美國可乘之機,他們便想借此融化與中國之間的冰封狀態。

1971年的乒乓球外交,以及基辛格秘密訪華,這都是中美在破冰方面做出的努力。

怎麽稱呼蔣介石

接收到美國發出的訊號,中方順勢向尼克遜發出訪華邀請。雙方對此事高度重視,各方面都做了精心安排。

1972年2月21日中午,尼克遜帶領的391名隨行人員,乘坐專機抵達北京機場,周總理等中方代表早已等候多時。

他走下舷梯後,先伸手與周總理握手。這一刻,全世界為之震動。一場跨越太平洋的交流,將對國際政治格局產生深遠的影響。

周總理先將美國龐大的代表團帶到釣魚台賓館歇息,還沒離開,就接到毛主席的通知,他要和尼克遜見面。

此時,毛主席大病初愈,身體不是很好。所以,計劃會見的時間為15分鐘。

如此一來,除了周總理忙著將尼克遜帶到中南海毛主席的住處外,唐聞生等轉譯人員接到通知後,立即進入工作狀態。

當天下午兩點五十分,毛主席和尼克遜會晤,一旁的還有周總理等人。主席全程紅光滿面,說話中氣十足,看不出任何異樣。

簡短的問候之後,進入正題。二人聊到了中美的政治、經濟等各個方面,氣氛還算融洽。

突然,尼克遜似乎想到了什麽,有些猶豫地問了毛主席一個問題:

「台灣省那邊稱呼你們為‘共匪’,請問你們怎麽稱呼蔣介石呢?」

會談正式開始前,兩國領導人已經達成了一個基本共識:美國承認一個中國原則,也認同台灣問題屬於中國內政問題的理念,尊重中國的主權。

他在這個場合問這一敏感問題,多少有些挑釁的意思,想讓中方難堪、出醜。當然,他還有其他心思。

1971年7月15日,他釋出訪華公報。短短四天之後,他就召集總統辦公室所有人開會,講述自己為什麽要打破先例去中國存取。

尼克遜說去中國是為了對話,但這意味著美國就站在他們一方了。他的潛台詞是訪華只是為了美國自身的利益,其他問題上的立場不會變。

國會內不少排華分子,非常不滿意他的決定。與他們同樣憤怒的,還有蔣介石。

於是,蔣介石千方百計地企圖破壞中美談判。他與美國會議員勾結,在尼克遜出發前大肆制造輿論,聲稱:「尼克遜是打著白旗去的,是去給毛主席磕頭」。

尼克遜聽到這些荒謬言論,自然對蔣介石懷恨在心,問毛主席如何稱呼他,也有想讓他難堪的意思,報復蔣介石對自己的誣蔑。

在他看來,毛主席和蔣介石水火不容,蔣介石用帶有侮辱性的稱呼主席,主席肯定會用同樣的方式反擊。誰知毛主席的回答,出乎他的意料。

事實上,尼克遜的問題一出,現場氛圍瞬間變了。唐聞生認為他的問題太過直白,可在如此重要的場合,一個字都不能轉譯錯。所以,有了開頭的一幕。

毛主席是見過大風大浪的人,即使尼克遜的問題令人震驚,可他還是沒有表現出半分詫異或者不知所措。

他只說了簡短的七個字:

「我們也叫他土匪。」

中方人員明白毛主席是什麽意思,無不為他的臨場應變能力、機智而感到高興、自豪,露出了笑容。

尼克遜等人一頭霧水,周總理解釋說:

「說來也好笑,兩岸喜歡打嘴仗。蔣介石叫叫我們,我們再叫叫他們。口頭打仗,總好過兵戎相見,總的來說我們是一家人。」

聽完,尼克遜哈哈大笑。毛主席看似簡單的回答背後,暗藏玄機。

第一,對整個中國來說,共產黨才是正統政權,蔣介石所帶領的國民屬於反動派,不正是企圖篡奪政權的匪徒嗎?

第二,毛主席表明兩岸無論怎麽稱呼對方,還是一家人。舌頭和牙齒還會有打架的時候,這再正常不過了。

但無論國共兩黨怎樣吵,始終是家事,輪不到外人來插手,毛主席間接表明了中方在台灣問題上的態度。

兩黨關系,幾經波折

提及兩黨之間的關系,不得不追溯到20世紀初期的中國革命浪潮。

地主階級的壓迫,舊貴族的剝削,北洋政府的懦弱,外國列強的掠奪,讓全國百姓苦不堪言。

亡國滅種的危險,隨時隨地籠罩在每一個中國人頭上。以革命帶動時代發展,沖擊外來侵略者,掀翻反動政府,已然成為不可逆轉的潮流。

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提出了他至關重要的觀點「驅逐韃虜,恢復中華」。

他的革命主張,則是「民族,民生,民權」。三民主義一直指引著中國革命的發展方向,與後來共產黨所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也有理論上的重合之處。

1924年國民大革命,國共兩黨通力合作,取得了初步成效。毛主席和蔣介石,也成為了對方心中相當「特別」的存在。

他們兩個人,也被譽為「20世紀影響力最大的中國政治家」。

然而,蔣介石身上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固化的階級思想,註定他格局沒有毛主席大。

國民黨內部的風氣一天天發生變化,這讓毛主席緊皺眉頭,為中國未來的革命道路擔憂。

曾經欣賞蔣介石才能的孫中山先生,也對他所展現出來的貪婪本性厭惡不已。

蔣介石則認為,毛主席是難得讓自己感受到了「棋逢對手」的人物,未來或許也會在戰場上鬥個你死我活。

1927年,他背叛革命,發動兩場觸目驚心的反革命政變,讓白色恐怖的陰影籠罩在每一寸中華大地之上。

在國民黨反動派的步步緊逼之下,中國共產黨在毛主席等人的帶領下只能轉變鬥爭路線,以農村為切入點,逐步掌握武裝政權,從而對城市進行包圍。

槍桿子裏出政權,這是反革命政變帶給中國共產黨最深痛的教訓。

這兩個曾經並肩作戰的黨派,因為蔣介石的一己之私,走向了背道而馳的結局。

中國共產黨始終強調黨員為人民服務的觀點,毛主席更是多次在動員大會中重申「絕不拿群眾一針一線」。

任何危險到來,共產黨員總是沖在最前方,任何成果出現,黨員總是會讓底層民眾先享受。

可國民黨完全不同,以蔣介石為首的高層幹部,利用職務之便瘋狂斂財,魚肉百姓。他們的所作所為,與北洋軍閥沒有差別。在他們的管轄下,民眾的生活仍舊水深火熱。

得民心者得天下,兩黨鬥爭,最終結果如何,其實早已經一目了然。

不過,即使在解放戰爭這一黨派矛盾最激烈的階段,毛主席都始終秉持一個觀點,國共紛爭是內憂,絕不可能成為外患。

新中國成立後,他委托章士釗先生轉達:

「假使兩岸能歸於統一,我們願意做出讓步。中國共產黨願不遺余力的推動台灣問題的和平解決,也願在最大程度上尊重國民黨的發展權益。」

蔣介石提出,台灣省必須保留高度的自治權利,管理權掌握在蔣家手中。國民黨的高層幹部,他們所享受的生活待遇一律不變。

台灣省還需要一定程度上的軍隊自主權利,可以放棄海軍和空軍,但是需要保留陸軍編制。

在一黨制國家中,這三個要求實在有些得寸進尺。即便如此,毛主席還是答應了。

因為兩岸是一家人,解決家務事,比什麽都重要。

外交智慧,展露無遺

毫不誇張的說,聽到尼克遜提問的那一剎那,國共兩黨過往的關系轉變歷程,猶如走馬燈一般在,毛主席的腦海中上演,海峽兩岸還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

但他也堅定的相信,海峽兩岸終將歸於統一。

所以,毛主席以調侃式的七個字回復尼克遜,也是在告訴他:

「大陸和台灣省打歸打,鬧歸鬧,同根同源的關系卻不會改變。我們雙方的問題,不需要外人介入。」

畢竟「匪」這個字眼,一向指的是政權內部出現問題。

作為超級大國的領袖,尼克遜早已對毛主席的政治智慧有所耳聞。而現在,他親身體驗,更敬佩不已。

毛主席的外交智謀,不僅體現在與美國領導人的相處中,還體現在對待蘇聯的態度中。

1949年12月,毛主席一行出訪蘇聯。

生活一向簡樸的他,在蘇聯提出了一個特別挑剔的要求。

他告訴廚師,自己不吃死魚,只接受活魚。他還告訴身邊的工作人員,如果蘇聯人送來死魚,不管是生的還是熟的,一律扔出去。

旁人不明白,毛席一直隨大流顧大體,現在怎麽會做出如此不禮貌的舉動。

況且,魚作為一種食物,當然只有被殺死之後才能入腹。活魚該怎麽吃呢?這不是為難蘇聯的廚師嗎?

他們不知道,此事還有一段淵源。

十個月前,史太林的特使米高揚來到中國,受到了毛主席等人的親切接待。

他穿著精致的西裝和大衣,頭發被打理的一絲不茍。看著有些窮酸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人,他心中難免有些不屑。

這份不屑,其實也代表了高高在上的蘇聯人對中國的輕視。

他看著擺在飯桌上的魚,相當嫌棄的開口:

「我們蘇聯人從來不吃死魚,你們怎麽能讓這樣的東西擺在自己的飯桌上?」

不管我方工作人員怎麽解釋,米高揚態度都相當傲慢。

因此毛主席此舉,是在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他也用行動告訴蘇聯政府,中國不接受任何嘲諷和蔑視。

毛主席是新中國最偉大的領導者,在他心中,國家尊嚴和國家利益始終被擺在首位。

與尼克遜關於蔣介石稱呼的交談,在蘇聯提出的特殊要求,都是主席在以自己的方式為中國發聲、維護中方主權,表達堅定的政治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