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黃河之源頭被找到,但是僅有碗口大小,為何不能讓任何人靠近?

2023-12-19歷史

春秋戰國,先民對黃河源頭展開第一圈探索

遠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生活在中原地區的先民們,已經開始產生了對母親河黃河源頭的好奇和探索欲望。

根據文獻記載,秦國、楚國等國曾組織多批探險隊伍,帶著簡陋的工具,踏上了尋找黃河發源地的征程。

在經過長時間的跋涉和調查後,這些早期的探險隊也確實在桑紮曲和當曲上源地區,發現過一些模糊的證據。

但是由於當時的交通和測量手段都非常原始,他們並沒有完全探明黃河的真正源頭,這輪探索以失敗告終。

盡管結果並不理想,但是這次標誌著中華民族第一次有組織、大規模的對母親河發源地的勘探行動。

在科技相對落後的古代,祖先們勇於探索、追求真知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和敬佩。

帝王時期,學者們不斷深入研究黃河之源

在中國歷史上一些王朝的鼎盛時期,統治者也十分重視對黃河這一母親河的源頭溯源和科學考察。

根據史書記載,無論是唐朝還是元朝,當時的皇帝都曾經下詔組建和資助過專門的學術考察隊伍,讓他們長時間地深入青藏高原地區,對黃河上源地帶進行詳細的勘測和數據采集。

這些考察隊伍大多由當時最頂尖的地理學家、測繪師組成。他們根據先民們的探索經驗,在桑塔曲等河流區域展開科學考證,並最終確認了一個被稱為「星宿海」的高原湖泊很可能就是黃河的發源地。

這些科學家們表現出來的務實精神、嚴謹治學的風範,也影響和感染了許多後世的中國學者。

我們不能否認,中國古代尊師重教的學術傳統,以及帝王對學術事業的重視,在一定程度為古人對黃河之源的不懈探索提供了有力的社會支持和資源保障。

卡日曲確認為主要源流,源頭之謎部份解開

在中國清朝年間,一位叫拉錫的青海探險家,根據一些古籍的記載,找到了之前學者們確認的「星宿海」。但是當他對這個高原湖泊的水系統進行追溯時,發現「星宿海」本身的水源實際上也是來自上遊的一個名叫「卡日曲」的河流。

拉錫沿著卡日曲的河道又向上遊探去,在源頭區域發現這條河流還有幾條小型支流匯聚而成。後來在清朝政府的支持下,組織了新的科學考察隊對卡日曲水系進行檢驗,最終確認卡日曲才是黃河的主要源頭,而之前的「星宿海」只是次要的匯水地。

這項發現填補了長期以來人們對黃河源頭認知的一個重要空白,將先民們的探索成果又推進到了一個新的台階。它也表明,對於自然奧秘的破解有時候並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後人在前人基礎上,層層深入,逐步獲取新的證據,最終找到問題的答案。

少數幾眼小泉眼被證實為真正的癌端

進入21世紀後的今天,隨著測繪和定位技術的飛速進步,人們可以更加精確地釘選河流的源頭位置。

在這些先進器材的幫助下,科學家們最終確認,之前被認為是黃河發源地的卡日曲河,其源頭實際只是該水系中很不起眼的幾眼小型泉眼,其中流量最大的一個,容積也就相當於普通家用碗的大小。

這樣看來,長江的源頭有好幾條大河匯聚,水量豐沛、波瀾壯闊;而中國母親河黃河的最早源頭,卻是這麽小的一個「水眼」,不由讓人感到非常意外和匪夷所思。

一個小小的泉眼,卻孕育了滋養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母親河,這番景象令每一個中國人心生敬畏。

我們從這裏也可以得出啟發:最偉大的事業,也可能起源於一個微不足道的小源頭。而保護弓境、愛護自然,就需要從身邊每一個細微之處做起。

當我們真正意識到這一點,才能更好地守護我們的母親河。

源頭被列為保護區,嚴禁人員接近

隨著人們對黃河源頭空間位置的進一步確定,中國政府在上世紀90年代就將黃河的最初發源地——卡日曲水系源頭區域納入了國家級自然保育區的範圍,並制定了一系列保護措施與法規。

其中最為嚴苛的一條,就是嚴禁任何未取得授權的個人接近這個保護區。

這樣一個舉措,一方面顯然是基於生態文明理念和可持續發展戰略,防止源頭地區的過度開發與利用對百萬平方公裏黃河流域環境的潛在危害;另一方面也顯示出國家層面對中華民族生命線——母親河的高度重視與責任擔當。

因為黃河流域養育了幾千年無數中國人,她的健康與否事關著子孫後代的存亡。

在這樣的背景下,一般公民如果進入黃河源頭保護區徒步或探險,很可能會因為違反法規被追究法律責任。當然,科研人員和官方組織等特殊情況可以申請進入。

這項政策限制也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源頭地區的人為幹擾,有利於生態平衡的恢復。

開發利用的風險高於收益,應堅持保護

盡管國家立法嚴格限制了黃河源頭地區的人員接近和活動,但是仍有一些企業和商人,基於經濟利益的考量,希望能開啟這個保護區,大力開發本地區的旅遊業或探明自然資源儲量。

他們的理由似乎也較為「充分」:源頭景觀獨特,可打造民族風情旅遊區;山間藏有各類礦產,正可大批開采。

但是,在最近幾年,一些科學家和環境學者已經就這個問題做出過詳盡的評估研究。

他們根據全面的調查分析指出,源頭地區如被大規模開發,勢必會對脆弱的高原環境造成難以修復的破壞,其中包括植被毀壞、土壤流失、動物遷移等;而其中經濟效益的增加遠遠低於環境損失這一「代價」。

因此,主流的科學意見認為,黃河源頭地區是不宜也不適合大規模開發利用的。國家及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該繼續堅持現有的保護政策,嚴格限制任何可能破壞生態平衡的商業開發行為。

同時,也呼籲社會公眾提高保護意識,不支持那些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經濟活動。